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家塘丁宅坐落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漕桥杨桥村。2008 年2 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各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老式灶台保存完好,地面多为青石和方砖,古朴雅静。丁家塘丁宅地处杨桥浜南岸,地理环境优越,门前绿树掩映,屋后溪水长流,鸟语花香,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景象。它是常州保存较好的江南民居之一,体现了常州先民的居住理念和生活轨迹,是常州乡土建筑的代表,是南杨桥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武进区前黄镇漕桥杨桥村,原为武进南部宜兴北部的一个小镇。500 多年前,由于这里的水道北通郡城,南贯宜兴,西至金坛,东抵雪堰,杨桥自然就成为商贾云集之地,人们纷纷……[详细] |
![]() | 长沟别墅位于钟楼区北直街123号,建于1926年,为常州名人朱稚竹宅第,因主人为三井长沟村人,所以取名为长沟别墅。据说原造价7000大洋,占地10亩地。有房屋二进,坐西朝东,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房前有天井,天井北侧有雕花石库门,门外有穿弄向东通往北直街。第一进一层三开间,面宽10.2米,进深9.3米,挑檐1米,檐口高3.6米,观音兜保存好,脊高6.3米,棱形窗饰仍在,其东南侧有一间低矮的门房,第一、二进间天井进深5.1米(含第二进挑廊0.9米),第二进二层三开间,展檐7.2米,脊高10.2米,面宽与第一进相同,第二进后檐高7.2米,有观音兜,木结构保存完整,民国风格门窗保存完整,后花园(大天井)……[详细] |
![]() | 芙蓉奚氏宗祠位于武进、无锡、江阴三地交界之处的武进区橫山桥镇双庙村委塘湾村,这里曾是古芙蓉湖的中心,奚氏宗祠立于一块风水宝地之上:“前钓钩月,后野耕云;高陇荒坡,小桥烟柳”,前面是一泓连绵的清水,后面距京沪高铁不远,占地面积642.4平方米,建筑面积544.4平方米,广场面积15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芙蓉奚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其形制为硬山造一进三开间,随着人丁兴旺和财力的增加,芙蓉奚氏在乾隆十年(1745)和嘉庆九年(1804)分别扩建了前后二进,经过一百三十年的营建,终于形成三进九间的祠堂规模。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详细] |
![]() | 介 绍 从文笔塔下来,出红梅公园南门,步行不多远就到了“东坡公园”,这是一处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江南园林。南宋时,常州百姓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来常,泊舟于此,而建舣舟亭作纪念。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在此兴建过万寿亭行宫,重修过舣舟亭。舣舟亭基址原名文成坝,传说常州历来人文荟萃,为保住常州才气不东流,因而在古运河上筑坝使河水绕个大弯东去。苏东坡曾11次到过常州,最后终老于常州。但他真正系舟此地实际上只有二次,一次是1073年,他从杭州途经常州去镇江,曾在除夕孤舟野宿城外东郊,并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一首。另一次是1101年他从海南归常后,住在顾塘桥头孙氏馆,病中一日,天气闷热,他为图……[详细] |
![]() | 蒋氏贞节坊位于常州市人民公园东首,清雍正五年(1727年)为表彰未嫁而守节的妇女蒋氏而建,旁有3座清后期的旌表总坊。贞节坊坐北朝南,麻石与青石混合结构,单间二层一字式,单檐歇山顶,顶盖四角卷檐翘起。面宽3米,脊宽3.8米,通高4.6米。二立柱间嵌一道额坊和一道叙事匾,顶层匾额刻有“贞节坊”三个大字,叙事匾刻“旌表唐汉棠原聘贞女蒋氏”,款署小字“雍正五年七月□日立”。此牌坊为受到旌表的蒋氏所立,故称蒋氏贞节坊。原位于常州城区西庙沟通真坛,当时仅见飞檐等建筑构件。后来西庙沟一带建设时,发现牌坊的石柱横梁俱在地下,遂收集构件进行了复原。后因道路拓宽,蒋氏贞节坊移至市中心人民公园内。蒋氏贞节坊旁边另有……[详细] |
![]() | 雅浦陆氏古墓群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西木杓山,由陆氏始祖墓和陆完学家族墓两处墓群组成。陆氏始祖墓共有十座墓葬,弧形分布,外有直径27米的坟栏圈,保留有云纹牌坊柱头等建筑构件,新立了“周氏佳城”牌坊。陆完学家族墓共有五座墓葬,中为陆完学之父陆南阳的墓葬,墓碑残断,下部刻有“善化县知县累……兵部尚书聚冈陆公墓……孝男完学重立”。左右分列陆南阳的两位夫人墓,墓碑分别刻有“光禄大夫聚冈陆公元配累……诰赠一品夫人王氏墓……崇祯岁次丁丑季春吉旦……孝男完学重立”、“光禄大夫聚冈陆公继配累……诰赠一品夫人陈氏墓……崇祯岁次丁丑季春吉旦……孝男完学重立”,其中陈氏为陆完学生母。墓群最西侧为陆守学之墓,墓……[详细] |
![]() | 孟河本名河庄,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简在此疏浚运河而改名,河庄镇也就称之孟河城,简称孟城。孟城老街民宅位于新北区孟河镇孟城北街30、31号,现存二进,硬山造砖木结构,坐东朝西,房屋形制中西合璧,屋内梁架有描金木雕,非常精美,保存完好,为常武地区目前仅见。孟城北街民宅又叫白家民宅,由白宝善修建于1936 年,该屋为青砖、灰瓦、木结构。屋内地面全部铺设“罗地砖”,房内外有精致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非常精美。原为标准的平房,民国初年白家经商积累了一些钱财后,为经营的需要进行了彻底的翻修。据说用去了白银一万五千五百两,把这座民宅建成了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白宝善民宅建成后,曾经营服务性行业,生意兴隆。新中国……[详细] |
![]() | 东坡书院旧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西为前北岸明代楠木厅(藤花旧馆)。旧址现存清代建筑一进,占地162.24平方米,为2007—2008年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时修缮,原有门楼、东西厢房及庭院。建筑坐北朝南,二层,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七间,宽20.8米,进深7.8米。前有廊、青石阶沿、踏步,东西两侧设有楼梯。小青瓦屋面,一瓦条筑脊,飞檐。墙体外粉纸筋灰浆面,门窗栏杆均采用“万寿”格式。常州的东坡书院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常州府志》引明洪武《毗陵续志》载“东坡书院,元至大间建立,在郡城顾塘桥北。至正庚寅(1350)郡守也速台重修,今不存”。明成化《重修毗陵志》载“东坡先生苏文忠公祠……[详细] |
![]() | 黄景仁(仲则)故居在马山埠神仙观弄35号。前门在马山埠86号(现为62号),故居为一封闭式四合院,存轿厅2间,楠木厅3间,花厅后屋及东西两侧厢房。西厢房即诗人的书斋“两当轩”,明代建筑,檐下原为落地明瓦长窗,现已改为玻璃窗。大厅及天井均已废。市政府已把残存的“两当轩”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挥毫题写两当轩匾额。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又字仲泽,别号西蠡,自号鹿菲子,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著作有《两当轩集》22卷(内2卷补遗)、《竹眠词》4卷、《如无录》2卷、《西蠡印稿》若干卷。黄景仁与同里孙渊如、洪亮吉、赵味辛齐名,世称“孙洪黄赵”。……[详细] |
![]() | 北洋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纪墅洋桥村,现南河花苑社区旁,南北向,跨吴王浜,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它是武进地区单孔石拱桥代表之一。吴王浜流向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武进高新区南区,北与武南河相连、南与永安河交汇。北洋桥现仍具有通行功能,连接居民区与菜园之间,石阶高度差较小,便于人们行走,桥北面二百米处建有钢筋混凝土平桥,供机动车辆通过。北洋桥始建于清代,拱劵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桥全长17米,宽2.7米,桥孔直径5.2米。桥堍石阶南侧17级,北侧20级。桥额两侧分别刻有 “北洋桥”三个圆框正楷大字。北洋桥桥基及桥孔系青石砌筑,桥面及桥堍石阶用金山石砌成,保存较好。青石具有很多优点,使之成为众多桥梁建……[详细] |
![]() | 万寿庵位于天宁区郑陆镇北顾家头村,据庵中明《万寿庵田记》载:“洪武元年(1368)毁于大火”,这就说明在明洪武之前就已经有万寿庵了。清光绪八年(1882)顾氏续修树嘉堂《顾氏宗谱》,据家谱记载,早在元代中期,昆山顾若芝、顾若兰兄弟就迁徙到这里定居,建村立业,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十六世子孙,然后遂有顾家头村名的形成。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顾家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有“双凤龙”地之称,万寿庵就坐落在这块宝地上,明朝大画家文徵明在实地考察后也发出了“予观夫胜状,在后圩一村”的赞誉,庵中古碑碑额阴刻双龙双凤图案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先有顾家头村,后有万……[详细] |
![]() | 西瀛门城墙位于常州市区西瀛里,南依大运河,东至西水关,西至原表场客运码头。城墙长221.8米,宽5.2米,高6.5米,是2003年按照清代《常州府城防厢字号全图》进行修复后的遗迹。现保留的西瀛里明城墙所在地,相传为汤和驻守常州时的练兵之所,原称西营(西營)。后由于西营附近聚居百姓日益增多,时常发生火灾,改称西瀛,取以水克火之意。晚清时期,西瀛里一带商铺众多,常州望族庄氏便居住于此,人称“庄半城”。当时城墙无城门,一旦发生火灾,居民只能赶到西吊桥或西水关桥挑水灭火,1923年民国政府核准开辟西瀛门。城门修好时,常州著名书法家唐驼手书“西瀛门”三个大字,勒石嵌于城门之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常州城墙大……[详细] |
![]() | 志王府原位于市区南大街北段西侧新华书店内。志王府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系当年太平天国将领陈志书晋封志王后所建之府邸,1864年清军收复常州城后改为民居,解放后改为新华书店,2005年按原样迁移至西瀛里文物保护区内。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占地1246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房屋多进,现由两进组成,中间以天井相连,为一组二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陈志书,出生年月不详,广西浔州府桂平县人,太平天国陈坤书的胞兄。清咸丰元年(1851)1月11日,他偕胞弟陈坤书参加由洪秀全等领导的在桂平县金田村举行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随大--战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详细] |
![]() | 崔桥朱氏宗祠,号承德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崔桥朱家村,二进三楹,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朱氏宗谱》记载,崔桥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从安徽歙县迁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间,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经过数次改建和修缮,终于成了一座二进三楹,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过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蚕室和仓库。“文革”期间,祠堂也遭到破坏,砖雕、木雕都有损坏。所幸,大体上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祠堂又分给族人堆放柴草杂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进入21世纪,祠堂已破败不堪。2……[详细] |
![]() | 松筠小筑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工商业家胡芹生建造,坐南朝北,内有庭院、四面厅及西式青砖假三楼等建筑,“松筠小筑”四字为沙彦书,旧有唐驼书“赐谷堂”匾及郑孝胥、庄蕴宽等人书写的楹联。门前有太湖石,东大门有砖雕门楼、门墩石、半亭等。松筠小筑内原有珍贵石碑10多方。它是典型的民国建筑代表之一,2008年2月26日松筠小筑被市政府公布为市文保单位。主体建筑是两层假三楼青砖楼房。有汉白玉石碑、照壁;有汉白玉石台一张,边长0.82米,厚0.13米,石台高0.73米,有精美石凳4张,上面有云纹和蝙蝠,另有鼓形石墩18个,有门墩石一对,凳面直径0.23米,有汉白玉金鱼缸一个,长1.28米,宽0.8米,……[详细] |
![]() | 登云桥位于常州市钟楼区西林村委东岱村委东岱桥南30米,登云桥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早时叫东戴桥,东岱村名也由此而来,后来改为登贤桥,嘉庆十四年(1809)、同治十年(1871)重建,民国九年(1920)重建时改名登云桥。东戴桥改名登云桥,据说是东岱村乡民盼望生活平步青云越来越好,讨个吉兆,把东戴桥改名为“登云桥”。登云桥为南北向,桥全长18.8米,宽3米,桥西长7.65米,东长8.35米,桥孔直径5.5米,桥高距水面3 米,桥西侧桥台阶为19级,桥东侧台阶有20级。桥栏用花岗岩条石筑成,保存完整,存三根望柱。桥身为青石质,两侧各有一对桥耳,桥面两侧各有两排石级,石级中间做有一条专供独轮……[详细] |
![]() | 庄存与故居在马山埠江苏省常州卫生学校内。庄存与(1719~1788),清经学家,今文经学派首创者。故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康熙间(1662~1722年)经其父庄柱扩建,乾隆间(1736~1795年)存与复增建。乾隆十年(1745年),存与中榜眼,十九年,其弟培因中状元,乃称“状元第”。仪门正中原有“榜眼及第”、“状元及第”竖匾2方。原有水码头、照壁、戟门及启裕堂、慎馀堂、赐砚堂、薇晖堂等100余间,占地093公顷,存与昆仲均出生于此。乾隆五十二年,存与回里撰书《重修常州府学庙记》,次年病故于宅。1951~1954年,中共常州市委在此筹建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后由江苏省常州……[详细] |
![]() | 顺庄诸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横林镇顺庄村委诸家塘村,气势宏大,风景绝佳。东面是一泓占地约10亩的水池,名最乐园池,水边杨柳依依,碧水清清;北面是原横林乡和崔桥乡的界河,与池水相通;祠堂南临武青公路;西面是郁郁葱葱的花园,园内有花木数十种。诸氏宗祠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祠堂广场约占地240平方米。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诸氏宗祠原有祀田130余亩,收入除作每年冬至、清明两次祭祀祖先的“祠堂酒”外,消防、道路改善、赈灾救难、祠堂维修等公益开支亦在其中,特别是每年冬至在祠堂祭祖后,青年男丁需要习武就训,增强体质以自卫防身。2008年诸氏宗祠在原址重修,恢复具有江南特……[详细] |
![]() | 淹城内部及周边有大量土墩分布。据 1986 年统计,淹城城内及城外一公里范围内,共分布有干家墩、头墩、屠家墩、骆驼墩、龙墩等 86 座土墩,近几十年来土墩已大量消失,目前不足 10 座。位于武进区烈士陵园内的骆驼墩,东距淹城护城河 450 米,是保存情况最为完好的一个。骆驼墩呈馒头状,底部截面约呈长方形,东西长 28 米,南北宽 44 米,墩高5.5米。周边干家墩、头墩、屠家墩、龙墩等四座土墩曾进行考古发掘,均为一墩多墓或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印纹硬陶等器物,证明这些土墩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与淹城遗址同期存在,是淹城的组成部分。2013 年 4 月 15 日,淹城骆驼墩由常州市人……[详细] |
![]() | 赵翼故居位于前北岸7号(延陵西路)。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清雍正五年(1727年)生于阳湖县安尚乡(今武进戴溪乡)西干圻村,他57岁时,方移居常州城内白云溪旁。嘉庆十九年(1814年)卒于常州。赵翼是清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合称“江左三大家”。赵宅原有平屋5进,现头、五两进已毁,二进存轿厅2间,三进存大厅5间,均为民居。四进3间为著书处“湛贻堂”:硬山造木结构,堂宽203米,进深157米,高76米。西首另有书斋“箫斋”3间,均为清初建筑,由其后裔居住。原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并有“探花及第”匾额,中堂内有清著名书法家王文治书匾“湛贻堂”,“文……[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