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铜山区旅游

铜山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王遗迹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这首题为《拔剑泉》的古诗是清乾隆33年间,一位名叫邵大业的徐州知府写下的。拔剑泉位于汉文化之乡,汉王镇丁唐山下。形成于西汉高祖二年,这里山脉连绵,河流纵横,素有“山水一色,民事物阜之称”。是徐州著名的花果、玫瑰之乡。据《史记》上记载,刘邦-为汉王后,于公元前205年春,乘虚占领西楚国都彭城,霸王项羽闻讯,亲率3万精兵夺回彭城,刘邦率队退到汉王丁塘山下,人困马乏,数日不得滴水,军士饥渴难忍,刘邦在走投无路百感交集之时,猛地将宝剑往地上一搠,对天长叹道:"天亡我也!”……[详细]
  向阳渠一级翻水站,位于柳泉镇上马村微山湖畔,1970年修建。翻水站高约15米,建筑总面积达300平方米,全部用条石垒砌而成。站西为抽水设备,有八根直径约50 厘米的钢制抽水管悬空架于蓄水池和引水槽之间,将微山湖水抬升到向阳渠渠面;翻水站东为排水设施,将汲到引水池的湖水向东引流。整个翻水站外壁镶嵌着水泥磨面的各类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口号。当时修建向阳渠该渠分地面和地下两部分。从上马村微山湖通过一级塘翻水站取水,流入地面明渠“三十八拱桥”,经过二级塘翻水站,再向南、向东分流,向南流入三级塘翻水站;向东流过104国道后逐步进入地下,流至有名的红旗洞。该水利工程流经约15个自然村,灌溉面积约85平方千米……[详细]
  台上古文化遗址位于铜山三堡镇西南台上村。该遗址呈长方形封土堆,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05米,面积约1.5 万平方米,为一台地,高约2.5 米,文化层厚度约1.5米,遗址中先后发现大量兽骨、鹿角、石器等遗物,其中有一柄穿孔石斧,为新石器早期的磨制石器。并有石凿、陶鬶足及汉代的绳纹板瓦等。据出土器物考证,此为商代及汉代文化遗址。该遗址1953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磨制石器现存县文化馆。台上古文化遗址上面原为古庙,建国后将庙改做学校时发现庙院中有一块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 年)间的石碑。目前遗址保存完好。……[详细]
  张竹坡(1670-1698),名道琛,字自德,以号行世。清小说评点家,康熙三十四年,26岁的张竹坡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点评--书。他共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为中国的文学理论留下了一分宝贵的遗产。著有《-梅评点》一书,首次提出《-梅》为“天下第一奇书非--”的观点。张竹坡死后,被葬在紫金山北约500米处的先祖坟地,,原墓地有石人、石马,主墓前有神道碑等,但皆被毁,封土也被夷平。1985年迁址紫金山东麓梨树林中重修,墓为青石砌筑,墓高2米,周长9米,墓前石碑书“清初小说评点家张竹坡之墓”。……[详细]
  大许天主堂位于大许中心街,占地6000平方米,最高建筑圣堂高21.75 米,礼拜堂及附属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1921年法国神父传教于大许,修建此教堂,堂北为修女院,共有房屋19间,西房六间,正房九间,东房三间,一处过道间。1925年又置地建南院,有西房8间,正房15间,大门三间,门楼一处。1946年,教堂已建房55间,占地30亩,另有圣堂一所。教堂后几经维修和改建,现仅保留原教堂的圣堂。……[详细]
  胜利渠抽水站建于1979年,站位于京杭大运河北岸,泵体高程31米。抽水站内现存原拱门一座。右面石立柱顶部雕刻当时修建胜利渠时情景以及胜利渠的全图。左边石立柱顶部雕刻有一首诗歌。1974年当时受到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影响,并贯彻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开始在铜山县境内兴建多座这种被称为“红旗渠”的水渠;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解决了灌溉难的问题。1997年铜山县投资改造,现灌溉面积3800亩,扩种水稻1000亩。……[详细]
  阎窝村位于徐州正东20多公里处。5月20日,徐州沦陷后,千余名日军在飞机掩护下闯进阎窝村,将670名群众逼近一座四合院内,残酷焚烧,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城内及东郊一部分群众,扶老携幼来阎窝避难,有的露宿山坡,有的躲进苇荡。20日清晨,千余名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冲进阎窝村,不到一个小时,这个平静的山村就有200多名群众惨死在屠刀之下。残暴的日军又从山坡上、苇荡里把乡亲们赶出来,集中在坝子口的一块空地上,将青壮年拉出来,赶进苇荡边一家姓滕的院落。日军在门前架起机枪,院子周围堵上芦苇,又把十几桶汽油浇在屋顶与芦苇上,然后放火,架在门前的3挺机枪喷吐着罪恶的子弹。仅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里,日军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