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都江堰区旅游

都江堰区文物古迹介绍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前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干流上。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详细]
青城山古建筑群
  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仪式的建筑物,汉代称“治”,今青城山即为汉末所建青城治。晋时称仙馆。隋唐以后称“观”或“宫”。《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云:“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杀牛祭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道书《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记有“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中央名崇虚馆,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对道观建筑作了一般的常规法式。但青城山的道观建筑,却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它在选址、总体构成、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诸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有许多方面在今天和将来的建筑创作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十分有用的。例如……[详细]
二王庙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宋代以后李冰父子-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赦封为王,更称今名。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漫步其间,似入“先都”。壁间刊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详细]
城隍庙十殿
  “自古府、州、郡、县,各有守土,固恃宰治干显,犹赖神赞乎幽”(清孙天宁《重修城隍庙碑》),这几句话说明了城隍庙在旧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城隍庙座落在玉屏山麓,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住持张来翕“庀材鸠工,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培修院台。惟以余积支持,稍藉募捐资助。精一心以图画,历三载而告成”。“又且广栽繁荫,力谨维持。挺松柏之千章,郁青杉之十亩”(清•孙天宁《重修城隍庙碑》)。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庙毁于火。次年,灌县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l940年前后对城隍庙又进行了维修。城隍庙背枕青山,座西向东,面向市区,分上下两区,呈“丁”字形布置。据《增修灌县志•图考》载:城隍庙有主殿12重,配殿6重,牌坊5座,面积约3000平方米。下区有山门,山门两侧有乐……[详细]
都江堰文庙及魁星阁
  文庙位于灌口街道文庙社区文庙街52号。始建于五代,明末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年)重建。乾隆43年大加整修,增建庙门、东西庑、钟鼓楼、祭器库、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及泮池、万仞宫墙等建筑,设教谕、训导两署于此。庙内松柏掩映,建筑庄严。大成殿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58平方米,建筑面积307平方米。大殿为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15.8米、进深五间11.4米、高15米,四周回廊,素面石作台阶,垂带踏道。暮途穷泮池为条石砌筑,长17.8米、宽7.8米,后两解成弧形,设拱桥三道,正中桥宽2.25米,两侧桥宽1.8米,原有石栏杆已全无,现设栏杆为砼栏杆。万仞宫墙全长19.88米,高7.75米、厚0.73米,墙帽叠涩出檐,成庑殿式,墙身嵌入石刻万仞宫墙大字,字径1.56×1.6米,照……[详细]
懋功寺
  “宝瓶寺”位于内江边,距“南寺”约200米,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是为接待循“金川古道”——自金川向东南经瓦寺土司领地,越鹞子山,经水磨、老人村、漩口、麻溪,过二王庙前安澜索桥,再循“灌松茶马古道”进灌县西门而来的回族商旅而建造的。据罗树凡先生总纂的《灌县志》(1991年版)记载:“宝瓶巷清真寺(也称懋功寺或宝瓶寺),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为懋功(小金)籍教徒所建。该寺连同西北马坊,共房屋两院……”据考,同治初年(1862),懋功发生-,部分回族同胞迁徙到灌县居住。宣统三年(1911),在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在灌县漩口袍哥舵把子姚宝珊的斡旋下,小金回族同胞跟随姚宝珊下成都,积极参加了“保路运动”。四川大汉军政府成立,参与“保路运动”的小金回族同胞回到老家,却受到忠于清政府的当……[详细]
大观普照寺
  普照寺地处于茂密森林的青峰山,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现在的普照寺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重建的,但依然保持了仙气之感。一进入普照寺让整个人都有一种遁入仙境的感觉,这里不想前山的那样多的繁华,这里拥有的只有那一草一木,一花一人。这里的没有过多的粉雕玉琢,有的是尽力的保存下这里最自然的样子,很多建筑都是依山而建,不破坏周围的一草一木,所有才有了那千年的白果神树。信佛之人都认为在青山幽深处的寺院最具灵性,因此普照寺的出名之处也许就在于灵气纯正。在寺院内的树木虽然十分高大,而且树龄很多已逾百年,但都一样的笔直高耸,从树木可以看出这寺院内风很少,所以灵气很净。真是这些信佛或者佛教研究者的这些分析,让四川青城山普照寺越来越有名,从2000年开始,吸引了很多大明星们到这里许愿还愿,如谢……[详细]
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金刚堤尾部、离堆前端,长约200米,高2.15米,其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较小的时候,拦水进入宝瓶口,起着河堤的作用,保证灌区水量。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二大主体工程。表面平凡无它,但功用巨大,通过巧妙的设计不仅能疏通洪水、分流,还具有强大的排沙石功能,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尤其当夏季岷江水量充沛时,欣赏这一工程非常有感觉。到二王庙的那座山上俯瞰飞沙堰是最好的选择。飞沙堰在鱼嘴以下的长堤,虽然看上去很普通,但作用巨大,起到了泄洪排沙的功能,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在二王庙的那座山上,是俯瞰飞沙堰的最好地方。飞沙堰是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它的主……[详细]
青城山上清宫
  上清宫是青城山里位置最高的道观,宫内有老君殿、三清殿、文武殿和道德经堂,香火旺盛,大多数游人到这里都会烧香祈福。道观门口有观日亭,适合观赏日出。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晋代,现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山门外西侧石壁上刻有黄天鹄所题“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道观门楼匾额上的“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1940年手书。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和三丰祖师;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经》全文;文武殿内祀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宫内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不远处有跑马坪、旗杆石,传为明末张献忠起义军练兵遗址。沿上清宫后面的石级而上,就可以到青城峰顶,顶上建有呼应亭,是观赏青城山日出、云海及……[详细]
10、天师洞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师洞
  青城山天师洞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村(青城山中心)。天师洞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名延庆观,唐代改常道观,宋称昭庆观,清代始用今名。现存建筑主要系清康熙间重建,占地面积8132.5平方米,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建筑群坐西向东,不强调中轴线,依地势和使用功能在总体上分为四个区域,在纵向和横向布置成十多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气氛有别的院落,由曲折环绕的石道连接成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天师洞在选址、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均有较高成就;对于研究青城山道教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青城山道教建筑的营建,具有一定意义。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区内类型:道观游玩时间:建议20-30分钟电话:400-1151-222开放时间:冬季(12月1日-次年3月1日……[详细]
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详细]
宝瓶口(引水口)
  宝瓶口是进入都江堰景区的第一个水利工程。实际上是李冰人工挖掘的一个宽不足20米的水渠,但却极其关键,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用以严格控制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其从高处看像瓶口,故而得名,亦取“保佑平安”之意。俯瞰宝瓶口最好的位置是伏龙观顶层,可观涛涛江水穿过宝瓶口的盛景。望着那奔腾而下、纯净至绿的珉江,心中满是对古人智慧的佩服。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用时参考10-30……[详细]
马家窑包
  名称:马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5008.9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垫圈为主。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废弃窑炉。废弃窑炉突出于地表,保存状况良好。烧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垫迭烧为主,器物内底多粗沙痕而极少支钉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钵、注壶、盆、匜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姜黄、青、浅绿、酱釉和绿、浅绿色乳浊釉等,以绿色乳浊釉最为多见。瓷片以圈足为主,有少量的饼足,还采集到一片玉壁底残片。……[详细]
罗家窑包
  罗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439.66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垫圈为主。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废弃窑炉。废弃窑炉突出于地表,保存状况良好。烧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垫迭烧为主,器物内底多粗沙痕而极少支钉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盏、双耳小罐、注壶等。釉色有青、绿、蓝绿、浅绿、酱、米黄、浅蓝色乳浊釉等,以青釉、绿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多见,浅绿色乳浊釉的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详细]
宣威门古城墙
  宣威门古城墙位于灌口街道南桥社区都江堰景区内,西街尽头。始建于宋,明弘治间改土木结构城门为石结构,长约2千米,宣威门城墙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城门坐南向北,重檐悬山顶,抬梁式建筑。高8.4米、厚11.2米,门洞为石作素面券拱,门洞宽5.05米(背面5.62米)、进深11.1米、前面高4.75米(背面5.42米);城垛宽0.8米、高0.57米、厚0.4米,垛洞:0.21×0.24米。城楼为木结构重檐悬山顶,面阔三间7米、进深二间4.1米、高二层10.5米,底层有回廊、宽2.7米;城楼东内侧有石梯通至城上。石作城墙,西起斗犀台,依玉垒山脊向东蜿蜒绕至城北今烈士陵园附近止,长约2千米,高约5.3、厚10~11.2米不等。宣威门城墙对研究明清时期都江堰城区的社会、历史等具有较大的价值。2012年……[详细]
鱼嘴分水堤
  鱼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内、东距城区1500米,为战国末期秦昭王要位后期(公元前277年前后)蜀郡太守李冰率众所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它包括引水、分洪、排沙相结合的渠首工程和有分有合、排灌兼用的渠道体系组成的水工建筑,以及相关的纪念性古建筑、古遗址。鱼嘴分水堤是地形特点在岷江干流的江心修筑的无坝引水堤,因其象鱼头,故称“鱼嘴”。它把岷江一分为二,右侧为外江,即岷江正流,主要功能为泄洪排沙;左侧为内江,主要用于灌溉。它利用弯道环流的原理,巧妙的分流引水、排沙和自动调节水量。鱼嘴西侧外江河口正对上游河道凸岸,口宽仅96米;东侧内江河口处于凹岸,口宽达130米。枯水季节,岷江来水量小时,鱼嘴上游段的水面比降为2~3‰,水流为缓流,内外江按河口的宽度比……[详细]
青城山朝阳洞
  从四川青城山访宁桥右行,经卧云亭,就能到大小朝阳洞。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洞穴正对东方,清幽雅致,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乐此清幽妙境,小住洞中参易。曾撰联云:“天遥红日近,地仄绛宫宽。”并称颂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山献实能移人情志,而荡涤秽浊。”他在《小朝阳洞记》中说:“青城胜概,不可枚举,而余独爱朝阳洞。于西侧一山洞尤爱之,以得朝阳最早故也。”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城山道教协会于此处依岩傍洞,扩建宫观及琅,环仙馆。洞口门楼为悬空古建,洞中仍塑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三官神像。抗战期间,蒋介石曾来此暂居。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为古洞撰联云:“古洞亲迎光照耀,苍岩时有凤来仪。”朝阳洞,经三弯九倒拐,登壮观台,可壮览青城前山风光及……[详细]
都江堰灵岩寺及千佛塔
  灵岩寺位于灵岩山顶,全名为灵岩观音寺,寺内佛像基本以观音为主。一路徒步上山,树木郁郁葱葱,秋天到此,更能看到红黄交错,色彩斑斓,直至寺前的风景都很美。在千手观音庙旁边有棵银杏树,粗硬的枝干如手般向外伸展,故而名“千手银杏”。银杏掉落一地金黄,更显古寺清幽。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千佛殿,也是寺内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宇周壁供置众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现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结构建筑。殿内最引人入胜的是40尊宋代彩色泥塑,距今已近千年了,仍保存完好。它表现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动人,个个传神,无一雷同。梁启超曾有“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千佛塔位寺东北角,建于唐代,为石雕钟式塔,通高3米,底围7.5米。塔身13层,皆雕刻佛像,共1054余尊,现存8百余尊,故名千佛塔。宋范成……[详细]
龙王庙建筑群
  龙王庙建筑群分布在高出龙池水面约80米高的台地上,面对碧波万顷的龙池,背靠耸入云霄的高山。在浩大的空间容量中,精巧地构建了由庙门、祈雨台、正殿和配殿组成的龙王庙建筑群。庙门设置在台地的两端,形成一个石栏环护的庄严祭坛。正中为汉白玉石砌成的八卦形图案的祈雨台,中央嵌着太极图硕大“阴阳鱼”,表现着“万物负阴而抢阳”和“天一生水”的东方神秘文化的奥旨。庄严古朴的正殿巍然屹立在三层台阶上,黄色琉璃瓦的屋顶,在稳重平实中显现出飞动轻快的舒展姿态。殿内彩塑的黄、青、赤、白、黑五位龙神立像,采用拟人化的象征手法,表现着“五龙议治”的主题,共商如何适时布云行雨,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繁荣安乐。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龙溪乡龙池镇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内类型:古迹游玩时间: 建议0.5-1小时开放时间:8:00-18:00……[详细]
青城山真武宫
  青城山真武宫年代:清光绪年间(1875—1908) 类别:古建筑 地址:青城山镇青城村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山真武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前山景区西部、轩辕峰东绝壁下,东距天师洞400米。创建于唐,名清都观、洞天观,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称真武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所建。建筑群占地1840平方米,建筑面积303平方米,坐西向东,四合院布局,沿轴线依次为山门、三官殿及左右厢房;建筑形式为混合式木梁架、悬山顶。三官殿面阔三间12.6、进深三间7.7、高6.49米;混合式木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建筑群右边跨出台地部分,采用了一列吊脚楼支承。基本保存完整。真武宫在选址、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均有较高成就;对于研究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