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湛江市 > 雷州市旅游

雷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华帝庙又称华光庙,原址位于雷城镇嘉岭,始建于明朝初期,历经多次修葺。文革时古庙被毁后迁于现址广朝南路柳絮西巷,仿清代建筑。该庙原为雷州古城南门之镇城庙,内祀火神华光(炎帝)。为火神立祠,源于先民对火的敬畏。并由此形成了该庙独特的民俗“灯火会”。庙内藏有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碑刻2通,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花岗石香炉1只,民国铜炉4只等文物。该庙的仿饰(飘色)文化历史悠久,是雷州市传统仿饰(飘色)的代表。华光庙珍贵的史料,对雷州人文历史、城建历史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详细]
  到湛江不可不到雷州,要了解湛江的历史文化尤其不可不到雷州,到雷州,必瞻仰西湖公园中的十贤祠。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远离政治中心,使它在中原人心中常以蛮荒瘴疠的可怕形象出现。皇帝看中了雷州的荒蛮,以为“贬至雷州”不仅是政治上的惩罚,也是人格上的侮辱。然而历史往往如此吊诡,接二连三被贬雷州、或途径雷州去往更遥远的海南的,不乏青史留名的贤臣,更多文章千古的词人,抱负和才干在中原被忽视,在岭南却得以施展,雷州因此大大受益,竟稳稳坐上岭南大邑、文化中心的宝座。于是,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雷州人兴建“十贤祠”,供奉十位谪居雷州或贬经雷州的名臣: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详细]
  陈瑸夫妇墓 位于雷州市附城乡南田村。墓占地2025平方米。土堆墓2座并列,陈瑸墓在东,其夫人吴氏墓在西,坐北向南,墓碑高1.8米、宽0.6米,上款“时岁次康熙辛丑孟夏吉旦”,碑文“皇清赐进士出身敕授礼部尚书原任湖南福建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谥清端陈瑸公之墓”,下款“男丁酉科举人居隆辛卯科举人居诚”。墓旁有康熙诰封碑1通,高4米、宽1.5米,碑文为汉、满两种文字。陈瑸(1656~1718年),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康熙五十四年任福建巡抚,是年冬兼理闽浙总督。在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政绩被誉“海疆治行第一”,台湾人民建祠立碑纪念他。殁后追授礼部尚书,赐谥清端。《清……[详细]
  雷祖诞降处 古“雷阳八景”之“雷冈耸异”的核心景点。位于附城镇英山南村,始建于唐代,历经修茸。相传雷祖陈文玉之父陈 。 在此地——乌仑山捕错获孕育雷祖之“蛋”。雷祖“升天”后,其后裔于此建庙祀奉。庙存文物有雷祖诞降时“蛋窟”,“雷岗耸异”石坊,北宋丞相丁谓撰写的《重建威德王庙碑》,清乾隆年间《重建雷祖发祥碑》,清代著名才子陈乔森与雷州知府黄儒荃所书楹联,“九耳呈祥”、“乌仑山”(陈乔森书)石匾。庙东有一口泉井。相传北宁名相寇准贬雷州时到英山访陈司马,曾用此泉泡茶。后来,乡人把此井更名为“寇准井”。古井虽废,遗迹犹存。1994年9月公布为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海康学宫 位于雷州市雷城镇中西街北侧。又名县圣宫。元至顺三年(1332年)始建,原址在雷城镇迎恩坊,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今址,现为雷城镇第一小学使用。学宫建筑原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现仅存大成殿及东、西庑。大成殿面宽、进深均五间,建筑面积372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穿斗与抬梁式梁架,回廊用石檐挑出,将拜亭与重檐殿身组成为一体,丰富的屋顶变化,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殿前为祭台,三面绕以石栏。建筑格局和部分用料,仍存明代遗构。1983年海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雷州苏公亭 位于雷州市雷城镇雷州西湖内。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雷州同知孟雷在湖心小岛上创建此亭,以怀念苏轼、苏辙兄弟在雷州同泛舟西湖(原名罗湖)的行踪和情谊。初名湖心亭,后改与众亭,再改为信芳亭、二苏亭,清代更名苏公亭。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海康知县谢邦基重修。建国后又两次重修。亭为砖木结构,方形平面,四面翼角高翘,顶脊塑飞龙。亭周绕以石栏杆,三面环水,北面有桥与湖岸相连。亭北有苏轼石像,亭内仍存陈昌齐、谢邦基等书石额、石联。亭处湖心,与湖水掩映,是雷州西湖内一主要景点。1983年海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天福庙 原址位于雷城东门,民国元年迁今址东洋土龙河畔。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乡民陈光瑞等倡建,原为北府神祠,有匾“福国庇民”,现祀雷祠三殿。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守道陈嘉善倡修,并添设雷祠三殿于中座,洪泮洙作记。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再次重修、陈乔森题门额并撰书楹联。庙前古有观稼亭、迎春亭、迎春桥。庙存文物有石碑2通,广东才子雷州人陈乔森所书的庙名匾额、楹联等。对研究雷州古代农业生产很有价值。2001年8月公布为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雷州吴氏宗祠位于雷州市英利镇青桐村。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坐西北向东南,原是两座前后排列的四合院砖木结构硬山顶祠宇,1925年为防匪侵扰,砌砖石围墙把两座祠堂连成一体,成为占地面积202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四进五厅七天井一亭三楼的建筑群体。20多间厅、房的顶脊、檐下、墙壁上,有彩绘、灰塑、石雕、木雕的人物、山水、花鸟,刻工颇精。1992年海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镇海雷祠 位于附城镇龙头村,乃宋代知雷州军事何庾、戴之邵开凿东西洋河渠时为纪念雷祖陈文玉所建,明推官高维岳、叶际英疏浚何、戴之渠时复建碑亭。祠三进,有东西走廊,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祠内存有时代高、叶两公重修时亭匾“龙头宫殿”,清嘉庆年间两广总督百龄、雷州营参将德兴、翰林院编修陈昌齐,清咸丰年间举人陈乔森等所题的匾额及楹联等文物。1994年9月公布为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雷祠庙又称雷祠三殿宫,位于白沙镇合兴圩南之英禄山。始建于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历经修葺,于2003年再次重修。坐北向南,有三进,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庙存文物有神奇的“飞来石”,明天启三年“威灵显赫”匾额,清丙寅年楹联上联,民国时石炉1只。内祀“雷祖”。对“雷文化”的研究有重要价值。2006年申报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家村雷祖庙位于附城镇北家村(古称安城村),始建于宋代,历经修葺,现为清代建筑。正殿“水鬼托梁”木雕,“天妃庙”神阁木雕,艺术精湛。庙存文物有“安城南坊”、“毓秀坊”等石刻碑文10多通,广东才子陈乔森为庙门额题书及撰写的楹联等。对研究雷州历史、古建筑、雕刻艺术有价值。2001年8月公布为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茂胆窑群位于雷州市沈塘镇茂胆村,靠近通明河。年代为唐代。共有窑址堆积物5处,分布于茂胆村旁、余下村东坡及附近小村。均属龙窑,但未作清理。出土器物有瓷器碗、盘、碟、豆、罐、小马等,均施青黄釉,有垫烧痕迹。用平底圆筒形匣钵装烧。1992年海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雷祖公馆 位于白沙镇麻扶村,始建于唐代,历经修葺。分二进,有拜亭,砖木结构。该馆为雷祖陈文玉“历年出游时驻跸之所”。清以前,该馆历来是雷民端午赛龙舟-之地。因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发生覆舟溺水事件,次年后,乃改端午赛龙舟活动为演“姑娘歌”(见清代雷歌“雍正十三年打罢,兴起讴吟到现今。逗龙又怕风浪恶,唱歌犹强浪里爬”)。该馆则成为姑娘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馆现存有清代贡生陈骏岳所书门联“开辟雷邦千厥世,讴歌海国万斯年”,以及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重修那耶闸碑》、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 《王府宪重修浮碧桥碑》等有关白沙洋田水利方面碑刻8通。1994年9月公……[详细]
  姑媳同贞牌坊 位于雷州市英利镇竹园村。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旌表海康县潮溪村监生陈式程妻莫氏及其长子陈卜世妻梁氏而建。坊坐北向南,四柱三间三楼全石结构。硬山顶,通面宽8米、通高6米。脊端置石刻鳌鱼,石雕狮子托枋,枋下石雕如意斗栱。明间正面石额浮雕“圣旨”二字及“奉旨旌表”,左右浮雕“加官”人像。其下刻“姑媳同贞”,左款“潮溪村陈莫氏偕梁氏节孝坊”,右款“同治五年岁次丙寅兰日彀旦仝立”。背面明间额文与正面同,右次间额刻“清风两代”,左次间额刻“冰洁一门”。坊现保存完好。 1992年海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公益窑位于雷州市纪家镇公益圩旁。年代为宋至元。1984年发现。1986年发掘。属龙窑。清理一座残长18.7米,其中火堂2.68米,窑室残长16.02米。火膛与窑室之间有火墙相隔。附近有含陶瓷片的堆积,最厚达3.36米。出土窑具有匣钵、垫环、压锤、石碾槽等。瓷器有碗、盘、碟、炉、杯、钵、壶、瓶、罐、枕等,胎灰白色,施青白釉或酱褐釉,有的呈冰裂纹。部分碗的内底模印莲花纹、菊花纹,有的碗内底有四个垫烧痕迹。瓷器中以釉下褐色彩绘最具特色,如口部绘卷草纹的钵;口沿点褐彩的碗;罐类的肩部与腹部绘莲瓣纹、钱纹、卷草纹、折枝菊花纹等,有的还题写“金玉满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吉祥语;枕类作如意形,边饰卷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