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阴市旅游

江阴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江苏学政衙署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8号中山公园南,顾名思义,就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江苏学政衙署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园内景点众多,因而被称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为江苏学使驻地,随着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学署也走向没落。衙署规制宏敞,屋宇众多,前后共有十三进。衙署前端与大堂相望共有三道大门:前为头门,中为仪门,后为龙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江阴,江苏学政衙署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头门、龙门、大堂及堂后建筑今均不存。旧的学署十三进格局是按照风水理论中的穿宫九星法营造的布局,坐北朝……[详细]
  惠济桥位于秦望山麓月城沿山村,跨山塘河(今废)口,在漕河北侧,是双庙、双泾、山塘一带村民前往武进焦溪的交通桥,也是漕河过往船民的纤路桥。是游客、村民前往秦望山三茅殿烧香祈福的必经之桥。惠济桥建于何年不详。在清道光《江阴县志》上记载:“惠济桥,中骖驾木。”该桥应该视为建于清朝道光(1766)年代之前。惠济桥桥墩以青石条石砌筑,属于明朝时代的建筑材料,旁侧有明天启年建桥刻碑,因此该桥应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惠济桥于民国二十二年三月(1933年)重建。桥北侧的“惠济桥”三字由蔡埜农书,桥南的“惠济桥”三字由“钱×”书。该桥为三跨花岗岩条石桥,中跨7.2米,两边跨分别为5.0米。两边各跨由三块巨型花岗岩……[详细]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1939年10月上旬,为避免与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发生摩擦,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从茅山赶到“江抗”驻地江阴周庄定山湾,传达新四军军部关于“团结抗日、双方同时撤军”指示。在澄期间,陈毅应爱国人士、澄西中学校长孙剑华的邀请,前往设于前栗山崇圣寺的澄西中学,向全校师生发表抗日演讲。陈毅以浓重的四川口音,深入浅出地介绍当时国际、国内形势,阐述了抗日……[详细]
  迎秀桥位于青阳镇北街梢,跨老锡澄运河。原名北新桥,又名凝秀桥。流穿青阳镇的老锡澄运河古时又称运粮河、漕河。1956年锡澄运河拓浚时,青阳镇段向西改道,青阳市镇部份的旧河道当地民众又称为市河。迎秀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知县张集建造。该桥与南新桥(又名三元桥)同时代、同年建造,两桥大小相同,型式一致,为姐妹桥。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焦?重建。重建的迎秀桥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五年。清咸丰元年(1851)镇民捐资重修。近年迎秀桥拱顶有陷落变形现象。2005年市政府拨款30万元,由青阳镇政府负责进行大修。迎秀桥长21.4米,净跨11.0米,顶宽3.5米,底阶宽4.0米,东坡石阶30级,西坡石阶2……[详细]
  南新桥位于青阳镇南街梢,原万源布厂旁,跨老锡澄运河,又名三元桥。南新桥、中新桥(青阳桥)、北新桥同在青阳镇,连同原来的天主堂,成为青阳镇一景,也是古青阳镇的标志性建筑。南新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建。同时建造的迎秀桥(北新桥)与南新桥同规格,同桥型。南新桥全长34.5米,净跨11.0米,拱顶高程10.8米,桥顶面宽3.5米,底阶宽4.5米。东坡36级至一平台阶,分向南向北各8阶落坡。西坡石阶39级。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江苏学政(时为南直隶)移驻江阴,辖管八府三州生员考试。同时江阴学政直考常州府下八县秀才,有江南六县生员经青阳赴试,经过青阳南新桥至青阳市镇必定停下来……[详细]
  马镇大桥位于霞客镇马镇村街东梢,江阴与无锡惠山区的界河上,全长32.5米,高5.5米,桥顶宽3.1米,桥堍宽5.3米,桥北坡有23阶石级,南坡19级石阶。界河河面开阔,水面有五、六十米宽。马镇大桥凌空跨河,使被界河隔断的大路变通途。马镇自古以来就是江阴与邻邑间的重要水陆通道。宋、元、明、清官府在马镇设邮铺。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马镇市傍桥濒河,明时毁于倭,今西桥及湖塘有小集二处。”马镇因驿站而兴市,可惜遭倭寇烧毁抢掠,后来复建,规模亦不大。据道光《江阴县志》记载,马镇大桥为“景泰间(1450~1456年)徐泰建。”徐泰是明朝江阴解元。但在桥北驿站墙壁下坎有石碑一块,上面记载着此桥建于明成化……[详细]
  徐霞客墓在徐霞客镇马镇南旸岐村东首。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墓原在前马桥,早毁,1978年迁往晴山堂后院,仿明式移葬墓。1984年按《梧塍徐氏宗谱》所附墓制图重建,墓圈青石砌就,高1……[详细]
  乐群堂(含乡公所)位于周庄中心小学内。乐群堂,五间二层西洋式楼房,乡公所为五间中式敞厅平房。乐群堂前的一排中式建筑原系周庄赵氏宗族的厅堂,民国时期作为乡公所使用,厅堂中悬挂的木板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是乡有龙砂定稷张岐诸山,十五段村落,悉被回环。人杰本地灵,行见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自然化醇俗美,万户胪欢。郁郁乎演进文明,引养引恬犹古道;众流合白蛇青溪亭沚等水,千百亩田畴,藉资灌溉。民康由物阜,相期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庶几旧德新知,一炉共冶。秩秩焉蔚成隆盛,保厘保息赖群贤。” 这副长联是在1928年由当地人士赵--撰稿,书法家陈宗彝书写的,数十年来,众口诵传。对联从周庄的山水起……[详细]
  景云楼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自由街北段,现华士实验学校初中部内,面积为291平方米。建于民国37年(1948年)。该楼为砖木结构,2层9间,设8个大教室。二楼楼层和二楼顶层皆铺木板。建造景云楼的是因为民国32年(1944年),始任龙砂中学校长的王步春,为增加办学经费,经过其连襟、原籍江阴北大街在上海重生布厂任高层职员的陆君秀,认识重生布厂老板吴云山。王步春请华墅工商界人士李吉安赴沪,约请吴云山等在沪江阴籍工商界人士出任新一届校董,并募取一笔可观的办学基金。因为是上海新生布厂老板江阴南门外石子街人吴云山主要出资建造,取景仰吴云山之意故称“景云楼”,当时有“华士第一教学楼”之称,由龙砂中学的前任校……[详细]
  南菁书院碑刻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35号南菁高中内。南菁书院是清代书院之一,清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所建。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奏拨长江水师京口、游击协镇两署故址及白银贰万两协办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学生学习经史辞章,兼习天文、算学等。刊有《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及《南菁丛书》、《南菁札记》等书籍文献。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南菁校名几经更改,校址数次搬迁,但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精髓始终未变。形成了“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为国家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育人目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为人准则;发……[详细]
  奚佐尧,原名祖耀,字冠一,生于1897年,江阴市徐霞客镇北渚村人。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江南公立南菁学校,翌年进北京大学学习;民国8年赴法留学。在法国,他结识陈毅等许多青年革命者,后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支部成员。尔后,根据党组织安排,去苏联接受军事训练,成为中共早期军事干部。民国15年,奚佐尧应召回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区委军事委员。五卅运动后,奚佐尧负责组织和训练工人纠察队,10月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决定领导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奚佐尧为指挥处成员,负责南市方面的行动指挥,计划暴-动-一开始,就组织起义工人占领高昌庙兵工厂,夺取枪支,武装工人纠察队,袭击军阀李宝章的防守司令部。由于起义行……[详细]
  万源布厂,位于青阳南首三元桥西堍。东临市河南街,西依锡澄运河。南北小河环绕。现由青阳镇政府使用。1918年初,由青阳旅沪富绅葛凤池在三元桥西堍创办“瑞丰润油厂”。1931年,以十万银元转让夏干臣等开“勤康布厂”,以兴民族工业。1934年引起上海棉纺同业公会瞩目,1935年初与上海棉业工会合资后更名为“青旸万源染织厂股份有限公司”,置办大型染整设备、铁木布机。是年,产出各类棉布、丝绸等300多万米,产量、声誉、规模名重业界。1937年日军占领青阳,万源厂仓存储物资被劫掠一空,1000多平方米厂房被焚毁。1938年经上海同业公会斡旋后恢复生产。1956年工商业改造,南闸纬丰染织厂并入万源厂,时为行……[详细]
  广德桥位于青阳镇新安村西北,又名潘路塘桥。始建于明朝,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广德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8米,净跨为6.7米,桥面宽3.4米,拱顶高程6.7米。广德桥用青石彻筑,间夹花岗岩,桥面有花岗岩石阶48级。有桥名“广德桥”,“大清雍正岁次戊申建造”石刻。新安村原属桐岐镇,后与青阳并镇。桐岐所在地原为芙蓉湖一隅——马家湖,有湖田七千三百亩。北宋以后,历代官府在这里开堰设闸,断流促淤,初步治成农田。明宣德时巡抚周文襄(周忱1381~1453)塞湖为田,筑土为堤,挖沟开河,排水除渍。周忱主持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江南的农田水利状况,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朝廷赋税收入,得到了朝廷嘉奖。《十七圩……[详细]
  桐岐万安桥位于青阳镇桐岐王大坎(俗称王大坝),横跨在南顺塘河上。桐岐万安桥又名黄涂坝桥。据明正德《江阴县志》载:“万安桥在垌琦村,里人王伯玑建。”清光绪《江阴县志》载:“黄涂坝桥,园上桥西,蟹姑尖东,又名万安桥。”万安桥为青石建造的单孔石拱桥,全长32米,桥面宽3.3米,桥孔跨径6.8米。万安桥始建于何年无法查考,现桥为青石建造,具有明代桥梁特征,该桥明正德县志已有记载。根据桥上两处石刻:光绪二十七年冬十月和江苏省康济善局重建。可以判断,该桥在光绪二十七年重建过。万安桥有一首桥联:“万倾黄云歌大有,一泓碧水渡康庄。”相传,王大坎或称王大坝在芙蓉湖上,该湖是江阴最大的湖,又名上湖,古时素有“碧波……[详细]
  南菁书院碑刻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35号南菁高中内。南菁书院是清代书院之一,清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所建。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奏拨长江水师京口、游击协镇两署故址及白银贰万两协办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学生学习经史辞章,兼习天文、算学等。刊有《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及《南菁丛书》、《南菁札记》等书籍文献。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南菁校名几经更改,校址数次搬迁,但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精髓始终未变。形成了“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为国家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育人目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为人准则;发……[详细]
  胜水桥位于霞客镇湖庄村南阳岐徐霞客故居东首,跨沈塘河上,三面环水,河道曲折绕流,浜湾沟汊相通。这儿地势低洼,土地平整肥沃。这儿水多,鱼多,稻米更香,是典型的江南鱼之乡。南阳岐古时是水陆交通要道,老马镇是官府重要交通驿站,从无锡经长安从陆路去悟空、青阳的人必经马镇、南阳岐胜水桥和前马桥。中国有名的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故居就在胜水桥西侧,数十次出游都是从胜水桥旁乘船。穿过胜水桥洞走向远方,每次归来仍然是乘船穿过桥洞傍岸回家。胜水桥始建于明朝,清朝重修,后因年代久远倾圮,于民国13年(1924)重建,1985年马镇乡人民政府重修。胜水桥为方孔石板桥,承唐宋年代建桥风格。桥长19.4米,桥面宽1……[详细]
  渡江战役烈士墓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夏港街道李沟头村,为在渡江战役李沟头和小河沟战斗中牺牲的111位烈士修建。1949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三团渡江后,在夏港街道李沟头小河边与国民党军队遭遇,歼敌200余人,解放军牺牲指战员111名。原墓址有两处:一处在现墓址北20米处,另一处在北庄西北的一块岗地上。1965年夏港公社将上述两处墓址的遗骨一起安葬在现墓址上,1970年后,江阴县政府按纪念设施标准,分三期拨款加以修缮重建,建有纪念碑、大理石碑基、水泥坟包、墓志铭牌匾和小桥通道,并修建了管理房和护坡护栏等。1971年县政府拨款建造“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1972年和1982年县镇共同拨款……[详细]
  安乐塘桥位于霞客镇马镇村自然村唐家村的东南一百米处,与祝塘五福村相邻,现属祝塘镇,跨湖塘河。安乐塘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33---1644),由尼憎常广募建。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安乐塘桥,跨湖塘河口。崇祯间尼常广募建,乾隆八年(1743)唐舜哲修,同治九年(1870)署县汪坤厚捐廉及拨公款重修。”1954年由当地乡民唐宝铭(全国劳动模范)牵头募捐资金再次修理。现该桥面临倒塌危险,2008年5月,在其西几十米处修了节制闸,开闸放水时水流来回冲刷,已岌岌可危,桥基石、环形桥洞石已经大面积脱落,破败不堪,急需修缮。安乐塘桥跨湖塘河,处于直角“弓”形的弓背上,而且过桥就九十度转弯。故当地村……[详细]
  何彦桥位于华士镇蔡河村蔡港河上,在太平桥东南旷野处。何彦桥为三跨花岗岩巨型条石结构。中跨为5.6米,两边跨各为4.8米。每跨由二块巨形花岗岩带肩槽条石组成,之间由30公分的花岗岩板铺设。何彦桥始建于何年,已无法查考。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载:“何彦桥、恩庄桥景泰年间(1450~1456)赵以源重建,同治九年(1883)署县汪坤厚捐廉及拨公款重修。”解放以后于1958年因农田灌溉,抽水机船通行需要重建,将桥面垫高。何彦桥南有苏墅桥,北有太平桥。传说古时泗港有一大户人家姓彦,彦家有一独生爱女嫁给华墅镇何家,何家也是大户人家。彦女自幼受父母宠爱,嫁到何家后常思回娘家。回娘家总要绕道马嘶桥,多走十多里路……[详细]
  钱土纱业公所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澄江街道北大街117号,君山西南800米,定波闸北面200米。 钱土纱业公所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西朝东,石库门,占地面积313平方米,是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二层楼房及两侧厢楼为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七架。第二层走廊为木结构,门窗上有雕花,廊有翻轩,方柱。前两侧有厢楼各两间,院子上下层均做外廊。原为江阴钱庄业、烟土业、纺织业工会会所,禁烟令公布后,改称“钱纱”公所。日本人占领江阴后,为侦缉队居住,解放后李泽生开综合医院联合诊所,建国后房屋被收归国有,一直用作民居,被13户住户用板间房“瓜分”,各成一家。数十年来,居民因日常居住对文物建筑造成一定破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