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裕泰和茶叶店地处历史文化名镇黄桥最繁华的东大街,它于1870年由胡氏投资兴办,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是老黄桥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裕泰和茶叶店的创始人是胡氏第44世、胡锦涛主席的高祖胡沇源。胡沇源年轻时家境贫困,从安徽绩溪来到江苏东台,从专门采购徽州名茶的水客作起,一直将茶叶生意做到上海、泰州、姜堰和黄桥,并成为响当当的字号。裕泰和的最后一任老板是胡沇源的曾孙胡静之,他从母亲手中接管了茶庄,兄弟间相互合作,同舟共济,终于使胡氏茶号发展到上海等周边省市,形成了连锁经营的形式,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裕泰和特别注重服务和质量,热忱接待上门之客,设立太师椅和勤凳招待八方客,免费给行人饮茶解渴、小……[详细] |
![]() | 1924年初,沈毅受党的指派到泰兴传播革命真理,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初秋原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在泰兴刁家网(刁氏宗祠)成立,次年底改建为泰兴县特别支部。1928年初,“特支”改建为泰兴县委,沈毅任县委书记。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在江北特委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的鼓舞下,沈毅领导农民武装举行“五一”如泰农民暴-动-,后因敌强我弱而失败,沈毅被悬赏缉拿,最终被逮捕而英勇就义。在1924-1928这短短的几年间,沈毅在刁家网创立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及塾师联合会,建立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合作社——醒农合作社,领导了大规模的“七·……[详细] |
![]() | 当我们走进黄桥何氏宗祠的展厅,正墙之上挂着百年何家先祖们的画像,这其中有一个身穿红色朝服的名叫何棐,作为晚辈他的画像竟与黄桥何氏第一代世祖孔庭公画像并肩,这何棐究竟是何许人?弘治壬戌年,也就是何棐中举的第二年,他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获得第十名,殿试为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原议留京任兵科给练,因有人从中梗阻,改派为福建浦城县令。何棐到任后,以自己的廉洁建立威信,以自己的机敏稽查弊端,并时常深入民间,问民之疾苦,查办了少数首恶分子,那些偷掘银矿的人失去依附,便不再嚣张了。在此期间,何棐还为老百姓办了几件实事,例如建立社仓、订立乡规民约、兴办学校等等。何棐的这些举措,使他的名声大振,上司表彰……[详细] |
![]() | 东方禅寺坐落在泰兴市古溪镇,始建于唐末,兴于北宋北宋嘉佑年间。清嘉庆二十年,四方信众捐资重修,建成殿房九十九间半,盛极一时。然而抗战时期正殿及部分殿房毁于兵火,文革--中古寺遗存被毁坏殆尽,只留下“东方禅寺”一座古碑。东方禅寺在当地被称为西寺,除了供奉平常寺院皆有的诸佛菩萨之外,东方禅寺还有自己的-伽蓝——东岳神君,在当地留下了诸如“东岳显圣靖江城”、“张王显圣乾坤镇”、“惩罚神马钉铁掌”等脍炙人口的传说。相传东岳大帝坐镇一方,护得百姓平安兴旺,可有一日不知何处的一阵妖风让镇上百姓得了无法医治的怪病,百姓便去拜求东岳大帝。东岳大帝立即向玉皇大帝禀报,玉皇大帝便派张王菩萨下届行医。张王菩萨听闻怪……[详细] |
![]() | 泰兴市黄桥镇文明桥,建于何年无从查考。光绪十二年(1886年)《泰兴县志》卷五《河渠》记载“县东四十里黄桥,其镇有永丰、拱辰、文明、永安、花园、吕家、致富、永昌、直来诸桥”,而《泰兴县志》中又说文明桥“气势雄伟壮观”。传说明朝时就已有文明桥,桥面有两条车行道和三条人行道,在当时非常罕见。所谓要致富先讲文明也,我们现在也只能大概推测文明桥的年代要早于致富桥。文明桥地当季黄、分黄二河之交,来往船只很多,水流湍急,清朝末年的时候已有几百历史的桥被冲毁。文明桥破败不堪,人们过桥时行走艰难,黄桥人朱履先的堂兄朱励生决心重建文明桥。当时朱励生在外当县长,他找了很多黄桥地方上的绅士捐助,发动大家共同出资修桥……[详细] |
![]() | 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庙里的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信奉守护的城池之神。泰兴也有这么一座城隍庙。泰兴的城隍庙又名邑庙,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1127年,北宋建炎元年,金兵南犯,城隍庙遭遇火灾,几成废墟。南宋绍兴年间重新修建,但国家不安,一座庙宇又能如何。元兵南下时,这座庙宇再次焚毁于战火,直到明洪武年间再次重建。这次重建的城隍庙有正殿、后楼、两厢等。几经风雨坎坷的城隍庙这次一直安稳到民国36年。1947年的秋天,襟江小学迁校于城隍庙,这座千百年的古庙内响起的不再是梵音,而是阵阵读书声。祈求神明也许并不能拯救命运,但是知……[详细] |
![]() | 宗镜庵,黄桥镇上的一座明代寺庙。它始建于明初,嘉庆八年进行了重修,占地面积有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44平方米,原有房屋二十间,现在还保留有十六间。宗镜庵历史悠久,在这数百年里它的三间正堂已然添上了许多岁月的痕迹。正间的禅堂早年翻修过上盖,但是骨架并没有变动,虽然外表有些破旧,但是还难能可贵地保持着完好的原貌。宗镜庵的南侧是六间僧人用房,因为年代久远,保留了原有的骨架,将上盖和面墙都重新整修,还拖了庇,所以看起来改变较大。在大门的南侧还另有两件小屋。除了古老的屋舍,宗镜庵还保留着一块古石碑。这块石碑在正堂的东山墙,高1.6米,宽0.8米,上有二龙戏珠,周围还雕有五福和梅兰竹菊的图案。石碑刻……[详细] |
![]() | 在泰兴市黄桥镇十桥中路中段的西侧有一间小寺庙真武庙,这寺庙规模不是很大,旧时尚有前后五进,现在只余三进。真武庙始建于明代,人们从方丈室的中山上可以判断,虽然在时光的风化下寺庙外表显得有些破落,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寺庙的内部大有文章,直来桥碑石和唐代的经幢石都是从这座庙里发现的。寺庙的第一进保存着嘉庆十年重修直来桥石碑一块,碑文上述及“以余力修理三官神殿”。直来桥由清代嘉庆年间邑人丁丰占发起重修,修建完毕后人们雕刻了这块直来桥石碑以作纪念。寺庙的下一进也有些特殊,因为它的侧门是由一块匾额改制而成。这块匾额长约两米,宽约八十公分,上刻着“临下有绩”四个大字,下有落款“康熙岁次丁酉春元旦”。康熙丁……[详细] |
![]() | 在江苏省泰兴市滨江镇长沟村南部曾经有一座玄坛庙,岁月轮转变化,玄坛庙在时光风化中消失,只余下一座古戏台。玄坛庙古戏台仿佛从很久以前就一直默默陪伴在长沟村村民左右,没有人知道它始建于哪一年,只能从它后屋桁梁上刻着的“大清嘉庆四年重修”的题记上得知一点有关它年岁的消息。戏台为歇山屋面,高7.5米,面阔8.7米,进深4.5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5.3米高的戏台,下层是2.2米高的过道。台下两侧有楼梯与上层相通,台后有三间两层楼屋相连,底层与台后楼屋为一整体,用作过道。如今古戏台的一层置有神像、香炉香台,即使玄坛庙不在了,村民在戏台里继续虔诚地供奉着神明。1987年泰兴市人民政府把这座不知年岁的古戏……[详细] |
![]() | 韩秋岩故居位于黄桥镇珠巷东首,系清末建筑。韩秋岩,又名韩士元,生于1898年,卒子2001年,被誉为“世纪老人”,韩秋岩是高级工程师、著名书画家,黄桥中学创始人之一。曾在意大利专攻航空机械,并受政府委派检验我国订购之飞机,学成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工专等校教授。晚年涉足艺苑,诗、书、画、印均有造诣,曾任美协江苏分会会员、苏州国画院画师、苏州沧浪诗社社长等职。韩秋岩故居原有房屋11间,前后三进,占地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211.46平方米。现存房屋三间,是1989年韩秋岩为建黄桥图书馆所捐,砖木结构,檐高3米,进深6.2米,面积76.26平方米;门前天井83.64平方米……[详细] |
![]() | 萧人夫烈士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1923年1月23日,萧人夫出生在江苏省泰兴。1938年,年仅十五岁的萧人夫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过抗大人事科科长、区长、团参谋长、营长、教导员等职,在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皖南事变中他率领部队迎接新四军东进,与日伪军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终于凯旋苏北。后又随陈毅粟裕转战江淮,参加黄桥决战和苏中七战七捷等战斗,屡建功勋。一九四七年,萧人夫随军南下,不幸在丁家桥战斗中壮烈牺牲。为了缅怀烈士,2002年泰兴市人民政府出资重新修建烈士墓,并建成萧人夫烈士陵园。整个陵园占地360平方米,内有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各一座。烈士……[详细] |
![]() | 萧盛龙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劳动人民,但普通的他却干了一件不普通的英勇事迹。1941年萧盛龙出生在泰兴市广陵镇南萧村,青年时品学兼优的他考入江苏省扬州中学读书,1964年被分配到六合县化肥厂工作。在化肥厂工作的这段日子里,他踏实勤恳,努力认真,先后担任过技术员、团支部书记、车间主任等职务。1966年12月6日,工厂的阀门车间发生事故,浓烟弥漫,为了抢救阶级同志的生命财产,他果敢地冲入了浓雾之中排除故障,英勇牺牲。根据他的无畏事迹,原中共六合县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萧盛龙的家乡也为他建起这一座烈士墓。萧盛龙烈士墓占地40平方米,目前有一座青石砌成、高达4.5米的墓碑,墓碑上题有“萧盛龙之墓”,碑后镌刻……[详细] |
![]() | 坐落在广陵镇曹市村的徐斌烈士墓修建于1950年7月,后来被重新翻修,如今占地面积40平方米。徐斌烈士墓由墓碑和墓身组成,墓身周围砌有水泥栏杆,虽然外面看起来朴实无华,但站在墓前依然能够感受到徐斌烈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徐斌是华东二级英雄,也是泰兴的骄傲。在国家危难之时,徐斌烈士满腔热血地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学成之后便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为国效力,先后参加了抗日和解放战争。解放之后,他担任了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七团一营副政治教导员。工作中,他依然充满了热血和斗志,尽忠职守、任劳任怨,最终过度的劳累让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1960年徐斌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去世后被追认为烈士。虽英雄已去,但是坐落在乡野……[详细] |
![]() | 在泰兴市黄桥镇布巷封家园有一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民居,这间民居大门朝西,共有正屋三间,厢屋十间。这座民居朴实无华,但在普通的屋舍里诞生了一位学富五车、为祖国科学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王德宝。1918年王德宝出生在黄桥镇,1940年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7年出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54年,学有所成的王德宝放弃了国外的研究工作,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并进入上海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从此为中国的核酸研究奉献了一生。王德宝在中国最早开展了核酸生化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核酸研究、生产和教学的开拓者,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核算讲义,参加并领导世界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详细] |
![]() | 黄桥镇余家村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日举行一场庙会,这个一年一次的庙会是为了一个人而举办,这个人就是余学仙。余家村,顾名思义村里大多数人都姓余,包括一位叫余学射的道人,余学射为何改名余学仙,这里面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民国时期,当地的农民们被地主的“猪子捐”压迫,日日生活在水火之中。为抗缴猪子捐,余学射出于义愤,带领周围一百零八庄的百姓手持钉钯锄头、铁叉火塔,将号称“八大家”的地主团团围住,一把火烧红了震东市。之后官府很快便将余学射捉拿归案,并于农历二月十三执行枪决。在百姓口口相传的传说里,枪决那天雷电轰鸣天降大雨,执行者连开七枪,竟然枪枪哑火,最后,知县亲自上阵,对余道士说……[详细] |
![]() | 在泰兴市原大生镇政府东南十米,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桥——大生桥。光绪十二年《县志》里记载,大生桥原名为“大孙桥”,至于为何改叫大生桥,有两种传说。一说在大生桥东面有一小石桥,桥面仅有三块长石条,叫“小孙桥”,大生桥与之对应便叫“大孙桥”;一说本来是叫“大僧桥”,由于泰兴的方言缘故,逐渐喊成“大生桥”。但不管是何种缘故,大生桥影响着一方水土,民国元年它所在乡镇因它得名“大生乡”,后撤乡建镇,就成了今天的“大生镇”。大生桥是一座五孔石拱桥,桥身长约24.5米,宽4.28米,中孔宽7.9米,次孔宽5.2米,桥孔弧度大于半圆,拱石西纵横分节并开式,青石铺就,造型古朴。大生桥的五孔在清末时便只余四……[详细] |
![]() |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宋史》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顾昕,泰州泰兴人。十岁丧父,以母病,荤辛不入口者十载。鸡初鸣,具冠带率妻子诣母之室,问其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尝离母左右。母老,目不能睹物,昕日夜号泣祈天,刺血写佛经数卷。母目忽明,烛下能缝衽,九十余无疾而终。”这就是泰兴载入正史第一人顾孝子的故事。除了正式记载,民间还有许多关于顾昕的传说。顾昕的母亲早上想吃豆浆泡油条,而当时黄桥小地方没有这种早点,顾昕就在前一夜步行去泰兴,等天一亮买好豆浆、油条捂在怀里往回赶,从泰兴步行到黄桥至少需要三个小时,但他每次买回的豆浆和油条到家后还是滚烫的……[详细] |
![]() | 千年的历史文化名镇黄桥少不了许多历史在岁月里留下的印记,直来桥纪念碑就是一个。直来桥村,因直来桥而得名,而直来桥纪念碑正是为纪念直来桥重修而专门立的一块石碑。直来桥纪念碑高2米,宽0.8米,碑上刻有碑文,碑文上记载了重修直来桥的全过程。清代嘉庆年间,邑人丁丰占出于民生的考量,发起了直来桥的重修工作,直来桥修建完毕后,满怀喜悦的人们在桥旁立碑纪念。二百多年的日月过去,古直来桥已经不在,空余一块石碑向人们诉说着曾经有过这么一件盛事。现在人们在石碑上修建了一座碑亭,用以保护,并在直来桥纪念碑旁新修起一座直来桥。新旧更迭,纪念碑还会陪着这新直来桥,在未来的岁月里像旧时那样一同静看桥上人们来来往往、人生……[详细] |
![]() | 在江苏泰兴,没有人会不知道三井口。这个始建于明代的古井,默默地伫立在闹市区的车水马龙里,至今还在用甘洌清澈的泉水滋润着一方百姓。旧县志里记载,明崇祯时期一位僧人用化缘而来的钱修浚了这个奇特的井。说它奇特,因为与普通的水井相比它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它的井身只有一柱,上面却有三个井口。一井有三口,一井映三月,在月朗星稀的夜晚,从井口往水面望去,三个井口里各倒映着一汪明月。曾有诗唱和此景:“一月照千井,井井有明月。”这“一水三月”是泰兴城著名的十景之一,但三井口对泰兴人的意义却并不止于此。传说清朝有一位季姓驸马,因得罪了权贵被贬泰兴,他带着他的公主妻子就住在这三井老巷里。每天他都会带着公主在三井口梳……[详细] |
![]() | 战争年代总是英雄辈出,哪怕是平日里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总会散发出令人敬佩的英雄光彩。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个小小的游击队队长,他最初只是万千游击队中的一员,直到1948年他们因为遭到叛徒的出卖而被围剿。这位游击队长带着他的队员们殊死搏斗,奋力抗争,但终归是突然来袭,又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眼看着胜利无望,这位队长用尽了剩余的弹药,只留了一颗子弹给自己。“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这位队长不愿落入叛徒、落入反动派手中,也不愿抛下他牺牲的兄弟,他愿用一腔热血报效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但这颗子弹没能终结他的生命,他还是被国民党反动派俘虏,最后被拉出去活活打死。这位英勇的队长就是江苏省泰兴市元竹镇人孙佩璜。……[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