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都天行宫在泰州市西仓桥东引桥北侧,老廒新村58号,都天行宫坐北朝南,南临护城河,北近泰州船闸。因该庙是“都天菩萨”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所以称为“都天行宫”,又称“都天庙”。庙中所供神像,为唐开元末安禄山叛乱时死守睢阳、城破不屈的大将张巡,被人们尊称为“都天菩萨”,敕封“吴天大帝”。都天行宫系清康熙三、四年间,就社稷坛旧址的西半改建而成,光绪二年、民国二十二年先后两次重修。这组古建筑群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由门楼、戏台、东、西厢楼、大殿、后楼等组成了庙宇主体。门楼5间,中开券门,上嵌“古都天行宫”石额,并饰有祥云图案的砖雕,门前两侧立狮子盘球的石鼓一对。 门内后金柱下置屏门,平时开两侧小门,香期屏门……[详细] |
![]() | 吴同甲故居位于泰州市海陵区城北南通路236号。故居南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南通路时,拆除大门、仪门及部分房屋,留下厅屋、堂屋及楼屋3座建筑。厅屋圆作,当心间梁架结构抬梁式,为5架梁前后加单步梁,用材较大;堂屋偏作,当心间梁架结构穿斗式,中间立中柱,柱两侧为带有弧形的月梁,柱下垫木础,屋面用方木椽,采用了一些明式建筑的做法,在泰州清道光时期的民居建筑中较为少见。厅屋在东侧,后有天井。天井北有1座2层楼屋。楼屋的屋面东西山墙处建有马头高墙,上下面阔各3间,楼梯在东南,楼上地面前低后高。吴氏住宅后易主沈氏,由于房主是泰州知名商人,所存房屋质量尚好,青砖黛瓦,硬山屋面,平房后盖楼,前……[详细] |
![]() | 夏思恭祠位于渔行大街20号。元朝末年,泰州白驹场盐民张士诚起义,于1353年3月攻下泰州。战后泰州城到处断墙残垣,张士诚让夏思恭到城北宋代的堡城处重筑新城。1364年10月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常遇春从大江口和扬州分水陆两路向泰州进发。泰州守将严再兴、夏思恭被迫退守新城。同时,张士诚急令淮安守军援泰,被常遇春打败。张士诚又派水军兵船400艘出大江援泰州,因水浅难登陆,未解泰州之围。夏思恭、严再兴率众坚守,同年十月十六日,徐达率兵围攻新城各门,用高梢子船扎架攻城,夏思恭战死,严再兴等人被俘。随后,徐达将此城夷为平地。当地百姓感念夏思恭的忠诚,就在当年夏的官衙处建造了一座庙宇,供奉夏思恭像,庙内还塑了……[详细] |
![]() | “江淮名刹”光孝律寺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原名万寿寺,后因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令改称 “报恩光孝寺”。乾隆年间,又改称“报恩光孝律寺”。该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最盛时期容纳常住僧人千余人。本世纪30年代光孝律寺创办佛学研究社,海外弘法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学。光孝律寺收藏珍贵文物较多,如收有历代名家墨迹,世称孤本的宋拓“汝帖”;隋唐时代从印度传来的“贝叶经”等。……[详细] |
![]() | 通扬运河,贯通江苏省南通、泰州、扬州3市的人工河道。古称邗沟。为南通、泰州、扬州3市及其沿岸各市、县的主要航道。延伸于江苏省长江北侧。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公元前179~前141),由吴王刘濞主持开凿。用以运盐,亦称运盐河、盐河。经历代改建和延伸而达南通。清宣统元年(1909)改称通扬运河。……[详细] |
![]() | 位于泰州市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校园内,祀汉末医学家华佗,又称药王庙。始建于清代中期,民国时重修,原有华王殿及后楼,现仅存华王殿。殿南向,硬山屋面,面阔三间 9.7 米,进深九檩 9.65 米,檩高 6.31 米,梁架系用苗木制作,材径细小,材质精良,占地面积约 400 平方米。……[详细] |
![]() | 位于泰州市海陵区新华巷 11 号,据说原为冯氏所有。现存照厅、厅屋和堂屋三进,另有厢房、仪门、照壁和照壁上家神龛等建筑,占地面积 610 平方米,厅屋硬山屋顶,布瓦屋面,面阔三间 12 米,进深七檩 8.5 米,前带海棠形双桁卷棚,抬梁式梁架,用材粗大,柱下方形石础上置木櫍。照壁和仪门有砖雕。……[详细] |
![]() | 古关帝庙在泰州市鼓楼大桥东北侧滨河广场的东部,南临护城河,北近东进东路。旧时称此关帝庙在关帝庙墩上。庙西侧曾有小巷名武庙巷。庙曾和东侧不远处觉正寺隔东大街相望。泰州的关帝庙中,北门外关帝庙墩上的关帝庙,不是魏忠贤生祠改建,而是在明万历时就建成了,因此,被称之为:“古关帝庙”。古关帝庙现山门殿的弧形庙门上仍嵌‘古关帝庙“石额,上有嘉庆丁巳年重建字样。门下两旁有石鼓一对。山门后有天井,天井后为大殿3间,前有卷棚,脊檩下置斗拱,东边墙上立民国十年二月十七日当局签发保护庙产的布告。原此庙后尚有民国十五年州人王幼丹倡建西式砖楼1座,名为“文昌楼”,与城南原文昌阁在一条轴线上,前后呼应,古关帝庙位于滨河绿……[详细] |
![]() | 位于海陵区城北渔行大街 15 号,原为周氏所有。宅依街而建,南向略偏东,面积约 250 平方米,前厅后堂结构,周围围以高大围墙,大门东向,堂屋青砖硬山顶,布瓦屋面,面阔三间 10.2 米,进深七檩 7 米,穿斗式梁架,板壁槛墙,和合雕花窗,通体雕花隔扇门,隔心、绦环板、裙板等重要位置以透雕、浮雕的形式雕刻了“八仙”、“四爱”等人物故事。……[详细] |
![]() | 原为尤氏所有,俗称尤家大门,尤氏原为商人。现存建筑在东西两条轴线上,占地面积约 670 平方米,中间以火巷分开,西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照厅、厅屋和堂屋三进,东轴线建筑体量略小,从前往后依次为照厅、厅屋和古井一口。……[详细] |
![]() | 位于海陵区涵东历史文化街区顾家巷 48 号,原为徐氏所有,徐氏原为经营粮行商人,粮行名为徐甘记。现存建筑在东西两条轴线上,占地面积约 670 平方米,东侧主体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照厅、厅屋、堂屋和廒房,其中堂屋青砖硬山顶,布瓦屋面,面阔三间并东侧暖房一间共 14.3 米,进深七檩 7.3 米,穿斗式梁架,西侧仅存一座歇山顶花厅和部分厢房。……[详细] |
![]() | 位于海陵区涵东历史文化街区顾家巷 30 号,原为王氏所有。现存建筑在东西两条轴线上,占地面积约 490 平方米,西侧主体建筑仅存前厅后堂和厅屋南侧一口古井,东侧仅存花厅。堂屋面阔三间 12.2 米,进深七檩 7.6 米,和合窗,隔扇门,除隔心透雕花纹外,其余部位皆素面。……[详细] |
![]() | 位于海陵区涵东历史文化街区顾家巷 10 号,原为王氏所有。原有照壁、大门、东西侧门、楠木厅、轿厅、花厅、堂屋、阁楼、厨房、厢房等,现主体建筑仍存,分布在东、中、西三条轴线上,占地面积约 870 平方米,中部从南往北为楠木厅和堂屋,东侧为门堂、东侧门、厨房和阁楼,西侧仅存西堂屋。建筑年代不一,东侧门和楠木厅略早,阁楼有民国风格,曾作为原万字居委会办公地。……[详细] |
![]() | 位于海陵区涵东历史文化街区徐家桥西巷 17 号,原为许氏所有,许氏为商人。现存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占地面积约 1380 平方米,东部前后共四进,三个天井,从南往北依次为照厅、厅屋、堂屋。堂屋硬山顶,布瓦屋面,面阔三间 13.2 米,进深七檩 6.7 米,穿斗式梁架,堂屋东侧有古井一口,厅屋前砖雕垂花门保存尚可,西部庙房、花厅和花园,东西部有门相通。……[详细] |
![]() | 位于海陵区涵东历史文化街区凌家院 12 号,原为王氏所有。现存厅屋、堂屋和东侧厢房,厅屋为少见的锁式建筑,次间直接接南北向双桁卷棚,中间以隔扇门相隔,可通可隔,硬山屋顶,布瓦屋面,面阔三间 10.5 米,进深七檩 6.7 米,混合式梁架,明间用抬梁式,用材粗大讲究,山墙处用穿斗式梁架,无脊柱,两金柱间以枋相连。……[详细] |
![]() | 原为高氏所有,现存照厅、厅屋和堂屋,西侧附属厢房和套房,占地面积约 390 平方米。厅屋硬山顶,布瓦屋面,面阔三间 10.7 米,进深七檩 6.3 米,抬梁式梁架,用材粗大,柱下方形石础上置鼓磴,仪门前两对方形石鼓,鼓面上雕鹿纹。……[详细] |
![]() | 位于泰州市海陵区北瓦厂巷 6号,据说原为顾氏所有。现存照厅、厅屋、穿堂和堂屋四进,另有厢房、照壁和仪门等。占地面积约 510 平方米,堂屋硬山顶,布瓦屋面,面阔三间10.5 米,进深七檩 7.2 米,穿斗式梁架,柱下用方形石础。……[详细] |
![]() | 位于泰州市海陵区北瓦厂巷 3 号,原为王氏所有。现存照厅、厅屋、穿堂和堂屋四进,东侧巷道内有古井一口,占地面积约 500 平方米。堂屋硬山屋顶,布瓦屋面,面阔三间 10 米,进深七檩 7.1 米,穿斗式梁架,次间铺木地板。……[详细] |
![]() | 位于泰州市海陵区石头巷 5 号,原为王氏所有,俗称王十房。建筑体量较大,但多有改动,主体建筑仅存戏台、花厅、西侧偏房和临石头巷仪门、厢房及巷东侧照壁等。占地面积约 2300 平方米。临巷贴磨砖仪门高耸,可见当初规模,巷东侧有一残存照壁,壁座为石质须弥座。……[详细] |
![]() | 陈庵在泰州东门大街南侧,是明代陈佞佛所筑的家庵。所谓家庵,系指旧时大户人家,为家0-家修行的人而建造的小庵。此类家庵,各地比比皆是。但泰州陈庵,却非同一般。陈庵始建时,明魏国公徐中山(达)为庵题写门额,后书法家董其昌又为其题写了门榜,可见规格之高,影响之大。清康熙十五年(1676),泰州安丰场著名诗人吴嘉纪,曾寓居陈庵。陈庵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前后两进,中有天井,左右为厢房。前面是正殿,硬山屋面,面阔三间12.15米,进深6檩前带船棚轩7.85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