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张鹏云烈士墓位于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康西村委西河巷村16号东,南临S122省道。墓地坐北朝南,四周有四级阶梯,顶部为边长1.7米的方形平台,墓碑位于方台正中。墓碑水泥质,正面用瓷片贴边。高2.15米,宽0.85米,厚0.87米。正面刻“一九一九—一九四七年 张鹏云烈士墓 中共武进县西夏墅镇委员会,武进县西夏墅镇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三月”,背面为张鹏云烈士简介。张鹏云,原名张朝元,化名常劳鹏,1919年出生于西夏墅西河巷村,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调到武进二区任抗日民主政府区行政助理、区长,发动和领导孟河以东。德胜河以西、铁路以北、长江以南地区的群众抗日斗争。1942年1月,因日军扫荡……[详细]
  洪庄砖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洪庄村,始建于 1952 年,至今保存完好。砖窑为敝口式,前部为梯形,拱形窑口,下部由大小不一石块筑成,上部由石条错缝砌垒。后部为圆弧形,树有一根烟囱。遥观镇砖瓦生产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宋代。宋咸淳《毗陵志》记载,遥观原被称为大舀,南宋高宗南迁驻跸宋剑湖畔的青城寺中,晚见西天窑火之光,而赐名“窑光里”。另外一种说法是宋时金兵入侵中原,北方人大量南迁,部分避难于青城地区,他们在此取土制坯,建房造屋,依宋剑湖而居,烧制砖瓦逐渐在这一带兴盛起来。经过历代不断改进烧造技术,至明清时期遥观窑业已有相当规模,遥观镇因盛产青砖薄瓦而声名鹊起,逐渐形成街市集镇,有“窑光里”、“姚光……[详细]
  九龙禅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大雄宝殿现居九龙禅寺中轴第二进,坐北朝南,单层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面宽23.95米,进深13.95米,高12.509米,是该寺的一座主殿。1988年11月7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九龙庙为武进县文物保护点。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九龙禅寺多次修缮,并一度改作他用。“文革-”中几乎全部拆除,至1978年仅存大雄宝殿等15间。改革开放后,该寺作为武进县第一批恢复宗教活动的场所,由住持大师逐步修建。1993年开始,廓朗法师含辛茹苦,先后修复了大雄宝殿,新建了天王殿、玉佛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堂、东西厢房等殿堂楼宇。1998年修……[详细]
  济善桥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银河村委二圩埭72 号西旁,桥为平板石梁桥,是江南乡村内河上典型的桥梁,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麻石质,南北向跨剩银河,如今依旧是附近村民来往的重要通道。济善桥长15.20米,宽2.23米,桥栏高0.52米,桥面由9跟条石拼成,桥两侧各有3根条石,桥有四个桥墩,有三跨,三纵一横。桥额上刻“济善桥”三字,右侧刻“民国十五年”,左侧刻“丙寅建造”字样。桥南侧的桥堍保存的比较完整,北侧的桥堍已经不存在。济善桥的桥名,取自著名古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桥名寄托着建桥者的美好希冀。济善桥下的剩银河,古名郑港、郑港河。据《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详细]
  西崦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清明山紫霞峰南麓的西崦村横山中心小学北侧10米,南北走向,是一座单孔石梁桥。西崦桥又名西岸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乡人杨裕城捐资独建,为木头桥。清宣统元年(1909)由乡人刘杨氏和杨素英合资重建为石桥。中间有独轮车道,台阶尺寸均按女子脚步设计,适合当时“小脚”上下,故有“女子桥”的别称。西崦桥桥顶面由3块长为5.8米的花岗岩条石并列铺设而成。桥全长23米,桥体高5.3米,桥面、桥堍宽分别为2.4米和5.1米。桥孔上方栏石上阳刻楷书“西岸桥”三字及“龙飞宣统元年二月榖旦”、“节妇刘杨氏贞孝女杨素英重建”等字样,清晰可见。整桥用……[详细]
  钱垛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西红旗村何家浜与丁舍浜分界处,有大小两座钱垛桥,这里指的钱垛桥是大钱垛桥。钱垛桥又名前垛桥,东西跨向,花岗岩石质,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解放后改名为前垛桥。《武阳志余》卷一记载“前黄八景”,其中就有钱垛桥。“双桥书舍、六巷酒家、唐庄渔火、李园春雨、曹渎秋风、黄塘水练、景德钟声、钱垛农耕”。其中钱垛农耕诗为:“钱垛桥前掌样平,柴门临水板桥横。一犁土润雨初足,两角牛肥草正青。刻日分秋知夏至,及时种豆望秋成。此中五谷供衣食,禄士空渐谈半生。”大钱垛桥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大钱垛桥相传在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已有。钱垛桥是毗陵前黄杨氏的发源地,据《毗陵前黄杨氏家谱》……[详细]
  彩虹桥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虹桥村北300 米,南北向跨老孟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彩虹桥形如彩虹,故名彩虹桥,俗称虹桥,是常州市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组成部分。彩虹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年代为清代。《奔牛镇志》记载此桥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彩虹桥,纵联分节并列式,花岗岩石质,全桥长32 余米,桥高10.5 米,桥拱跨径9.8 米,桥面宽4.4 米,桥堍宽5 米。彩虹桥东西两面拱圈两侧有4 个桥耳,外侧桥耳下各嵌柱石一块,上刻行书桥联。东侧桥联曰:“积土藉成山兴民利仍是国民利,临流劳问渡勉而行何如安而行。”西侧桥联曰:“此日大河虹亘征人共乐济川来,当年中道鸾回雄主也应题柱去。”细察两侧桥联,……[详细]
  青城图公所旧址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青城村委青城街34号前,主体建筑建于清代,是常州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图公所。2013 年12 月,青城图公所完成修缮。修缮后的青城图公所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单层,前后二进。第一进三开间,面宽10.7 米,进深4.8 米,檐高2.9 米,脊高4.3 米;第二进二开间,面宽7.2 米,进深8.6 米,檐高2.8 米,屋脊高4.6 米。青城是常州历史上比较古老的一个地名,目前可追述到北宋时期。《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常州》武进县条称:“一十五乡。奔牛、青城、万岁三镇。”青城镇今为青城村,曾经与万岁镇、奔牛镇一样,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市镇。“图”原指征收赋税……[详细]
  百丈楠木厅位于常州市新北区镇杏村村委赣江路与祁连山路交界处,楠木厅的前身是龚家大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据载,龚家大院原有三排大屋,每排八进,每进七间。厅中的地板均用罗砖铺砌,中间墙门雕刻人物鸟兽,四周飞檐翘首、绿瓦相衬,屋后是人工湖泊、黄石大山、九曲小桥,“徐墅的银子,龚家头的房子”,一时成为佳话。现为春江镇文体活动中心。楠木厅保持着清末四合院的形制,现存房屋一进,面阔五间,前廊后轩,内有楠木屋架,用料硕大,材质珍贵。有一朱色木门,门后一块照壁,雕刻着精致的“八仙过海”图。照壁两侧是围廊,廊墙上每一幅精美墨宝,都是春江才子们妙笔生花的结晶。穿堂后即是楠木厅。大厅内的高堂上“济世为民”的牌匾巍然……[详细]
  民元里民宅为一进,二层,五开间,坐南朝北,回字形楼转盘,面宽16.3米,进深5.2米,高10.088米。北天井宽3.8米,长10米。建于1912年,即民国元年,故称民元里。建筑中西合璧,砖木结构,栏杆装饰精美,气势宏伟。朝北门楼砖雕精致,门楼两侧为如意垂帘,朝北山墙上有“民元里”三字砖刻,南与庄氏济美堂相连。民元里民宅由常州早期比利时留学生庄中希(1882-1960年)主持建造。庄起,字中希(1882-1960年),为第十九世孙,是庄起元之子庄恒后裔,是常州早期比利时留学生,1912年,他主持建造了民元里民宅,因当年为民国元年,故称民元里。庄中希曾任武进县实业局、建设局局长,武进商会特别会董,……[详细]
  隆兴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东村东街小巷,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隆兴桥原跨马象河(又叫马祥河),故又名马象桥,现村民仍习惯称为马象桥。隆兴桥是当地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隆兴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取乾隆年号之兴,更名为隆兴桥隆兴桥使用周边地区的阳山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阳山石是无锡阳山地区的一种火山岩,色泽暗赤古朴,表面毛糙,吸水防滑,类似于德清的武康石。古时武进地区建桥用阳山石的较多,雪堰就在阳山的南部,相距不到10里,更是就地取材了。隆兴桥桥长 10.5米,宽 2.5米,桥孔跨径 3.8米。无桥栏与望柱,两侧各有一对素面桥耳,无桥联柱。隆兴桥桥额石上刻有“隆兴桥”……[详细]
  龙城书院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局前街小学内,创建于明代隆庆六年(1572),原有斋、堂二百余间,是常州历史上最大、最著名的书院。明隆庆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观民在局前街创建了龙城书院,建成后的龙城书院规模宏大,中轴线最前为大门,向内为仪门,过池为五间正堂,过穿堂为五间后堂,后有三间先师庙及左右各两间庑房。中轴线东西各有学舍十进,每进九间,书院共有堂斋馆舍二百余间,膳田一千一百余亩。明末曾四次禁毁书院。清康熙年间,常州知府曾建议重新兴建龙城书院,未获准许。乾隆十九年(1754),常州知府宋楚望号召地方士绅捐资兴建书院,建成后的龙城书院“堂宇斋舍,轩敞整齐,左为龙城书院,右为先贤祠”,又将象墩……[详细]
  青司塘义井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青司塘村53 号南。古井置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为青石质圆井,井栏圈外径0.8 米,内径0.6米,外壁刻有“ 康熙甲申年仲□ 义井 一念置”。井圈周身有数道磨痕,井水清澈,仍可使用。集公众力量建造方便社会的公用设施之举可称之为“义”,古有义井、义桥、义庄、义学等。义井,即供公众汲用之井,多与慈善或宗教有关,井旁一般有碑像记载其人其事。据传青司塘义井所在地原为三官堂旧址,义井为三官堂附属建筑。三官堂,是道教祭祀天、地、水三官元君的场所。三元君又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是道教最早供奉的神灵,有“天官赐福、水官解厄、地官赦罪”之说。修道之人……[详细]
  周家湖青龙桥位于武进区湟里镇武宜村周家湖,南北向跨黄渎港,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周家湖青龙桥始建于明初,桥历经明清两代,保存至今,虽经多次维修,仍保持原有风貌。周家湖青龙桥全桥长 17.60米,宽 3.08米,桥拱跨径 5米,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桥面为两坡台阶结构,南北二侧各14级石阶。桥栏间置望柱各 14对,为方头素面柱,拱券上方两侧各有素面桥耳一对。桥栏尾部设有抱鼓石,刻有旋水纹,南北各一对。2012年对桥进行了修缮,重新铺设了桥阶,新建了桥栏。石桥后不远处有颗参天银杏,村上老人说,此树与桥颇有渊源,同为古物。此银杏古树高12米有余,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据当地传说青龙桥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当时……[详细]
  戈楫墓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洛东村戈家头,为2009 年戈氏后人筹资重修。墓葬为圆形,直径5米,高1.2米,用青砖砌有一圈护墙,外侧哈有半圈环形护墓墙。墓葬正中有一汉白玉石碑,石碑上写着“先祖十一世于蕃戈公之墓”。戈楫,字于蕃,号志和,清顺治十七年(1660)出生于武进洛阳。康熙四十八年(1709)举进士。据《戈于蕃先生行述》记载,戈楫6 岁在家塾中开蒙读书,少有才智,能张口成诵,10 岁时做文章便常出惊人之语,文采斐然。因家中贫苦,年纪稍长即半耕半读,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再挑灯苦读,补贴家用同时不忘进学,寒暑不辍。后娶妻费氏,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白日里一人在田间耕田、一人在家中操持,晚间则一人……[详细]
  茶山1、2号土墩墓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烈士陵园内,西邻兰陵北路,南近中吴大道。1号土墩高约4米,周长200米,呈椭圆形;2号土墩位于烈士陵园西门入口处,南距1号墩约10米,高约5米,周长140米,西面为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三烈士塑像。土墩墓所在区域原属茶山乡,故名茶山土墩墓。茶山,一般指产贡茶之山,此片区域无山,也不适合种茶,其名称来源另有所指。宋咸淳《毗陵志》记载“茶山路,在县西南广化门外,唐湖、常二守会阳羡造茶、修贡,由此往返,故名”。《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茶山路,地形如墩,在阳湖定西乡”。清代邑人文学家邵长蘅《毗陵诸山记》载,“毗陵县治南三里曰茶山,小丘累累以百数,若釜者、若甑者、若覆敦……[详细]
  百岁庄坐落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漕桥杨桥村丁家塘,位于丁家塘丁宅的西部。百岁庄建于 1915年,由朱熹的后代子孙朱龙川建造。为纪念其祖母活到108岁,朱龙川便把这座刚建好的庄园称为“百岁庄”。建筑群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是硬山式砖木结构,为民国初年建筑,前后两进。旧时庄园东西长 28.8米,南北进深 43米。现存建筑头进二层楼房面阔八间,其中东侧四间仍保持原貌,西侧四间的前檐已改建成阳台式门面,但高翘的屋脊及封火墙仍保存原样,更具特色的是西侧山墙上留有固墙用的数十块铁搭,并将檀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之内。楼后天井两侧各有侧厢六间;第二进原有平房八间,现均已改建。虽说是百年老宅,百岁庄依然能看出江南耕读人……[详细]
  中市桥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老街,三元桥北侧,该桥横跨于龙溪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其位于老街市中段,故名。中市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咸丰六年(1856)重修。金山石质,纵联并列式砌置法,拱圈外侧镶边,拱券上方两侧各有素面桥耳一对,两侧桥额上镌雕楷书“中市桥”三字。桥面两侧置厚实栏板,桥顶两侧栏板间置望柱各一对,一根望柱头还雕着一只石狮,风化较为严重。中市桥的南侧还置有两根方头望柱,另一侧柱头已被削平,与桥栏齐平,桥堍一侧紧挨着一栋民居。桥面石级上刻有防滑菱形槽,因年代久远,条石台阶上左右两侧行人行走之处的网格防滑纹和楞角都已被磨平,颜色斑驳。中市桥全长 18.4米,二侧各有 15……[详细]
  孙觌墓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禹城村姜家头,为一不规则椭圆形土墩,南北长约 30 米,东西长 40 余米,残高约 3 米。墓东南方向树有花岗岩墓碑,高 1.37 米,宽 0.41 米,0.12 米,正面阴刻“宋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孙觌公之墓”十四字,落款为“乾道五年己丑畅月…子琮…珀…璠立”。墓地原为高约三丈(近 10 米)的土墩,占地面积近 2000 平方米,解放后,因平墩改田、筑路取土等原因,土墩部分被破坏,逐年缩小至现有规模,墓碑也曾被村民移至姜家头西村的码头。2000 年元月,因墓地问题存在纠葛,孙氏后裔在礼嘉桥西侧桂香田公墓新建了孙觌墓,但墓碑仍保留于姜家头村的墓地原址之上。孙觌,字仲益,……[详细]
  徐氏宗祠位于天宁区泰兴里2号,形制独特,屋宇高敞,是常州繁华闹市中的瑰宝,闹中取静,建制完备。徐氏宗祠所在的泰兴里是典型的江南小巷。徐氏宗祠建于1913年前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祠堂东有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洪亮吉故居和游击府大殿,南为常州东、西主干道延陵东路,西为常州市图书馆和解放路小学,北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经过百年沧桑的徐氏宗祠现存硬山式砖木结构房两进三开间,占地面积为272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宗祠坐东朝西,这种布局在常州极为罕见。因祠堂建于清朝统治结束、民国肇始之初,受“西风东渐”的影响,祠堂已带有明显的民国风格。据说,第一进正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