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原名为岔河烈士陵园,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岔河东滩米厂院内,70年代初又迁至岔河水产大桥西侧磷肥厂院内,规模较小,1982年又从磷肥厂院内迁至小河东,集中安葬3名烈士。2009年,为了贯彻省、市、县关于抢救维护和集中迁葬辖区内零散烈士墓的精神,岔河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的零散烈士墓进行了调查摸底,并通过与烈士亲属座谈协商,逐一签订《烈士墓集中安葬协议书》,开始了烈士墓动迁和岔河镇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工程,并进行了正式命名。于2011年清明节迁移并扩建,项目总投资30万元。墓地现位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岔河镇南塘大圩东侧(原复圣村圩庄组大圩东侧),陵园占地面积3.8亩,……[详细] |
![]() | 江淮大学旧址位于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仁和老街(原仁和镇)。江淮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江苏省委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吸收上海抗日爱国青年来根据地学习和工作。江淮大学在敌后坚持了两年左右,为我党的--史和中国教育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详细] |
![]() | 老子山犹龙书院碑犹龙书院碑由1978年在老子山供销社建房时出土,碑材青石,字体隶书。碑高2米,厚0.3米,碑文19行,满行42字,内容记述清代筹建犹龙书院等事宜。镌刻:袁江、刘振鹏;时间:民国。碑现存老子山中心小学院内,保存完好。……[详细] |
![]() | 岔河镇淮宝县办公旧址 淮宝县办公旧址为1940年——1946年原中共淮宝县委会曾在岔河办公用房之一。原为苏北地委联防办事处。1940年成立淮宝县,1940年—1946年淮宝县委会曾在此办公。旧址房屋每间进深4米,面宽4米,砖木小瓦结构。现为正房3间、附属房2间,目前为居民朱爱华私房。……[详细] |
![]() | 仁和镇江淮大学旧址 江淮大学为1942——1944年,新四军、中共华中局和江苏省委在洪泽县仁和镇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陈毅为大学定名并题写,共办学2年,培养学员约120名。大学的主楼为“左家楼”,2003年3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附属楼:潘家楼、陈家楼、陆家旧宅三处,保存基本完好,潘家楼门头上“潘振兴”匾额落款为“甲辰初春”,即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书写人与左家楼“福祥昌”字号同为陈务人。……[详细] |
![]() | 蒋坝镇彭城村古井群 古井位于东经118°46′04.42″,北纬33°05′36.12″,在米范围内存古井七口,时代宋。○1歪砖井,井深7.6米,玄武岩井栏呈圆形,外径0.9米,内径0.56米。井口用方形青石板铺盖,中心凿径0.6米井眼。○2东秦庄井,井深11米,井栏移位。 ○3小东庄井,井深9米,玄武岩井栏,圆锥形,呈倒扣碗状,外径上口0.58米,下口0.65米,内径上口0.43米,高0.43米,井栏上口沿外侧凿有扣绳穿孔一对。 ○4八角井,玄武岩井栏,呈八角锥体形,外径上口0.50米,下口0.65米,内径上口0.35米,下口0.52米。 ○5西秦庄井,玄武岩井栏,呈圆柱形,外径0.5……[详细] |
![]() | 东双沟太平井位于东经118°49′16.78″,北纬33°11′13.45″,时代宋,现有井栏为清代移置。圆锥形,外径0.6—0.8米,内径0.4米,高0.4米。井身为楔形砖圈砌,腹径1.15米,深7米,井口用条形青石板铺盖,中心凿经0.65米井眼。井台原为玄武岩条石铺砌,现已被破坏,条石全被移走,破坏年代在1980年至2008年之间。……[详细] |
![]() | 东双沟南甸村六组、八组汉遗址及汉陶井遗存遗址位于东经118°51′13.54″,北纬33°09′50.94″,时代汉——明,遗址高出地表1-2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上层发现有较多的明清瓷片,其中有“大明成化”年款青花瓷片,下层有大量的汉红、灰陶片,同期还有较多的动物骨头出土。唐、宋瓷片,器物有罐、盆、壶、碗、盘等,纹饰有细绳纹、玄纹等,唐、宋瓷器有壁形碗足、青瓷小罐等。在六组苏荣路往南约250米处围埂西边,排水沟下发现存有汉陶井一处,距埂面约3米,井圈外径70公分、高24公分,现存三层陶井圈。……[详细] |
![]() | 孙庄西周遗址遗址位于东经118°56′43.92″,北纬33°15′35.52″,时代周。遗址高出地表1-2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上层属东周文化层,1971年该遗址曾出土“齐法化”刀币13枚。下层有青莲岗文化遗存,陶片有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器物有鼎、釜、钵、豆、罐、盆等,纹饰有指甲纹、附加堆纹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