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市 > 乐清市旅游

乐清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乐清沿海一带有多处盐场。长期以来,这些盐场的盐民深受官兵和廒商的压迫与剥削。20世纪20年代,乐清规模最大的盐场是翁垟长林场,有盐民200多人。1926年春,该盐场的盐民不满官商的压迫剥削,图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并开展--活动。。同年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派林去病等3人到该盐场宣传革命道理。林去病以地团盐廒司秤员的职业为掩护,在翁垟镇的长春楼创办农盐民夜校,吸收贫苦的农民盐民学员50余人参加学习。同年冬,根据上级指示,林去病在长春楼召开党的临时组织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乐清支部,负责人为林去病。中共乐清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进一步发动和组织群众,宣传“二五”减租,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同时帮助组建……[详细]
  乐清市南岳镇杏湾烈士墓长眠着邱岳寿、吴再燕、吴祖法三位杏湾籍革命烈士。邱岳寿,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任村支部书记,次年10月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他视死如归,身被刺24刀,壮烈牺牲。吴再燕,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夏任五权乡严宅村支部书记,在国民党清乡中被捕,遭用铜烧红酷刑,宁死不屈,于次年10月牺牲。吴祖法,1951年在进剿洞头岛国民党残部时牺牲。杏湾烈士墓,位于乐清市南岳镇杏湾村长山头大岭旁。该烈士墓于1975年11月竣工,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烈士墓坐西北朝东南,石阶两侧砌有青石栏板,独具一格。墓地建有5米多高的纪念碑,刻有“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大字,碑顶……[详细]
  法华禅寺位于乐清市南岳镇嵩山南面山坳中。该寺创建于唐代,系当地嵩山方氏始祖唐银青光禄大夫方绮施舍创建,昭宗光化(898—900)间赐额,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再次重建。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三进合院式建筑,四周围墙高砌。金刚殿(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正中上置木制匾额,大书“法华禅寺”四字。前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旁列十八罗汉像。殿前庭院两旁设有照壁。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正中前龛供三宝佛,后龛立观世音。大殿前庭院左右有厢楼,后庭院东西设耳房。金刚殿梁架结构大都保存乾隆时重建风格。……[详细]
  李孝光墓位于乐清市大荆镇泗洲堂村柚树岭北麓。坐西南朝东北。其前立有青石墓碑,中镌楷书:“元崇文阁秘书监丞致仕训国大夫孝光李公号五峰偕夫人徐氏之墓”,左右两侧刻有铭文,下款“道光十六年(1836)秋八月众裔孙重建”。墓坛砌石及四周山墙均因年久沉埋。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号五峰,大荆淀岙村(今名田岙村)人。元代著名文学家。隐居五峰山下,泰不华、陶宗仪等皆师事之。至正三年(1343)应征,任著作郎,次年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致仕,南归途中病终通州(今北京市通县)。著有《五峰集》。……[详细]
  大龙湫摩崖石刻位于乐清市雁荡山。大龙湫为雁荡山“二灵一龙”三绝之一,历代名人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连云嶂今存摩崖28处,碑碣7方。属唐者1处、宋2处、明4处、清7处、民国15处、不明年代者6处。其著名者有:唐诗人杜审言(646-约708)“杜审言来此”题名,宋嘉祐间(1056-1063)两浙转运使张瑰“张瑰唐公游”题名,明嘉靖三十年(1551)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旂“嘉靖辛亥十二月武进薛应旂到此”题名,清道光廿八年(1848)前江苏巡抚署两广总督梁章钜题名,及民国十三年(1924)康有为“白龙飞下”题字。……[详细]
  忠烈祠位于乐清市岭底乡上岙村。系木构平房,面阔三间,约100平方米,明间立《邵烈士祠堂记》石碑。邵传良(1884-1913),又名企尧,字杰三。辛亥革命时期曾参加光复杭州与攻克南京等役。民国纪元,补浙江陆军少校,历任绍兴督队兼浙江稽勋局科员,陆军第十二旅差遣等职。袁世凯窃位,派遣金华林任浙江都督朱瑞参谋,借以监视朱瑞。“二次革命”前夕,传良因“争取都督,去掉金参谋”密件泄露而遇害,年仅29岁。1916年浙江都督兼省长吕公望眷念先烈,予以抚恤,将传良遗体改葬于西湖丁家山,并在家乡建祠立碑。……[详细]
  白鹤寺大殿位于乐清市乐清中学校内。东晋永和三年(347)张荐(文君)捐建。北宋景祐二年(1035),寺僧上京请得温州最早一部藏经。宣和三年(1121)五月,永嘉俞道安响应方腊起义,攻占乐清县城,驻兵此寺达两月之久;辛亥革命时期,月空和尚(黄飞龙)曾在此创办“僧民学校”,进行革命活动。该寺民国初年修建,黎元洪题赠“法苑犹龙”匾额。原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和方丈楼等建筑,今仅存大雄宝殿。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通面宽18米,通进深14.20米,台基高1.10米。……[详细]
  慈济桥位于乐清市石帆镇大界村。梁式石桥,四墩三跨,略呈拱形,长11.6米,阔2.80米。中孔桥面南侧正中横刻“慈济桥”三字,中间两墩左外柱刻“太夫人解氏舍钱”,右外柱刻“咸淳十年(1274)六月吉旦谨建”等字。桥东大榕树,干围2.35米,枝叶茂盛,覆盖桥面。倒影入水,恍如画图。刘黻母解氏,慈惠勤静,深明大义。《宋史●刘黻传》载:刘黻放逐之时,归别其母。解氏曰:“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可以概见。刘母咸淳十年(1274)六月十七日卒,此桥是其逝世前最后义举。……[详细]
  蒲岐所城城门位于乐清市蒲岐镇。宋淳熙(1174—1189)间建寨城,后几经修筑。至明初,信国公汤和相视要害,始加筑城池,置守御千户所,隶属磐石卫。明万历《温州府志》载:“蒲岐千户所城,在瑞应乡,洪武二十年(1387)建,周围六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二丈,门四,敌台十二,窝铺二十四。”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海,城圮。康熙九年(1670)展界,修砌如故。咸丰十一年(1861),邑绅鸠金复修。现存四门,城墙虽毁,护城河未改,当时城墙布局仍可辨认。该城为明代乐清抗倭军事设施。……[详细]
  寿宁堡位于乐清市虹桥镇瑶岙村,明代乐清人民抗倭的重要设施。万历《温州府志》载:“寿宁堡,在窑岙,嘉靖间邑人朱守宣倡议,筑以防倭。周五百丈,门五”。五门名迎曦、临清、驻景、来重和登龙。现存迎曦(东)和登龙(北)两门:东门阔3米,进深5.5米,高2.8米,门上石额大书“寿宁堡”三字,门中石梁镌楷体“温台第一关”五字,下刻“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北门阔1.75米,进深5.6米,高2.2米。门中石梁刻“大明嘉靖四十一年秋建”,门上石额则书“龙山毓秀”四字。……[详细]
  刘黻墓位于乐清市石帆镇岭头村。系衣冠冢,坐西朝东,圈椅式,三坛,占地约560余平方米。刘黻(1217—1276),字声伯,号蒙川,乐清石帆大桥头村人。早岁就读雁荡僧寺,淳祐十年(1250)入太学,以气节著,时称“六君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累官吏部尚书。德祐二年(1276),元军入临安,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图谋恢复,拥广、益二王由温州入海,迎黻共政,遂率眷属随王入广。至罗浮,病卒。夫人林氏随之举家蹈海。遗著有《蒙川集》10卷。……[详细]
  雁荡山烈士墓位于乐清市雁荡山风景区狮子峰南麓。1953年为纪念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面积约1万平方米,大门门楣嵌粟裕书“雁荡山烈士墓”横额。墓葬形式有棺木葬、骨灰盒葬、骨灰塔3种,共安葬402位烈士。墓后崖壁镌有毛泽东书“为国牺牲”四字。墓室前屹立高大的由张爱萍将军题书的“雁荡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嵌有中共乐清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立的墓志铭,系著名书法家马公愚所书。青山绿水,雄伟肃穆。郭沫若《咏雁荡山》诗赞:“煌煌烈士墓,风光第一流。……[详细]
  红巾军起义旧址位于乐清市虹桥镇东街。鸦片战争以后,外患内忧,民不聊生。虹桥人瞿振汉有志反清,密制武器,准备起义,由金佩铨与天京太平军取得联系。咸丰四年(1854)十二月二十日在瞿氏宗祠祭旗誓师,自任水陆兵马大元帅,以陆绍芳、黄用烺为先锋,红布缠头为识,即日率义军攻克县城,张贴檄文,声讨清廷罪行,浙南震动。后被镇压,振汉等壮烈牺牲,瞿氏宗祠被清廷焚毁。1946年于原址重建,木构楼房五间,内有墓葬,传为红巾军头领瞿振山、倪廷模牺牲后埋葬处。……[详细]
  攀龙坊位于乐清市大荆镇蔗湖村。明万历《温州府志》载:攀龙坊,“为举人连稷立”。木石结构,重檐式歇山顶。六柱(左右两正柱前后各添一柱支承出檐),单间建筑。枋高6.2米,面阔6.4米,进深3.2米。砖砌清水屋脊,两端饰龙吻兽,中设山云图案。屋面铺筒瓦,瓦当模印图案有朱雀、菊花、草花等。牌楼正面匾额为“攀龙”二字,背面为“圣旨”二字。原系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立,后毁。匾额虽由后人书写,但主体建筑仍保持明代风格。……[详细]
  李显墓位于乐清市乐成镇吴岙村涌泉山麓。设五坛,圈椅式。四周砌有围墙,坛坎立面雕饰精致,惜已大部破坏。现存华表、翁仲、石马各一对、石羊一只,墓志一方。李显(1483—1545),字崇絅,号台南,乐清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任闽县令,拜御史,巡按贵州,迁贵州布政使。世宗初,中官诬陷大臣,显抗疏解救,群奸切齿,出为淮安守,调知赣州、苏州,迁巡抚南赣都御史,卒于官。著有《台南集》。……[详细]
  吴杜墓位于乐清市磐石镇重石村庵山山麓。占地1410平方米,圈椅式,分六坛。墓前原有圣旨门、墓道门,均毁。现墓为1978年重修。墓坛内有翁仲二尊、文官一尊、石马一只、石羊一对、石虎一对。其中翁仲身着盔甲,双手按剑,浓眉睁眼,甚为威武。石马体态瘦劲,鞍、蹬、辔、鬃、尾等,无不精雕细琢。这批石像生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精品。吴杜,号珠松,宋开禧元年(1205)进士,历官礼部尚书。……[详细]
  白象塔位于乐清市北白象镇。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载“白塔院,宋天圣九年(1031)邑民陈氏舍宅建,治平四年(1067)赐额,后废。国朝洪武六年(1373)僧道成重修佛塔。”万历《温州府志》载:“皇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僧大稳重建”。塔为楼阁式青石结构,平面呈六角形。五层,高约14米,中空,整体逐层递减。经鉴定,台基为始建时遗物,塔身则为重建时建筑,显示明代风格。……[详细]
  东石梁洞摩崖石刻位于乐清市雁荡山。东石梁洞又称石虹洞,早在宋庆历二年(1042)即在洞前建寺,今洞中存有摩崖碑刻14处。其中有宋嘉祐七年(1062)浙漕李复圭、明嘉靖御史萧一中、嘉靖十一年(1532)推官吴子孝、嘉靖三十八年(1559)石梁山人吴宗袷等题刻。尤以吴宗袷《石梁堡记事碑》记载“今年三月倭乱□□庄屋及义楼,具告院司抚县行令捐资筑堡城御备”最为珍贵。……[详细]
  石刻照壁位于乐清市黄华镇殿后村。照壁通体石结构,高2.7米,阔2.47米。正面刻狮子衔剑,旁镌楷书“嘉庆廿二年(1817)冬月立”,及五律一首:“天遣灵狮下,追球过海东。身翻毛有色,目怒力无穷。声吼千山振,口呼一剑风。举头惊百兽,善化石屏中。”两侧刻联一副:“云开日镜球出色,水受风棱剑有声。”背面刻鲤鱼化龙,一鲤鱼作昂首跳跃状,生动逼真。……[详细]
  文虹桥位于乐清市乐成镇文虹路西运河上。明天启七年(1627)邑令胡良臣建,故又名胡公桥。因年代久远,桥面移位,栏板、望柱早已无存。1963年政府拨款按原状修复。桥长34米,为三孔石拱桥。桥面铺砌别具匠心,中间阔4.37米,向两边呈喇叭形展开。每个拱顶为平台,其间有石阶成斜面相联,两旁置垂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