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伯先路近代建筑群主要位于伯先路西侧至京畿岭一带,多为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早期建造。第二次-战争后,咸丰八年( 1858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辟南京、镇江、九江、汉口等十处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 1861 )在云台山麓镇屏山、迎江路、江边一带设租界,建英国、美国、日本领事馆,从此出现了众多西洋建筑。此后又出现了一些仿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式建筑,也有中国古典民族风格建筑等。伯先路近代建筑群于 1992 年由镇江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有:金山饭店旧址 :位于伯先路 27 号,西式建筑,两层,四开间。青砖砌筑,饰以红砖弦边、图案,四坡水屋面,临街各间设有券门拱窗。建于清末民初,……[详细] |
![]() | 杜鹃楼位于鹤林寺大殿后侧,在现鹤林小学内,现楼为二层,硬山式,面阔五间,楼东面上下两层各有窗户四扇。现楼由僧人福登于光绪二十二年复建。杜鹃楼因杜鹃花而建并得名,据载现楼东侧盛开杜鹃花,建楼后可在此赏花咏诗。此处杜鹃有“千年杜鹃”之称,唐代最为驰名。在《鹤林寺志》中有这方面的记载,志中云:“鹤林寺杜鹃花高丈余,春月开花,倾城游赏。”相传唐德宗贞元中,有番僧自天台钵盂中以药养根来种之,每当春天花开之时,有两位女子至此,传是花神。一天在润州作官的周宝问好友殷七七:“鹤林之花,天下奇绝,尝闻能开非时花。今重九将近,能开此以副佳节乎?”七七于前二日至花所,夜半闻女子来曰:“妾为上帝司此花,今为道者开之!……[详细] |
![]() | 超岸寺位于市区新河路。旧名玉山报恩寺,始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晚清更名为超岸寺,咸丰三年毁于战火,自光绪十七年(1891)陆续复建历经二十余年始复旧观。寺前有山门墙,建于咸丰年间,有拱形门,门下两旁有依门石鼓,上有雕饰,门上有磨砖浮雕等。天王殿建于宣统二年,门额石刻“大总持门”系陆润庠书。大雄宝殿建于光绪十八年,楼下有卷棚,上有月梁,雕饰山水、人物等,为硬山式顶。偏殿在大殿与天王殿北侧,硬山式,原为水路堂、五观堂、客堂等,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超岸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房屋24间,该寺当水路要冲,成为金山寺下院,故在丛林中一时称盛。1982年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美孚火油公司旧址位于迎江路马路东侧,临街而立,原为工人文化宫的一部分,现经修缮后作为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的办公场所。占地面积约330平方米,为三层西式建筑楼,整座楼层是曲尺形,高度约14米,正楼南北向,面西,长约29,宽约11米。连楼东西向,长约9米,宽约11米,面北。美孚火油公司系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垄断集团于清光绪年间在镇江设立的支公司,是当时镇江最大的一家火油公司。该公司主营火油,兼营汽油、沥青、机器油、滑润油、白蜡、矿烛等。该旧址于199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
![]() | 真道堂旧址位于宝盖路127号,占地约150平方米。建筑系砖木结构,形成为“歇山式”。屋面复小瓦,四面飞檐,门窗为尖拱形制。大门右墙脚嵌有石碑,刻有“1831年”、“真道堂”、“基督教会立”等字。该建筑是江苏省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中西结合的小教堂,为美国传教士五茂真等于1831年兴建。该旧址于199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
![]() | 大码头遗址位于润州区新河路两侧,经考古发现。遗址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新河路北、和平路东的大码头遗迹,另一部分为位于新河路南、云台路西的历代江岸与建筑遗迹。大码头为清代缓坡石砌长堤式码头,保存完好。历代江岸与建筑遗址分为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遗迹,其走势大致西向偏北,时代清晰。西津渡是镇江段沿江最重要的一个渡口。文献记载:“西津渡乃南北冲要之地,江浙闽海物资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接”。唐代,百姓经西津渡过江到亳州求“圣水”,所以有了时任浙西观察使李德裕“西津禁逻”。宋徽宗赵佶到润州就是在西津渡登岸。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云:“今城西北三里曰西津渡,为南北渡口,……[详细] |
![]() |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的交汇点,水陆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要塞,近代以来,镇江战争频繁,留下不少江防工事。现留存4处:其中金山公园两处,今鱼池之侧有碉堡一座,长江路水厂北侧碉堡一座。这些遗址反映了镇江在近代史上的军事地位,故列为市保单位,予以就地保护。……[详细] |
![]() | 节孝祠堂牌坊碑刻位于宝盖路244号,牌坊今砌在学校西北墙上。另校园内还有碑石八十多块。节孝祠,清雍正元年(1743)始建于银山之麓。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增建石坊、楼宇、咸丰年间毁。后建于山巷后今址,同治9年(1870)落成。在宣统间统计,获旌表的为920余氏,每一碑上刻一节孝妇,记载孝女姓氏及旌表的时间,字多楷书、阴刻。此处于1993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
![]() | 在新马路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原面积16亩多,房屋占地面积近7亩,主建筑为病房和门诊部、另四幢小楼分别为职工宿舍和院长室。主建筑病房座南朝北,为四层楼,中间和两侧向前突出,平面呈“山”字形。楼的基层为半地下室,在走道的两旁,左设阶梯,右为滑坡和狭窄的级梯,便于病员输送。基督教医院由美耶稣教长老会于1922年创建,现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部分原建筑建了新的外科大楼。该医院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
![]() | 火星庙戏台在山巷位于今穆源小学内。戏台座北朝南,东西两侧有形有状相同的看廊,中间为天井场地,占地近900平方米。前台长4.3、宽3.75米,东、西、南、三面檐橼、交叠伸出1米,东、西两角高翘,上有如意云纹绶带缠蝙蝠、银锭及“文王求贤”、琴、棋、书、画,福禄寿三星及双童子掌大扇,招财进宝等七仙像图案、浮雕,栩栩如生,后台与前台相连。后台与前台相连,后台房屋三间,面阔19.4,高7.6米,进深5.4米,两侧与看台相通,有“寿”字和牡丹流水纹饰浮雕砖。两侧看廊各为五架梁房屋,面阔9间,长24.8,进深五檀4.57,高6.20米。看廊为雅座包相,空地为普通观众席。戏台及看廊为清代建筑。当时,每年农历6……[详细] |
![]() | 座落在南郊磨笄山西,黄鹤山东北,原名竹林寺,现水泥厂区内。它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据《太平寰宇记》载:“南朝刘宋武帝刘裕游息竹林寺,黄鹤飞舞其上”。刘裕当皇帝后于永初年间改名为鹤林寺。后屡有兴废现大雄宝殿为清同治年间复建,面阔五间,硬山式。1991年始市文管会进行了整修。鹤林寺唐时最盛,后逐渐衰落,此处山明水秀,风景迷人,历代文人雅士来此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佳作。唐代诗人许浑的《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是当时情景的写照: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该殿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