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旅游

上海市文物古迹介绍

上海邮政博物馆
  上海邮政博物馆1922年由协澄洋行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施工,在原集美里地块(今四川北路1716号)上建造,1924年11月竣工。曾列为当时上海十大建筑之一。位于四川路桥北堍北苏州路276号,原名上海邮政总局。上海市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历经了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的几度沧桑。新中国诞生后,人们邮政的发展日新月异。1999年邮电分营后,独立运行的上海邮政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开辟了发展新天地。上海邮政博物馆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建筑——上海邮政大楼内,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记载了上海邮政早期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以及革命先辈为新中国诞生作出的贡献;记录了先进劳模为邮政事业鞠躬尽瘁的业绩;陈列了各种邮用和邮运工具;介绍了邮政服务(业务)……[详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中共二大旧址位于成都北路7弄30号(原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是一幢一楼一底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共中央局负责宣传工作的李达及其夫人王会悟寓居于此,并主持人民出版社的工作。楼下为会客室,楼上是卧室兼书房。民国11年(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南成都路625号为大会主要会场之一。“二大”出席者有陈独秀、张国焘、李达、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高君宇、施存统、项英、王尽美、邓恩明共12人,代表全国党员195人。党的“二大”共召开三次全体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这里举行。李达和蔡和森、张国焘同在一个小组,小组的活动始终在这里。中共“二大”改选了党的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邓中夏、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详细]
23、寿安寺 AAA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安寺
  寿安寺位于崇明县城东五里金鳌山南端,为宝岛四大古刹之一。始建于宋朝淳佑年间(约于1241至12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崇明岛内历史最悠久、历经朝代最多、遭受建、拆、扩和变迁最多的古刹。寿安寺最初由四川僧人来崇建造,先定名为“富安寺”,后元朝延佑五年赐寺额“永福寿安寺”,后经宋、元、明、清四个封建朝代的不断修缮和扩建。寺内的大雄宝殿、选佛堂、千佛阁、忏堂、沧海阁、天王殿、玉莲池、紫竹林、清远堂、丰乐亭、月圃诸胜等建筑琉璃金瓯、浮光溢彩、画栋彩柱、雕门透窗、金碧辉煌、相互辉映,两株五百年树龄的银杏树,直径盈尺绿荫覆地,构成一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与金鳌山相依,既有深山古刹之神韵,又有平川名寺之风华的寺庙风光。鼎盛之时,寺内房屋数百、僧人上千,终日香火不断,朝拜者络绎不绝,曾形成三大宗教……[详细]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原摩西会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是为纪念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居住历史的主题纪念馆;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华德路(今长阳路)62号。二战期间摩西会堂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摩西会堂,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座三层的房子,红砖斜尖顶,白色的窗棂上有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然后又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纪念馆大敞着镂花的铁门将游客迎进里面。正前方和左侧手各有一扇咖啡深色的木门,石拱的门廊,类似巴罗克的风格。左侧是通楼上的,而正前方进去就是礼拜堂。整个……[详细]
25、马勒别墅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勒别墅
  位于现延安中路陕西南路拐角处,有一幢极具北欧风情的花园别墅-马勒别墅,于1936年落成。传说这所房子的设计是依照当年花园主人马勒最宠爱的小女儿一个梦境设计的。当初小女儿梦到自己拥有了一座“安徒生童话般的城堡”,于是马勒请来了设计师,在陕西南路30号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挪威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历时7年造成。马勒别墅主楼的室内装饰十分讲究,过道、走廊等处都装有护墙板,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室内穹顶上装有彩色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斑斓柔和的色彩。主楼为三层,顶部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0米,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5米,屋顶陡直。这一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详细]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
  五六千年前的上海人什么样?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中,根据发掘的头骨复原了“上海第一人”容貌,为25-30岁间的男性。“上海第一房”也被复原,面积5平米。还有上海第一稻、第一井、第一村等。地址:青浦区赵巷镇沪青平公路3993号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闭馆)交通:青徐线、上朱线、青浦12路电话:59755777……[详细]
27、崇明学宫 AAA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明学宫
  崇明学宫是现今上海仅存的三座学宫之一。现址又称崇明博物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南门码头。学宫基地原东长144.2米,西长148.3米,南北各阔80米,有殿、宫、堂、厅、祠、阁等建筑群,建筑艺术精湛。清代曾10次重修。民国以降,崇明学宫曾被小学和其他单位使用。经过近年来的三次整修,逐渐恢复了当年的格局,占地面积扩大至23.21亩,成为上海地区面积最大的孔庙。学宫主要建筑有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大成殿、东西庑殿、尊经阁、崇圣祠等明清建筑群,气势恢宏,规模壮观,徜徉其间,令人流连忘返。目前,古建筑明伦堂、仪门等修复完毕。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庙学合一的建筑群。自宋、元至明代中叶,崇明诸沙饱受海潮侵袭,州、县治城-五迁六建,……[详细]
上海亭林遗址公园
  亭林古文化遗址(TinglinGuwenhuaYizhi)位于金山县亭林镇西北部祝家港东岸。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2年试掘,1973、1975、1988、1990年先后四次考古发掘,清理面积合计1196平方米。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2座,石器制造场地1处;出土较多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等遗物。1966年发现,经多次发掘,第一层为东周和西周时代遗物,如灰陶三足盘、细高把豆等,是太湖地区西周几何印纹陶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存。第四层出土物属早期印纹陶文化的马桥类型。第五层出土遗存为典型的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于1966年,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2年试掘,1973、1975、1988、1990年先后四次考古发掘,清理面积合计1196平方米。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详细]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福泉山,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于重固镇中心地段。福泉山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考古发现证明,它是古代太湖地区在沼泽地带中的一种典型的高台墓地,完整地保留了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叠压遗存,内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时代的遗存,考古界一致誉其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等。福泉山曾进行多次发掘,共发现崧泽文化居址——墓葬20余座、良渚文化墓葬30余座以及战国墓4座、西汉墓96座、唐墓1座、宋墓1座,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玉琮。现福泉山遗址发掘资料和出土文物陈列于上海博物馆、青浦博物馆,部分珍品还远赴海外展出。福泉山遗址是上海早期历史的缩影,是上海进入早期文……[详细]
上海外滩建筑群
  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详细]
巴金寓所(巴金故居)
  上海巴金故居是一座优秀历史建筑,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著名作家巴金在这幢房子三楼,从1937年起生活了18年,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后二部《春》、《秋》和名著《寒夜》的写作。解放后,又写出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文,编写了《英雄的故事》小说集等。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小说和译作。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独立式花园洋房”,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好好保存,让人们永远记住,一位文坛巨匠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2014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巴金旧……[详细]
法藏讲寺
  上海法藏讲寺,位于老西门吉安路二七一号,是上海唯一的天台宗道场,向称为上海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法藏讲寺始建于上一世纪。一九一八年,兴慈老法师受哈同夫人罗迦陵居士的邀请,由浙江天台山来上海爱俪园讲“天台四教仪集注”,听众踊跃,法筳盛极一时。优娑塞沈映泉闻法后,决意挽留兴公上人在沪常住教化,因此,在小南门为兴公创办超尘精舍。但屋小地狭,不便信众问学。至一九二三年,由白龙山人王震等居士发起,购得吉安路与东台路之间五亩余土地,经五年施工,建成了法藏讲寺。上海的另三大丛林--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已修复,对外开放,唯有法藏讲寺,恢复最迟。直到一九九七年,才把全寺的主体建筑收回。由于“文革”中改作工厂,大雄宝殿成了装配车间。收回后,仅拆除违章建筑,清扫垃圾,就花了一年多时间。现在的……[详细]
青浦报国寺
  古镇朱家角向西,沿318国道行至淀峰大桥桥堍时,有一座瑰丽宏伟的寺庙巍然耸立在碧波荡漾的淀山湖畔,那就是上海玉佛寺下院--报国寺。报国寺原址关王庙,也是淀山湖畔一座著名的古庙,建于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过,至今庙内仍保存着崇祯年间的一块石碑。因祀三国名将关羽,故名“关王庙”。 百多年以前,关王庙香火极盛,佛事空前。以后几遭战乱,建筑大部分被毁,至四十年代末期,仅存东、西两殿。殿内有石碑两块,大铜钟一口,钟上有大姆指大小的一尊金弥陀,金弥陀金光闪烁,价值连城,后被人窃去,铜钟也在1958年被毁,至此,关王庙大部分遭损,香火日趋衰落。但是,关王庙盛况人们并没有忘却,庙后的一株古银杏就是历史的见证。这株古银杏树围6米,高36.5米,东西冠径达17米,经有关部门鉴定,此树树龄已……[详细]
上海蔡元培故居
  上海蔡元培故居是一幢独立式花园洋房,黄色的卵石墙面,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加上红瓦屋顶,在葱郁树木的衬托下显得亲切而高雅。这里是蔡先生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也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故居。1984年,故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较教育季刊》1993~1994年评选出的全世界各国100位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记者、心理学家、诗人、宗教家之一。漫步在保持原样的故居间,观赏精心设计的先生生平陈列,瞻仰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打字机、行李箱等文物,听听仍居住在故居里的伟人之后娓娓道来的故事,足以感悟到“应使翰墨常留香”的含意。现一楼辟为故居陈列馆,三楼设蔡元培实物展,二楼为家属使用。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样。……[详细]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文物馆)
  1912年1月日孙中山宣誓旧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大总统,后由于帝国主义和革命党内外妥协势力的夹攻,被迫辞职。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第二年,受到桂系及政学系的挟制又被迫去职,遂携夫人宋庆龄来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时孙中山在政治上孑然无助,经济上十分拮据,一天,四位从加拿大回国的华侨到孙中山在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9号)的临时寓所看望孙中山,见住宅已陈旧,认为这正与从事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实在不相称。四位华侨当即决定将合伙开办化妆品工厂的部分资金取出,购买一座像样的住宅送给孙中山。孙中山连连摇手,后经再三解释,终于说服了孙中山接受。1920年1月孙中山迁如莫利哀路29号(现香山路7号)新居。在这里,孙中山与夫人一起居住了五年,这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详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旧址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设立于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谈判期间中国共产-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由于当时国民党的限制,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简称周公馆。办事处设立后,周恩来、董必武等曾多次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并举行中外记着招待会,阐述我党对和平民主的一贯主张,揭露国民党政府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周恩来、董必武等在周公馆进行的革命活动和斗争,为我党扩大和巩固革命的统一战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共产-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于1986年9月起正式对外开放,由思南路73号、71号两幢楼房组成,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9平方米,其中73号为旧址复原部分,是一幢一底三层的西式花园楼房,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71号辟有80平……[详细]
佘山天主教堂
  佘山天主堂座落在松江西佘山上。佘山又名西霞山,1863年法国耶酥会传教士在佘山南坡买了一块山地,建造平房五间,并辟出一间自用小堂,在山顶建六角亭供圣母像。1870年6月,天津发生群众火焚教堂事件,消息传到上海,传教士惊恐万状,耶酥会会长谷振声从徐家汇天主堂赶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圣母像前祈祷:如能平安,就在山上建一大堂。天津教案事后没有波及上海,传教士说是圣母保佑,接着发起“还愿”造堂募捐活动,虔诚的教徒们纷纷捐款。1870年1月筹款完成后,建堂工程由耶酥会辅理修士马历耀建筑师负责,历经两年,1873年4月15日落成。大堂建成后,1894年耶酥会又在半山上建了个中堂,在堂前建造圣母亭、圣心亭、若瑟亭和登山路上14个苦路亭等。每年5月24日为“圣母进教之佑瞻礼日”,佘山天主堂奉瞻礼为主保,教徒们……[详细]
国际礼拜堂
  国际礼拜堂是上海著名的基督教堂,坐落于环境清幽的衡山路上,这座建于1925年的仿哥特式建筑由礼拜堂和三层高的副楼组成。虽然礼拜堂平时不能入内,但礼拜日时可以进去参观,古老的建筑、翠绿的大草坪,若赶得巧还能听到唱诗班天籁般美妙的音乐,可静下心来感受宗教氛围。这座教堂初名为协和礼拜堂,后来来此做礼拜的都是来自不同教派的外籍教众,所以改名为“国际礼拜堂”。礼拜堂为红砖结构,里面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堂内可容纳七百余人。国际礼拜堂的圣诗咏唱班很有名,每逢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和每月第三周的星期日上举行盛大的音乐活动。国际礼拜堂在海外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南非的图图大主教、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博士等,都曾应邀在此讲道,而美国前总统卡特全家也曾来此参加过礼拜及访……[详细]
宋庆龄陵园
  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党员。5月1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白血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终年90岁。依照她生前遗嘱,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她父母墓地的东侧,即今宋庆龄陵园。宋庆龄陵园四周松柏青翠、肃穆宁静。宋庆龄的汉白玉雕像矗立在鲜花丛中。雕像后面即是墓地。墓前卧着一块素净的花岗石墓碑,后面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墓椁。墓地正中是宋庆龄父母之墓,西侧是李燕娥女士之墓。陵园内设有纪念馆和上海儿童博物馆,远近谒墓瞻仰者络绎不绝。宋庆龄(1893~1981年),广东文昌人,生于上海,早年留学美国。1915年10月,在日本东京与-中的孙中山结婚。在与孙中山共同生活的十年中,宋庆龄以……[详细]
上海真如寺
  古刹真如寺位于普陀区兰溪路399号。始建于唐代,原在大场镇,原名真如院,又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宋嘉定年间僧永安在官场(今大场附近)改建后名真如院,寺名乃取自佛经《成唯识论》里的解释:“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寺内横梁对联有“佛日光辉崇盛世群咸悟真如”之句,点出了寺名的来历。元延佑七年(1320年),僧妙心移建至桃浦桃浦、梨园浜交汇处东北侧今址,改名为真如寺。真如寺迁建以后,因香火旺盛,寺前出现市集,缘寺得名,称真如市。随着集镇的发展,位于镇北的真如寺也不断扩大。明清期间,在该寺正殿四周又陆续兴建了许多偏殿楼阁:东庑有送子观音殿、伽蓝殿;西庑有十王殿、药师殿;寺东有东岳行宫、忠显王殿;寺西有城隍行宫、地藏殿;寺前有韦驮殿、鄂王殿、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