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雪湖生态景区AAAA ![]() 雪湖风景区位于泰州市中部,东连国家5A级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北有兴化千岛菜花风景区、李中水上森林,西毗国家4A级景区凤城河风景区,南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地理优势十分明显,以景区为中心,全面辐射泰州市其他各大景区,与周边景区更是形成了强大的区域联动性。景区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距离主城区中心繁华地段仅8公里,7路公交专线在景区内各大景点设有公交站点,泰州火车站、泰州京泰汽车客运站临区而建,省道兴泰公路贯穿其中,启扬高速和泰州长江大桥北接线在区内交汇。从景区出发,5分钟可到火车站、6分钟可进高速、20分钟可到机场、1-3小时至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交通十分便……[详细] |
![]() | 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由原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和梅兰芳公园合并而成。1985年2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题写了馆名。梅兰芳史料陈列馆由明清两代古建筑移建而成。其布局错落有致,融严整、朴实、幽静、雅致于一体。交通:城市道路由主干宽度35—60米、次干道宽度25—35米和支路宽度25米以下组成。结构布局采用方格网形式,主干道间距800—1500米,次干道间距400—600米。主城区主干道为7纵7横,次干道为14纵15横布局。港区主干道为5纵8横,次干道为7纵7横布局。规划16条公交线路联系火车站、汽车站、市中心、居住区、工业区及邻近城镇和乡村。1984年,梅兰芳90诞辰之际,兴建了梅兰芳公园。梅园中有“……[详细] |
![]() | 裕泰和茶叶店地处历史文化名镇黄桥最繁华的东大街,它于1870年由胡氏投资兴办,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是老黄桥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裕泰和茶叶店的创始人是胡氏第44世、胡锦涛主席的高祖胡沇源。胡沇源年轻时家境贫困,从安徽绩溪来到江苏东台,从专门采购徽州名茶的水客作起,一直将茶叶生意做到上海、泰州、姜堰和黄桥,并成为响当当的字号。裕泰和的最后一任老板是胡沇源的曾孙胡静之,他从母亲手中接管了茶庄,兄弟间相互合作,同舟共济,终于使胡氏茶号发展到上海等周边省市,形成了连锁经营的形式,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裕泰和特别注重服务和质量,热忱接待上门之客,设立太师椅和勤凳招待八方客,免费给行人饮茶解渴、小……[详细] |
![]() | 拱极台,位于兴化城北海子池畔,台高6米,占地1300平方米,这里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拱极台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防御金兵、蒙古兵等北方军队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岛和河道开挖的积土,围绕县衙署四周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和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四座水关,并在县衙以北的土城南侧构筑高台;根据五行方位及其对应“四象”中的玄武(神龟),将此台命名为“玄武台”。同时,在“玄武台”上建成“襟淮楼”,有着“攻占防守”的意义。元时知县詹士龙曾于此读书,故襟淮楼又名读书楼。明嘉靖初年,为抵御海寇入侵,知县傅佩开辟玉带河,引水入海池,为巩固城防重修此台,并改名……[详细] |
![]() | 中共兴化县委成立旧址位于戴窑镇镇区新兴东街中心巷33号内,东经120°12′41.4″、北纬32°55′54.2″。为普通的瓦房院落,三间正屋朝南,另有门楼、天井、厢房,占地117平方米。1941年1月7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在此主持召开兴化县工委委员会议,宣布苏北区党委决定,撤销中共兴化县工委,成立中共兴化县委。由李华楷任书记,李健任组织部长,张莫棠任宣传部长,孙顾任妇女部长。同年4月底,戴为然任中共兴化县委副书记。中共兴化县委的成立,标志着兴化地区党的组织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41年3月,苏北区党委改称苏中区党委,兴化县委仍属其领导。同年11月,划属苏中二地委。1944年11月,……[详细] |
![]() | 昭阳墓,又名阳山或昭阳山,战国时期古墓葬,位于昭阳镇山子村西北角,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昭阳,名云,字阳,战国时期楚国人。出生贵族,官至楚国上柱国、令尹。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统兵伐越,吞越入楚,今兴化一带便并入楚国版图。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率军伐魏,取得“楚魏襄陵之战”全胜,占领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一带)等八座城池。楚国国威大振,确立了霸主地位。昭阳准备移师伐齐,《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当时著名谋士陈轸以“画蛇添足”的故事劝喻昭阳,昭阳急流勇退。楚平王为表彰昭阳,赏赐传世国宝和氏璧,同时将今兴化之地封为昭阳采邑。耿家垛遗址表明,今……[详细] |
![]() | 1924年初,沈毅受党的指派到泰兴传播革命真理,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初秋原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在泰兴刁家网(刁氏宗祠)成立,次年底改建为泰兴县特别支部。1928年初,“特支”改建为泰兴县委,沈毅任县委书记。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在江北特委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的鼓舞下,沈毅领导农民武装举行“五一”如泰农民暴-动-,后因敌强我弱而失败,沈毅被悬赏缉拿,最终被逮捕而英勇就义。在1924-1928这短短的几年间,沈毅在刁家网创立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及塾师联合会,建立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合作社——醒农合作社,领导了大规模的“七·……[详细] |
![]() | 当我们走进黄桥何氏宗祠的展厅,正墙之上挂着百年何家先祖们的画像,这其中有一个身穿红色朝服的名叫何棐,作为晚辈他的画像竟与黄桥何氏第一代世祖孔庭公画像并肩,这何棐究竟是何许人?弘治壬戌年,也就是何棐中举的第二年,他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获得第十名,殿试为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原议留京任兵科给练,因有人从中梗阻,改派为福建浦城县令。何棐到任后,以自己的廉洁建立威信,以自己的机敏稽查弊端,并时常深入民间,问民之疾苦,查办了少数首恶分子,那些偷掘银矿的人失去依附,便不再嚣张了。在此期间,何棐还为老百姓办了几件实事,例如建立社仓、订立乡规民约、兴办学校等等。何棐的这些举措,使他的名声大振,上司表彰……[详细] |
![]() | 解家祠堂位于兴化市区东城外大街市场巷内,明代建筑,砖木结构。由东楼、西楼、中楼(正厅)、厢房、大门、二门、后门(阙门)等构成。现存东西3幢两层楼房和西厢房,共有房屋18间,其东端设有2间两层楼梯屋,建筑面积368.11平方米。解家祠堂是解氏家族明初迁居兴化时的最早聚居处。据《鹤立堂解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解氏始祖解七二携家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在今“解家祠堂”一带建屋定居。不久,解七二将原住宅改建为“松鹤道院”(又名来鹤院),又在东南隅建成一座坐西朝东三进殿宇式的“晏公庙”(又名老祖庙)。明永乐(1403-1424)年间,解氏于“松鹤道院”东北角建成大门朝东,占地约3000平方米……[详细] |
![]() | 东方禅寺坐落在泰兴市古溪镇,始建于唐末,兴于北宋北宋嘉佑年间。清嘉庆二十年,四方信众捐资重修,建成殿房九十九间半,盛极一时。然而抗战时期正殿及部分殿房毁于兵火,文革--中古寺遗存被毁坏殆尽,只留下“东方禅寺”一座古碑。东方禅寺在当地被称为西寺,除了供奉平常寺院皆有的诸佛菩萨之外,东方禅寺还有自己的-伽蓝——东岳神君,在当地留下了诸如“东岳显圣靖江城”、“张王显圣乾坤镇”、“惩罚神马钉铁掌”等脍炙人口的传说。相传东岳大帝坐镇一方,护得百姓平安兴旺,可有一日不知何处的一阵妖风让镇上百姓得了无法医治的怪病,百姓便去拜求东岳大帝。东岳大帝立即向玉皇大帝禀报,玉皇大帝便派张王菩萨下届行医。张王菩萨听闻怪……[详细] |
![]() | 宗臣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新阳社区西门大街侯家垛46号,东经119°49′33.0″、北纬32°56′06.8″,又名“宗府”。是一座由门楼、大厅、正厅、花厅、照厅、蝴蝶厅等前后三进、附属用房及戏楼、甬道等组成的明代府第建筑群。历史上的“宗府”体量庞大。宗臣故居门楼朝东,系二层楼建筑,南北长约三十米,门楼上原有“世科第”匾额,大门两侧墙上有系马环。进门是深巷,原为长廊,长廊南侧有马厩。经过四道门后折转向北为第五道门,门朝东。第五道门外北侧,有一座二层的戏楼,砖木结构,屋脊两端有狮子头砖雕,楼高4.5米,面阔4.2米,进深6米。楼上为戏台,面积约25平方米,西山墙与西侧的大厅相通,南有格窗,可以装……[详细] |
![]() | 都天行宫在泰州市西仓桥东引桥北侧,老廒新村58号,都天行宫坐北朝南,南临护城河,北近泰州船闸。因该庙是“都天菩萨”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所以称为“都天行宫”,又称“都天庙”。庙中所供神像,为唐开元末安禄山叛乱时死守睢阳、城破不屈的大将张巡,被人们尊称为“都天菩萨”,敕封“吴天大帝”。都天行宫系清康熙三、四年间,就社稷坛旧址的西半改建而成,光绪二年、民国二十二年先后两次重修。这组古建筑群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由门楼、戏台、东、西厢楼、大殿、后楼等组成了庙宇主体。门楼5间,中开券门,上嵌“古都天行宫”石额,并饰有祥云图案的砖雕,门前两侧立狮子盘球的石鼓一对。 门内后金柱下置屏门,平时开两侧小门,香期屏门……[详细] |
![]() | 元老府(局部)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社区元老府巷3号,东经119°50′18.1″、北纬32°56′13.7″。现存三进宅院和北院各一处。门楼朝东,为元老府府内宅院。李春芳(1511-1585),字子实,一字石鹿,别号华阳洞天主人,明代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状元,四十四年(1565)入阁为次辅,隆庆二年(1568)升任首辅,兴化籍“明代三相国”之一,后人为旌表李春芳,制匾“状元宰相”悬挂在四牌楼上。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春芳入阁,俗称“阁老”或“元老”,故在城内东大街另建元老府(相府)。其时府门朝南,悬“元老府”黑底金字匾额,入门为火巷,巷两侧多为府内宅院。庭院深深,厅堂成群。由……[详细] |
![]() | 泰兴市黄桥镇文明桥,建于何年无从查考。光绪十二年(1886年)《泰兴县志》卷五《河渠》记载“县东四十里黄桥,其镇有永丰、拱辰、文明、永安、花园、吕家、致富、永昌、直来诸桥”,而《泰兴县志》中又说文明桥“气势雄伟壮观”。传说明朝时就已有文明桥,桥面有两条车行道和三条人行道,在当时非常罕见。所谓要致富先讲文明也,我们现在也只能大概推测文明桥的年代要早于致富桥。文明桥地当季黄、分黄二河之交,来往船只很多,水流湍急,清朝末年的时候已有几百历史的桥被冲毁。文明桥破败不堪,人们过桥时行走艰难,黄桥人朱履先的堂兄朱励生决心重建文明桥。当时朱励生在外当县长,他找了很多黄桥地方上的绅士捐助,发动大家共同出资修桥……[详细] |
![]() | 八字桥原址位于市区城内东大街原北市河南端,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一为东西向,石质;一为南北向,砖砌,皆为宋建明修。南宋宝庆元年(1225)兴化建城,设四水关与城内市河及海子池、西隈潭(明代以后称升仙荡)相连。城内形成东西向及南北向市河,成“T”形相接,河上桥梁众多。依东西向市河北侧形成的城内东大街,因南北向市河而中断,因而建桥以续,桥身与古街同宽,命名为“中和桥”。明代万历年间曾改名“登瀛桥”,在桥上构筑“凌霄亭”,悬“宰相里”额,桥西堍立贞节坊。随着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逐步发展,街市及市民阶层形成。入清后,拆除牌坊亭阁及护拦,并在桥身两侧建过河楼……[详细] |
![]() | 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大营镇大营村东北,东经120°13′24.1″、北纬33°03′45.4″,始建于1943年,1987年重修。塔园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塔身为水泥结构,高19.43米(寓意1943年立),呈方锥形。正方形塔座,分为两层,底层宽12米,高0.55米;上层宽7米,高0.32米。塔身正面刻有“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右上方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二年三月建,公元一九八七年冬迁建”,左下方书“兴化县长蔡公杰题”。纪念塔背面镌刻着严昌荣团长、朱廉贻县长等92位烈士英名。纪念塔顶端为“四星朝天”(寓意新四军)。中央是一杆高1.76米的步枪,刺刀直指蓝天。纪念塔前建有一座三门牌坊,正……[详细] |
![]() | 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庙里的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信奉守护的城池之神。泰兴也有这么一座城隍庙。泰兴的城隍庙又名邑庙,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1127年,北宋建炎元年,金兵南犯,城隍庙遭遇火灾,几成废墟。南宋绍兴年间重新修建,但国家不安,一座庙宇又能如何。元兵南下时,这座庙宇再次焚毁于战火,直到明洪武年间再次重建。这次重建的城隍庙有正殿、后楼、两厢等。几经风雨坎坷的城隍庙这次一直安稳到民国36年。1947年的秋天,襟江小学迁校于城隍庙,这座千百年的古庙内响起的不再是梵音,而是阵阵读书声。祈求神明也许并不能拯救命运,但是知……[详细] |
![]() | 南荡遗址位于垛田街道戴家村东南约2.5公里的南荡中,东经119°51′58.2″、北纬32°54′52.4″,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期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200年。1989年和1991年,戴家村村民在开发湖荡沼泽时先后发现大量动物骨骼亚化石和陶片。兴化市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对此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1992年10-12月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会同扬州和兴化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掘9个探方,175平方米。南荡遗址的文化层呈小片零星分布。文化遗存主要有榫卯结构半地穴干栏式房屋遗址和室内铺设的芦席,陶器及石、角器。陶器主要有鼎、壶、罐、瓮、豆、盆、钵、碗、杯……[详细] |
![]() | 姜堰王氏宗祠坐落在泰州市姜堰区东后街,又名王公祠,系明代后期“泰州学派”创始人之一王栋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明清的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基层平民。泰州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惟一以地名命名的哲学流派,产生于明中后期,创始人王艮。王栋继承并发展了王艮的平民儒学思想,与王艮及其子王襞并称“淮南王氏三贤”。该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建筑面积426平方米。原始建筑从东侧自南向北有牌坊、水井、门厅、寻乐堂、祖堂,西侧自北向南有一庵公祠、节孝祠、花厅、厨房、耳房、宗祠门面房。现存门屋、厅堂、大殿三进、厢房及附属……[详细] |
![]() | 李氏宅座落在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东桥巷42号,建于明朝。原宅主是溱潼开明士绅李舜臣,其后裔李昌荣曾先后任中国驻也门、赞比亚等国大使馆商务参赞。该宅现归溱潼房管所管理。原有正屋三进十一间,厢屋二间,计13间,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1997年溱潼镇拆迁改造时拆去一进,现存照厅五间、正厅三间、西厢屋一间,天井一面,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平方米。大门在照厅中间偏东,为过门厅,大门西三间。照厅北为天井,天井东墙为照壁,西为厢屋。天井北是三间正厅,整个建筑均为招梁式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猫头滴水,七道砖封檐,石台阶。厅屋为七架梁,厢屋为五架梁。立柱下势支覆盆形石础,隔间以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