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金坛区旅游

金坛区文物古迹介绍

兆岐村人民大会堂
  兆岐村人民大会堂位于金坛区金城镇联丰村委兆岐村108号住宅东侧。该会堂建于20世纪50年代,源于对“人民自主”理念的实践,在建国初期及“文革-”时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坐东北朝西南,面阔8间,宽30米,进深12米,建筑面积总计360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为人字形架梁,铺有灰瓦,墙壁以青砖砌成。屋体前端正面为风火山墙,中间为两扇对开的大门,门前有两层青石铺成的台阶,门檐沿水泥柱向外挑出,大门两侧墙体上各开窗户一扇,窗为木制方框式玻璃扇窗。大门左侧窗户外侧设有布告栏。风火山墙上部正中有五角星水泥雕塑,顶部树有旗杆,以供悬挂红旗。会堂每间两侧墙体中部均有玻璃扇窗,东西相互对应,扇窗下各有通气口一个。第5间两边对称各开有侧门一扇,上有门檐外挑,右墙第8间开有侧门一扇。会堂的讲台设于东北……[详细]
金坛吕祖殿
  吕祖殿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城南风景区顾龙山之南,为吕祖庙主殿。1986年1月1日,金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5月,吕祖行宫经金坛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建筑面积400 平方米,为茅山乾元观下院。吕祖庙系道教观,相传是道教仙人吕洞宾的行宫。吕祖庙建于明朝,清朝曾经重建,咸丰十年(1860)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只剩残垣断壁。为了纪念纯阳真人吕洞宾,后人对吕祖庙进行了复建。现屋为20世纪90年代参照地处茅山东麓青龙山郁岗峰的茅山乾元殿重新修建,史载该址原为三间季(札)子祠遗址。吕祖殿为砖木结构,木柱下为明代石基础。硬山式,坐北朝南,一进三间。面阔12.5米,进深12.85米,高9.1米;近年来在主殿的东西两侧又各建3间平房,砖木结构。为研究金坛清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详细]
金坛慰安所旧址
  金坛慰安所旧址位于金坛区金城镇沿河东路火巷32号。原为地主陈子京的住宅,金坛沦陷后被日军霸占,成为日军慰安所。房屋建于清代,整体为一座大院落,主体建筑带有清代风格,砖木结构,以青砖砌成,外刷白墙。内部分为东、西二个小院落,东面院落包括房屋两进,第一进面宽11米,进深5.8米,第二进面宽11米,进深10米,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为天井,天井宽3.8米。西边院落为三进,第一进面宽16.4米,进深11.4米,第二进面宽16.4米,进深6米,第三进面宽16.4米,进深11.4米。金坛沦陷期间,这处慰安所里安置有来自日本、朝鲜、中国的--大约15名。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8月20日,金坛县城收复,日军撤往丹阳。此后,火巷慰安所改作他用。2009年7月3日,金坛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详细]
(夏王村)石狮(一对)
  石狮(一对)位于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委夏王村东首河东30米,原来为王家祠堂的守门狮。门是进出房屋的必经之处,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门饰是有灵性的,对大门的装饰极为重视。守门石狮的诞生和古人对大门的重视有着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石狮不仅用于装饰建筑物的门面,也蕴涵着镇守大门,已达到辟邪纳吉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明清时期,民间石狮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守门石狮大量出现在建筑的大门前面,极大丰富了明清建筑中门的艺术效果。石狮一般雌雄成对,雄狮位于左边,雌狮位于右边。最初为行走的造型,后来受到佛教石狮风格的影响,从北朝开始出现蹲坐式石狮,并于唐代广泛地出现。唐朝以后,这种蹲坐式石狮对后世石狮的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明清时期,蹲坐式石狮逐渐盛行起来,造型趋于稳定,形成……[详细]
金坛城墙遗址
  金坛城墙遗址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华罗庚公园内。在中国古代,城墙往往承担着一种守家卫国的责任,金坛建县始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筑城池始于唐长寿元年(692年),当时的县城位于县域的中部偏东,最初只是在县城周围建了一道土墙,周长七百步(约1050米),高一丈五尺(约4.5米)。至宋太祖建隆年间,城墙年久失修,已毁坏殆尽。金坛的古城墙始建于公元692年,初建时为土墙,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了抵御倭寇入侵,改建为砖石城墙,大大加强了金坛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像城墙上布有很多个这样的瞭望口,是守城军队作瞭望射击之用。而城砖则是出自常州府官窑烧就的青砖砌墙,用米汁嵌镶缝隙,牢固坚实。过去,这里城道宽阔,还可供战马奔驰。建国后,为拓宽城区面积,南、北水关和城墙被全部拆除,护城河也被部分填平。现存的金坛……[详细]
段玉裁墓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人,清代乾嘉学派中著名训诂学家,一生著述多达数百卷,所作《说文解字注》,为祖国语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其墓在金坛县花山乡大坝头村边,历年荒芜,墓冢堙没。1985年拨款重修,墓区四周砌筑青砖护墙,东西宽22米,南北进深12米,院门石柱题为“砚田乐事千秋业,铁骨家风七品官”。门前石阶九层,连接一条通道上下出入。墓区正中为段玉裁墓,碑文曰:“清故段茂堂公夫妇墓”,东侧为段母墓,西侧为金坛县人民政府和中国训诂学会新立重修墓碑记。墓区背倚茅山,环境清幽。2002年10月22日,段玉裁墓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7、察院碑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察院碑
  察院碑位于金坛华罗庚公园西侧碑亭中,碑亭坐西向东,两块石碑南北并列立于亭中,南面为观风题名记碑,北面为重建察院记碑。两碑原埋于县城东门大街县分析仪器厂区内,1982年在基建工程建设中发现。此处旧为正学书院,金坛原有西察院,重建察院碑是在西察院拆除后,新建东察院时所刻碑记。二碑原分别立于东察院门首之西亭、东亭内,重建察院碑立于东亭内,观风题名记碑立于西亭内。后移至今址,原为露天安置,未见碑亭。21世纪初,华罗庚公园及过多次修缮与改造,在此处建了碑亭。二碑碑文为清右都御史、邑人于湛撰,吏部都给事中、丹徒钱亮书。二碑尺寸相同,碑额高0.81米,宽1.25米,厚0.32米,碑身高2.38米,宽1.05米,厚0.27米,座高0.47米,长2.37米,宽1.05米。两碑底部皆以赑屃为碑座,碑阴刻楷书,字……[详细]
戴叔伦纪念馆及墓
  戴叔伦纪念馆及墓位于金坛区城南风景区文化主题公园內,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馆舍由戴氏后裔戴炳元先生捐建,2008年9月2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名由戴氏后裔著名美术家戴敦邦先生题写。纪念馆坐落于愚池公园徽派古建筑群的南面,与华罗庚纪念馆及金坛博物馆向邻近,正门开向愚池湾西侧的长廊,可与邻近馆舍相通。后门可通往愚池公园及徽派古民居群。纪念馆采用仿古建筑设计,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呈现出江南庭院的风格布局,分为左、中、右个院落,院落内分布有厅堂,院落与厅堂间以长廊相连接。左侧院落原为一个狭长的院子,西侧开有后门,现在为工作用房。中部院落分为二进厅堂,为别“明经堂”及“望戴轩”。右边院落为“诗伯祠”及戴叔伦墓墓园——栖贤园,戴叔伦纪念馆收藏有部分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以及研究资料……[详细]
常州宝塔寺
  宝塔寺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城南风景区顾龙山(又名乌龙山)东麓,原名汉寿亭侯祠。“侯”为关羽封号,后人尊称关帝,故又名关帝殿。1986年1月1日,金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坐西南朝东北,寺房有三进,整体建筑依山取势,错落有致,气势雄伟。走进宝塔禅寺大院,便见石壁雕刻九龙壁画,四柱缚有“二龙绕柱共戏球”,十七只天龙四海翻腾。据寺碑重建关帝殿碑记云:清康熙十九年(1680)夏,淫雨成灾,殿圯,二十年重建,咸丰十年(1860)又毁,光绪年间再建,后以塔为名——宝塔禅寺(原匾额仍悬天王殿正门上方)。日寇侵占金坛后,宝塔寺渐趋衰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宗教活动,增设殿堂,重塑佛像,善缘广种,梵音日盛,又得于应成法师资助,恢复修建。先后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殿、罗汉殿、山门、安养院等……[详细]
30、西禅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禅寺
  西禅寺位于金坛市金城镇西门大街88 号今樱花大酒店(原金坛县第二招待所)内,为清代建筑,现存房屋两进,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第一进八檩三间,面阔13 米,进深8.90 米,高6.97 米。第二进八檩三间,面阔13 米,进深10 米,高7.90 米。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庭院相隔,进深15.4 米。一进室内梁枋绘有彩画。西禅寺周边绿树成荫,草坪植被,风景宜人。两进房屋中间为庭院,院内设有正六棱形石方桌。房屋外部及屋顶经维修后保存较好,为研究金坛清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西禅寺于1985年在金坛县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1986年1月1日,金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竖立文物标志牌。1996年坛政发[1996]第7号文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详细]
金坛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城南村委城南风景区顾龙山西北侧圆通庵内。1985年,金坛县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1986年1月1日,金坛县人民政府公布玉皇阁及附属建筑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12日,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玉皇阁主体建筑重新修缮工作完成。顾龙山(又名乌龙山),在金坛城南的金溧漕河之滨,距城二公里左右,山形如拳隆起,海拔21.2米,周长近1公里,面积约10公顷。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苍苍。解放前,山上有寺、观、庙、庵等多处,其山之东有宝塔寺及龙山塔,山之南有吕祖庙,山之西有圆通庵,山之高坡更有季子殿(祭季札的专祠)。玉皇阁系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现存房屋两进及附属建筑,坐东朝西。……[详细]
金坛土墩墓群
  金坛土墩墓群2005年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土墩墓大抢救,是江南土墩墓发掘历史规模最大一次。共发掘土墩40座,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229组、墓葬建筑遗存14座,出土以几何印纹陶、原始青瓷器为主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各类文物达3800多件。极大丰富了江南土墩墓的文化内涵,特别在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埋葬、祭祀习俗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确定江南土墩墓不仅存在一墩一墓,而且存在一墩多墓,一墩多墓的现象明显较一墩一墓普遍;确认堆土掩埋与竖穴土坑共存;首次发现一墩多墓的向心结构布局,具有浓郁的江南土著特色;发现形式多样的墓葬建筑遗存;首次发现土墩墓的墓地界域;确认土墩墓存在着以器物组进行祭祀等复杂多样的丧葬习俗。……[详细]
金坛市烈士陵园
  金坛市烈士陵园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城南风景旅游区顾龙山南坡,为金坛市文物保护单位。金坛市烈士陵园占地78亩。四周砖砌围墙,园内林木茂密,苍松翠柏,庄严肃穆,环境优美。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陵园的中央,象征着烈士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同存;纪念碑前面是宽广的纪念广场,是举行祭扫活动的场所;纪念碑后面整齐排列着在各个不同时期牺牲的27位烈士陵墓,其中有县团职以上的余慎、薛斌、强博、傅华琛,以及英雄教师殷雪梅等烈士;事迹陈列馆展示着全市1100多名革命烈士英名录和部分革命烈士的简要事迹及图片,陈列着部分革命烈士的遗物。金坛市烈士陵园1962年由市人民政府建造,是全市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弘扬革命先烈精神的场所,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的场所,也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详细]
仙姑村庙西土墩墓群
  仙姑村庙西土墩墓群位于薛埠镇仙姑村委北侧,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最为独特的墓葬形式,主要分布在苏南、皖南和浙江、上海等长江下游一带。这种墓葬利用丘陵地带的山冈或平原上的高地,在地面上安置死者和随葬器物,然后堆积起馒头状土墩。土墩墓里祭祀器物主要有罐、瓿、坛、鼎、豆、碗、盅、盖等。2010年5月4日,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戴王府遗址
  戴王府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县前街18号。为太平天国戴王黄呈忠府第。黄呈忠(1826-1865),广西人。1862年在攻克江西慈溪时,击毙侵略军头目华尔,晋封为戴王。王府坐东朝西,前后七进,占地1624平方米,正厅三间为楠木厅,面阔15米,进深10米。梁、坊、柱、椽上均有彩绘,画中贴金,内容主要为戏文剧目《连环计》、《空城计》、《尉迟访贤》、《太白醉酒》等,也有访友、探胜的山水人物画和云龙、彩凤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6、庄城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城桥
  庄城桥又名福兴桥,位于金坛区白塔镇庄城村西首。该桥形制与本市城西清涪村宋建本善桥相仿,时代相近,且拱阔矢高,形如彩虹,建桥技艺高超,桥为分节并列砌置,发券单孔,净跨12米,拱矢高度6.9米,桥长37米,桥面宽5.87米,拱矢高6.7米。拱形条石两端各分3节,连封顶1节共7节。每一节都坐落桥基上。桥孔矢圈底部共8块,第一节高2.2米,竖砌,每块条石宽约0.84米。第二节条石9块,高2米,宽约0.74米。每节条石分别为8块、9块,错落对榫而上。上一层的条石较下一层少0.2-0.3米,封顶的一层条石为1米。桥拱砌好后用糯米汁密缝,然后再堆砌两端的桥身。桥面东西两侧各有台阶24级,中部有花岗岩凹形车道,便于独轮车通过。桥面两侧各按十根望柱,柱首雕覆莲纹,九块栏板,一对抱鼓石,桥洞两边上部左右对称各置……[详细]
37、本善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善桥
  本善桥位于江苏省常州金坛市金城镇清涪村,本善桥横跨清涪河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1158),宝祐元年(1253)世居当地的太学生周瑀(1222-1262)请苏州盘门匠人吴进重新修整,明、清及民国时都曾修葺。桥以青石砌造,为分节并列式,发券单孔,净跨8米,拱矢高4.7米,拱券分十一节,每节拱石左右对称,下部三节每节为1.75米,向上一节为0.85米,再上一节为0.35米,顶部一节为0.30米,以适应砌成圆弧拱形的需要。拱券宽度自下而上有收分,底部3.22米,顶部3米,拱石宽0.40-0.94米不等,每节拱券以5块拱石并列组成,顶部中一块合拢石上刻有莲花图案。上下石缝相错,缝间用石灰糯米浆封灌。左右拱石长4.37米,宽0.60米,高0.60米。桥面总长30.18米,桥面上宽3米,桥堍宽3.75……[详细]
(倪巷村清代)石狮
  倪巷村清代石狮基本沿袭了明代石狮的特征,形象、神态与明代相类似,石狮高约150厘米,为一雌一雄,两两成对,雄狮为抓有绣球的形象,雌狮为怀抱幼狮的形象。该石狮的纹饰较明代石狮复杂,但雕工较为粗糙。石狮下的须弥座整体结构呈“工”字形,分上下枋和束腰,在其上下枋部位用卷草纹装饰。须弥座雕成石台上铺一块方形锦缎的形状,称为锦铺,锦铺的四个角垂落在须弥座四个边缘,锦铺四角刻有吉祥的花卉图案。狮子蹲坐于锦缎上,整体造型庄严肃穆。须弥座下仍有石质基座,呈立方体状,四面均雕有吉祥的图案。清代狮子造型较前代已基本定型,比明代更为程式化。清代蹲坐石狮,其造型为头大窄胸,四肢短小,眼睛如椭圆蛋形,嘴部宽阔扁平,头部卷毛呈突螺旋状,整体形象有些像狮子狗,整体雕凿细腻,但过于繁琐,缺少狮子雄壮威武的气势。这一对石狮的……[详细]
39、塔子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子桥
  塔子桥位于尧塘镇岸头万金村南侧,在桥的北侧,有灵建寺院遗址,遗址内发现《金坛县灵建寺毗庐阁记》碑刻,为明代著名医学家、经学家王肯堂所撰文。从碑文中可知,此处建有灵建寺院,位于金坛县东南,明代之前叫“灵塔院”,唐建中年间(780-783年)院内就有“岸禅师塔”,到宋代时重新建造。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重修大殿,万历年间修建毗庐阁。“灵建寺”遗址南侧的弯拱石桥,其名为“塔子桥”,总长15.5米,桥面以石条砌成,桥心宽2米,有莲花石刻一块。从王肯堂撰文中提及“岸禅师塔”在唐建中年间已有,故推断“塔子桥”的命名很可能是依傍“岸禅师塔”而得名。桥拱下有三块莲花碑刻,由于地势原因碑文无法看清。“塔子桥”及碑刻的发现,对研究地方史及佛教,古代桥梁建筑均提供了新的资料。目前,塔子桥桥面长有荒草,……[详细]
40、宜干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干桥
  宜干桥位于金坛区尧塘镇林丰村委宜干桥24号住宅前,为一座小型弯拱石桥,横跨村前小溪流水,系清代建筑。桥为南北走向,整座桥皆以青石砌造,青石长度大体相同,宽度部分略有不一致,桥的形制为单孔发券,桥拱呈圆形,净跨2.6米,拱矢高1.1米,拱券宽度自下而上有收分,桥身东西两面拱券两侧上部各设置2个石质桥耳,呈龙首状。两侧桥体自水下以大小不一的青石均匀堆叠而上,下以一层青石并合形成桥拱。该桥总长3.5米,桥面宽1.7米。桥面皆以长条形青石铺设,东西两边边缘的青石为南北向铺设,中间部分青石以东西向铺设,中间与两侧错位相合,以增强桥的稳固性。因年代久远,宜干桥的桥身略显破旧,为增强桥面的牢固,保证行人的通行安全,便于污水的排放,人为地将该桥的两侧增加了排放管道,并用水泥将其砌入桥身,现一侧水管已有破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