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州圣约翰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十梓街18号(东端),苏州大学本部西校门外。是美南监理会在苏州创建的第一座教堂(另外2座是宫巷的乐群社会堂和养育巷的救世堂)。该堂始建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潘慎文在天赐庄(意为上帝所赐的地方)建造,名为首堂,有400个座位。20世纪初,苏州的基督徒人数增加,到1915年,监理会拆除了首堂,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有800座位的西式教堂,并为纪念卫理公会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而改名为圣约翰堂。圣约翰堂的设计者是美国人约翰.M.慕尔博士,与天赐庄圣约翰堂建筑风格一致、面积大小一样的还有两座,一座在美国圣路易斯,一座在日本神户。诺贝尔……[详细] |
![]() | 金城新村位于五卅路,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金城新村原系金城银行30年代中期造的高级职员住宅群,占地面12155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由十余幢单体建筑组成,俱为砖木混合结构之两层楼西式建筑,立面简洁,线条平直,外观造型朴实无华,为较典型的现代住宅。每幢建筑面积大者600平方米,中者280平方米,小者180平方米不等。均为单门独户,室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卧室、起居室南向,较为宽敞,浴室、厕所、自来水等卫生设施完备。门窗大多采用钢窗,光线明亮,室内铺设地板,泥墁顶,简洁实用。这一新村住宅与里弄式住宅的区别,在于建筑群总平面布局比较松散,但散而不乱,各幢自成建筑组群中的一个独……[详细] |
![]() | 苏州潮州会馆创建于明代的南京,于1682年,迁址到苏州北濠(吴县阊门外的北濠弄)。后因馆址太小,在公元1708年,也就是清康熙47年,潮州会馆迁至苏州上塘(义慈巷西首)。1982年,会馆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这座会馆历经3个世纪,见证了清朝的盛世、国土的沦陷、国民的奋发、新中国的和平崛起。苏州潮州会馆是现存潮州会馆中保存最完善最富丽堂皇的会址,它以庄严典雅的风骨向八方来客展示着富有特色的潮州文化,讲述着潮商这一古老大商帮续写辉煌的故事。会馆头门北向,外墙高约10米,面阔15米,两侧呈八字形,通体以磨细方砖斜角贴面,给人以秀雅与豪放兼具之感。墙设三门,一大二小,中额“潮州会馆”,左额“……[详细] |
![]() | 祥符寺巷轩辕宫位于姑苏区祥符寺巷36、38号,年代为清。2014年6月30日,祥符寺巷轩辕宫被公布为苏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普安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外上塘街,跨上塘河支流鸭蛋桥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清嘉庆十九年重修。桥畔旧有金阊关(又名青龙关),与铁铃关、白虎关并称“三关”,明代为抵御倭寇建。此桥结构独特,系石板平桥,桥长30米,净跨3.5米,桥面宽21.2米,是苏州古桥中最宽的一座。桥上建有关帝庙,内供关帝神像。庙房占去桥的面积83%;庙前仍有桥面,供行人、车辆通行,是庙与桥相结合的典型,有“普安桥,造得巧,庙蹲桥,桥载庙,庙门对河道”之说。1982年10月22日,普安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卫道观位于苏州平江路卫道观前16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初名会道观,始建于元初,道士邓道枢所创,在原宋代上官氏废圃上建立。明初归于玄妙观。成化十二年(1476年)主持张复淳重建,嘉靖二十年(1541年)长洲县令吴世良捐俸修葺,更今名。清康熙四年(1665年)周宏教重修扩建,嘉庆十五年(1810年)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1917年和1953年又几度修缮。卫道观初名「会道观」,始建于元初。历经近千年的变⾰与洗礼,卫道观几度颓落与复兴,2013年11月,由苏州城投资产开发有限公司再度完成全观整体修复保护工作。卫道观修复与运营是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核心……[详细] |
![]() | 文星阁俗称钟楼、方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内东偏葑门与相门之间。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现存阁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同治年间重修。阁楼分四层。下承三级青石方台基,高6.5米,底边宽14.4米,逐级向上递减,南面有石级作八字形,可从两侧拾级而登。上覆四角攒尖顶,翼角起翘,葫芦结顶。通高约28米。阁身平面呈正方形,各层四面辟为拱门,层间无腰檐平座。底层边宽8.6米,自下而上逐层作不甚明显的收分,形成有层次而又挺直的轮廓线。阁南尚存清代同治年间桂香殿。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苏州文星阁与东吴大学旧址共同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苏……[详细] |
![]() | 下津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外上津桥西,为一明代始建的单孔石拱桥。该桥拱券高大,全孔以青石建成,外观苍古,为枫桥路上一景。原为古运河重要渡口,隋代江南运河开通后,阊门一带商业繁荣,摆渡不能适应过往行人需要,明成化十八年(1482)建桥。清康熙四年(1665)、道光二年(1822)重修,1984年又修。南北走向,为青石、花岗石混合结构的单孔石拱桥,全长36.7米,中宽4.95米(一作4.8米),桥堍南、桥北分别宽6米和6.5米,净跨12.2米,矢高6.3米。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桥身其它部均为花岗石,石雕实腹桥栏,栏板中间书写“下津桥”额。南北踏步共59级,条石栏板。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详细] |
![]() | 越城桥位于苏州市郊石湖东北岸,跨北越来溪,西距行春桥数十米,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元至正,明永乐、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治八年(1869年)重建。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照原样修复。此桥位于石湖风景区,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尽收眼底。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位于苏州市中街路马大鹿巷12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本为邱氏宅第慎修堂,建于明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入苏州前,宅主携眷离城避乱。战后返回,见厅堂庭院中有煤、铁、炮、炮弹之类,显然做过军械修造工场,民间亦相传为太平天国军械所。同治年间,邱氏曾重修住宅。本世纪60年代初期,从庭院地下发现并出土了石炮弹、圆形铁-、锯断的铁炮、太平军--之类兵器,估计为当初重修宅第时就地掩埋的。全宅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路四进。中路依次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大厅面阔三间计17.55米,进深13.7米,东、西、北三面……[详细] |
![]() | 彩云桥是苏州城外西北部的一座桥梁,位于山塘街半塘,跨山塘河。原系木板桥。始建于宋天禧四年(1020),《半塘小志》载:“桥在半塘寺右,横跨山塘河。天禧四年增起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政和元年重建为石板桥。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初,南堍毁坏,康熙三年僧试宝重修。1955年改建成石板木栏桥。197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装铁栏杆。桥与铁路桥平行,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跨径7.4米,宽3米,长7.9米。……[详细] |
![]() | 白公堤石幢位于阊门外山塘街775号的五人墓旁,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白公堤石幢俗称方碑,作方柱体,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通高3.16米。幢身正面镌有《重修白公堤记》,明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16l2年1月)王稚登撰文,文从简书丹,正楷,字迹大部分可辨认。碑文有“记”和“铭”两部分,叙述万历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重修白公堤的经过,赞颂木铃和尚发愿募化修堤的精神和长洲县知县韩原善带头捐俸助修的善举。背面上镌木铃和尚所画线描大势至菩萨像,下刻木铃长跋行及捐助修堤功德人姓名,有申时行、张凤翼、文震孟、冯时可、刘弘道等千余人,然字迹现已模糊,大部分已难以辨认。左侧面为五百尊者线刻像,题刻……[详细] |
![]() | 杨家桥天主堂位于三香路莲香桥西北,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天主教包括礼拜堂、神父楼、修女楼和其他附属建筑,占地约一万平方米,树木葱茏,环境幽静。礼拜堂、神父楼为原构。主体建筑礼拜堂高约18米,占地1012平方米,十字架形平面,正门东向。横宽三间,纵深七间,第四间至第六间横宽为五间。建筑风格具有中西合璧特色,清水砖墙,小青瓦顶,屋面陡峭,亮花筒十字脊。东墙作五山屏风式,上方辟五彩玻璃圆花窗,下方列拱门三座,一大二小。中门额题万有真源,并塑有神像,北门题尚德,南门额崇真。其中各塑神像。堂内列砖砌圆柱,尽端为圣坛,有供圣母的神龛。圆柱上部架木构人字梁,支承檩椽屋瓦。南北檐墙每间辟彩色玻璃……[详细] |
![]() | 乐群社会堂位于城中宫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基督教活动场所,由教会保护管理。乐群社会堂占地1443平方米,包括三幢楼房,前为大教堂,后为小教堂及供牧师们议事、憩息的地方。原大门于1934年拓宽宫巷时拆除。今主体建筑大教堂前临宫巷,门西向,奶黄色墙面。正立面三间,中辟拱门,左右设券窗。门上现有“基督教宫巷堂”额。陡坡灰瓦屋顶,山尖浮塑红色十字架,其下为大拱窗。内部高两层,局部三层,辟为大、小礼堂等,平面对称,左右两侧相对耸峙四方五层塔楼,上覆四角攒尖红瓦顶,高约20米。正面每层辟拱窗,其中顶层两窗,其余各层一窗,侧面仅四、五两层有窗。小教堂、牧师楼均为两层建筑。……[详细] |
![]() | 苏州市基督教使徒堂位于苏州市养育巷130号,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基督教活动场所。使徒堂原为美国中华基督教会(长老会)所属教堂,本名思杜堂,为追思教堂创始人美籍传教士杜步西夫妇之意。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经1925年翻建,始成规模。1952年改今名,文革-期间为工厂占作仓库,1980年至1982年收回修复,并恢复宗教活动。主体建筑礼拜堂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两层楼房,西南角楼梯间处再向上升起一层为方形钟楼。底层是会议室、办公室、小礼堂。楼层是大礼堂,可容纳500人--。在礼拜堂旁还建有门房、牧师楼等。建筑立面朴实无华。堂……[详细] |
![]() | 柴园位于苏州市醋库巷44号。是一处建于清末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此地初为清道光年间潘曾琦宅园。光绪年间,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购得,重修扩建后,人称“柴园”。东宅西园,园中前有鸳鸯厅,宽敞豪华,后有楠木厅,典雅淳朴。其间布置庭园四区,以中园最佳,水池清幽,船厅怡然,山石奇巧,丘壑自具,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抗日战争爆发后,渐散为民居。50年代,南区人民政府曾驻此。1957年后为学校使用。1978年拆除池北楼厅,建三层教学楼。1985年市文管会、民政局共同出资重点维修鸳鸯厅、船厅。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柴园现存面积2150平方米,园中尚存鸳鸯厅、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假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