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堰王氏宗祠坐落在泰州市姜堰区东后街,又名王公祠,系明代后期“泰州学派”创始人之一王栋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明清的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基层平民。泰州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惟一以地名命名的哲学流派,产生于明中后期,创始人王艮。王栋继承并发展了王艮的平民儒学思想,与王艮及其子王襞并称“淮南王氏三贤”。该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建筑面积426平方米。原始建筑从东侧自南向北有牌坊、水井、门厅、寻乐堂、祖堂,西侧自北向南有一庵公祠、节孝祠、花厅、厨房、耳房、宗祠门面房。现存门屋、厅堂、大殿三进、厢房及附属……[详细] |
![]() | 李氏宅座落在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东桥巷42号,建于明朝。原宅主是溱潼开明士绅李舜臣,其后裔李昌荣曾先后任中国驻也门、赞比亚等国大使馆商务参赞。该宅现归溱潼房管所管理。原有正屋三进十一间,厢屋二间,计13间,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1997年溱潼镇拆迁改造时拆去一进,现存照厅五间、正厅三间、西厢屋一间,天井一面,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平方米。大门在照厅中间偏东,为过门厅,大门西三间。照厅北为天井,天井东墙为照壁,西为厢屋。天井北是三间正厅,整个建筑均为招梁式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猫头滴水,七道砖封檐,石台阶。厅屋为七架梁,厢屋为五架梁。立柱下势支覆盆形石础,隔间以木……[详细] |
![]() | 陈吉山宅座落在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城北社区溱湖街38号,始建于清初,后逐步发展。解放前为溱潼镇首富陈吉山兄弟所有,抗美援朝期间为荣誉军人学校。学校搬迁后,先后为夏、孙、徐、刘、严等姓居住至今。该建筑群建筑体量大,保存较完好。前后三进,东侧有小巷进出。最后进为五架梁六间,中间一进为七架大三间,最前一进为七架梁九间,均为抬梁式木结构,檐前设落地花格门,青砖砌墙。每间之间隔以木山板。第一进、第二进为清代早期建筑。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570平米,建筑面积360平米。以前面第一进最具特色。第一进门头有砖雕,前有檐廊,檐下置石台阶,廊檐为木雕券棚结构,檐柱抱以披麻作灰保护层,下垫橄榄形覆盆式石础,屋檐为九道望……[详细] |
![]() | 姜堰“新安会馆”原有两处,此处位于姜堰区罗塘街道东板桥东北侧,为清晚期姜堰徽商所建,基本保存完好,有四址界石一方。改建筑占地约168平方米,南北长13.9米,东西阔12.0米,现有房屋9间,是由南北两进、东厢房与西门楼组成四合院,南北两进体量相当,南北进深五檩4.8米,门檐高3.4米,脊高5.3米;东厢房南北长12.0米,东西4.0米,檐高、脊高皆与南北两进等同;西门楼东西进深3.4米,南北阔3.2米;出西门的南北巷道宽1.15米。“新安会馆”历来由长住姜堰的安徽茶商胡、洪、方等几家轮流牵头负责管理,定期在此聚首,交流经营状况,帮办同乡棘手事务,商讨如何与当地民众相处,怎样从事当地社会公益事业……[详细] |
![]() | 位于海陵区海陵北路路中,日涉园西南角。2008 年 6 月 2 日道路改造时发现,后原址保护掩埋于路中。宋建明修,为砖砌拱券结构,位置与《道光泰州志》等志书所记相符。……[详细] |
![]() | 溱潼山茶院坐落在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城北社区人民路25号,占地面积33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古山茶院原为溱潼王氏家族住宅,建于清代。该院并排坐北朝南9间房,苑门面西,设花卉纹砖雕。苑内设重门。西苑两进7间,前4后3。后3间面阔11、主间4.2、次间为2.8、檐高2.4米,主间8扇花格落地长窗,次间方窗设砖细窗套。东苑2间面阔8.6米。总体建筑分东、西两部分。西部正厅三间,照厅四间;东部正厅二间,正厅檐下全部设有落地花窗。照厅中间一室檐下设落地花窗,两侧墙上设砖细套窗。立柱下置石础。屋檐下为纹饰猫头滴水,脊檩设花卉纹灰塑,脊端置马头墙和防火墙,是典型的水乡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品位和……[详细] |
![]() | 溱潼安乐巷民居位于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城北社区安乐巷1-7号,始建于明末清初,延续到民国时期,后来不断发展成目前状况,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几经历史沧桑,几易其主,现仍保存完好。建筑群规模较大,特别是东部建筑,大部分为清代晚期建设,内外部装饰风格特征一致,历史文化信息储存较多。一号宅和七号宅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均为青砖小瓦,抬梁式砖木结构,屋脊有马头墙,设纹饰,天井内有照壁,门头上亦有纹饰、门外有石质台阶,特别是一号宅门前有长方形石鼓一对,石鼓上雕以万字形连环纹饰和花卉纹饰,具有溱潼古民居传统特色,保持了溱潼特有的文化古韵,是溱潼至今保持比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极具保存价值。此二民……[详细] |
![]() | 上溪观音阁,位于华港镇上溪村,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初整修,1985年再修,修旧如旧,保存较好,阁上常演乡戏。该阁建于楚沟桥上,占地面积近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6平方米,通高6.4米,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6米,立柱贯通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楼檐翘角,饰以风铃,四周飞檐斗拱连接吻合。上层观音菩萨面南盘膝,稳坐莲台,一条张着大口的孽龙蜷缩在座盘下。阁的上顶及西侧悬塑以日、月、星辰和南天门等天景,正面塑南海景色。是为村民祈求观音菩萨镇孽龙避水患,保佑平安之神仙阁。下层塑像为本土道教抑或儒家人物。小小观音阁,释、道、儒相容,体现了水乡人民开阔的胸怀。楚沟桥为独拱砖券结构,四道镶边纵横砖砌。相传……[详细] |
![]() | 东岳行宫万年台(古戏台)位于姜堰镇东岳庙巷、姜堰实验小学西校区南侧路北。原为东岳庙里的戏楼,建于东岳行宫(东岳庙管迎会,所以又叫东岳行宫)大殿对面,清乾隆年间(1726-1795年)僧化成募建,民国8年(1919年)重建。后东岳庙拆毁,戏楼却至今保存完好。古戏台座南朝北(古时看戏的为尊,面南;做戏的称戏花子为贱,面北)上下两层歇山单檐。东西三开间宽13.6米,戏台面宽4.8米,南北进深3.6米。上为戏台,台面北东西三面有雕花半截护栏;戏台下为走道,与门楼明间相连;台顶正中平棋天花,彩绘盘龙;戏台屏风南边三间通屋为演员兼化妆室。从空中鸟瞰,为向北突出的凸字形,突出的那部分二楼即为戏台,戏台顶棚上……[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