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邮政博物馆AAA ![]() ![]() 天津邮政博物馆位于和平区解放路111号,展览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分“序厅”、“邮驿与其他通信组织厅”、“邮政厅”、“集邮厅”四大展厅。展示内容从时间跨度上分为5个阶段,即古邮驿时期、近代邮政创办时期、大清邮政时期、中华邮政时期、人民邮政时期。展厅通过文字、实物、照片、塑像等展示方式,介绍了天津邮政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展示了邮政行业独特的文化魅力。天津邮政博物馆的馆藏包括了秦汉时期的“车辙石”、唐代的“砖画”、近代邮政创办初期的“总理衙门”实寄封、中华邮政时期的“运邮马车”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邮票和集邮品,其中不乏中国首套邮票大龙邮票等历史珍邮。这些文物的展出将使天津邮政博物馆在展品内容上、展……[详细] |
![]() | 原英文学校主楼位于和平区湖北路59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该建筑建成于1928年,由英商永固工程司库克和安德森设计,建筑面积4967平方米,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主体为二层砖混结构,局部三层,部分带半地下室。砖墙和柱子承重,现浇钢筋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小肋空心砖楼板,木屋架,多坡筒瓦屋顶,雨水暗排。原英文学校始建于1905年,为英侨子弟学校,由在津英侨捐办,1928年迁入现址,学校当时对一切外国侨民开放,设施紧张时优先录取英国儿童。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即毕业于该校。该建筑坐北朝南,其正面和背立面均为对称式,外檐高级装饰,首层窗户为拱……[详细] |
![]() | 全称天主教西开总堂,又称老西开教堂、法国教堂。位于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坐西南朝东北。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主持修建。抗日战争时期,老西开近34公顷的中国土地被法租界鲸吞。西开教堂因地处法租界,又是法国传教士建造,故旧时津民亦称之为法国教堂。教堂建筑面积1891.95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高45米,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3座碧绿色大圆顶塔楼,呈“品”字形,墙体由红、黄花砖砌成,上筑圆肚形绿色尖顶,檐下是半圆形拱窗。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壁画琳琅。天主教天津教区初建时,主教府设在望海楼教堂。1913年至1916年在墙子河西的老西开修建了主……[详细] |
![]() | 比利时领事馆旧址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102-104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天津原比利时租界于1902年设立,是近代中国唯一的一个比利时租界,直到1931年由中国政府收回。既然当年比利时在天津拥有自己的地方,为什么它的领事馆会设在原英租界里呢?因为原比利时租界位于-,北侧仅与原俄国租界相邻,西南被海河阻断,交通不便,因此原比利时租界自划定后,并未进行大规模开发。在天津其他各国原租界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比利时表现得异常活跃,堪称“工程队长”。天津设立原租界后,在都统衙门统治天津期间,比利时经过竞争取得了在津设立电车电灯公司的专利权。比利时电车电灯公司(后文简称“……[详细] |
![]() | 百福大楼旧址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3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百福大楼建于1926年,由比商义品公司法籍工程师孟德尔松设计。原为集商业、办公、公寓式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建筑建成之后,百福大楼作为天津原法租界的综合写字楼,曾出租给英商卜内门洋行和美商亨茂汽车行等洋行。百福大楼的“百福”音译于法文名称“BELFRAN”,这个词来源于比利时的英文单词“Belgique”前三个字母和法国的英文单词“France”前四个字母的组合。因为当时百福大楼的拥有者属于受法国的直接控制的比利时财团体系,并将其总管理处设于巴黎,所以该建筑与比利时和法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详细] |
![]() | 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是中共中央北方局1936年3月至1937年2月在天津的办公驻地,也是刘少奇同志任北方局书记期间曾居住过的地方。该馆坐落于和平区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房屋建于1915年,为里巷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占地121.22平方米,建筑面积202.16平方米。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为贯彻会议精神,刘少奇同志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于1936年3月到达天津,主持中共北方局工作,领导华北地区的抗日运动。4月初,在刘少奇主持下重新组建北方局,彭真任组织部长、陈伯达任宣传部长。刘少奇同志领导北方局期间,正确分析北方的革命形势……[详细] |
![]() | 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77-79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东方汇理银行为法国本土银行,1875年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1888年将业务扩展到中国。天津分行于1907年设立,主营进、出口押汇及买卖外汇。1903年曾代表法国参与五国银行团,与北洋政府签订了“善后大捐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行利用政治手段取得了在天津的外商银行的首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国银行批准,该行一度成为办理外汇的指定银行,最终于1957年在中国停业。此建筑建成于1912年,由比商义品公司按照法国巴黎总行提供的设计图纸建造。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内原设计房屋50间,……[详细] |
![]() | 朝鲜银行旧址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97-101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这所银行虽然名称叫做“朝鲜银行”,但它不是朝鲜在中国开设的银行,而是一家日本官方银行。朝鲜银行由日本政府任命总裁,并委派日本驻朝鲜总督对银行进行直接控制和监督,同时赋予经理发行货币的权力。1913年银行第二任总裁上任后,该行陆续在中国上海、沈阳、天津、北京等地开设26处分行,其中1918年朝鲜银行天津分行成立。1936年12月3日,日本政府将朝鲜银行并入满洲兴业银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中国政府按敌伪产业予以接收。这座建筑于1906年由沙德利工程公司设计建造。建筑主体为三层砖混结构……[详细] |
![]() | 《大公报》旧址时代:1906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169-1号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大公报》由天主教徒英敛之于1902年创办。社址最初设在法租界,1906年迁于此处。报纸初期除宣传法国天主教外,还主张维新,提倡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英敛之于1916年将《大公报》转卖给皖系政客王郅隆,《大公报》遂成为安福系的喉舌。1926年盐业银行经理吴鼎昌等人接办了《大公报》,并将其改造成一份“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纯民营报纸。“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租界形势紧张,《大公报》又迁入法租界。抗日战争前夕,华北局势不稳,《大公报》增出了上海版和汉口版,1938年又开办了香港版和重……[详细] |
![]() | 大阔饭店旧址大阔饭店旧址位于和平区浙江路15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大阔饭店位原英租界的马场道(今浙江路)上,第一代大阔饭店是由一对爱尔兰夫妇兴建的,但后来毁于一场大火。1931年犹太人崔柏夫出资拆除了饭店的一部分,又在这个基础上加盖了几层,作为美国饭店(StatesHotel)使用。建筑为砖混结构,平面呈条状,弧形转角。该建筑风格特点受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注重功能和形式的简洁,具有现代主义特征。该大楼平面呈条状,弧形转角,局部设有五层塔楼。建筑外立面原有混凝土、红砖装饰,后被涂料掩盖;现建筑外檐为混水墙,局部为红砖清水墙面,该建筑局部窗间的墙面上装饰有……[详细] |
![]() | 天津电报总局旧址位于和平区赤峰道65-69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津电报总局是清末创办的近代电讯企业。为了阻止西方侵略者在中国领土架设电线的企图,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正式提出自行敷设电线。1879年,李鸿章首先架设了大沽至天津的电报线。1880年10月,又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以盛宣怀为总办,同时附设电报学堂。1881年5月开始架设津沪线,12月竣工,全长2724华里,用费17.87万湘平银。1881年11月津沪线完工前,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1882年4月改为官督商办,募集商股80万元。1883年春开始架设沪粤线,次年夏全线通报。1884年春,总局由天津移至上海,在各地设分局、子局……[详细] |
![]() | 利华大楼位于天津和平区解放北路114号,建于1936至1938年,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是由瑞士籍犹太人李亚溥出资、法国人设计并建造的一幢办公兼公寓式大楼,也是天津最早具有现代化功能和技术的高层建筑之一。现为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所在地。其建筑立面和建筑结构均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是天津近代建筑代表作之一。利华大楼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116号,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建于1939年,法商永和营造公司工程师穆乐设计,由瑞士籍犹太人李亚溥投资兴建。李亚溥于1925年来天津,两年后开办利华洋行,经营钟表、珠宝、钻石等,获利颇丰,后转向押当、人寿保险。后又成立利华放款银行、利华储蓄人寿小保险公司、利……[详细] |
![]() | 张学良故居博物馆又名少帅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氏在此居住。这所西洋集仿式洋楼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以西洋巴洛克风格为主,房间布置考究,楼梯、地板、门窗等均为菲律宾木料制作而成。经两年多整修的张学良故居于今旧景重现,这里的音乐、装修、服装、家具、人物全景重现了当年张家在天津法租界的生活原貌。张学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院),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详细] |
![]() | 北洋保商银行旧址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52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一般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这座建筑的前身始建于1908年,由沙德利工程司设计,曾经被一家照相馆、日商武斋洋行和比商华比银行共同使用。1908年天津发生了严重的布匹危机,1910年,为了清理津商积欠的洋款,维持津埠华洋的商务,德国人冯·巴贝与叶兰舫等中国商人合作筹资4000万两白银,创办了北洋保商银行,在此建筑办公。银行建立后,助力国人企业家、金融家的资金运转,对维持当时天津的华洋商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行改组为普通商业银行,在北京西交民巷重建了新楼。1937年停业。后来因道路调整,原有建筑被拆除,1927年由天津万国工程……[详细] |
![]() | “起士林”是天津乃至中国最早的西餐馆。在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以后,相传有一个随着德国侵略军来津的德国厨师,名叫起士林,以制作面包、糖果著称。起士林的西餐传播了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是老一辈天津人津津乐道的传奇篇章,它与上海雅克红房子西餐厅,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和哈尔滨华梅西餐厅并称为中国四大西餐厅。从精美的餐具到花样繁多的西式菜品、从布置考究的店堂到周到礼貌的服务,起士林为天津的餐饮界谱写了靓丽的华章。1937年天津沦陷后,该店业务一蹶不振。解放后,该店由政府接管,业务逐年好转。1954年起士林餐饮部分合并到当时的维格多利餐厅(今天津浙江路起士林餐厅)。维格多利原名义顺合,20年代初开业,……[详细] |
![]() | 周氏旧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277号。这座旧宅是天津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天津市的著名景点之一。周氏旧宅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的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整个旧宅占地面积较大,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旧宅内部布局合理,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景观。前院是旧宅的门面,有着高大的门楼和精美的石雕,彰显着主人的尊贵和地位。中院是旧宅的主体部分,有着宽敞的庭院和精美的建筑,是主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后院则是旧宅的私密空间,有着幽静的花园和舒适的住宅,是主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周氏……[详细] |
![]() | 香港大楼旧址位于和平区马场道10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香港大楼建于1937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由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的集合式住宅楼,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居住过一些外国人和中国的工商界、知识界人士。其中名人有银行家资耀华及其后人——著名舞蹈家资华筠,另外还有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等人。新中国成立后,香港大楼居住过不少省、市领导人。建筑平面呈“L”型,五层混合结构楼房带地下室,建筑平面采用以起居室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布局,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房间齐全,功能合理。转角窗的处理显示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其功能设计用今天的标准……[详细] |
![]() | 顾维钧故居坐落在和平区河北路267号。其宅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顾维钧1924年曾在此小住。主楼三层,砖木结构。底层6间2厅,从门厅进入大厅,内有大壁炉,靠窗有固定坐椅,旁有书房、餐厅、花厅等,厅外有大平台。二、三层为卧室、卫生间。建筑立面为红砖墙。窗子与拱券相结合,门前一对巴洛克式麻花形柱,端庄典雅。该楼现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使用,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法国俱乐部旧址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29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原法国俱乐部亦称法国球房,1931年由法国公议局出资兴建,内设酒吧、小剧场、舞厅、台球厅、地球厅、休息室等。后院原设有露天舞台、小广场及花园等,功能齐全。另外法国商会也设置于此,是法国商人议事聚会的场所。建筑占地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900平方米,主体为单层砖混结构,设半地下室,在街角处也做了斜角处理,并在斜角处设置大门,此门颇为华丽,金色竖向线条逐层内收,内装镂空花饰金属门,金碧辉煌。建筑风格简约、体快感强、尺度得当,装饰不多但精巧细腻,体现了现代建筑萌芽时期的特征。现在的法国俱乐部旧……[详细] |
![]() | 关麟征旧居时代:三十年代地址:天津市和平区长沙路97号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陕西户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青年时代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为一期学员。毕业后,历经东征、北伐。抗战期间,率所部五十二军在长城古北口和台儿庄一带与日军激战。由于所部骁勇善战,屡创日军,被人称为“关铁拳”。李宗仁担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时,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1948年11月携家属从成都去台途中,借故留居香港,从此在香港过起每日读书、写字的隐居生活。晚年他非常关心祖国,思念故乡,热盼早日结束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他去世后,徐向前元帅向香港发去唁电,悼念……[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