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新区丁岗镇留村的东首,坐落在葛丹公路1公里处的路西道口旁,曾为留村小学原址,现为留村党总支、村委会办公场所。相传宋朝殷氏始祖殷荣因恸父殉节,不求仕进,故留居此处,渐以“留村”为名,后裔于明洪武年间初建殷氏宗祠(1368年前后),堂名谓“伦叙堂”,传至清康熙癸丑(1670年)改建为五间三进,中为楠木厅。留村殷氏宗祠距今将近700年历史,历经战乱,屡建屡毁,先后于清乾隆中期(1766年前后)、咸丰初年(1851)、咸丰十年(1860)、同治初年(1862)、同治九年(1870)多次修建、扩建、改建。殷氏宗祠亦为私塾学堂,一直沿袭至辛亥革命始办洋学堂。1949年建国后为公办完小,更名为留村小学。……[详细] |
![]() | 位于大港街道绍隆寺路,五峰山南麓半山腰,为古建筑的寺观塔幢,始建于唐代,目前为宗教活动场所。该寺原名“灵觉宝寺”。现名始于嘉庆年间,取佛家“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之意。大殿面阔三间17米,进深七檩,檐高3.5米,硬山顶。寺内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碑两通。该寺至今香火旺盛,尤其是黄明节当天更是香客云集。绍隆禅寺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公元825年),重建于宋绍兴年间(1132年),后又被毁,到明朝初年经比丘尼募化,于万历14年修建,名曰莲觉寺。清康熙23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来到莲觉寺,看到这里三面环山,气势雄伟,如入仙境,便赐莲觉寺为灵觉宝寺。清康熙28年,康熙皇帝再次南巡来灵觉宝寺敬香礼……[详细] |
![]() | 报恩塔位于圌山之巅楞俨寺侧,砖石结构,高七层,明崇祯年间秦观阳所建。陈观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明代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地址:镇江市南岸的涂山之麓类型:古塔……[详细] |
![]() | 位于姚桥镇爵家村二元庄,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年代是近现代,使用人为个人。由前清进士之后代1912年修建,前后三进,五间开,中为厅堂(怀德堂),后为楼房,依正房西另有9间包厢,每进之间有暗室,且有厢房相连,天井相隔,厅堂方砖铺地,天井青石铺面,门窗皆有雕刻,粉砖黛瓦,是江南典型的徽派建筑。房屋整体结构完整,格栅屏门基本不缺,木雕为“二十四孝”图;两个天井中间石雕图案分别为一幅龙门图案、一幅鲤鱼图案,前后天井石雕喻意为“鲤鱼跳龙门”;室内油漆墙壁图案很有特点。房屋基本设施齐全,排水系统完好,下水流畅。但因年代较久,部分油漆斑驳, 格栅上部分木雕在文革中受损。该处也是革命活动场所,新四军住所之一。房……[详细] |
![]() | 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挺进江南茅山地区,司令部设于此。该屋原为祠堂,三间平方,面阔4米,进深9米。1988年拨款维修。部分屋面漏雨,保存完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新四军抗敌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于1999年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
![]() | 位于大路镇宗张村王巷里,为古建筑的坛庙祠堂。目前,王巷祠堂作为宗张村委会工农业生产用房。王巷祠堂由崇贤里王氏六世孙元美于南宋绍兴八年(1137年)始创宗祠,明朝末年遭兵灾焚毁,二十世孙瀹、二十一世孙守荣于崇祯庚午年(1630年)重建王氏宗祠,距今已逾380年。王氏宗祠具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全木结构,三雕(砖、木、石雕)工艺精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宗祠坐西朝东,计前、中、后三进,每进五开间,后又在两侧接厢房、偏房二十余间,与主体建筑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1581平方米。宗祠原有大门门楼,并有“王氏宗祠”四字匾额,两侧安放石狮,在民国年间建学校时全部拆除。进入中进,门楼上方原雕有“崇贤里”三个石刻大字……[详细] |
![]() | 位于大港街道仲家村与坦王村之间,为古建筑的寺观塔幢,年代是东汉。本名“仁静观”,宋徽宗改为“华阳观”。相传隋朝之前,因圌山脚下的江水直泻东海,故华阳观后进大殿曾取名“观海楼”;亦传唐代名相魏征,晚年曾选华阳观修道养静,“观海楼”又改为“忍静宫”。明正德六年(1511)重建。原占地八亩余,前后共三进建筑。前进是戏楼;中进为灵观殿,殿内四根柱子为楠木,大殿的造型陡直高大,四角有朝天的飞檐;后进为三清殿。戏楼前有石拱小桥1座,长2.5米。现仅存三清殿和戏楼,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三清殿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九檩12.6米,檐高5.2米。滴水饰有人物、花卉、飞禽图案。戏楼为硬山顶。以前,华阳观每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