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鄞州区旅游

鄞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佽飞庙位于鄞州区姜山镇井亭村。2002年10月9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佽飞庙是祭祀“唐明州刺史黄晟”的纪念性建筑。整组建筑群坐北朝南,由门厅、戏台、厢房、佽飞宫、后殿等建筑组成,通进深55、33米,通面宽27、95米,占地面积约1546余平方米,共分两进院落。 门位于佽飞庙建筑群的最前端,单檐硬山顶,进深三间,通进深7.87米,面阔三间,通面阔12.9米。大门左右各有一耳房,耳房均为三开间,通面阔6.28米,前面与围墙形成院落。门设于前步柱,门前廊设卷蓬,分作三段弧形,卷蓬上部为草架。檐柱出牛腿,牛腿雕刻精美,上置花篮状大斗,斗前部及左右各出一昂,上与挑梁头相交,承托撩檐方。出檐有飞椽……[详细]
  太白庙位于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2002年6月13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地处太白山余脉之南麓,东为浙东名刹天童禅寺,西为屹立于少白岭之颠的镇蟒塔(少白塔),背山面向天童街市,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六年重建。整组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大门、主楼、戏台、厢房、大殿、观音阁等组成,共分二进院落,总长约87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大门位于太白庙的建筑群体的最前端,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9.83米;进深6.71米。明间用四柱,门前部设卷蓬轩廊,檐柱上部横出重栱,上施花机承托檐檩;前部出牛腿,上置插栱花机以承托檐方,前檐有飞椽。前后梁架六界,且不完全对称,梁架遍施红漆,脊柱低部有花篮形垫木……[详细]
  朱陛牌坊位于鄞州区集仕港四明山村,2002年10月13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牌坊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为朱陛墓前牌坊。朱陛,字伯升,号圆峤。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安福知县,丁艰起补休宁。牌坊建在四明山村庙夹岙朱家山麓,坐西朝东,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通面阔为6.5米,其中明间面阔2.87米、次间面阔1.59米。明间柱高5.72米,分为上下二节,下节高3.78米、上节顶端雕连体柱狮高1.94米,其中圆镂雕蹬狮高0.6米;次间柱高2.71米;柱为正方抹角形式。 朱陛牌坊由坊前踏跺、石坊、石桥、墓道及墓葬等组成,整个建筑由东而西依山而筑,递次升高,前后高差约9.8米,总长约60米、最宽处约……[详细]
  史弥忠墓道石刻位于鄞州区五乡镇联合村王坟山,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弥忠墓道地处王坟山之南麓,坐北朝南,是一处集牌楼、华表、石笋、石羊、小桥、石虎、石马、石碑、石翁仲于一体的大型墓道建筑群,场面气派,气势恢弘。因地处野外,加之发现较晚,目前该墓道石刻除六件石像生保存完整,其余均不同程度的遭到损坏。其中,墓穴约上个世纪70年代被毁。 史弥忠字良叔,号自斋,鄞县人。南宋史氏望族史渐长子,史嵩之(南宋右丞相)之父,行千三九。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赠少师保宁军节度使,齐国公,谥文靖。据《史氏家乘》记载:“配孙氏,封齐魏国夫人……合葬阳堂乡省岙(……[详细]
  忠应庙,俗称王安石庙,位于东钱湖镇下水村(东钱湖东岸),1987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6),为五开间四合院,硬山式建筑。忠应庙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损坏严重,于1986年进行全面修复,修复后的大厅正中塑有王安石泥彩坐像,两边厢房设有“王安石在鄞史迹陈列”。……[详细]
  大涵山桥位于鄞州区东吴镇生姜村,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涵山桥位于鄞州区生姜漕村之间,横跨于东吴河、小白河、大涵山港与后塘河交汇点上,桥与大涵山相连,故以山名桥。 此处河道纵横,河面宽达50米,深2.5米以上,为东乡河道最深之处,久旱不涸,水流清甘。大涵山桥就建在这五港交汇之处,山、水与桥相映,人行其间,有世外桃源之感。桥的近旁有史家湾村,山幽林茂,是一个精僻之地。南宋初,鄞县学行皆优的“八行先生”史诏就避居于此。其子孙有南宋朝呵呵有名的“一门三宰相”。 大涵山桥始建于唐代,明万历间重修,清道光、宣统间再修,为一座三孔、二墩(直竖)的石结构三眼平板桥。桥的中间栏板上题有……[详细]
  钱岙遗址位于鄞州区横溪镇横溪村,1982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钱岙遗址于1976年兴建横溪水库时被发现。距宁波市中心约25公里。南依金峨山脉的太白山,北为广阔的鄞南平原,东距横溪街1公里,西距鄞县古城白杜2.5公里。其范围东至导流河红光闸大樟树下,西达导流河友谊闸毛竹山边,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0米。从挖掘的土层中可以看出有上、中、下三个文化层,土质分隔,互相叠压。出土了大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器物。 第一文化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有陶器、原始瓷和铜器等。陶器为泥质黑(灰)陶和印纹硬陶,器物有豆、罐、纺抡(均为黑灰陶)、瓮罐(印纺硬陶)、碗、盘、杯(原始瓷)以及铜器尊、削……[详细]
  金鸡桥、金鸡堰位于鄞州区塘溪镇邹溪村。1994年11月1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版《鄞县通志》记载:金鸡桥、金鸡堰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当时咸祥潮旱并灾,百姓多次-,当时的鄞县县令杨懿关心民疾,体恤民情,发动民众,兴建了金鸡堰。 金鸡堰位于大嵩江上游,堰南北横枕在来自崇山峻岭的梅溪与大嵩江交接处,坝上为溪,坝下为江,其坝既能阻沙入江,又能引水入南嵩河。堰之南面19.20米处为金鸡桥,东面8米出为金鸡堰的配套设施工程石弄碶,调节咸祥河水位,起防洪泄汛作用,供应咸详、球山一带水田灌溉和生活用水。 金鸡堰用石条和石块砌成,堰体坡度不大,原长21.50米,现因堰的两端被水田覆盖,现……[详细]
  宁静居宅院位于宁波市江东区福明邵家村花汀桥北137号,据当地的两位老讲,村里人称其为花汀墙门,建于清代光绪年之前。该宅院原主人于1949年前迁居台湾,再没回来过。整个院落由白色围墙圈起来,大约占地1亩。由穿堂、倒座、主楼及余屋等组成。前进为六开间,分别由穿堂三间和倒座三间组成;后进主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式楼房。遗址大门朝东,用青砖和石质材料建成,门宽4米,高8米,门楼上部用青砖浮雕法刻着各种宫灯、花鸟、侍官等图案;门楼下部用浅赭色石质作力柱,用青色石板作屏封。大门两边青色屏封板上用凹型法刻着“汉室循良裔”,“关中理学家”的对子。正门正上方用浮法镌刻着“安乐遗址”四个大字。门楼背面还刻有“宁静……[详细]
  余永麟墓道位于鄞州区五乡镇宝同村九峰山庄。2002年10月9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永麟,鄞县人,明嘉靖进士,官苏州府通判。著有《北窗琐语》等。据民国版《鄞县通志》记载:“县东同谷山有明赠少傅户部尚书苏州通判余永麟墓” 墓葬规模较大,分墓室和神道两部分。今墓室已圮,墓冢湮没于封土墩内。墓道总长约50余米,宽10余米,自东而西依次排列有石笋、石羊、石虎、石马、石文相、墓表柱等造象。均两相对峙,相隔间距14米。石文相通高3.42米,其中基座高0.42米,宽1.08米,厚、.57米,头戴方巾相冠,身披宽袖褒服,双目平视,慈祥庄重。石马通高2.36米,其中基座高0.52米,宽0.51米,长2.……[详细]
  余隘祠堂位于宁波市江东区福明街道余隘社区,为余隘社区(史称冰厂跟余隘)内余氏宗祠,也是目前方内保存至今最为完好的一座宗祠。初步考证始建于清末,据碑刻记载,民国元年余氏族人曾进行修缮。20世纪30年代,有余隘余氏宗族人发起并未捐资修建余隘祠堂,修建方柱及水磨汀殿堂,上有雕梁画栋,下有二十四孝图木刻浮雕,其结构新颖,规模宏大,方内享誉。20世纪50年代后,余隘祠堂曾一度较长一段时期被作作余隘小学校舍,作为附近几个村子的农家子弟教学读书处所。自1998年以来,余隘村村委会和余氏后人捐资共计10多万元对祠堂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维修、装饰。祠堂坐北朝南,正门前有一条小河。祠堂由祠堂大殿、厢房、天井组成。大门……[详细]
  导游:宁波市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位于江东区百丈路。七塔寺,寺院殿堂结构典雅,古朴庄严,为典型的禅宗伽蓝七堂建制,主要建筑有:七佛塔、山门牌楼、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法堂暨藏经楼、玉佛阁、祖堂、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综合楼等。寺内除主要殿堂为古典建筑外,还保存有一批珍贵文物:寺院开山祖师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宋代大铜钟两口,各重达七、八千斤,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光绪颁赐之《龙藏》一部,梵文贝叶经一束,清代石刻五百罗汉造像图,工艺精妙,形神兼备,佛门珍品,海内无双,“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所藏各种珍贵文物等。导览天王殿天王殿为七开间建筑,观音斗层檐,上挂“天王殿”匾额,为余德明所……[详细]
  水塔位于宁波市江东区新河路348号,据水厂厂长介绍,水塔建于1956年,属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江东水厂的净水处理设施,是当时较高的建筑,曾用于航空航标。宁波市自来水厂筹建于1955年3月,1956年8月建成并供电,是整个宁波解放后供水雏形。水塔高约18.5米,为混凝土构筑的柱形水塔,上部为直径7米,高约4米的圆柱,可储水250吨;下部为直径5米,高约14米的圆柱,有门可进出,内有3根大小不一的铁质水管,为进水和出水;上、下两部分由高约0.5米的漏斗状相连。水塔外西侧有铁条组成的梯子可上顶部,顶部有铁护栏。水塔现已废置,下部有人居住。该水塔是解放后宁波首先建成的水塔,是宁波自来水业发展史中重要的标……[详细]
  金忠墓地处今宁波市东南约50华里的原东钱湖镇韩岭村百步山之东坡,现为东钱湖管委会管辖,1994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忠,字世忠,鄞县韩岭人,曾辅佐燕王朱棣夺取惠帝政权。因功高擢封为兵部尚书,兼詹事,死后诰赠荣禄大夫少师,赠谥忠襄。墓葬坐西朝东,背靠百步山,面临东钱湖,南北为东西走向的白虎山和青龙山。整个墓葬由墓室、神道两部分组成。依山而上有神道碑亭,今亭已圮,碑碣尚存,高2.3米,宽1米,碑文为正楷,叙述金忠的生平功绩,由当时韩林学士杨士奇撰文,碑额为篆书,字体工整、流畅、苍劲有力。这块墓志碑对研究金忠的一生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补陀洞天”石窟位于东钱湖大公村霞屿山下,离宁波市东南约50华里。石窟洞口朝南偏西,南北相通,南面洞口离东钱湖面约30余米,北面后洞口靠湖约5米, 198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创建于南宋,是宋丞相史浩为孝其母拜佛,仿普陀山湖音洞所凿,距今约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至今洞内还较完整的保存着南宋时期的石雕佛像、五爪游龙及卷云三朵。其刻工细腻精致,佛像形态威武俊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它的发现,为研究和探索东钱湖地区南宋时期的历史,尤其是雕刻史、美术史以及宗教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详细]
  玉缸山窑址位于横溪镇,是鄞州区已发现的最早窑址,时代为东汉。该窑址堆积面积约900平方米,堆积厚度约1-1.5米。堆藏丰富,器物类型较多,以碗、罐为大宗产品,制作精湛。纹饰以印花席纹、网纹、弦纹为主。釉色光滑,多为青中带灰。胎质较细,呈灰白色。窑具有复钵型垫座、双足器、喇叭口、筒形垫具和圆饼三足钉器等。该窑址于1982年6月16日被鄞县(现鄞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岳鄂王庙是东钱湖老百姓为纪念岳飞父子而建的。庙始建于南宋端平年间,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现在的岳王庙是清代重修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江南庙堂建筑。建筑中轴线分前门厅、中殿、后厅三部分,这里所有石刻楹联、悬挂物均为清代原物,其中“赞襄勤化”四字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手笔。莫枝堰东南,东钱湖湖面浮着一座形如西瓜的小岛,叫瓜屿。瓜屿上有座古庙,绿荫拱围,红墙掩映,称西瓜庙。西瓜庙里的主神威武壮严,气盖山河,是民族英雄岳飞。相传岳飞父子冤死后,显灵形成两个西瓜,一个漂在西湖上,一个长到鄞县东钱湖。当朝宰相史浩知道后,上朝禀奏皇上,为岳飞平反昭雪。平反后,两只西瓜变成了两座土墩。杭州的百姓为了纪念岳飞,在……[详细]
  世忠寺山墓前石刻位于东吴镇南村。尚存两排石刻造像,有文相一对,高2.45米,肩宽0.85米,头戴梁冠,身披宽袖罗云裳,手捧朝笏;武士一对,全身盔甲,双手握剑于胸前。另有石马、石虎等石刻。该组石刻,形象真实,神态生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2007年9月公布为第八批鄞州区区级文保单位。……[详细]
  钱肃乐故居 钱肃乐故居位于宁波市江东外潜龙街31号,座北朝南,东与鄞县-相连,背靠居民区,西邻江东区人民政府,外潜龙街从故居门前东西向横穿而过。钱肃乐故居是民族英雄钱肃乐幼时及青少年时代的宅居,是宁波现存最早的明代民居建筑。故居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一座三进大院,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已经拆建和改建。现仅存钱氏故居之第一进,俗称大厅。故居座北朝南,布局为横长方形,三开间。是一座典型的明晚期民居建筑。钱肃乐故居于1983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时已残破不堪,侧倾严重,东西两次间已被改建,仅东次间前半进依然保留了明代楼阁式建筑的部分构件,而厅堂的构件,古朴雅致,保留了明代浙东地方特色,由此可断为宁波市区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