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烟台市 > 莱州市旅游

莱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御前侍卫府位于莱州市永安路街道西关村。为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武进士、曾任御前侍卫宋尹东的家族宅院。据《掖县全志》载,宋尹东为蓝翎侍卫。此处宋氏家族宅院,原有四个院落,有正厅、书房、门房、祀堂等建筑,规模较大。在西关有“鞠半坡、宋半街”之称。御前侍卫府现存当街大门楼及南屋共3间、正厅一座3大间等数处清代古宅。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正厅3开间,面阔11米,进深8米,立2廊柱,圆形,下有柱础,墙厚约40厘米,原有二级踏步,现已垫平,墙身以青砖砌成,内壁用土坯贴里。烟囱在外墙屋山处,别具特色。屋顶用小青瓦覆盖,正脊双面雕花纹图案,垂脊原有瑞兽,现已毁坏。出前廊,檐头也雕有图案。硬山……[详细]
  马埠寨遗址位于莱州市虎头崖镇虎头崖村东。明代时期,莱州境内设有多处防倭所建的寨城,马埠寨即为其一。遗址紧邻虎头崖村东侧,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断崖处有明显的夯土层,土基随地势堆筑,北部夯土层比南部稍厚,夯土墙高约2米。遗址地表可采集到城墙砖与明清瓷器残片等标本。《掖县志》载:“县西二十五里,明备御四百户所,设有百户,辖墩三。曰海庙、扒埠,在所北。曰马步,在所南,今省。”清毛贽作于乾隆六年的《游西岩记》载:“崖之上土寨一区,雉堞略可仿佛,前明自肃皇以后,海氛不靖,沿海多置戍卒,此其故壘也。”西岩即虎头崖别名。明初为防倭患,于沿海地区设立大量卫所,……[详细]
  虎头崖航标灯塔位于莱州市虎头崖村东。灯塔高约12.5米,宽6.2米,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共分四层,底层为石基座,高2.85米,二、三层均用青砖垒成,高约8米,最上层为玻璃罩灯标部分,高约1.65米。整个建筑呈六面锥体状,正南面宽2.76米,向东依次为2.69米、2.69米、2.71米、2.71米、2.73米。门朝向西南,高2.3米,宽1.28米,底层西北方向与东北方向,各有枪眼一个。东、东北墙二、三层处各开一小窗,东南墙第三层处与西墙二、三层处也各开一小窗。该建筑保存较好,基础结构稳固,基本保持原貌。虎头崖在民国以前是重要的军事海港及商贸码头,虎头崖灯塔所在高台地为莱州明代军事设施遗址—马埠……[详细]
  邢家黄花村石窟位于莱州市柞村镇邢家黄花村北约200米处的高埠岩石之上。西距莱州通往柞村南北公路约1公里,北距柞村镇约1.5公里。因岩石外形酷似倒扣的碗,因此,当地村民俗称“石碗屋”。巨石东南方向凿一石窟,窟门呈上窄下宽梯形状,窟室高1.4米,东西宽1.9米,南北进深2.6米。窟门内东西两壁各刻有浮雕人物立像1尊,像高1.1米,宽0.3米,浮雕高约3厘米。西壁人物,头带方形巾帽,身着短袖紧身上衣,下着紧身露靴短裙,腰束带。东壁人物身穿着短袖上衣,下着落地长裙,肩披帛带,高发髻或帽饰。两像手中各拿一剑棍之类兵器于胸前,雕像线条古拙流畅。从造像风格、形制服饰、雕刻技法等考证,其时代应为宋元时期。窟室……[详细]
  林氏宗祠位于莱州市虎头崖镇西魏家村。林氏宗祠系西魏家村林氏家族祭祖的场所,相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林氏族谱》所载,现存的林氏宗祠为道光年间所重修。林氏宗祠坐北朝南,由正房及东、西厢房组成,砖木结构。正房二级踏步,墙基以华岗石垒砌,墙身以青砖砌成,正房3间,明间与次间已打通,通面阔9.20米,进深6.55米;东、西厢房各3间,面阔8.60米,进深3.90米。占地约为150平方米。正房出檐,立二圆形柱,正房及厢房均灰瓦、硬山式。南院墙中间开一门楼,悬额“林氏宗祠”,二级踏步,门楼顶是较为罕见的“悬山式”建筑,顶出飞檐,正脊及垂脊饰以瑞兽,已有部分损毁,门两侧立有二石礅。林氏宗祠是莱州目前发现年代……[详细]
  虎头崖商会会馆旧址位于莱州市虎头崖镇虎头崖村西海岸边,该会馆现存北屋11间,开一圆拱门,向北,宽4.2米,门以西正屋7间,面阔17米,门以东正屋4间,面阔12米,会馆沿街东西总长度为33.2米,进深为5.8米。东厢10间,面阔21.6米,进深4.9米。南屋4间,面阔16.2米,进深5.8米。院南北总长29.5米。据《四续掖县志》载:“虎头崖商会,民国二年成立。名虎头崖商会分事务所。民国五年,经农商部核准,定名曰掖县虎头崖商会,会长孙在廉,连任至民国十四年,改选赵万鉴为会长,连任至民国二十一年改选王书绅为主席。出口货物草帽辫、牛皮为输出大宗。自民国十七年以还,渐形衰落,几乎绝迹,惟鱼类畅销。其余……[详细]
  国家村遗址位于莱州市沙河镇国家村东,西距荣乌高速公路约800米,北部紧靠土山镇通夏邱镇的东西公路,北有大沙河通过。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40米,为一长方形台地,中部稍微隆起,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台地东部断崖处可见文化堆积层,厚约0.5-2.5米,并暴露有灰坑。地表及灰坑中包含大量陶片,采集标本有器底、口沿等,可辩器物包含:罐、盆、鬲、鼎等。陶片有红褐夹砂、泥质灰陶两种,多素面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分别含有岳石文化、芝水二期、珍珠门文化及周代等时期的遗址。遗址西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他部分保存较好。国家遗址所在的沙河镇,……[详细]
  张宗昌旧居位于莱州市沙河镇祝家村,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约12亩,大部分已经拆毁,现仅存沿街南屋(含大门)、西厢房两栋房屋。沿街南屋4间,面阔13米,进深5米,大门宽2.2米。西厢3间,面阔8米,进深3.8米。整个建筑为青砖木石结构,白理石墙基,灰砖清水墙,暴垅灰瓦覆顶、硬山式,为胶东地区传统民居样式。另存有部分圩子墙,高约3米,厚约1米,为三合土筑成,西北角残留炮楼基址遗迹。一对石狮子立于院内石阶之上。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沙河祝家)人。早年赴东北谋生,一度沦为土匪,后流落到海参崴。辛亥革命后,先后投靠胡瑛、冯国璋、张作霖等,曾做过山东督军。该建筑旧址对研……[详细]
  大基山摩崖石造像位于莱州市程郭镇下董家村南,大基山北麓的一个小山坳里。分布面积约1.7万平方米。造像共7尊,均凿刻于山谷的东部与南部崖壁之上,大小不一,其中5尊为坐像,2尊为立像。坐像多身披通肩大衣,结跏趺坐于方台上。立像多为菩萨像,着长裙,披帛巾,下摆外展,跣足。造像均开凿于莲瓣形龛之中,有的龛下雕凿两层台阶。造像风化及人为破坏严重,除坐南向北的立像头部损毁较轻保存尚可外,其它头部均遭损毁,南崖东起第一石造像破坏最为严重,只残留佛龛及造像一小部分。根据造像的雕凿风格,初步认定为北齐时期造像。造像前为一宽阔平地,有残砖残瓦分布于地面,可能为寺庙遗址。大基山石窟造像是莱州境内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详细]
  黑羊山商周遗址位于莱州市沙河镇黑羊山村东南约200米山前台地上。南临红山,西南依黑羊山。遗址南高北低,北侧有古河道东南西北流过,潍莱高速公路东北西南向穿过遗址西半部。遗址南北约300米,东西约4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共发掘5×5探方35个,2×10及2×16探沟两条,发掘面积2300余平方米。发现商周时期大型环壕一条,灰坑、窖穴230余个,房址5座,墓葬50余座,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及卜骨等,另发现宋代砖室墓一座。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的绳纹灰陶,次为夹砂红陶。器型有鬲、豆、罐、盆、圈足盆、碗等;骨器有镞、簪等;角器有锥、钩等。石器有双孔或单孔石刀、镰、锯、球、纺轮等。另发现少量卜……[详细]
  同祥兴商铺旧址位于莱州市朱桥镇东西老街路北,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同祥兴”绸缎商铺旧址。总占地面积为210平方米。该建筑坐北朝南,共有两栋二层楼房。东段楼两层各4间,面阔11.4米、进深8.2米,前出廊1.7米。两层均立廊柱3根。西段楼两层各5间,面阔14.5米、进深8.2米,前出廊1.7米,两层均立廊柱3根。二层走廊建有欧式木质护栏。均为青砖灰色小瓦,硬山式建筑。现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和基础较好,局部瓦件脱落。建国后该建筑曾作邮电局使用,室内改动较大,现为一机电门市部。朱桥是莱州商贸重镇,经济贸易较为发达,商贾云集,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更为兴盛。此建筑为胶东地区传统建筑样式的典型代表,对研……[详细]
  李鸿章题刻位于莱州市虎头崖镇虎头崖村西海边崖壁上。崖壁面积约10平方米,题刻面向大海。题刻以南约100米处为清末莱州重要通商口岸虎头崖商会会馆,以东约150米处为明代军事海防遗址——马埠寨遗址。题刻以北约100米处有古井一口,村民介绍为明清时期当地驻军所用。题刻正文内容:上题“双凤台”三字,下题 “山海奇观”四字,楷书体,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径约15厘米,边署款“岁在光绪三年已卯秋月李鸿章书”,字径约7厘米。由于风化严重,题刻已漫漶不清。李鸿章(1823—1901),字少泉,安徽人,清代末期朝廷重臣,洋务运动倡导者,淮军的创始人。据传刻石为李鸿章到此检查海防设施时所题。题刻为研究清末莱州边防……[详细]
  盟格庄村佛龛造像位于莱州市柞村镇盟格庄村东南。造像北3公里有莱州通往郭家店镇的东西公路。造像开凿于一巨石之上,巨石高2.95米,宽3米,厚1.35米,共凿3龛,最大的石龛开凿于巨石南侧,高1.25米,宽1.3米。龛内雕一佛二胁持菩萨像,中为主佛,坐北朝南,结跏趺坐,两侧各雕菩萨立像一尊。菩萨身着天衣,披帛巾,下身着贴身长裙,跣足立于莲台之上。主佛身后有莲瓣形大背光,龛顶处隐约可见朱砂彩绘火焰纹顶光。巨石东西两侧各雕有一小龛,内无雕像。造像风化及人为破坏严重,头部与衣服纹饰均漫漶不清,具体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造像以东,原建有石屋,俗称石庙,今已不存。此造像对研究胶东地区佛教史及造像艺术具有较重……[详细]
  军寨趾村墓群位于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西距大海约5公里,东紧靠206国道,西临大莱龙铁路约2.4公里,其北约1公里处苏郭河由东南向西北流过。墓区东西约800米,南北约600米,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现墓区中有大冢一处,残存封土高约为2.5米,底部直径约为11米。据调查村民,原墓冢直径约50米,后整地取土,墓土大部分被挖走。该墓近年屡遭盗掘,缴获-墓中遗物有青铜车马器小构件碎片。从墓葬与随葬品情况分析,此墓应为汉代墓葬。过去此地周围也时有古墓葬出土,以土坑竖穴墓与砖室墓为主。其东部紧临后苏汉代遗址,西北约2.5公里是碾头村汉代墓群。此墓群的发现对研究胶东地区汉代丧葬习俗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等具……[详细]
  石虎嘴商会分事物所旧址位于莱州市金城镇石虎嘴村,始建于民国时期。石虎嘴商会分事务所旧址坐东朝西,为两层楼房,面阔21.8米,进深7.5米,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建筑用青砖砌成,屋面覆以灰瓦,硬山式。《四续掖县志》载:“石虎嘴商会分事物所,民国十六年成立,李景文为会长,二十一年,李惠南接充。出口货物,草帽辫、粉条、土布、滑石、毛笔、牛皮为大宗,入口货,木植、煤碳、豆饼、大米、高粮、玉蜀、黍、豆类,面粉、杂货为大宗。市况各行营业,较往年稍见发达。”石虎嘴商会分事务所旧址是近代莱州对外通商业的重要实物标本,也是近现代民用建筑的典范,对研究近现代莱州的通商情况及民用建筑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公布……[详细]
  瑯琊岭苗家蓄水池位于莱州市朱桥镇小琅琊村南的瑯琊岭上。蓄水池建成于1977年8月,为莱州市东水西调工程项目。蓄水池圆形,面积12883平方米,深约8米,青石砌筑而成。蓄水池上建有一圈保护栏杆,现已废弃不用。蓄水池北部修大门一座,题“琅琊岭苗家公社蓄水池”,侧门题对联“引来王河水,灌溉万亩田”。蓄水池四壁写有标语口号,已漫漶不清。1977年,苗家公社上千群众齐上阵苦干大干,成为当时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典范。当时的口号是“琅琊岭上无冬天,地冻三尺照样干。”蓄水池已废及年久失修,无人管理,部分栏杆已有损坏,现底部已有淤泥。蓄水池对了解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生产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12年,公布为莱州市……[详细]
  沙河旧民居位于莱州市沙河镇东西老街,现户主阎志明。四合院式,民居前排沿街两层各5间,做为商铺门面,中间开门,现二层木板已拆除。正房两层各5间,出檐,立有上下贯通圆木柱6根,直径28厘米,二层有木结构花格走廊。门面房与正房均为砖木结构,青砖坎墙基,白理石条窗台面,隔扇门窗,室内可见抬梁式屋架梁柱,均正脊硬山。东西厢为新建房。沿街房与正房面阔13.7米,进深5.20米,东西厢房面阔6.05米,进深3米,院子南北长9米,宽7.20米。此民居对研究沙河在民国时期经济状况和胶东地区民居建筑风格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公布为莱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北隅村磨盘街位于莱州市文昌路街道东北隅村。当地居民俗称为“磨盘街”,此街长107米,宽2.15米, 占地面积约为250平方米。路面皆用磨盘碎石铺设而成,碎石大小不一,数量极多。据村民介绍,“磨盘街”为明末莱州城保卫战的遗迹。明崇祯四年(1631),孔有德、李九成叛乱,攻打莱州城,知府朱万年率军日夜死守城池,叛军连攻数月,莱州城坚不可摧。这些磨盘、石块为守城时向敌人投掷武器使用,后被重新收集铺设街道以作纪念。此遗址对探究莱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12年,公布为莱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郑耀南故居位于莱州市平里店镇西障郑家村。郑耀南(1908-1946),中共掖县党组织与军队的创建人之一。1930年10月,中共掖县委员会在此成立。郑耀南当选为书记,王鼎臣等为委员。至1939年秋冬,其南屋即为中共掖县县委早期秘密活动地,有草屋4间,并有前院墙。1953年因大雨倒塌,1955年翻新,拆除前院墙,改东套间为过间门。现房屋无人使用。2012年,公布为莱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