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开岩是栖霞山历史上重要的摩崖题刻地,根据记载,这里有众多名人题刻,岁月沧桑,一些题刻今已难寻,尚存题刻从南朝到清,历史跨度大,保存较好。郑孝胥摩崖题刻:楷书,清,1889年,78乘73厘米;迎贤石摩崖题刻:楷书,北宋1065年,38乘21厘米;明西林庵主题刻:明;唐界章题刻:楷书,清,1748年,74乘56厘米;醒石题刻:楷书,约南朝,48乘18厘米;“吴迈”题刻:楷书,1930年,125乘50厘米;石房”题刻:楷书,年代不详,25乘16厘米;“白云志”题刻:楷书,1232年,52乘16厘米。……[详细] |
![]() | 王家大村祠堂始建于明代,砖木结构,座北朝南,前后二间共十一间,祠堂面阔18米,进深21米,大门门额上有石匾,上刻“王家宗祠”四字,门两边有石鼓,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天井地面铺设青砖,正屋南面有古典木格屏风式门窗与天井相隔,墙面青砖主要是立砌,屋面为小瓦,未进行过大修。目前房屋产权归村部,非王氏所有。2009年王氏集资将屋面进行了维修,并将门前原石匾和石鼓换成大理石新匾和新石鼓。……[详细] |
![]() | 该处为金陵驿旧址,据记载,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深秋,此时南宋政权已覆亡,金陵(今南京)也被元朝军队攻破,南宋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送往元朝首都燕京(今北京)时,在建康金陵驿(现栖霞区马群街道附近驿道上所设的驿站,宋元之际的金陵驿建有华丽楼舍)羁留了两个多月,曾在此抚今思昨、触景生情,写下了沉郁、苍凉、悲壮,寄托--之恨的著名诗篇二十多首。其中尤以《金陵驿》两首著名,诗曰:“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又曰:“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老去……[详细] |
![]() | 位于栖霞寺明征君碑前,已干涸。朱洁轩《栖霞山志》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军战败,国民政府将日俘一部集中栖霞寺,听候遣送。日俘自凿井,专供俘食用。井在寺前二十码,因名受降井。”井栏为当年从栖霞山上移来的古井井栏。……[详细] |
![]() | 该碉堡位于晓庄卫生学校一在建楼房北侧,系民国期间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门朝西,门顶至碉堡顶约2.1米,碉堡直径约2.5米,有四个枪射击孔,四面分布。……[详细] |
![]() | 乌龙山炮台属于江宁要塞炮台,建于清代,民国时期,炮台继续使用,且用德制炮,炮台用混凝土浇铸,山下有一块空场地,为炮兵训练的场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炮台官兵为保卫南京,坚守乌龙山炮台,抵御日舰西上,英勇顽强,乌龙山炮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 |
![]() | 据志书记载,清初即有此庵,供南来北往僧众挂单之用,庵附近原有一块道光六年石碑,因长年被人坐卧,字已全部磨灭。该遗存由来已久,清《宝华山志.华山定水庵记》中提到此石,石上有摩崖题刻,民间称为“定水石”,相传洪水上涨到此石时便不再上涨,实为一自然地理现象,赋予人民群众对战胜洪水的希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被区政府定为控制性文保单位。龙潭有“一步两井”,指的即为此遗址处的双眼井。该井为庵所有,因此庵为隆昌寺的下院,可看出此井为定水庵僧人生活用水之源。井栏为青石质,西井栏直径0.58米,东井栏直径0.62米,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进行过维修。……[详细] |
![]() | 墓南北向,为一打开书之造型,用混凝土浇铸,北侧立一长方形黑色大理石,上 书-:黄质夫、徐宜耘之墓。楷体阴刻帖金。墓南侧的混凝土上镶嵌一长方形黑色大理石,内容为黄质夫生平事迹介绍,由江苏界首师范、浙江湘湖师范、江苏栖霞乡师、国立贵州师范勒石敬立。碑文即生平介绍皆为南京书法家刘浚川书写。……[详细] |
![]() | 该遗址至今未进行过考古发掘,目前可见3张窑址,根据专家勘测,有2张为明早期窑(土框窑),1张为明晚期窑(砖窑)。窑址附近有古井1个,通便民河的小河一条,当地百姓相传历史上这里有72张窑。……[详细] |
![]() | 此建筑传为日军侵华期间建造,主要供日军控制龙潭火车站的日方人员居住。面阔20米,进深16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原屋内有榻榻米,墙下部有透气孔,天花为老式木条钉拼而成,主建筑的左后侧延伸出一间,建国后,此屋供龙潭火车站职工居住,榻榻米结构被拆除,东边墙上的一个窗户后被拆成一扇门。……[详细] |
![]() | 该地堡为民国建筑,江防用,从顶部看为八边形,东侧有入口,北侧有枪眼,东西两侧边长1.7米,南北两侧边长1.2米,其余四条略短。地堡为钢筋水泥结构,现大部已埋入土中。……[详细] |
![]() | 河西街民国建筑坐北朝南,共有两幢,前幢共有8间,屋顶呈梯形状,梁为木结构,传梁上有日文字,屋面为水泥瓦,房宽5.4米,高约4米,屋内原有榻榻米,建国后被厂职工拆除。后幢为厨房,斜顶,高4米,宽4米,亦为水泥瓦屋面,外墙亦用水泥抹面。……[详细] |
![]() | 中国水泥公司龙潭工厂旧址现仅存化验室楼房一座,四面坡顶,楼上朝北有阳台;高级技工电话楼房一座,两面坡顶,屋脊上带天窗,有排烟烟囱,厂长佣人及理发室楼一座,两面坡顶;另有俗称“三十间”的二楼住宅建筑共三座,两面坡顶,楼上檐下有走廊,楼后有厨房。这些建筑都为木梁架,有的还使用水泥瓦,此外“三十间”之西的部分平房也传为民国时所建。……[详细] |
![]() | 位于栖霞镇南九乡河上,系乾隆皇帝南巡时建造,故名“御龙桥”。民国时,御龙桥是九乡河上最大的石桥,是当时到甘乘乡必经之路。桥西侧原有清同治七年(1868)乡民捐修记事之碑,现无存。新中国成立初,地图注该桥为“玉龙桥”。……[详细] |
![]() | 南街炮楼为一正方形建筑,青砖砌建,相传地基建在杉木桩上,至今墙体未开裂,长宽各4米,北面有2个窗户,西面1个,东、南面不详。传为民国年间龙潭自卫团集资建造,三层,顶凸出,有木栏杆。……[详细] |
![]() | 位于龙潭镇南街与湾河街之间,架设在湾河上。龙潭在宋时设巡检司,根据桥名,疑此桥应在巡检司门前或附近。司门桥原为拱形桥,桥长约8米,宽4米,建桥之始全采用青石构筑,其护栏石质风化严重,足见其历史久远。历史上由于江水不断南移,街面始终呈低洼态势,桥两端路面不断抬高,致桥面已看不出拱形。今原桥身石材被水泥桥面覆盖。据当地老人回忆,桥侧有一小码头,有石阶,供上下船乘客及居民淘洗之用。桥东侧下有石雕龙头,为出水石槽(南街下水道由此入河),雕制较粗,但仍能见其形。桥南约10米处,原有一拱形石桥,后拆除。龙潭镇民间有“一步两井(定水庵处,现仍存),三步两桥”之说,即指此两桥。……[详细] |
![]() | 该桥在当地又称鲍(音bao)桥,桥下河俗称东头河,现已淤塞,旧时可通到漳桥,历史上为南京通往龙潭镇的必经之桥,东西向,钢混结构,平桥,桥长13.8米,宽6.4米,桥栏杆上下2米长,其中桥面以上1米,桥栏厚0.30米,从桥水泥结构及制作工艺看,极有可能为民国期间建造。……[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