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贵阳市旅游

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新堡造纸作坊位于新堡乡陇脚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其他。2015年9月6日,新堡造纸作坊被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下坝古道位于下坝镇下坝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遗址。2015年9月6日,下坝古道被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后所祖师庙(又名古林寺)在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后所村南100米处。1997年经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所祖师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清道光《贵阳府志.祠宇副记》载:“古林寺,在后所,万历时(1573年—1619年)建,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皆复修。”古林寺原为祖师大殿、观音殿、戏楼、厢房、钟楼、鼓楼组成两个四合院。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900.8平方米,建筑占地829.8平方米。旧时主祭真武大帝,人们习惯称之为祖师庙。迄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此庙佛、道并存的供奉方式并不多见。不过可以从佛教禅宗得到解释,禅宗有合而不同的海量,这体现了和为贵的理念。现寺庙名称……[详细]
  贵阳市花溪区岩洞葬数量较多,大都为苗族的丧葬习俗,每个家族一个洞穴,散布于各处,其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坐落在花溪区高坡乡甲定村龙打岩山腰王姓苗族的葬洞,即现已公布的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甲定苗族洞葬”。它有上下两个洞口,主洞口向南,洞高20余米,宽10~20米,深35米。洞内存有棺木120多具,两端多用井字形木架固定,重叠堆放。形制尺寸不等。早期的多为六块板材镶拼而成的长方体,晚期则做成头大尾小且棺盖呈弧形。棺木大者长2米余,小者仅长1米,后者多属二次葬。随葬物仅见部分陶制器皿。该洞棺木保存较好,仅早期的有部分自然损毁。相传,这支苗族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此后,曾将一个名叫“香骆”的首领棺……[详细]
  川主庙位于下坝镇下坝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3年10月9日,川主庙被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圣泉是我省历史上著名古迹,1983年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由贵阳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开辟为旅游景点,具有重要的自然与人文价值。圣泉,位于贵阳市黔灵山后山,属黔灵乡三桥村下五里。两山对峙,清泉一泓。泉由山麓石罅迸出,现为石壁所挡,穿行地下,汇入方池。池上覆以四角亭。亭前竖石牌坊一座,上有“圣泉”二字。泉池与石牌坊、亭,均在一正方形平台上。台约200平方米面积,三面围以石栏杆,面临泉水汇聚而成的池塘。两山翠柏苍松、四季常青;山涧塘水澄碧,波光潋滟。圣泉,属间歇泉。泉以圣名,取其盈虚有常,应时而至,异于他泉。一昼夜约盈缩百次,称百盈泉、百刻泉;因其涨缩现象,又名漏汋泉。明朝时,列为贵阳……[详细]
  贵阳市云岩区文庙巷薛家井薛家井:有井水1口,开凿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薛家井水便被贵阳人用来发豆芽和饮用。……[详细]
  龙洞桥,又名见龙桥,俗称老桥。始建于明朝初年,位于今龙洞堡见龙桥上游300余米深湾处,两岸山岩陡峭,桥建在深邃的河沟里,横跨在龙洞河上。它是明、清湘黔驿道之要津,现还能见到驿道痕迹。龙洞桥为青条石砌成的三孔石拱桥,东西朝向,它不同于平常的石拱桥,而是一座奇特的“S”形桥,桥身东窄西宽,桥面平整无护栏,桥下河水清澈,可见游鱼。2001年文物普查时实地测量:桥长64米,宽的一端8.5米,窄的一端4.7米,依山形水势,修建得别具匠心,是将一座单孔石桥和另一座双孔石桥衔接成的三孔石拱桥。龙洞桥南接头铺,北连老纸厂。此桥在多部志书里均有记载,(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关梁》载:“龙洞桥,在治城南十里龙洞……[详细]
  相宝山,位于贵阳市城区东北宝山北路东侧,山本名“象宝”,以其形似象也。又名“照壁山”、“平顶高峰”,皆因山势得名。山脉走向呈西向东,林木荫森,拔地耸峙,列障排云,俨若屏风,昔有“翠屏”之誉。相宝山包括两座相连的山峰,西峰高而东峰低。早在明崇祯年间,西山建寺,名“相宝寺”、“照壁山寺”、“屏山寺”,亦称“毗尼寺”。“毗尼”为梵语戒律之意,该寺为贵阳地区唯一律寺,故有此名。该寺在清顺治年间重建,道光年间改修。寺庙规模不大,依山势而建,栏廊回环,梵宫缥缈。山门并排正殿七楹、观音殿三楹,正殿后面有准提殿三间,另有客房、僧寮、斋堂等辅助建筑。正殿中供大佛,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寺中原藏有古铜镜一面、铜牛一尊……[详细]
  民国24年(1935年)9月11日,被誉为贵州高原山鹰、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林青同志(时任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书记)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毒手,在从国民党贵阳警备司令部押到六广门(刑场)的途中,经历无数次严刑拷打的林青仍勇敢的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并高唱《国际歌》,惊恐的敌人竟惨无人道的用短刀横卡到他的嘴里,直到城北江西坡岩脚下(今贵阳市环城北路166号)林青同志被杀害。几天后,林青同志的遗体被地下党的其他同志秘密安葬在江西坡的乱坟岗上(今瑞金北路江西村小学后门处)。1983年9月此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贵阳市政府还在此拨款兴建了“林青就义处”, 列为贵阳市……[详细]
  任可澄墓位于贵阳市花溪以西4.5公里的磊花公路左侧大秧田,坐西南向东北,占地50余平方米,墓前石碑高150厘米、宽75厘米,正中阴刻“任公志清之墓”。1989年9月,墓被盗,修复后批准将墓迁建,现为石墓,墓高2.5米,直径3米,封土南北长4米,占地50平方米,墓前立有白绵石墓碑一通,并设仿石供桌及石凳。任可澄(1878年—1945年),字志清,号匏斋,贵州普定人,他出生于世代书香宦官之家,是清末民初颇有声望的人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时贵州推行新政,兴办学堂,任志清与唐尔镛、华之鸿先后创办师范传习所、宪群法政学堂,通省公立中学、优级师范选科等校,自任主讲。宣统元年(1909年)组织……[详细]
  东山寺遗址位于贵阳市城区东面的东山上,是贵阳城周围各山开辟较早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之一。由于几经遭受毁坏,现昔日旧貌无存,只留遗址。1981年5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又名栖霞岭,旧时俗称老王山。山势雄伟,险峻突兀,一峰矗立,领袖群山,与城西黔灵山遥遥相对,同为贵阳名胜。山上寺院称东山寺。清代赵德昌《棲霞岭》诗,描绘出了一幅巍峨险峻的栖霞山麓风景画。诗云:“东岭路如梯,云深曙色迷。仰攀高鸟近,俯视万峰低。酒醉戈为枕,更阑月映溪。举头天尺五,拟上岱山西。”据考证,东山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时有洪忠和尚在山上建三省寺,后改名法昙寺。自明成化二年(……[详细]
  吴中蕃(1618年-1696年),字滋大,一字大身,贵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桂王时出任遵义知县,擢升重庆知府,寻调普安,抚恤荒残,政声大起,擢吏部文选司郎中。明亡,弃官逃入山中。清顺治时,经略洪承畴力荐,召为云南知府,力辞不就。康熙间,吴三桂反,入吴三桂幕府,后知不可与谋,拂衣而归。后吴世藩继立,胁迫其出山。不得已,他只好装疯,将原内阁学士方以智赠送给他,并视为珍宝一直放在怀中的砚台摔碎,得以幸免。等平定吴三桂后,才将碎砚进行补缀,为此还写下了《断砚草》。吴中藩于康熙中两度应邀编纂《贵州通志》,所叙《大事记》“甚合史法”。他一生虽著述甚丰,却唯存孔尚任和顾彩为他写序的《敝帚集》……[详细]
  下院营盘遗址位于偏坡乡下院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遗址。2015年9月6日,下院营盘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在贵阳市黔灵公园八角岩西麓半山中华圣公公墓地有谢六逸墓,墓座东向西,封土长约3米,宽约2.5米,高约1.5米,墓前有碑,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四年四月吉日”,中部刻“谢公六逸之墓”,左下刻“男:开荣,女:开志,华、德、明、新奉祀”。1999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谢六逸(1898—1945),号光燊,原籍江西,笔名有无堂、宏徒、鲁愚等多个,贵阳人,著名文学家、教授。生于贵阳一个仕宦人家,祖父谢朝燮,拔贡生,曾任湖南永新县知县。父亲谢森初曾任湖南沅陵、贵州都匀等县知县,他5岁在家庭训,13岁入达德学校高等(小学)部,15岁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19岁参加省官费留日会考,20岁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详细]
  民国24年(1935年)4月,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经过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战役后,挥师南下,兵临贵阳,直逼昆明。4月8日,军委决定野战军迅速占领贵阳以南的青岩及其以北花仡佬(今花溪)要点,以便掩护大军通过定番(今惠水)及其以南地区,寻求机动。4月9日,三军团一个团在倪儿关向贵阳进攻,扼制滇军向我军侧击,掩护红军主力经龙里、高坡向青岩开进。4月10日,军委电令一、三、五军团火速占领和控制青岩、定番。是日,一、三军团按军委命令迅速攻占了青岩、定番,五军团司令部进驻青岩。红军经过高坡时,在现高坡乡大街北段民宅墙上用墨横向隶书“-弟兄团结起来,杀死狗贪官,与红军联合,一同到北方去打日本帝国主义去”“……[详细]
  长坡岭古驿道,在贵阳市白云区长坡岭森林公园内。始建于元代,明初大加修整,沿途建立卫所,保证驿道畅通。驿道用大小不等的青石块铺砌而成,大的石块有一米多宽,厚20—40公分;小的石块宽20—40公分,厚10—20公分。驿道宽1.5米,现存长约三公里路段至今保存完好。驿道表面石块虽踩磨得发亮,但看起来仍十分牢固,可想当时足以胜任繁重的人背马驮,担负交通运输任务。驿道藏身于茂密的林海深处,蜿蜒曲折,错落有致,沿驿道藤蔓杂生、花香四溢。它原为贵阳入川的古驿道,在当时具有特殊意义,关系着调兵遣将、行军作战、粮秣运输、情报通达、布宣号令、官员迎送、地方朝觐、物资交流、商旅往来、人口流动等军事、政治、交通、邮……[详细]
  平刚墓位于贵阳市红边门外大营坡,修建于1951年,是为纪念革命人士平刚而建的。现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平刚(1878年—1951年),字绍璜,贵阳府贵筑县青岩人,同盟会员,清末、民国贵州政坛重要人物。民主革命斗士。平刚八岁入私塾读书,十五岁学作八股文,二十岁考取秀才。“戊戌变法”后,平刚不断的受到新思潮言论的影响,决心“投身于时代潮流之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平刚与张忞、彭述文创办贵阳寻常小学堂(即后之乐群小学堂)。是年冬,慈禧70寿辰全国大肆庆祝,平刚目睹国势危急,而朝廷却--,愤怒之余将发辫剪去以示-,平刚即成为贵州剪发第一人。他又作联讽刺慈禧寿辰,联云:“东望日本西望义,三十……[详细]
  新堡水井位于新堡乡新堡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2015年9月6日,新堡水井被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普渡桥位于下坝镇下坝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3年10月9日,普渡桥被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