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旅游

吉林省文物古迹介绍

叶赫东城遗址
  叶赫东城遗址规划拟将龙首山公园划分为两部分进行开发完善。一是开发重建叶赫东城,再现古城风貌。二是修复完善龙首山公园各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整体水平。开发重建叶赫东城的初步规划设想:把龙首山公园西门修复为叶赫东城大门,并修建500米至1000米仿古式围墙、城楼,在围墙上设立宣传壁画,采取连环画形式将叶赫东城从建立到消亡的过程体现出来,在公园西门附近选择合适地点建一叶赫东城园,按合适比例微缩全城,再现叶赫东城全貌。修复完善龙首山各景点的初步想法:一是继续完善园内儿童娱乐园和其它景点设施和功能,提高整体水平。二是对原有各时期的楼、亭、碑、门等进行修建,再现原有风貌。三是在龙首山公园南侧拟建一下山索道与东辽河水上乐园有机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连的风景线。景点位置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龙首……[详细]
吉林农业大学主楼
  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于1948年,是吉林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1993年,成为吉林省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2011年,成为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大学,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校园风光别致,是治学育人的佳园。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科技创新基地。经过66年的奋斗与努力,现已发展成以涉农优势学科为骨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校占地近1500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19.02公顷,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逾22亿元,图书馆藏书246.68万册。教学、科研资源配置更趋合理。……[详细]
草房遗址
  草房遗址位于洮南市永茂乡茂好村草房屯东北200米处,北距永茂乡500米处东西走向的漫岗上。地理坐标:北纬45°22′38.3″,东经122°24′12.9″,高程157.300米。2012年被白城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地表裸露有大量的陶片、布纹瓦、青砖残片,同时还在群众家中征集到两件铁器(犁铧子)。该遗址南北长130米,东西宽45米,面积为5871.18平方米,呈长方形。遗址周围为林地,东侧为一条路,路东为林带,北侧为耕地,遗址南侧为村屯。该遗址位于洮瓦公路东侧500米,北距永茂乡政府驻地面5000米,西南距阎庆明屯1200米,西北距满仓屯1500米。根据出土文物标本分析,此处为辽金时代聚落址。为研究辽金时期的聚落生活具有价值。……[详细]
元宝沟遗址
  元宝沟遗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地址:农安县巴吉垒乡元宝沟村年代:新石器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农安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古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80平方米。遗址共出土小件器物100多件,陶片几干片,各种动物骨骼几百件,灰坑内出土有大全鱼骨、鱼阶和蚌壳.遗址内出土的陶器均为手制,以细夹砂灰褐陶为多。纹饰除了有几块压印、刻划“之”字纹陶片外,绝大多数是划纹陶、划纹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单线划纹、双线划纹、单曲划纹、双曲划纹、扭曲划纹、斜格划纹等。器形以罐为主,其特点是底小,直口圆唇或方唇,器壁薄而质地坚硬。此外还有陶碗、盅、漏水器、斜口器等。石即可分磨制石器、细石餐、打制石翻三种。……[详细]
北老壕遗址
  北老壕遗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地址:梨树县梨树镇三泉眼村年代:唐代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梨树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为高句丽政权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边塞防线。老边岗自赵家屯东侧经双城子屯东侧、西青石岭(陈家屯)西侧、孙家油坊屯东侧至姜家店屯长约11华里,其走向顺山岗由北向南稍偏东。在姜家店后山微向西南弧曲,从山咀子顶端下山进入召苏太河冲积扇、折向西南过马地方村(旧称孙边里)跨越召苏太河。河左岸断崖上有边壕剖面,边壕遗迹呈“马槽形”,上口宽6米,下口宽2米,深3米。壕内淤土为黑灰色,含沙量大,无层理。壕壁和壕底为黄褐色粘土。因未清理,壕内淤土包含物不清楚。当地人称此壕为“老壕”或“北老壕”。……[详细]
天桥沟集团部落遗址
  天桥沟集团部落遗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五批 1999.2.26地址:长白县金华乡一联办村年代:1934年类别: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管理单位:临江市文管所是否开放:否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金华乡一联办参场西北1.5公里的平岗上。1999年2月26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围墙呈方形,边长为207米,墙厚约为3米。以夯土筑为主,部分为土石混筑。各墙角均设炮楼,炮楼系土坯和木质结构。南北墙中部各有一门,门宽6米。墙外壕沟深约1米,宽为2米。西北200米处有水井,供应人畜使用。天桥沟集团部落是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后在长白山区强行归乡并屯的侵略罪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集中营式部落遗址。……[详细]
乌拉街沿江古城址
  乌拉街沿江古城址( 乌拉古城遗址),由富尔哈古城、大常古城和三家子古城组成,分别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的富尔村、大常村和三家子村。 富尔哈古城,史称“伏尔哈”城,为金代古城,并为明代、清代沿用;大常古城现存两处角楼、三处城门遗址,城墙外附有瓮城,城外存有护城壕遗迹;三家子古城,当地人俗称“老城”或“小城子”,是研究金代城址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 1961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有3处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体为乌拉街沿江古城址(富尔哈城、大常古城、三家子古城),乌拉部故城,乌拉街清代建筑群(魁府、后府、萨府、清真寺)。……[详细]
伪满司法部
  伪满司法部旧址现为新民大街6号,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该建筑物建于1935年。整个建筑物呈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朝西,主体三层,地下一层,正中建有塔楼,塔楼为三层。塔楼底层为拱型窗,二、三层为条窗。主楼中上部配以歇山、马尾、重檐。门厅宽大敞亮,门厅前部,每侧由三根圆柱呈L字型排列,寸棚上部用宝兰色硫璃瓦装饰,单城面护栏.。主楼第一层为拱型窗。整个建筑用赫石色瓷砖贴面。中部部分高出主体三分之一,用洁白瓷砖贴面。塔顶,屋顶及檐部均以宝兰色硫璃瓦装饰。总建筑面积为16328平方米。该建筑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伪-在组建初期设在道胜银行,同年又迁到商埠地五马路旧被服厂。后又迁入大同广场第二厅舍(现公安局)1936年迁入现新民大街6号伪-遗址。……[详细]
抚松仙人洞遗址
  抚松仙人洞遗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五批 1999.2.26地址:抚松县松郊乡马鹿沟年代:旧石器时代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抚松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位于抚松县至松江河镇公路左侧的岩洞内,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一万多年。1999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抚松县在洞前修建寺庙开发旅游项目时,对洞内的淤土进行了清理工作。在清理淤土时,发现一些鬣狗、野猪和鹿等哺乳动物化石,并且还出土一些打制石器。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和砍砸器;石材为石英班岩和玄武岩等;打片采用锤击法;石器尺寸大者为16.1cm,小者为12.3cm,是目前东北地区20多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很少见的大石器工具。……[详细]
辽源弥陀寺
  吉林省对外开放寺院之一,座落在辽源市中心龙首山北侧,辽长公路和四沈高速公路途经于此。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山祖师释昌般。殿庑宅宇37间,占地7000多平方米,大雄宝殿、配殿设施俱全。文革初遭劫,后经三代传人隆参老和尚努力恢复恢复道场,四代传人能吉法师在此基础上重新修建成。全木式卯榫结构,仿清式建筑的大雄宝殿,飞檐斜翘、斗拱钩连、彩绘浮雕、玉砌护拦、穿天兽、望天猴、群形尽显,枣红色喷涂,巴黎绿贴金,密咒镶嵌其间,青砖围裙,琉璃瓦遮天,藏经楼存有明朝版祖传经书一卷,各式版本的大藏经宝光灿灿,祖师堂、地藏殿、天王殿、观音阁,朝拜香客不断,依山势而修之围墙,古朴不俗,应地势而造之宝刹,更显非凡,晚风徐拂,铃铎声远,夕阳之下,更加雄伟庄严。……[详细]
阿什哈达摩崖
  阿什哈达摩崖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南15公里阿什哈达屯松花江北岸山上,为明代两摩崖文字碑。第一碑刻于断崖绝壁上,坐北朝南,其下临江,距水面高约10米。此碑通高135厘米,宽70厘米,刻字3行。第二碑位于第一碑西30米处,坐东向西。摩崖文字周围有一上圆下方碑形刻线,中高122厘米,两侧高108厘米,上宽61厘米,下宽62厘米,正书竖刻文字7行。碑文记述了明辽东部指挥使刘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军至此。第一次时修建龙王庙,第三次兼任造船总兵官又重修龙王庙。《明实录》卷90载:“比进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军松花江造船运粮。今各官还朝,而军士未还者五百人。”摩崖碑文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对经营黑龙江流域和开发东北起了……[详细]
杨木顶子山城
  杨木顶子山城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五批 1999.2.26地址:和龙市龙水镇石国村年代:渤海(公元698-926年)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和龙市文物管理所是否开放:否山城修建在和龙市头道镇石国水库东南10华里,杨木顶子沟的山顶部,当地俗称土城沟。其西南是陡峻的小岭,北依幽深的峡谷。城址略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周长2680米,墙基宽10余米,一般高度约1.50米-2.50米之间。在各城墙四周的转角处设有四个角楼。可认定的城门址有两处,一是北门宽约11米有瓮城,另一个是南北址,宽约6米,无瓮城,山城内有一山溪顺山各向南流入杨木河,最后汇集到石国水库,此山城对研究古代山城的形制和渤海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和气古城址
  和气古城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地址:九台市卡伦镇和气村年代:辽金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九台市文管所是否开放:否和气古城城墙为夯土结构。方向25度,城墙周长1714米,东、西两墙长407米,高2米,南北两墙长450米.南墙高2米.北墙高3米。城墙顶宽2米,基宽15-20。在城外5米,城垣四周均有15术宽的凹洼地带,即当年护城河遗迹。城墙四角均有角楼,长宽各10米,略高于城墙。东南、西南两角楼已被破坏。东北角楼保存完好,北墙上以不等距离分布着略高于城垣的3个马面,均长2米,宽10米。南墙上距东南角楼200米处设有一门,宽40米。门前16米有与墙垣相接的弧形姐坦欢进,即翁城。……[详细]
北郊炮楼遗址
  该炮楼建在洮南市北侧平齐铁路线一号桥桥头,铁路线东侧50米处。地理坐标:北纬45°21′54.5″,东经122°48′34.5″,高程156.900米。2012年被白城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炮楼为东北轮陷十四年日伪时期所建,炮楼平面呈隋圆形,两层东西宽8米,南北长3.5米,高6米,占地面积28平方米。南侧开两门,并留烟囱一个。炮楼两层四周有多处射机孔,其主要功能是保护铁路和大桥以及运输。该遗址地处于平齐线,洮南一号桥东30米处一个岗上,西与平齐线30米,南面为一个洼地,北80米为洮儿河。东距长白线117米,南距铁路道班房364米。炮楼非常坚固,呈长方形,没有损坏,保存较好。由于年久失修,外表墙皮有部分脱落。……[详细]
民主遗址
  民主遗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五批 1999.2.26地址:长白县长白镇民主村年代:新石器时代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长白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位于长白县城东南郊,地属长白镇民主村。遗址东西长约870米,南北宽约459米,文化层厚约2米,总面积39933平方米。1990年5月,经专家在遗址中采集木碳标本经碳—14测定时期为新石器。1999年2月26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已出土的陶石器表明,民主遗址是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明之一,也是东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为研究该县乃至鸭绿江上游同期文化面貌,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科学依据。……[详细]
长蛇山遗址
  长蛇山遗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一批 1961.4.13地址: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哈达村 年代:青铜时代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吉林市文管处是否开放:否位于吉林市龙潭区大屯乡哈达村,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属年代:青铜时代(西周初至秦汉之际)西团山文化类型。房址为半地穴式,分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制。墓葬形制为石棺墓和土圹墓两种。解放后,吉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此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发掘年代:原始社会房址15座,灰坑17个,墓葬4座,出土石、陶、铜、玉器612件。长蛇山遗址为研究吉林地区年代:原始社会房屋建筑和吉林地区年代:原始社会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详细]
七道江会议会址
  “七道江会议会址”位于八道江区七道江镇七道江村,原址是“通明炭矿”的办公室,一座青石砖瓦结构的平房,总建筑面积96平方米。1984年6月进行了修缮。1987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省委命名为全省首批中共党员教育基地。2005年投资2369万元扩建修缮为七道江会议会议旧址纪念馆(包括复原旧址、展室、办公室等),总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仿古结构,再现了1946年12月13日陈云、肖劲光等师以上干部开会的场景。展室配有历史、图片、文献、实物、文字说明及多媒体放映室。2005年11月17日上午9时30分,时任0吉林省委书记的王云坤和白山市委书记阎宝泰为修缮后的七道江会议会址揭牌,“七道江会议旧址”七个镀金大字,是由原国家军委副主席-题写的。1946年9月……[详细]
农安古城址
  农安古城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地址:农安县农安镇内年代:辽金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农安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农安古城位于今农安县城内。古城呈方形,方向10度,周长3840米,其东墙936米,南墙984米,西墙937米,北墙938米.四垣有城门各一皆设于城墙的正中。在南门东侧300米,西门北侧4009米,东门北侧400米处各设一小门。城墙系夯土结构。墙基宽30米,北墙残高0.5--2米。东墙残高1.3米。南墙大部分被破坏。仅南城门以东尚留残痕。西墙皆被住房占用已无痕迹可查。四面均有角楼,东北角楼残高7米,东南角楼残高3米。西南和西北角稍有痕迹。……[详细]
西荒山遗址
  西荒山遗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地址:桦甸市横道河子乡西荒山村年代:战国—汉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桦甸市文物管理所是否开放:否位于桦甸横道河子乡西荒山村。该墓地墓葬类型为吉林省首次发现,在考古学上意义重大。青铜短剑作为我国北方青铜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品,过去多见于辽宁省、河北省北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吉林省发现不多。西荒山墓葬集中地出土的青铜短剑,为深入探讨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青铜短剑的分布、演化、断代,及使用它的不同古代民族的情况等,增添了相当重要的价值资料,为研究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历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往来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详细]
那尔轰会师遗址
  那尔轰会师遗址位于靖宇县西南岔镇光明村于家沟里。1981年4月20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8月底,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第二团两个连150人与第一军第二师部队在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靖宇县那尔轰胜利会师,史称“那尔轰会师”。这次会师,商讨了筹备满洲人民代表大会、筹建满洲临时人民革命政府和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部等重大事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组成和东北南满省委的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次会师使隔绝已久的东、南满游击区和根据地连成一片,扩大了抗联队伍的活动空间,打通了向东发展的通道。因此,“那尔轰会师”是东北抗日斗争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转折点,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