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真武坛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胜利路,类别为古建筑。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以前建,清代、近代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25米,通进深40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照墙、山门、天井、正殿、后殿、两厢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梁架保持明清风格。祀玄天上帝。山门檐下1对透雕盘龙石柱为乾隆年间雕凿。庙中保存1方明代石龙陛。真武坛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围墙,东、西、北至通道各外延2米。……[详细]
  林扬祖故居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街庙前路,类别为古建筑。清咸丰年间(1851~1861)建。坐南向北,通面阔25米,通进深36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为单进合院式建筑,由砖埕、左右院门、门厅、上厅及与厅并列横向建筑的诸多房舍、右邻小院等建筑组成。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门扇木雕和柱础石雕精美。林扬祖,字孙诒,号岵瞻,清道光五年(1825)解元,道光九年(1829)进士,咸丰九年(1859)特旨署陕甘总督,为官清廉。致仕家居二十余年,历任县擢英书院、兴安书院和仙游、永春、厦门各书院山长。林扬祖故居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南至建筑外墙各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8米。……[详细]
  冬卿旧第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街东里巷,类别为古建筑。又称黄廷用宅,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黄廷用,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终工部侍郎。坐北向南,通面阔10.1米,通进深43米,占地面积775.78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依次是大门、石埕、主厅、后座。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厅用材特大,屏门用锛砍,厅通高6.67米,厅前部阑额直径0.4米,厅跨度11.30米,最长檩达11米。建筑均不施油漆,地面铺设“京砖”,椽条用原木。楼、厅隔扇窗花皆明代原件。冬卿旧第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北至本体建筑-墙,南至通道外延2米。……[详细]
  彭鹏故居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金桥巷,类别为古建筑。故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左右,坐北向南,由外大门、前、后厅房。厅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第一进厅内存左都御史于成龙为彭鹏书立的“帝眷忠清”木匾一方。卷堂左侧后的独立小院为彭家购居的明中期建筑原构,门窗形制奇巧,部分石构件精美。1993年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彭鹏故居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大门外延1.5米,东、西、北以建筑外墙各外延1米。……[详细]
  吴承斌烈士墓位于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月埔村吴厝自然村。吴承斌(1908—1930),又名吴汝英,出生于莆田忠门镇月塘村一户比较富裕的农家。1922年考上蒲星中学,后转入哲理中学。在校期间,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积极参加爱国反帝斗争,逐渐成为莆田早期革命运动的骨干。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转为中共党员。-11月下旬,北伐军进入莆田后,与各区负责同志共同发动各界人士10万余人开展欢迎祝捷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的革命运动。12月,中共莆田特区委成立,当选为委员,负责笏石区的工作。1928年9月,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忠门一带开辟武装斗争据点。一回到家乡,就从自己的家庭入手开展革命,公开……[详细]
  三台拱曜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类别为古墓葬。为林披、林韬、林昌三兄弟墓。始建于唐代,近年重修。墓占地1253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平面呈风字形,通面阔15米,通进深20米。墓南向有一口古井。是莆田市重要的涉台文物。三台拱曜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墓埕碑刻,西至通道外延2米,南至墓埕围墙,北至墓后墙体外延2米。……[详细]
  泗华陂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泗华村,类别为古建筑。龙桥泗华陂位于龙桥街道办事处泗华村,唐中后期建,《兴化府志》载“唐吴兴筑延寿陂,专为灌溉北洋、尊贤里地高未食其利,泗华陂建成,始分水北注,北宋白杜人方峻重修,以后历代有局部维修”。现存陂体为实心坝,陂北段为弧形,南段为S形,南北走向,陂总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米,底宽约5.5米,中央设一缺口,宽4.2米,深0.65米,利以排洪。分南北渠,南渠灌田100亩,北渠灌田300多亩,今陂仍发挥水利作用。东西两侧现代改毛石为条石。泗华陂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自陂体向上下游各外延100米,两边陂首各外延30米。……[详细]
  端明陡门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类别为古建筑。又称慈寿陡门,北宋蔡襄创建,宋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修,明宣德五年(1430)县丞叶叔文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周大礼重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府黄腾春再修。陡门南北朝向,北侧陡门头沟(延寿溪支流)往南泻入海湾。宽6.7米,双门,每门宽1.94米,路面以上部分高5.7米,路面以下部分深4.4米。陡门南部原为木板桥,“文革”期间改为石板桥,路面以下部分保持原状。北40米有一石砌方形墩,俗称“印兜”,边长3.5米,“印兜”上有“崇祯十五年(1642)岁次孟冬吉旦兴建”刻字。端明陡门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北至涵……[详细]
  涵江天主堂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塘北社区,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又称“圣母堂”,是莆田天主教总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民房翻建为教堂,屋顶建哥特式钟楼。光绪二十六年(1900)增建一座长方形砖木结构的神甫楼。1923年改建为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教堂坐北朝南,通面阔32.5米,通进深32.5米。内存“奉旨建堂”石刻1通。涵江天主堂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到天主堂自墙外巷,西到天主堂、神父楼自墙外埕,南到天主堂自墙外埕,北到神父楼、天主堂外埕。……[详细]
  龙津社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铺尾社区铺尾路,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南宋,明、清重修。坐西朝东,单进合院式。通面阔30.6米,通进深22.9米。土木结构,歇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木构架。主祀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现存清代抱鼓石1对及元代“摩尼教碑”1通。碑原立于凤岭(铺尾自然村),现断为两块,上段最长处0.74米,最宽处0.53米;下段长1.05米,宽0.77米,有长0.6米榫。碑面刻“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摩尼光佛”12字。左下落款“囗囗囗都转运盐使司上里场司令许爵乐立”。龙津社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详细]
  新有社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涵西社区港头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宋景炎元年(1276),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修,近代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0.3米,通进深18.9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主祀社公。存宋文天祥书“新有社”匾,明莆田知县雷应龙书“第一里社”匾及“学士蚤还山,不远襟期缘道故;孤臣经此地,至今手泽尚如新”题联石柱。新有社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郑金波屋西墙,西至郑文振、郑文良屋东墙,南至砖埕外沿外扩3米,北至社自墙外延2米。……[详细]
  正学门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宫下社区,类别为古建筑。原为涵江孔庙建筑群最前部之建筑,孔庙于“文革”期间被拆,仅存正学门、泮池、四十九级台阶。正学门坊始建于宋淳佑十一年(1251),清道光乙未年(1835)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三柱7.55米,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两侧砖砌山墙,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其后依次为泮池(上有石板桥)、石甬道、四十九级石蹬道,纵深47米,宽17.5米。近年收集散落碑碣8通,建碑廊于甬道两侧保存。存清光绪乙未年“正学门”匾、“仰之弥高”匾2方,下马石1件。正学门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5米,西至自墙外延5米,南至宫下路外沿,北至孔子石像……[详细]
  横江祖宫位于城厢区常太镇霞山村,类别为古建筑。霞山横江祖宫座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霞山村下里洋自然村。原名省林泉社,创建于唐,明代重建,清和近代重修,南宋起祀妈祖。坐东北朝西南,通宽10.95米,通深21.92米,占地面积239.8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带去廊,明间抬梁减金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正殿存有纪年康熙23年,石碑1通。比较完好保留清代古建筑风格。是莆田市重要的涉台文物。横江祖宫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北距后宫20米,西北距宫边50米,东南距宫边50米,西南距下埕25米。……[详细]
  蔡襄纪念馆(端明殿)位于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类别为古建筑。东沙端明殿(金沙宫)位于东沙村沟东自然村,始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历代屡有维修,近代重修。坐东朝西,通面阔十一间27.9米,通进深25.7米,建筑占地面积725.8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从北向南分布有端明殿、金沙宫和龙川书院。端明殿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由前殿、天井和主殿组成,前殿面阔三间深八檩(前4后3),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十三檩(前7后5),主祀蔡襄,内存明柱础四对,清末柱础二对和相传由蔡襄亲书篆刻其夫墓志铭一通。金沙宫悬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由前殿、天井、两庑和正殿组成,前殿面阔五间,深四柱八檩(前5后2……[详细]
  修史堂(柯氏修史堂)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绶溪公园内,类别为古建筑。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原为正德年间面政使严淦厝宅,号称小柯山,后史学家柯维骐之父柯英(弘治十二年进士、官微州知府)购居,柯维骐在此著《宋史新编》二百卷,故名修史堂;该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其正面右侧为门厅,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前堂、后堂及前堂与后堂间的左右廊屋。建筑木结构式样为明代风格,占地面积525米。柯维骐(1497-1574),字奇沌,号希斋,莆田城内东岩山乌石街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因无意仕进而告归。在此他潜心讲学著书,从学者四百余人,历二十年著成《宋史新编》,其间又著有《--答……[详细]
  青龙书社位于城厢区灵川镇桂山村,类别为古建筑。桂山青龙书社位于城厢区灵川镇桂山村赤土自然村,始建于唐昭宗年间,奉祀肇顺圣候,系石梯寺木锄祖师门徒,明嘉靖四十二年被倭寇烧毁,清道光二年(1822)再次重建,近代重修。坐东南朝西北,主殿通面阔15.7米,通进深18.8米,占地面积431..64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戏台、埕、前殿、天井、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带前廊,明间抬梁减中柱,悬山顶,土木结构,。供奉慈济真君。现存有道光年间石柱对联3对、“青龙书社”匾额等重要文物。青龙书社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至自社后墙外延至宫后大路外,东北至社边巷排水沟,西南至高速桥墩、东……[详细]
  林润故居(含林兰英故居)位于城厢区霞林街道沟头村,类别为古建筑。林润故居也称为“御史大夫第”,原坐落于莆田城关下务巷,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当时宅第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临街有大门七个,小门二十一个。大门悬挂“谏臣世第”匾额;其门额枋板上就有楷书“御史大夫第”5个大字。大门联为“九牧家声大,谏臣世泽长”,宅内大厅4进,两旁依次为正房、厢厅、厢房及护厝等,为落檩品架本结构,间有天井,青砖大埕等。每厅形成一个单元,由一个大门出入,整体错落有致,又主次分明,布局十分严谨。采光、通风、排水等设备良好。整个建筑群原占地近6000平方米。400多年来,经过几个年代的修缮,其主体建筑迄今依然保持明代士……[详细]
  梅峰寺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兴安社区,类别为古建筑。兴安梅峰寺创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崇宁二年(1103)赐“梅林佛国”匾,崇宁三年(1104)赐额“崇宁”,政和元年(1111)改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改极恩广孝寺,十二年(1142)改光孝。绍兴二十五年(1155)名匠蔡通铸钟,声闻20公里。明永乐年间(1403-1422)重修,嘉靖年间(1522-1566)焚于倭乱,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清代屡修,文革-期间遭浩劫后陆续修复或重建、扩建。现寺总面积1545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65.8米,通进深234.8米,依次为山门牌坊、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法堂(上层……[详细]
  黄滔墓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兴安社区,类别为古墓葬。墓为黄滔与夫人合葬墓,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丘呈龟背形,三合土构筑,前立墓碑,上刻“始祖唐御史大夫黄公墓”。九十年代莆田二中扩建校址时,被填埋在路下,并在墓址上立黄滔塑像纪念。黄滔墓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主体四周各外延5米。……[详细]
  兴化县城隍庙位于涵江区新县镇文笔村。始建于元皇庆元年(1312),明洪武年四年(1371)重建,清代及今年均有重修。坐西南朝东北,为单体建筑。通面阔17.7米,通进深20.7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前殿、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存光绪乙未年(1895)龙陛石,长0.95米,宽0.66米,上刻“光绪岁舍乙未年花月吉旦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