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定赵云庙AA ![]() 赵云庙位于正定县县城内,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国名将,有“常胜将军”之称。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积1500平方米。该庙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相映相成。赵云庙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先主刘备赞赵云一身是胆。世称赵云常胜将军。谈三国者,无不论及长坂坡,救阿斗之故事。云之英明可谓妇孺皆知,子龙故里人士引以为容:……[详细] |
![]() | 赵县古城墙遗址园,是石家庄市唯一一处以古城墙保护为主题的公园。公园占地140亩,充分利用残存的古城墙和护城河,以古赵州十景中的“南畦稻熟”“洨川环翠”为主题展开设计。在公园建设中注重融入历史和文化元素,使文物保护与娱乐休闲相得益彰。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赵县(古称赵州)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于此设置棘蒲邑,此为古城之始。而后,朝代更易,战乱频仍,城垣设施愈筑愈固。至宋代,城垣轮廓初定。《光绪赵州志》载:“州城,土筑,建置莫考。基博二丈五尺,垣崇三丈二尺,周环十三里有奇,炮台六十有二,女墙崇五尺,加堞二千八百八十有一。东垣七百四十八丈,……南垣绳直四百九十六丈,门居丁未之间,西垣七百四十九……[详细] |
![]() | 王士珍旧居王士珍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与段祺瑞、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时称“王龙、段虎、冯豹”。先后任晚清陆军大臣、民国初期的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并获德威上将军称号。王士珍与近代史上的众多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曾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多次调停各系军阀之争,使北京免遭战争的灾难。1930年7月1日在北京病逝。王士珍旧居建于1912年,为民国时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坐落在正定城内中山西路北侧,原分东、中、西三路,总占地10102平方米。现仅存中路,为两进四合院,前有小巧玲珑的垂花门,门上悬挂有王士珍自撰自书的对联:“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真实的表达了王士珍的处世态度。第一……[详细] |
![]() |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大十字街东行30米路北,清末民初建筑。据《马氏家谱》记载,正定马氏乃三国名将马援之后裔,明代自洪洞-县迁居真定府(今正定),世代以务农经商为业,到明末已是富甲一方的大户。据了解,现存较完整的马家大院是清末民初,马氏第十五代子孙马兆霖请山西五台县的工人设计施工建造的,在结构、造型上具有山西民居的特点。整座四合院布局严谨,做工考究,为正定城内典型的四合院式民居。马家大院原由五进四合院组成。现仅存三进四合院,南北纵深布置,总长70.5米,东、西宽13.65米,建筑皆为单檐硬山式灰瓦布顶。马家大院建筑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檐下柱顶石……[详细] |
![]() |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旺惨案烈士碑距县城13公里。原位于南楼乡丁旺村兴旺路与育才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北角,2013年移至村北。碑为汉白玉石质,高4.5米。外建青砖碑亭一座,平顶,前檐置布瓦勾头滴水。碑首为透雕双龙戏珠,碑额正中阴刻楷书,正面为“为国捐躯”,背面为“虽死犹荣”。碑阳为七百余言的碑文,记载了13名烈士的功绩,碑阴刻烈士们的生平传略。1946年10月间,正定县二区武工队驻丁旺村。国民党匪军侦知后,于27日拂晓,调集正规军一个营和各据点地方-武装四百人配合,以15倍于我军的兵力包围了丁旺。武工队紧急部署,奋起应战,连续击退3次冲锋,毙敌30余人……[详细] |
![]() |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楼乡付家村东南口。坐西面东,青石质,碑身高2.38米,宽0.85米,碑座高0.27米,1967年增建碑楼,高4.35米。碑首篆刻“民族英烈纪念”六个大字。碑文记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军队溃退,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民不聊生。幸赖八路军到此,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扩大抗日武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军民团结一致,攻堡垒,克据点,救人民,救国土,敌寇胆寒,打开崭新局面,人民重见天日。八年抗战,共计“攻克碉堡二十余,光复国土三千方里,解放人民十万余,村庄百余个”。最著名的战斗,当属丰家庄、西寇村的残灭战,白店村的抗……[详细] |
![]() |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镇西南街,原府城隍庙门前的戏楼处。事情发生在1927年6月16日。当时摄于北伐军强大威力,驻河北的奉军即将退败的前夕,为搜刮民财,提出预收1928年钱粮,且每亩地附加“讨赤捐”2.5元。本来1927年上半年已预收了当年的钱粮,加之正定遭受雹灾,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中共正定县委在省委解学海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广大群众反抗军阀、反抗苛捐杂税的强烈要求,决定借旧历五月十七日城隍庙的机会,发动群众抗交1928年“上忙”和“讨赤捐”的斗争。6月16日这天,组织发动了万余人,集结到事先规定的城隍庙前戏楼西北角的广场。正定县委书记尹玉……[详细] |
![]() |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县城西北16公里的曲阳桥乡高平村民兵斗争史展览馆院内,占地23平方米,塔坐南面北,汉白玉雕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刻立。塔身宽0.48米,高1.35米,台基、塔身、塔座、塔顶平面均为正方形,通高4.7米。正面刻“革命烈士纪念塔”,碑阴刻祭文,东面刻刘傻子、孙殿文2烈士传略,西面刻孙贞祥、周老南等15名烈士传略,塔顶有一持-立正的八路军塑像,塔座四周为民兵参战的汉白玉浮雕。抗日战争时期,高平村的村民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地道战”等一系列抗日战争。“刘傻子”是本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代表。刘傻子,地道战中著名民兵战斗英雄。……[详细] |
![]() |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风靡全国的电影《地道战》家喻户晓,而正定县曲阳桥乡高平村就是电影《地道战》的原型村庄。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曾两次到高平村调研,考察高平村的地道战遗址。抗日战争时期,高平村对日军进行了有名的地道战。从1942年冬到1943年秋,为更好的痛击日本侵略者,高平村民在民兵队长刘傻子的带领下,开始挖地道。全村共挖村内主干线3条,村外主干线3条,另有支线与各户相连,动土10万立方,全长30余里,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能攻能守的地道网。抗战时期,高平民兵以地道战、-战和灵活巧妙的战术与敌人开展了殊死斗争,历经大小战斗50余次,打败敌……[详细] |
![]() |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西南街。据记载,正定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坐北向南,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戏楼、旱桥、牌楼、山门、正殿、后寝宫。其两侧是东西两庑和正殿左右的配房,以及后寝宫两翼的附属建筑。整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集艺术、文化于一体的典型的中国道教庙宇殿堂布局。城隍庙从落成之日起即成为正定道教活动中心。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府衙所设管理道教事务的官吏——道纪司都纪、副都纪,县衙所设道会司道会都住在城隍庙内,主持庙内和地方道务。遗憾的是,1966年城隍庙被视作“破四旧”的重点对象,神……[详细] |
![]() |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诸福屯镇固营村东口,距县城7.75公里。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于1949年7月,解放正定战役后,将烈士安葬于此。后来,固营村委会在此树碑建亭。亭高4米,碑高1.6米,正面上部横刻“英明千古”,中间竖刻“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两侧竖刻李成玉等10名固营籍烈士传略。碑阴为固营村村长、支部书记与1949年立碑时的祭文。上世纪70年代修建围墙,种植树木,命名为固营烈士陵园。1997年8月,为纪念正定解放五十周年,正定县委、县政府在陵园内又建一白色大理石纪念碑,杨成武将军为纪念碑题词:“解放正定牺牲的将士永垂不朽”。……[详细] |
![]() |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楼乡里双店村中心,距县城19.25公里。这里是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此碑为青石质,碑身高1.22米、宽0.45米,外镶青砖碑亭。高2.6米,宽1.44米,亭顶中央有0.5米高的八路军战士塑像,建筑面积40平方米。碑首篆刻“万古流芳”,碑文记述了七七事变后,日寇罪行,里双店村民刘文成、孙记改、孙得文、乔廷玉投身革命,分别任灵正行飞行大队4队长、四分区7连长、民兵连长、农会主任,在灵寿、行唐、付家村等地抗击日寇时壮烈牺牲。1945年3月,抗战胜利在望,里双店村为纪念抗日殉国的4位烈士,全体村民为其树碑立传。……[详细] |
![]() |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城内镇州南街东侧。系正定府镇台闵正丰(回民)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原寺院坐西向东,进大门有对庭,二门里有南北讲堂,阿訇和海里凡(音哈里发,意接班人)的居室。中后部是礼拜大殿,能容纳教徒几百人。大殿旁有水房,南侧是小跨院,住阿訇的家属。现寺内仅存一座礼拜大殿,大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为单檐一殿一卷青瓦勾连搭式建筑。前部为七檩前、后廊,五架梁上用瓜柱承托三架梁和檩、垫、枋构件。后部为卷棚顶砖砌墙体,水泥地面,无月台,砖砌台基,门窗已被换成现代门窗,现被正定县回民小学使用。……[详细] |
![]() | 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惠寺院内西北角,此碑通高2.07米,碑座为长方形、高0.56米,坐北向南。正面刻“永垂不朽赵生明烈士纪念碑”,碑阴刻赵生明烈士生平事迹。赵生明,1917年出生,陕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入伍,是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二十九团副团长。1947年8月24日,晋察冀野战军四纵队奉命解放正定城。在四纵政委的带领下,人民解放军从正定城的西南角攻入城内,赵生明率领的二十九团追击一股国民党军到了这座华塔附近。敌人躲进塔内,从古塔的二层平台上,居高临下,频频向我军扫射。为了保护华塔这一珍贵文物,赵生明果断命令停止炮击,改用轻武器进攻,为此……[详细] |
![]() |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正定县城西北17公里处的曲阳桥乡北白店村南200米处,有一尊立式汉白玉石造像,当地农民俗称“自来佛”。佛像为肉髻,着长裙,面部残,两臂失,背光残缺不全。残高1.64米,面南立于圆覆莲座上,莲座与造像为一体,其下有高0.3和0.4米的二层石方座,上层刻有铭文,下层正面雕力士和八尊立式菩萨,东西两侧面各雕四尊佛教天神,东、西、北三面局部亦有铭文,两层石座上的铭文均间断不全,从其间断的铭文和佛像的造型、服饰等方面分析,当为北朝东魏年间之物。2000年前后佛像及佛座被盗。……[详细] |
![]() | 始建于1667年(康熙六年),是清初光禄大夫保和殿大学士、大收藏家梁清标储藏珍品和文人墨客相聚的地方。位于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北约100米处,当时应属梁府的一部分。为四合院式,占地104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230平方米。梁清标被革职后,离开喧嚣的京城回到故里,摆脱了冗杂事务的纠缠,翩然而轻松,遂葺蕉林书屋,在书海画卷中享受文人雅士的生活乐趣。关于蕉林书屋的构筑及斋名缘起,梁清标在《蕉林书屋图小序》中云:蕉林书屋者,予之所构以藏书而燕息咏啸于其中者也。予性不敏,不能博闻强记,以窥夫古人之学,顾好买书,奉钱恒苦不给。见人则求所未见书,得一帙如遇故人,辄怡然累日然。率不能读也,久之所蓄益多。又特爱……[详细] |
![]() |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县西北部,据县城12.25公里处的曲阳桥乡胡村村南,紧邻滹沱河北岸,时代为商。据《正定县志》记载,明万历之前即有胡村。另据《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该村曾有三官庙碑(现已失存),其碑文提到胡村原名胡王城,清乾隆年间因滹沱河水泛灾,冲塌房屋,村落缩小后更名为胡村,并沿用至今。文物普查时曾在此发现有商代文化遗迹。相传,商代时有胡人在此建城,并受封于此,遂以胡王城遗址命名。……[详细] |
![]() |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县城东北17.5公里的新城铺村大街北头路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式。布瓦间绿琉璃瓦顶。前出卷棚顶雨搭,面积73.6平方米。檐下半拱为五踩双下昂。建筑装修已改,内部吊顶。1986年经国家文物局祁英涛工程师鉴定,真武庙为明代建筑。真武庙于2001年5月12日毁于火灾,文保所派专业人员将残存木质构件编号、登记、组装后存于县文庙西庑妥善保管。……[详细] |
![]() | 马家坟伏击战遗址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11公里的曲阳桥乡西叩村西北,正南公路南侧,南北约136米,东西约220米,分布范围30000米。1944年12月间,晋察冀军区30团侦查连得悉灵寿伪县长、科长、警备大队长、中队长及日寇中队长在日军一个小分队的掩护下,乘三辆汽车于12月23日中午去正定县城开会。我军对敌情进行了认真分析,西叩村位于据点中间,日伪疏忽大意,西叩村远离灵寿,打起来灵寿不方便增援。据此,我军侦察连认真部署,组织民兵在西叩村的路北侧河内埋下-,在路南的马家坟设下埋伏。24日13时许,由正定返灵寿之敌约一个中队进至贾村时,我预先派……[详细] |
![]() |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隆寺碑》即《增建兴隆寺碑》,原立于东平乐村村西,距京深高速公路400米处(兴隆寺原址),2005年迁于隆兴寺保存,现位于隆兴寺龙腾苑南侧围墙处。刻立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兵部右侍郎梁梦龙撰文。碑为青石质,碑首四龙相交,鳌座首失。碑身高209、宽85、厚29.3厘米。碑文主要叙述了兴隆寺在嘉靖、隆庆年间的几次修建,增建水陆殿、钟鼓楼、韦陀殿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