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光绪·余姚县志·典祀》记载,龙泉寺,东晋咸康二年(336)建,唐会昌二年(842)废,大中五年(851)重建,南宋建炎年间被毁。宋高宗因躲避金兵追踪,途经余姚,登龙泉山,赐金重建龙泉寺。元至元十三年(1276)又毁,元贞元年(1295)重建。当时的龙泉寺规模较大,有弥陀阁、千佛阁、蟠龙阁、罗汉院、上方寺、中天院、东禅院、镇国院、唤仙亭、更好亭、龙泉亭等。自山麓至绝顶殿阁俨然,背山面水,为一邑佳处。后因寺僧有不规行为,寺被百姓焚毁,至光绪间由尼姑募资重建。山门寺额“龙泉寺”三字为余姚书家杨积芳所书,字作欧阳询体,笔力挺秀险劲。龙泉寺坐北朝南,背靠龙泉山,面临姚江,自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详细] |
![]() | 朱舜水纪念堂位于龙泉山南麓,依山坡顺势而建。原为姚-氏“老三房”宗祠,为清代建筑。朱舜水先生乃朱氏老三房支系后裔。头门向西,门前悬挂“朱舜水纪念堂”匾。里面是前后三进建筑,分别为门厅、正厅、后厅,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依次抬高。门厅为两层五开间楼房。明间楼下为正门,门前高悬“崇孝祠”匾额,是原来朱氏老三房宗祠的堂名。穿过门厅,登上较陡的几十级石阶之后,便是第二进正厅。正厅为五开间平房,抬头即见“胜国宾师”四字巨匾,是日本学人对朱舜水先生的崇高称号。这里原是祭祖的正堂,现辟为朱舜水先生史迹陈列,展示着较多与朱舜水相关的文献资料,他在余姚与日本两地的遗迹图录、照片,日本友人回赠的有关朱舜水的图像、……[详细] |
![]() | 学士桥位于大隐镇里埠头村,是座石砌平板多孔梁桥,又是一种漫水桥。南北横跨于里埠头村与学士村之间的溪河上。桥宽l.95米,全长70.3米,它不仅是余姚市最长的古桥,而且建筑风格独特,除两岸桥堍外,共有桥墩十三个,桥孔十四个,桥墩用规整的条石错缝砌叠,西端砌成分水尖,以减少排洪阻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击、缠绕。桥梁两端用条石垫铺台阶,桥面由平铺于两边的长条石和长方形石板组成,桥面刻有“五福捧寿”、“平升三级”等寓意吉祥图案,以表示人们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中孔桥板东侧镌刻“清咸丰四年集资重建”字样。宽阔的水面、狭长的桥梁,两侧不设置栏杆,它适用于洪水易发而时间短,又无条件或无必要造高水位桥梁的产石地……[详细] |
![]() | 黄家墙门,即黄徵义住宅,位于余姚城内管家弄100号。黄徵义为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第五世孙,字仲治,号平敝。从小聪颖过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举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曾任从化知县,任满以病重告归,杜门不预外事。晚号鹤石山人,著有《鹤石山房诗稿》。黄徵义旧宅坐北朝南,沿纵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门厅、正厅、后楼、后罩屋,通面阔均为19.55米,各分五间。门厅为楼房,通进深5.50米,穿斗式梁架结构,用五檩、三柱;正厅通进深9.75米,明间梁架结构为抬梁式,用八檩、五柱,山墙呈马鞍形,明、次间前后有廊,前廊为船棚形顶、轩梁、平梁及雀替,均雕刻精细;正厅前的庭院深5.80米,紧靠正厅明间后有……[详细] |
![]() | 宰辅第位于余姚镇南河头保庆路,是明代大学士吕本(阁老)故居。吕本(1503一1587),字汝立,号南渠、期斋,早年曾拜谢丕、倪宗正为师。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二十七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大学校长)。次年廷推阁员,吕本被明世宗特选以少詹事的身份入内阁办事。二十九年,晋升为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三十年晋礼部尚书。三十三年进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三十五年加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主管吏部事。次年晋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宰辅第坐北朝南,沿纵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宝纶楼(御书楼)。每厅前均有围墙,正厅前有门楼,把庭院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庭院。里院中心有甬道,正厅两侧有套楼,外院东西两侧各有……[详细] |
![]() | 余姚出土的汉三老碑在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收藏在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内。而本市现尚存的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碑刻当属姜山庙方丈碑。该碑原在姜山庙内,庙被拆除后移至姚西佛教社内,现在牟山镇姜山村某一民居门前。姜山村背靠群峰,面临牟山湖,村内古木参天,真是风景这边独好。该家村民离姜山村约有500米,独门独户,居住在青山环抱的山岙之中。其东为青湾,北为草鞋爬勾,南为田岙,西约100米为姜女池。该碑镌刻于南宋庆元三年丁巳(1197)五月,系梅园石质,豆沙色,全碑文字基本完整。但八百余年岁月的风尘还是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有几处已风化,字迹难辨,中间已有裂痕。石碑高1,38米,阔O.99米,厚0.105米……[详细] |
![]() | 位于姚北重镇临山的戚少保祠,是为纪念我国历史上战功卓著的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建筑明嘉靖年间,倭寇经常侵扰我沿海州县,临山成为抗倭的前沿阵地。朝廷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抽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入浙参战。同年夏,任宁绍参将,浙东三卫(定海卫、观海卫、临山卫)均受其节制。戚继光在临山卫共署守了三年左右时间,在署守临山期间,以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加上严明的军纪,对群众的爱护,“戚家军”神出鬼没,勇敢善战,常常打得倭寇晕头转向。故倭寇一听戚继光之名就闻风丧胆。他的功绩为临山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受到群众的爱戴和崇敬。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当地人民即将城隍庙改建成“参将祠”,以纪念这位……[详细] |
![]() | 谏议坊位于余姚城南半霖的史家村内,南北紧临民宅。该坊坐南朝北,四柱三间,通面阔7.20米,明问阔2.50米,次间阔1.35米,方形石柱。石坊高5.70米,明间顶部额匾的北面横镌“谏议坊”三字,南面刻凿“济美”两大字;小额匾上刻有“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八字。石梁南北两面雕刻有植物纹图案,东西两头为突出兽头,次间顶部各有四个立体饰件,明间额坊上镌有狮子滚绣球和花卉纹浮雕图案。石坊基本完整,但顶上盖顶已毁。整座石坊石雕工艺精湛,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谏议坊建于明代,是为史立模而立。史立模,字贵宏,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在他担任兵科给事中时,曾上疏提出三条重要建议:“选择贤能之士以充实边郡……[详细] |
![]() |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余姚市梁弄镇晓岭街“小源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和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现为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址现开辟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史料陈列室。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是目前我市保存相当完好又颇具地方建筑特色的一座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它座北朝南,前后两进,前进系倒座平房,后进为重檐硬山楼房,两翼为左右厢房,中为石板天井。整个建筑典雅静穆,气势庄重,很多地方匠心独运,体现了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为了缅怀新四军游击纵队抗击敌寇、浴血奋战的不朽业绩,教育子孙后代,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在浙东区党委成立暨浙东抗日根据地创……[详细] |
![]() | “高风千古”石坊位于余姚市低塘镇黄清堰村。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浙江按察司使于重修严子陵先生祠、墓的同时,特重建“高风千古”石牌坊,以纪念汉代高士严子陵先生。严光(公元前37年—_公元43年),字子陵,出生于姚北下河严家,是一位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之士。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好友,光武帝想委任严子陵为谏议大夫,而严子陵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恶习早已深恶痛绝,更不愿为官场繁琐的礼节所束缚,向往无拘无束、清净无为的自在生活,故拒绝了光武帝的任命,在富春江边过着农耕渔钓的隐居生活。他的这种不图名利,不图富贵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详细] |
![]() | 清晖佳气楼位于余姚镇武胜门路82号内,为明礼部侍郎倪宗正故居。取名于陶渊明“山气日夕佳”和谢康乐“山水含清晖”诗句。倪宗正,字本端,号小野。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武选员外郎,后调至广东南雄任知府。颇有政绩,死后赠学士,谥文忠。一生工诗善书,王阳明曾赞其诗文逼近陶渊明和杜甫。倪宗正留下的著作有《谢文正公年谱》、《易说丰实集》、《小野集》、《观海集》、《太仓集》、《突兀集》等多种。清晖佳气楼坐北朝南,硬山重檐,通面阔9米,分三间,通进深10.22米,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用九檩、五柱。该楼用材较小,结构尚完整,部分构件损坏腐朽较多。尚存的“清晖佳气楼”木匾,传为王阳明先生所书赠。……[详细] |
![]() | 关帝殿位于牟山镇王剡作村马家堰,东紧靠马家堰堰坝,西为衍和弄,北临马家堰河,河对岸即为上虞市。河边有颇具特色的马家堰街廊,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马家堰堰坝是余姚保持最完整的一座古堰。关帝殿坐东朝西,分前后两殿,前后殿通面阔均为19.45米,各分五间。前殿通进深5.15米,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后殿通进深8.30米,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用十檩、四柱;次、稍间为穿斗式结构;前后殿之间的天井深12.80米,天井西北两侧各有厢楼三间,与前殿紧连,通面阔9.95米,通进深3.65米,均为抬梁式梁架结构;厢楼上前有栏栅护围;紧靠前殿明间的天井中有戏台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阔4.45米,戏台顶部为结构精……[详细] |
![]() | 余姚鹿亭中村的仙圣庙戏台始建于南宋,几经毁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年至八年(1664~1669)重建,它是宁波地区现存戏台中年代最早、建筑技艺最精致的一座。仙圣庙戏台是仙圣庙的一部分。仙圣庙依山傍水,前有宁晓公路沿溪通过,后有庙后山环抱,座东北,前后两进,五开间,两侧各有厢楼三间,腾空而起的戏台位于天井一侧,与前殿明间衔接。前殿是楼房,楼上临天井一边设廊,与两侧厢楼回廊相通,外侧围构栏,观众可倚栏看戏。据《郑氏家谱》手抄本记载,仙圣庙戏台由中村郑氏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迁移到今址。戏台面阔4.67米,呈正方形,高约6米。歇山顶,飞檐翘角,四根石角柱中部载铺平台,戏台顶部为斗拱和……[详细] |
![]() | 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在梁弄镇东北的原正蒙学堂。正蒙学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由黄守斋先生创办的一所著名学校,校名目正蒙,有“蒙以养正,匡扶正义”之意。校舍分前后两进,座北朝南,依次为月宫形大门、天井、前进七开间平房,天井,东西厢房,后进五开间平房,后进小厢房各五间,四周围以围墙。旧址建筑用材较小,结构装饰都较简单,属于清末比较典型的一般民居。1945年1月21日至31目,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在正蒙学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政府方面、军队方面及会稽、四明、浦东、三北和鄞、镇、奉沿海地区的代表、文化新闻界的代表等一百零一人。会上,谭启龙、何克希、……[详细] |
![]() | 草茅庵,位于余姚市洪山乡余鲍陈村约2.5公里的山岗上。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庵堂建筑,座东朝西,九开间木结构正殿,通面阔32.75米,通进深8.9米。抬梁式梁架,硬山屋面,系清末建筑。草茅庵是四明地区迄今为止保存较好,建筑特色较浓厚的一处宗教建筑。更是浙东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草茅庵重建革命武装旧址。1947年5月上旬,中共四明工委在洪山乡孔岙召开重要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建立武装。5月15日夜晚,由中共四明工委主持召开了建军大会,宣布重建革命武装。顾德欢、陈布衣、朱之光等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部队番号对外称“三五支队第四中队”,对内番号为“四中队”,部队建立了党支部。后来这支部队经过多次战斗,迅速发展壮大……[详细] |
![]() | 邵家老宅位于余姚市临城村新邵家弄,清代晚期砖木结构建筑。原屋主邵氏,于上海经营生意。当地称为“新邵家”。该宅整体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规模较大。前进门厅,后为正厅,穿仪门后为后楼与两厢所围之天井,后有罩屋。门厅硬山平屋,面阔五间。明间五架抬梁带前单后单,作正墙门之用。后正厅硬山顶平屋,五开间。内穿抬混合梁架,六柱八檩。前设檐廊,较为朴素。原前有两厢房,现已拆改。正厅后为一高墙,中开仪门,整体砖砌结构。上设砖雕,雕刻丰富。正中门额为“凤山小筑”四字。仪门两侧另开两边门。高墙朝北设披屋,与两厢构成回廊。后楼硬山造建筑,屋较高大,两侧猫弓山墙,面阔五间,其中两稍间独立,为传统重檐式;正中三间为单檐,二……[详细] |
![]() | 羊额古道,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已有七百八十余年历史,一直为梁弄南通大岚之要道,有天梯之称。据载,孙氏九世孙孙德玉,曾为崇政殿侍讲,后因伤足,久治不愈,宁宗皇帝就特赐拐杖一根,不久就告病还乡。他与庆元德云和尚最为知交,因德云和尚主持杖锡寺,相距甚远,山道险阻,不便往来,二人出资开凿羊额岭,岭旁岩壁凿有“羊额古道”四字。 古道全长约五公里,用块石砌成,宽约二米。两边山崖陡峭,竹木参天,鸟雀啁鸣,兰草喷香,涧底流水潺潺,美如琴声。雨天岭上烟雾弥漫,人如在云中行走。登岭眺望,梁弄山水尽收眼底。传说有仙人丹丘子在这一带修道牧羊,更增添了古道的神秘。 古道东面,有岙曰北斗湾,内有众多山涧小溪,最大……[详细] |
![]() | 状元楼处于泗门镇阁老府内,据说是谢迁幼年读书处,为明代建筑。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斋。成化十年(1474),谢迁举乡试第一(解元),次年,又中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修撰,累迁左庶子。曾任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死后赠太傅,谥文正。他一生光明磊落,秉节直谅,是历史上著名的贤相。谢迁中状元后曾将原先读书之处作了扩建和修葺,状元楼之名自此而得。该楼四周围墙,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四角上翘,通面阔15.90米,分三间二弄,通进深10.50米。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用九檩、七柱。状元楼迄今已逾五百年,历史悠久,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结构和风貌,弥足珍贵,是余姚现存最古老……[详细] |
![]() | 李家塔板桥位于鹿亭乡李家塔村,是一座石墩屋盖式板桥,它以结构独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江南雨水充足,气候多变,桥梁是江南水乡的道路纽带,也是水乡的特色,凉亭可让行人歇脚、避雨。李家塔板桥则在桥上建屋,集桥梁、凉亭于一体,给行人带来了极大便利。李家塔板桥全长27.7米,桥阔4.5米,桥墩由六根高8.95米巨形条石并列竖于溪上,上再横铺条石一根,用以联结桥墩,防止倾倒。整座桥身仅一只桥墩,侧视犹如金鸡独立。在桥墩上平铺大原木10根,搁架予两岸,上钉木板,形成桥面。桥上盖有十间高约4米的桥屋,梁架系抬梁和穿斗结合,中部贯通形似长廊,木橡上盖小青瓦。全桥两侧围以木栅,栅下部甩木板护围。桥南端原有一庵,……[详细] |
![]() | 赵考古祠是余姚市一处著名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余姚镇笋行弄26号。是为纪念明初著名教育家、音韵学家赵谦,于明嘉靖年间而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初年重建。赵谦(1351—1395),原名古则,字撝谦,号考古先生,凤亭乡(今肖东镇)人。一生淡泊名利,专注学术,留下著作300余卷,为古文字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赵考古祠”历经风雨沧桑,仍保持了原有的基本格局。该祠为硬山顶,有倒座和正厅两进,通面阔均为14.6米,正厅通进深9.76米,倒座通进深10.1米,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中间天井面积为250平方米,全部用石板平铺。赵考古祠这种由倒座和正厅构成的基本结构,朴素大方的装饰艺术,凸现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