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帐墓韦家祠堂位于溧阳市社渚镇东升村委帐墓村186号。2012年12月5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韦家祠堂东侧,帐墓村187号门前现有古井一口,据当地老农介绍,此井是早年村上韦家祠堂日常取水的水井,始建年代不详。青石质井栏,呈圆形,栏高0.44米,外径0.64米,内径0.44米,壁厚0.1米,栏内有绳槽25条。据说,宋代初年,古中江岸边的溧阳濑溪村,居住着国子监助教韦慎,助教是国子监的教师,负责教导学子的修身养性、崇志广业事宜,官位在从七品上下。韦慎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韦哗,二儿子韦谈,三儿子韦刚。那年,二儿子韦谈学有所成,赴任宁国儒子训导,训导与教谕共同负责县学所属生员的……[详细] |
![]() | 在溧城近郊、茭山西侧之笠帽山麓,是溧阳西山烈士陵园之所在地。笠帽山,俗称野猫山,这一带原是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之地。1932年4月5日,中共南京特委书记李耘生同志在附近的茭山庙宇中,召开了一次溧阳特支紧急会议,向特支9位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传达与布置了积极发展武装力量等任务。这是我市党史上的一件要事,从而,使此地山水也为之增色。1981年11月,在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老同志的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此兴建了烈士墓。由于笠帽山位于溧城镇及茭山之西,又借用陈毅同志“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的诗句,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思念之情,遂将笠帽山改称为西山,烈……[详细] |
![]() | 任兰枝墓址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洙漕村委大岕村,墓坐东向西,早年曾被盗,今存墓周围砖墙墙基,直径13米,墓前尚存青石龟趺一件和残断墓碑额一件。任兰枝(?—1746年),字香谷,号随斋,溧阳茶亭水东人,任文炜的儿子。康熙五十二年(1713)考中进士,廷试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雍正时,历任詹事府中允、庶子,翰林院讲读,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元年(1736),升为礼部尚书,后调户部、兵部尚书,不久仍任礼部尚书。任兰枝一生历任六部侍郎、尚书,历朝罕见。清高宗乾隆十年(1745)因年迈患病告退,翌年(1749)卒。关于任兰枝的生平,较为突出的有两件,一为“礼仪之争”,一为“朋比之罪”。雍正六年……[详细] |
![]() | 蒙吉泉井,清代建造,位于市人民医院内。2001年7月18日被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据老人回忆,蒙吉泉井,清代至民国初期为溧阳育婴堂内所用井,育婴堂大门坐西向东。抗日战争中被日寇飞机炸毁。解放后盖起民房,1949年建溧阳县人民医院时被划入范围之内。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育婴堂在跃龙关左。乾隆七年(1742),知县吴学濂建门房三间,厅堂三间,东边廊屋五间。塘墩净堂久已断绝,遗产田八十亩,申请归入育婴堂,作为养育之需。其契纸丘号、租粒细数在卷。以后又续置田房,今堂已久废。古井石栏呈八角状,取象于八卦。《周易·蒙卦第四》记载:“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详细] |
![]() | 飞来石位于溧阳市竹箦镇西芮村委宋巷里村西南的飞来寺中。原系一块陨石,后经加工成长方形,石长1.5米,宽0.6米,高0.4米,重约800公斤。石色青黑,光滑细腻。石面有石筋,色白如玉,每逢风雨的时候,石纹隐隐约约地显出,形似梅枝,故志书称“月梅古石”。该石一直埋于飞来寺“大雄宝殿”佛像神台前,与地面持平,以拱朝拜者跪拜之用。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月梅古石,天竺院佛前拜石也,风雨之际石纹掩映似梅枝,相传有好事者将购之去,人力莫能动,异而舍诸石今存。”飞来寺(即天竺院),始建于汉代,因一块陨石落此,故建寺立庙。其山门有一门联云:“一石飞来留圣迹;五村耆老答神庥”,既道明了飞来石的由来,也交代了……[详细] |
![]() | 梅龙山烈士墓位于溧阳市竹箦镇中梅村西侧约400米处(锦润机械公司厂房东约50米处)。坐北朝南,四周有混凝土围墙。基座边长6.2米,碑座正方形,边长2.3米,通高8.7米,用大理石贴面。安葬有龙馨、左小春等二十四位烈士。据有关记载,1943年11月初,新四军第6师16旅51团两个连、独立2团70余人和县民主政府机关干部20余人,转移到余家桥清水塘村宿营。由于汉奸告密,11月3日凌晨,日、伪军500余人分别从薛埠、双墩头、别桥、玉华山、棠荫等据点出动,向清水塘包围进犯。在战斗中,龙馨、王福昌、左小春等24名不会游泳的战士不幸被俘,日寇惨无人道地用铁丝穿过每个战士的锁骨,押解至竹箦棠荫据点。沿途我们……[详细] |
![]() | 周城烈士陵园位于溧阳市社渚镇汤山村委九龙山东侧。墓碑长6.3米,宽4.2米,塔身边长2.15米,通高约9.8米,花岗岩贴面。墓直径3.3米,高1.8米,水泥拱顶,坐东朝西,陵园前水泥场地共1350平方米。据记载,1944年10月23日,新四军第6师16旅48团和46、47两团一部,在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的指挥下,由48团先向驻扎在周城的伪第一方面军2师四团1营发动攻击,至24日14时攻克周城,俘获伪军连长以下官兵300余人。24日7时,第27团伏击歼灭社渚增援的伪军1个连。除伪连长被击毙外,其余全部被俘获。同日中午,46团歼灭南渡增援的伪军4个连,击毙20余名,伪团长牟新吾与4个伪连长以下2……[详细] |
![]() | 陈氏宗祠常州位于溧阳市溧城镇长富亭36-1号。1999年4月21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8月因城建需要,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陈氏宗祠迁移溧阳市溧城镇凤凰街11号凤凰公园内。陈氏宗祠迁移工程于2005年3月开工,同年6月15日竣工。现祠堂仅存大厅,系清式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9平方米。大厅面阔三间11.5米,进深九檩9.5米,坐西向东,内架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用四柱硬山式,大梁和山界梁用楠木造,包括轩梁在内均做成扁作月梁形式(即内四架前后双步,大梁前双步扁作,后双步圆作),高6.5米,硬山造砖木结构。楠木月梁上雕刻龙凤花草图案,栩栩如生。杉木……[详细] |
![]() | 一龙井又称方井,建于明嘉靖戍申年(1547),井栏外方内园,青石质,栏长0.74米,栏宽0.54米,井高0.54米,井口直径0.34米,南侧有阴刻草书体马一龙手迹,约60字,介绍凿井的时间和意义,井壁平砖圈砌。据说,该井原位于马一龙宅前。2000年7月6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马一龙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农学家、文学家,字应图,号孟河,嘉靖丁未科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后以母病归,归卧溧阳玉华山中,闭门谢客,读书谈道,著有《玉华子游艺集》。马一龙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生于江苏溧阳别桥马家村,其父马性鲁、其叔马从谦均为进士出身。马一龙的书法以草书见长,世称“梅花体”、“龙蛇……[详细] |
![]() | 乐官井位于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委旧县村104国道东侧。井栏为麻石质,圆形,素面,外形似陶器,平沿、短直颈、圆肩、腹微弧,肩部两侧有对称的两个圆孔,孔径6厘米。1998年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27日,井栏圈开裂,溧阳市文物部门进行了加固处理。井栏高50厘米,直径50厘米,口沿壁厚8厘米。乐官井与溧阳保存的两处唐井形制相近,且承载着一个南唐时期的悲戚故事。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乐官井,在溧阳旧县寨东百余步。”清嘉庆《溧阳县志》复载《建康志》关于乐官井的来历:相传南唐时,诸子巡逻边界,见有的在驿站憩睡,随军的乐工违背诸子心意,就把乐工沉溺在井中,于是留下的冤魂时常作……[详细] |
![]() | 塘马战斗是新四军在塘马村抗击日军进攻的一次战斗。1941年11月28日凌晨,驻南京、句容、丹阳、金坛一带的日军第十五师南浦旅团3000余人、伪军800余人,以奔袭、合围等手段分三路合击新四军第6师第16旅旅部和苏南党政机关驻地江苏省溧阳县塘马村。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政治委员廖海涛,指挥部队阻击敌人,在掩护旅部及党政机关1000余人转移后,陷入日军重围。此次战斗毙伤日军约三、四百人。新四军亡270余人,罗忠毅、廖海涛等牺牲。关于塘马战斗,根据有关人员的回忆,虽然新四军牺牲很大,但也迫使日军付出了数百人的伤亡代价,更重要的是党政军机关1000余人突出了重围,苏南的主要抗日力量得以保存……[详细] |
![]() | 高静石,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重达11.36吨,高2.53米,宽5.31米,厚0.95米,可谓一枚巨石,真乃形态奇特,洞壑怪异,能充分体现出太湖石之四大特征:通、透、皱、漏,是园林界的一块“宝石”。“高静御石”正对高静园大门,巍然屹立。高静园的园名就因“高静石”而得之。据溧阳地方志记载,相传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一生搜集民间各种奇石怪岩,数量之多,不可估量,待宋高宗(赵构)继位,迁都临安时,就把徽宗最爱之三块湖石,亲笔题词后御赐给丞相赵癸(宋代溧阳人),一是“苍云”,二是“高静”,三是“忠义”。“苍云”此石象一朵灰白色厚云,姿态柔软,润光,有饱经沧桑,圆润老成之象征;“忠义”此石厚实、稳重,千……[详细] |
![]() | 东野堂,又名狄氏宗祠、狄家小公堂,位于溧城镇胥渚村508号。溧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野堂(又名狄氏宗祠、狄家小公堂),位于溧城镇胥渚村508号,原为五间三进式宅院。现存正厅面阔三间,面阔20米,进深16米,通高12米,建筑面积320平米,砖木结构。8棵金柱均用筒木包裹再用纤维、桐油石灰整体装饰,后用黑漆涂面。柱础直径0.8米,高0.42米,方形基石边长1.10米,均用青石制作。梁枋雕刻精致,彩绘如新,整体建筑气势宏伟,实为同时代同类建筑苏南之最。内堂的正前方悬挂着“贤良方正”的牌匾,匾下是狄氏祖先狄英的画像,两边的金柱上写着“文惠家声远,武襄世泽长”的对联。厅南面还铺设着长5.2米,宽0.8米的……[详细] |
![]() | 侯庙遗址位于溧阳市埭头中学内,年代为宋代。为溧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溧阳县志》记载,侯庙遗址又名史侯祠,始建于汉顺帝永建年间,由时任尚书、侍中、镇西将军、雍州牧的史崇之孙史茅重修,为祭祀东汉骠骑将军、溧阳壮侯、司空史崇而建,并由时任尚书令的左雄为之撰写“溧阳侯史公庙碑”。其后2000余年,史崇祠屡毁屡建,历代后裔祭祀不绝。近代,侯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抗战期间,先遭日机轰炸,后盘踞在山上的日寇又进庙用机枪扫射,还把侯庙的正殿焚毁。在“文革”初期的“破四旧”中,--扳倒庙前华表,砸碎甬道两侧石刻,甚至把史侯之墓都掘得墓底朝天,以致这座千年古祠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侯庙原址先后为埭头小学、埭头……[详细] |
![]() | 水东桥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茶亭水东村88号王根富家东边约50米。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桥面为青石质,东西走向,跨古县河。桥长16.3米,宽3.5米,矢高3米,有券眉,无桥耳、栏杆、桥联等桥梁辅助构件。古县河是溧阳市的主要支河之一,从茶亭起,流经古县、罗庄,到溧戴河结束,共8.8公里,现河水干涸,桥身破旧不堪,石构件均用作塘坝口。水东桥的建造主要为乡间方便通行。此处建造拱桥,说明跨越的河流在当时也是属于主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只是现在桥面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桥面石被移做它用,急需得到修缮。水东桥位于天目湖镇境中部,村域面积达4.75平方公里,耕地3692亩。有罗家桥、安全里、水东、王家、施家……[详细] |
![]() | 太虚观遗址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观山村观山西麓,溧阳至周城公路旁。1999年4月21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太虚观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29日,溧阳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虚观遗址仅存石碑1通、石盆1个、古井1口。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载:西晋初年,仙人李盘白,溧阳人,在高邃山的西边修筑房屋,--丹药。这高邃山是处人间仙境,孤峰独秀,高洁立世,超凡脱俗。山下是烟波万顷、藏龙游蛟的黄山湖、南渡荡,确实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李盘白在山上凿了九口井,练成的灵丹妙药就藏在井中。天长日久,那井中竟长出玉灵芝一株,形状像白莲花,香气四溢,是棵不凡的宝物。李盘白饲养了一只虎,……[详细] |
![]() | 平桥石坝,位于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天目湖镇平桥村东南约1.5公里,处于两山之间,有一座拦水石拱坝,人称平桥石坝。建立时间是1974年至1979年。平桥石坝是中国最大的非钢筋混凝土水库大坝,亚洲最大的浆砌石拱坝。该坝于1974年至1979年,历时5年建成。其宽122米,高24米,由无数块整齐的长方形山石浆砌而成,分东西两个侧拱。以一个中墩,两个边墩连接和支撑,坝底部则深深扎根在山脚裸露的褐色山岩之中,整体造型奇特,建筑工艺高超。每当发水季节,山水浩荡涌来,从溢流孔中倾泻而下,形成一道宽40米,高20多米的瀑布,此情此景置身其中会产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联想,让人留连忘返。不仅如此……[详细] |
![]() | 黄山观石刻,位于南渡镇黄山村与东区村接壤处。据《金陵志》记载:三国孙权赤乌年间,有个叫淳千的人,避居小茅山,学习葛李先生的秘诀,到西晋时,修--成,骑黄鹤而去,就是在黄山观。是历史上最早的道家教地。唐朝天宝九年(750),始在这里创建道观,因山命名,是为黄山观。太平天国期间,被太平军拆毁,1864年再次重建。抗战期间,黄山观又遭日寇烧毁。2000年,再次重建完成。2001年7月18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现残存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碑刻一通:碑长1.15米,碑宽1.00米,碑厚0.20米。另有功德碑两通。一为残成四块,碑长0.83米,碑宽0.74米,碑厚0.23米;另一处为残成……[详细] |
![]() | 溧阳古城墙位于溧阳市市民政局大楼旁,年代为明代。为溧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溧阳城是在南唐舁元二年(938)才开始筑城,初为土墙,周围四里多长,高一丈二尺。城周有城壕,深五尺,宽五丈。濑水(即城中河)穿城而过。至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在城西开辟了一个青安草市,因而西北的城壕即划入城内。当时城门有五门:东称“迎春门”,南称“迎夏门”,西称“迎秋门”,北称“迎冬门”。又因西门与北门距离较远,于是在城西北处增设了“青安门”。当时因有城中河流经城内,穿过城墙有水门两座。上水门称“清晖门”(现虹桥处),俗称“上水关”。现今,仅溧阳市民政局大楼南侧旁的古城墙还残存着。作为溧阳最后一段古城墙的断壁……[详细] |
![]() | 大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溧城镇大石山顶岩石壁上,其中有宋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赵旰夫所书阴刻“龙洞”字样;有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进士彭谦(湖南株洲人,嘉靖进士,工部观政。)于公元1525年作七言诗《登龙山》一首:“古洞谁开一窍深,凄凉遗迹久幽沉。1999年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天随鸟尽江如练,社至龙归风满林,新构留云常昼暝,疏棂过雨是秋阴。登临何必重阳去,景物悠然日可寻。”有阴刻“龙门”、“过此一关,遗我百虑”和“高明”等摩崖石刻以及民国廿一年(1932)无锡殷学炜所书“观自在”等阴刻字样。这些石刻实为溧阳境内一大名胜,它们集中反映了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大石山美景的深刻感……[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