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海山古驿道由峰合村古道、泉丰古道、龙凤寺古道 3段组成。 峰合村古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白塔村东侧 800米陡石坎山上。古道依山势而筑,呈东西走向,东起陡石坎山脚,西抵陡石坎山顶。全长 1400米、道宽1.45~2.4米不等,石灰石块铺筑。由于长期商旅、马帮往返行走,古道石铺路面踩踏较为光滑,并遗留1~4厘米深浅不一的马蹄印迹。泉丰古道,位于陆良县马街镇泉丰村截坡山和老尖山之间,距泉丰村10千米。古道呈东西走向,东起老尖山水库,西抵山顶。全长2500米、道宽1.1~2.1米,石灰石块铺就。现存路面马蹄印随处可见,最深达4厘米。龙凤寺古道位于陆良县三岔河镇寺脚村龙海山与鹦鸽山之间。古道呈东北—西……[详细] |
![]() | 雍家村民居建筑群位于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建筑群坐东向西,为明、清时期形成的家族式聚落民居建筑群,总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雍家村在南、北、西三面各设一道大门,进入大门形成网状式闾巷,通往每户人家,各户均为四合院汉式民居建筑。现存建筑附近部分被拆除或局部拆除外,完整保存的尚有10余座院落,规模布局、雕刻制作基本相同。各四合院相互连接并贯通,深入其中,宛如进入迷宫。除大门供出入外,全部建筑的外部墙体均相互连接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建筑大多数为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正房,均为3开间,通面阔均在10.5米左右;厢房,通面阔均为2开间;门楼,通面阔均为3开间。所有房屋均为一楼一底二层,楼上楼下各家各户都有通……[详细] |
![]() | 青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陆良县同乐街道西门社区西北方2000米处。陵园坐西南向东北,由大门、革命烈士雕塑、革命烈士纪念塔、熊从周墓及若干革命烈士墓组成,分布面积15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5440平方米。革命烈士雕塑,基座高2.5米、身高5米。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革命烈士雕塑后10米处,高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大门16米。塔前基座刻有“陆良人民革命斗争史”9字,在塔的两侧,安放着部分革命烈士遗体、骨灰。熊从周墓,位于纪念塔西南侧20米处。墓占地约50平方米,墓前有墓碑,碑上部书“永垂不朽”4字,字下面为熊从周烈士遗像,碑正中直书“熊从周烈士之墓”7字,左右为介绍熊从周烈士生平事迹的文字,墓地前方左右各设石狮……[详细] |
![]() | 位于罗平县钟山乡狗街村委会原罗平县第九中学内。旧址建筑坐南向北,占地面积440平方米。建筑建在高1.6米的石基上,为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青灰筒板瓦屋面,现存4间。通面阔18米、进深7.5米。东数第3间现存8级老式台阶。第1至第7级台阶均高0.31米、宽0.32米,第8级台阶高0.11米、宽0.32米,台阶两边护条石长2米、宽0.22米。第1级台阶两侧高0.37米须弥座上置直径0.42米、厚0.22米的圆形石鼓,石阶两侧各有长4.4米、高1米的花台各1个,每个花台在距地面0.39米处有直径为0.3米的排水孔各1个。旧址原为庙宇,有房屋11间。1939年后中共罗平地下党拉倒庙内菩萨开办学校。……[详细] |
![]() | 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东北600米处普山河下游。坝占地面积137.6平方米。石坝为石灰岩条石筑成,坝成弯弓形,弓背向下游。坝全长41.7米、高2.25米、底宽3.2米、顶宽1.7米。筑坝石料大多数为长0.8~1.3米、宽0.4~0.6米、厚0.3~0.5米方形石块。修建石坝时,没有开挖地下基础,直接在河底的石灰岩基岩面上砌筑,用石灰膏捉缝。坝南岸有2道闸门:一道为溢洪道,另一道为用于引水灌溉。现存石坝共有5层,坝外侧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缩。为防止石坝被石墙寺水库的水淹没或防止个别人到坝上取石建房,1988年,石坝村办事处组织人力,在原坝顶加垒上一层条石,以保护古石坝。石坝具体建筑年代不详。据《……[详细] |
![]() | 位于陆良县龙海乡雨谷村委会下雨谷村西100米。旧址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四周原为竹林,已被砍伐并建盖房屋。1947年7月陆良县发生“七二四”事件后,为进一步坚定统战对象杨体元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决心,巩固中共地下党与杨体元的合作关系,中共陆良特别支部根据云南省工委的指示,于同年11月14日在陆良县双箐口乡雨谷村的一片竹林里与杨体元签订了《雨谷协定》。中共陆良特支的签字代表是:许南波、谢敏、杨守笃;杨体元一方的签字代表是:杨体元、朱杰、皇甫立本。雨谷协定的签订拉开了陆良县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革命根据地。《雨谷协定》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在陆良的具体……[详细] |
![]() | 位于陆良县活水乡活水村委会冒水洞村东500米处。桥东西横跨篆长河上。桥为青石拱券纵联砌筑,2孔。全长30米、宽4.15米。2孔跨径相同,跨度均为6.75米。桥采用纵联拱圆砌置法,方形石灰岩石修建。图片桥具体修建时间不详,从建筑样式及风格分析,应为清代初期。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陆良县志稿》记载:“方家桥,在治东一百三十里。相传,方氏兄弟析爨,存余金,互让不受,父以此建修。又名冒水洞桥。”方家桥是清代早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连接陆良东南部至罗平的重要交通桥梁。1965年,当地在此建水电站,在桥西北侧增建了桥墩及闸槽。方家桥对研究清代桥梁建造技艺提供了实物资料。2006年11月,陆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详细] |
![]() | 位于陆良县板桥镇旧州村委会旧州小学内。建筑坐北向南,现仅存山门殿,占地面积60平方米。山门殿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建筑。3开间,通面阔10米、进深5米。檐内外及脊檩下均设“一斗三升”斗拱装饰。据刻立于清康熙时期的报恩寺常住碑记载,报恩寺是陆凉州治梵刹,开自唐,宋鼎盛,元、明制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恩寺收归国有,在内设旧州小学。原建筑及塑像被毁,仅剩山门改为小学大门。报恩寺建筑用材粗大,斗拱制作古朴典雅,梁架结构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明代建筑风貌及当地宗教习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2013年9月,陆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天花城址位于陆良县小百户镇天花村西南300米处。城址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872平方米。城墙夯筑,无夯层、夯窝。城墙上种植云南松,四周为护城河。古城址损坏严重,保存状态相对较差。 城址建置准确年代待考。据清乾隆《陆凉州志·古迹》记载:“天花县,治西北六十里,昔有奇花现瑞,每日、夜三敛、三放,开经数月不萎,故名其县曰‘天花’,垒址尚存焉。” 初步推断,天花古城时代最晚当为明代所建。现城址布局规整,结构清晰,对研究陆良古代城池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3年10月,陆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位于陆良县大莫古镇波漠村157号。建筑坐西南向东北,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由门楼、东西厢房、正房组成一个三合院,占地面积249.84平方米。正房,3开间,通面阔10米、进深6米。东西厢房各为2开间,通面阔7米、进深4米。正房后墙壁上镶嵌有王氏家谱碑2通,碑文记载了波漠村王氏家族的渊源。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2007年,王氏族人出资重新修缮。王氏祠堂对研究地方姓氏渊源及家族宗祠建筑风貌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9月,陆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关圣宫大殿位于陆良县三岔河镇沙沟村委会北端杜公河与老盘江交汇处。大殿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斗式混合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1米、进深6米。因原殿内塑道教尊神“翊汉天尊”的关圣帝君像而得名。据重建碑记记载,关圣宫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其余建筑已毁,现仅存大殿。2000年,当地群众对关圣宫大殿进行了保护维修。大殿举架高峻,用材宏大,内外雕刻细腻生动。2006年11月,陆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俗称大堆子,亦称梁堆墓。位于陆良县大莫古镇戛古村东北面 800米处至西北 1000米处四周的耕地中。在方圆 0.15平方千米范围内共有大型封土墓 8座。2009年 5月,陆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分别将墓葬依次编号为 1~8号梁堆墓。1、2号梁堆墓,位于陆良县大莫古镇戛古村委会戛古村东北面 800米处的丘陵缓坡耕地内。2座墓呈东西水平分布,间隔 28米。东侧为 1号梁堆墓,西侧为 2号梁堆墓。墓均呈圆形,有封土,土质细腻,为黄褐色黏土。1号梁堆墓直径 23.2米、残高 3.5米,占地面积 422.5平方米。历史上,此墓多次被盗。现墓葬顶部偏西处封土基本保留,其余大部被辟为耕地。2号梁堆墓直径……[详细] |
![]() | 位于陆良县小百户镇兴仁村委会三堆子村正南200米处的耕地内。葬共有3座,呈东南—西北向水平分布。2009年6月,陆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分别将墓葬依次编号为1~3号梁堆墓。墓葬均为圆形土丘,有封土,土质细腻,为红褐色黏土和白沙土。墓葬周边及封土上均长满落叶乔木和灌木,杂草丛生。1号梁堆墓位于西北面,距离2号梁堆墓12米。直径27.4米、残高5.4米,占地面积589.3平方米。2号梁堆墓位于墓地中央,距离3号梁堆墓仅6米。直径23.2米、残高3.7米,占地面积423平方米。3号梁堆墓位于东南面。直径25.8米、残高3.5米,占地面积522平方米。兴仁三堆子梁堆墓历史上被多次盗掘。1982年第……[详细] |
![]() | 纪家坡村梁堆墓位于陆良县中枢街道中纪村委会纪家坡村西北处。整个墓地近似方形,墓葬略呈圆形,有封土。直径7.9米、残高2米,占地面积48.9平方米。墓地所在位置为纪家坡村最高点。2001年村民捐款在墓地周边修建围墙及碑亭,明确保护范围,并在地表植树种草。碑亭为六角攒尖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屋顶饰黄色琉璃瓦。保护标志碑为石灰岩灰白色长方形质地。纪家坡村梁堆墓现保存较好。据考证,梁堆墓为汉、晋至隋、唐时期的南中大姓墓,对研究南中大姓的历史渊源及墓葬的形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13年9月,陆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重建石佛寺碑位于陆良县中枢街道窑上社区师古街石佛寺山门殿内墙南端。碑坐北向南,青石质,半圆--方形,保存完好。由碑额、碑身、碑座3部分组成。通高2.25米、宽0.9米、厚0.21米。碑身高1.3米。碑额高0.63米、宽1.14米。额中部篆书首题“重建碑记”4字,边沿浮雕“二龙戏珠”。碑座呈长方形须弥座。高0.32米、宽1.1米、厚0.21米;座正面浮雕“狮子滚绣球”。碑额、碑身边沿浮雕莲花纹。碑文直书左行,凡24行,每行1~49字不等,共计973字,无漫漶。碑文主要记载了石佛寺因遭遇兵燹、水患几度兴废的情况。碑刻立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对研究石佛寺历史沿革以及陆良兵屯、水利、宗教等方面……[详细] |
![]() | 黄官营奉天诰命碑位于陆良县马街镇黄官营村。碑坐南向北,青石质,半圆--方形,保存完整。通高2.96米、宽0.94米、厚0.19米。碑额高0.76米,中央阳刻篆书“奉天诰命”,左书直行,凡2行,每行2字;额上方阴刻楷书,横书“皇恩”2字,周边浮雕蟠龙、云纹等图案。碑身文字分3列。上列叙述卢氏世系,左行直书,凡21行,行5~13字不等,计160字。中列刻清嘉庆皇朝封赠卢逢源的祖父卢炤文、祖母王氏之诰命,左行直书,凡19行,行1~17字不等,计237字。下列刻封授卢逢源之父卢祚恒、母王氏的诰命,左行直书,凡16行,行1~20字不等,计238字。左靠边中下处为跋释,左行直书,凡5行,行44~51字不等……[详细] |
![]() | 俗称大堆子,亦称梁堆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蔡石坝村及郑石坝村之间。共有大型封土墓 5座。封土均为黄色黏土,夹杂少量沙土,土质细腻,有黏性。2009年 11月,陆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分别将墓葬依次编号为 1~5号梁堆墓。1号梁堆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蔡石坝村西偏南 800米黑土凹子处。墓为圆形土丘。封土直径21.1米、高 5米,占地面积 350.8平方米。墓堆表面为杂草,四周均种植桉树。2、3号梁堆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蔡石坝村西南 1000米处袁家坡。墓均呈圆形土丘,有封土。2座墓之间相距 3米。2号墓直径 11.8米、残高 5米,占地面积 110平方米。墓顶部封……[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