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善德堂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保尾社区。善德堂又名善德崇孔堂,是涵江“三一教”主要堂祠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近代修。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通面阔20.67米,通进深34.35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拜亭、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式木构架。……[详细]
  南下霞美庙位于涵江区萩芦镇南下村霞美境。南下霞美庙据庙中碑刻载:庙始建于明初,主殿利用元代古建筑旧址旧构建造。坐东北朝西南,通面阔10.3米,通进深44,.95米,占地面积463平方米,由山门、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三门建于清代中期,1998年修,保持清代风格,保存部分清构件,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歇山顶。前殿1998年修,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悬山顶。主殿1982年修,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保存六根元代瓜楞形石柱。庙祀妈祖。该庙已列入福建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详细]
  鳌城宫位于秀屿区东庄镇前云村。坐西朝东,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5.9米,通进深24.6米。石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拜亭、大殿。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主祀观音、妈祖。宫埕左右两侧各存有明代石碑1通,石碑圆首,碑额均刻云龙纹,碑身竖刻楷书,碑底座为龟形。……[详细]
  平海师中贞吉亭与去思德政碑位于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东至自然村,年代为明。始建于明代。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2.86米,通进深2.5米,总面积7.15平方米。为四柱石构亭,歇山顶。额刻“师中贞吉”四字,正面横梁浮雕双狮戏球及龙首图案,石柱阴刻对联1幅。中立明万历己未年“去思德政碑记”一通,圆首,碑高2.86米,宽1.05米,厚0.47米,碑额高0.85米,顶部横刻楷书“皇明”,其下竖刻三列篆书“兴化郡二守远心沈侯去思德政碑记”,旁阴刻龙纹、海水纹。碑文竖刻十八列,楷书,落款为“明万历己未中秋吉旦”。为研究明代建筑、抗倭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亭四周各外延……[详细]
  陈裕清故居位于荔城区拱辰办濠浦社区下亭顶码自然村,年代为民国初年,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国民初年,坐北朝南,悬山顶二层土木结构,建筑有精美的木石雕,为陈裕清故居。陈裕清历任国民党中央多种宣传,对外要职,1967年任--民党中央第四组主任、中央海外工作会主任、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1979年3月起任纽约州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促进会会长,后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是国民党第十、十二届中央委员、常委。保护范围:以故居本体为中心,东、西、南、北各向外延伸5米。……[详细]
  陈展如故居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城墙巷,年代为1932年,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32年,坐北朝南,四落水屋面,砖混水泥结构,装饰精美,是莆田早期的欧式民居,占地533.577平方米。故居西侧有唐井和一段宋代城墙。陈展如,莆田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名医,有善名,因反对国民党被害。保护范围:按故居原围墙内保护,故居南北向长度44.64米,故居前庭东西向宽度17.40米,故居后院东西向宽度18.36米,故居宅地面积798.16平方米。……[详细]
  延寿陈云章墓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西头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西向东偏南,通面阔8.35米,通进深17.5米,占地面积146.13平方米。墓主体平面呈“风”字型,墓丘石构,墓丘龟背形,墓碑上款阴刻“咸丰二年(1852)岁次壬子冬月”“皇清赐进士奉政大夫江西 宁都直隶州知州淇阳 秋河陈公墓”下款小字“孝男椿龄、乔龄、瀚龄等立石”,墓埕分三级,第二级墓埕两侧存有柱狮1对,墓壁存精美石刻浮雕,明确的纪年有文字可考。墓整体结构保存完整,基本保持莆田地区清代墓葬风格,是莆田东阳村十一进士墓地仅存的一座,对了解莆田地区清代墓葬风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陈云……[详细]
  东乌垞黄氏民居位于莆田市山亭镇东乌垞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向南,建筑面积823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由下堂、前天井、中厅、后天井、正厅及天井两侧厢房组成。悬山顶,土木结构。下堂面阔五间,明间山墙搁檩结构,敞口作过厅;中厅面阔五间,明间山墙搁檩结构,敞口作过厅;正厅面阔五间,明间山墙搁檩结构,敞口作厅,后置福堂,设有公妈龛,左右次、梢间分上下房。前厢房面阔四间,后厢房面阔二间。廊檐雕刻精美。该建筑保存较好,规模较大,为研究莆田沿海清末古民居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墙外1米,西至古护厝旧墙基外1米,南至大埕围墙……[详细]
  江堤黄氏民居位于秀屿区平海镇江堤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通面阔20.4米,通进深28米。为单进合院式建筑,由下堂、天井上堂及左右横屋组成。下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左右梢间前伸作双层龙虎楼。上堂面阔五间,进深明、次间为三间,梢间为二间,明间为厅,左右两侧各开二门,中置太师壁。悬山顶,明间山墙搁檩结构。前、后楣和灯梁下雕风穿、牡丹、暗八仙等图案,门额用条砖开光,中作灰雕、花卉和“廉节”等纹饰,檐下柁墩、挑梁、斗、雀替浮雕牡丹等花卉,保存较完整。内存纪年“宣统元年”的“谓年雅望”匾额一通。为研究莆田沿海民居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详细]
  南渚林天枢宫位于秀屿区东峤镇渚林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坐东朝西,通面阔10.92米,进深20.32米,占地面积222平方米。由前殿天枢宫和后殿净慈阁组成,带天井。天枢宫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柱、梁用材硕大,柁墩、雀替简约古朴,檐柱上阴雕行书对联“权握北辰位高列宿,灵昭南渚泽沛群生”。净慈阁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存有清代抱鼓石1对、石柱础6对、坨墩等,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建筑本体外墙……[详细]
  庆青宫位于秀屿区东庄镇东红村东埔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清光绪壬午年(1882),近年重修。坐北朝南偏东,通面阔9.9米,通进深16.7米,建筑面积165.33平方米。为单体建筑,由埕和前后殿组成。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明间抬梁减中柱,歇山顶,石木结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石木结构,悬山顶。门枕石,石柱,柱础保留原状。主祀田公元帅。为研究清末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向北延伸1米,向东延伸1.5米,向南延伸16米,向西延伸2.4米。……[详细]
  鸳鸯三大门古厝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胜利自然村32、39、40、48号,年代为1909年,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09年,为邓氏先祖印尼归国所建。坐西朝东偏北,为单体建筑。通面阔47.1米,通进深19.6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埕、上厅、厢房、两护厝组成。上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埕两侧为厢房,面阔三间,外隔一小巷为双层护厝。为研究清末民居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自墙外四周各外扩2米。……[详细]
  大洋兜率寺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崇兴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清咸丰年间重建,近代修。坐北朝南,单体建筑带护厝,由山门、埕、前廊、正殿、护厝组成,面阔17.6米,进深12.48米,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歇山顶,正殿山墙搁檩,寺内留存有不同时期的柱础、石柱、药槽、马槽、香炉等石构件,前檐存纪年“咸丰岁次丁巳荔月吉旦”石柱。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伸3米;西至自墙外延伸3米;南至自埕沿外延伸10米;北至自墙外延伸10米。……[详细]
  前王凫山王氏宗祠位于涵江区江口镇新前村前王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末年,历代均有修茸。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阔17.52米,通进深10.68米,建筑面积约188平方米,为一进合院式建筑,由门楼、内埕、正厅组成。屋面双坡面悬山造,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正厅面阔五间,敞口作厅,后设福堂,正厅内保留4根宋代瓜楞石柱,及“父子及第”“状元贻庆”等不同时期石构件,整体建筑结构现保持原风格、原风貌,朴实简单,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是研究其宗族历史及清代宗祠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王金祥屋墙外沿,西至前王凫山殿屋墙外沿,南至……[详细]
  东来寺位于涵江区江口镇新前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近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45.7米,通进深77.9米,建筑面积389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从东往西分别为大雄宝殿、高明殿、顺德堂,前有石埕。三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构架。内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南安陂记”碑1通。主祀玉皇至尊。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与平民医院同墙,西自墙外南段至路、北段邻新前村村部,南至大埕,北至自墙外山地。……[详细]
  山边旧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城厢区华亭镇南湖村山边自然村东南100米 ,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为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项目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理坐标:北纬25°21´45,东经118°52´22,海拔40米,相对高度8米,分布面积约600平方米。山顶平坦宽阔,有砖砌民房,局部种植龙眼树、蔬菜。东坡和西坡略陡,开垦成阶梯状,种植龙眼树;南坡低缓,有稀疏的龙眼树,其间种植蔬菜;北坡低缓,种植龙眼树。在东坡断面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砾石层,采集到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石制品3件,并在距地表30和100 厘米处各采集土样1份。山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属莆田地区首次发现,填……[详细]
  西许马思聪墓位于城厢区华亭镇西许村汤亭山 ,年代为明 。始建于明代,1988年重修。坐东向西。通面阔14米,通进深30.7米,占地面积429.8平方米。墓主体平面呈“风”字型,墓丘砖石构筑,呈龟背形,长8.7米,宽5米,高4.9米。三级墓埕。墓前原有石像生已毁。 马思聪(1462~1519),字懋闻,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南京户部主事,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反,被劫入狱,--六日而亡。诏赠光禄少卿,谥忠节。赐葬于此。为研究莆田明代墓葬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以墓主体为界,东、西、南、北四周各外延3米。……[详细]
  英龙英惠社 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英惠巷 ,年代为明-清 。始建于唐代,宋大观初重修,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增建。坐东朝西,处于三叉道路中心点。平面呈梯形,由前殿、拜亭、正殿和正殿右偏殿组成。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基本保持明代风格。保存有石经幢、“嘉庆丁卯重修”古井、古匾。为研究莆田城区明、清里社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南、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1米,西至前殿滴水外延2米。……[详细]
  院埔赖氏宗祠位于涵江区大洋乡院埔村东埔自然村 ,年代为明-清。始建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清代重修。坐东朝西。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门厅、回廊、正厅组成。通面阔11.45米,通进深17.57米,建筑面积201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整体建筑大部分保持原结构。为研究莆田山区明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北至自墙外延3米,西至自埕沿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2米。……[详细]
  西林曾氏德庆祠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杨芳村西林自然村,年代为清。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780-1815),2021年局部重修。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建筑,由砖埕、上下厅组成。通面阔17.13米,通进深34.3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上下厅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两侧厢房为搁檩式。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保留清代原构。为研究莆田清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北至自墙各外延2米,西至围墙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1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