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尤先甲故居位于姑苏区刘家浜39、41号,年代为清。2019年8月23日,尤先甲故居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许乃钊旧居位于姑苏区东北街138~142号,年代为清。2014年6月30日,许乃钊旧居被公布为苏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桃坞小学旧址位于姑苏区石幢弄34号,年代为清、民国。2019年8月23日,桃坞小学旧址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同益里、同德里位于姑苏区五卅路北部,年代为民国。2019年8月23日,同益里、同德里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司前街看守所旧址位于司前街,2004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宣统时为江苏按察司监和苏州府监,民国时为江苏高等检察厅(法院)看守所,“爱国七君子”之一的史良曾关押于看守所女监(该监房解放后称“七君子监”)。宋庆龄曾到此看望,汪伪时期为伪吴县地方法院看守所。监狱传为苏州贝氏家族贝季眉设计,建筑平面呈“米”字形放射式展开四条交通狱道和四条关押狱道,中为八边形看守平台,狱道两旁为监房。……[详细] |
![]() | 上津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外枫桥路东首广济桥西,东与广济桥相望,西和永津桥、下津桥相对,跨上塘河(古运河段)。为一大型单孔石拱桥,桥券宽大,河面宽广。登桥遥望,一派水乡风光,使人流连忘返。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津桥南堍有“故明郝将军卖药处”石亭一座。“郝将军卖药处”是一处已有近400年历史的古迹。史料记载,郝将军姓郝名太极,明代云南晋宁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守城立下战功。明朝灭亡后他来到苏州,在上津桥卖药为生。他虽然是个低级军官,但苏州人仰慕郝太极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可贵品质,称他为“郝将军”。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组织兴建金鸡湖李公堤而……[详细] |
![]() | 官太尉桥是苏州城区东部的一座古桥,位于干将东路白显桥南堍,唐家巷西端,跨第四直河。始建年代无考,一说建于宋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建,光绪四年(1878)六月又修。为武康石、单孔花岗石有阶平桥,长15.6米,宽2.5米,跨径3米,两坡步阶各11级。1982年改为水泥墙桥栏,1991年改为条石桥栏。1998年11月24日,官太尉桥被苏州市政府列为第四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官太尉桥的记载见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证明了此桥建于南宋,虽经后世多次修缮,仍保留有原桥石构件,是苏州古城不可多得的宋代实物留存,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该桥周边古建筑保留较多,古城风貌留存较好,尽显千百年来苏州独具的“君到姑……[详细] |
![]() | 王氏惇裕义庄位于市郊横塘镇,原跨京杭运河。始建年代无考,明清二代曾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重建。东西走向三孔石拱桥,长38米,中宽3.70米,中也矢高5.60米,净跨8.50米,两边孔较小。花岗石构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西端引桥分南北落坡,东端引桥在河中折北落坡,经堤岸通驿亭。东次孔内有纤道。……[详细] |
![]() | 残粒园是古典园林建筑,位于苏州市装驾桥巷34号,始建于清代。宅园面积2390平方米(一说5.02亩),其中花园140平方米(0.21亩)。住宅分三路。门厅、轿厅、大厅、后楼及花厅都较完整。宅北部一花园早废。残粒园在东路花厅东侧,原称东园。吴待秋取南唐李煜“红豆啄残鹦鹉粒”(一说唐杜甫“香稻啄馀鹦鹉粒”)句意,命名“残粒”。现为吴氏后人居住。1980年被列为修复项目和保护对象,1998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博习医院位于十梓街苏州大学西门外,是美国南方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的一所西医医院。博习医院动工后,建成了8幢建筑,分别有门诊、内、外科、手术室、戒烟室、宿舍、洗衣房及厨房,当时设病床30张,这是其中最主要一幢建筑,外观朴实。史料记载,1883年,在美国教会拨款和苏州地方人士的捐助下,博习医院正式破土动工,由两名美籍医生柏乐文、兰华德主持院务。1886年,柏乐文担任博习医院第一任院长。随着医院规模逐渐扩大,1922年,新院落成,建成三层半住院大楼、两层门诊大楼各一幢。……[详细] |
![]() | 长鎏村位于阊门内下塘崇安里北。南起东角墙,北至前同仁街,东至宫弄,西至久福里。民国初年由上海富商兴建的里弄式建筑,取其两个儿子“长”、“鎏”之名合成村名,含有金钱长流不息之意。建筑共六排,每排楼前东西向道路均称长鎏村,各长33米,宽4.5米。……[详细] |
![]() | 萃英中学最初叫“萃英书院”,创办于光绪十八年(1892),与桃坞中学相似,是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与圣光中学合并,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成为公办学校,改名为“苏州市第五中学”。校址几经变迁,从葑门迁至带城桥阔家头巷,1904年至现址:阊门义慈巷15号。……[详细] |
![]() | 交通部苏州电报电话局旧址位于闾邱坊巷11-21号,青砖外墙,二层东西大约30米,南北宽约10米。建筑正厅有四根罗马式廊柱,上有露台及栏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苏州开始有电话,当时叫“德律风”,由湖南人马伯亥私人创办,局址设在阊门内下塘泰伯庙内,当时电话为稀罕玩意,最初一批装电话的用户有:江苏巡抚衙门、藩臬两司、织造府、苏州府、总捕府等99个中上级衙门及苏州商务总会和电报局,私人装电话的只有天库前盛宣怀一家。1920年交通部选购闾邱坊巷基地一块,建筑新局,开办地线,将原装磁石式话机改换共电式新机。电话总机可装八千号,先装二千号。1923年11月,金狮河沿与天库前话局撤消,一齐迁入闾邱坊巷……[详细] |
![]() | 救国里位于养育巷长春巷北,由六幢二层楼构成的民国建筑群。救国里的建造者是苏州一位著名爱国人士,李根源的莫逆之交张一麐(1867-1943)。张一麐,苏州吴县人,曾任徐世昌内阁教育总长,国民参政员。他与李根源二人在苏共同致力乡村改革、农村办校传播文明,营救“七君子”,舍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赢得了苏州人民乃至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赞誉和尊敬,被称为“吴下两老”,郭沫若更赞其为“天下大老”。救国里构建之时,正值“9.18”事变,为表示自己爱国救国的强烈思想,张一麐特将这一片建筑命名“救国里”。1943年张一麐病故后,亲属按照其遗愿,将其灵柩从重庆运回苏州,安葬在吴县香山白马岭白马寺后的山坳中。……[详细] |
![]() | 雷允上诵芬堂药铺为苏州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中药铺。清雍正十二年(1734),雷大升(1696~1779,字允上,号南山),设诵芬堂于苏州老阊门内穿珠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乾隆初,雷允上挂牌行医设诊所于诵芬堂内,集医、药于一处,不久和诵芬堂铺名连在一起,称为雷允上诵芬堂。雷允上独创的“六神丸”被誉为中华国药的瑰宝,自问世后即传誉四方,远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六神丸”曾三次蝉联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2008年6月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中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项目。雷允上诵芬堂秉承“允执其信、上品为宗”的信条,“聚百草、泽万民”,声誉鹊起,盛名举世,为……[详细] |
![]() | 荫庐位于景德路303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荫庐是一处西式建筑与中式仿古园林结合的花园别墅。其地清康熙年间为巡抚慕天颜宅园,俗称慕家花园。几经易主后,道光间道员董国华得其西部(东部于乾隆间归尚书毕沅),略加修葺,太平天国战事后变作茶肆。宣统间归刘树仁(一说为刘咏台),重修后名为遂园。池沼清广,小桥曲折,奇石耸立,有容闲堂、绿天深处、养月亭、延秋台、映红轩、听雨山房、琴舫诸胜。前门在慕家花园弄,后门在景德路。民国初年曾辟为向公众开放的游艺场。刘氏后人于1931年以2.1万元售与沪商吴涤尘。1934年归洞庭东山叶氏,园经重修,北部建西式楼房,成为苏州当时设施最新式的私宅,取名荫庐。……[详细] |
![]() | 信孚里位于十梓街五卅路口,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信里孚为一海式里弄石库门住宅群,1933年由信孚银行购下江苏省水警第三区区部地产后建造。占地755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712平方米。建筑南向,中间为一罗马式拱券门,门额上有较精细的花草雕塑,左右两幢楼一字排开,清水砖墙,石库门面,显得庄重整洁。正门西侧沿五卅路转角,自南向北共有两层楼房六列,全为砖木结构。正门内南北向为纵向主通道,每两列之间东西向为横向分通道,东与主通道相通,西通五卅路。每幢楼的分隔有两户与三户之别,两户者每户建筑面积290平方米,三户者每户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每户的平面为中国传统三合院式布局,门面高墙,中置石库……[详细] |
![]() | 桃坞中学旧址,位于桃花坞宝城桥街8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桃坞中学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三十四年正式定名。民国建立后至抗战前夕,校长梅乃魁(美籍)致力于学校发展,更校新设备,增强师资,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混合结构西式校舍,有教堂、体育馆、实验室、校长和教师办公室、教师住宅等。除体育馆和教堂已拆除外,其他建筑尚保持完整。清末民初,苏州陆续兴办了一批教会学校,如位于谢衙前的私立晏成中学、私立慧灵中学,位于义慈巷的私立萃英中学等,桃坞中学旧址是其中现存原校舍建筑最多的一处。……[详细] |
![]() | 日本领事馆旧址位干南门路,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甲午之战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辟苏州为通商口岸之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签订《中日通商苏州租界章程》,划苏州旅盘门外青旸地483.9亩土地为日本租界。开口岸初,日本领事住在城内,二十八年到租界设领事馆。现馆址建于1925年。1943年改称总领事馆,1945年撤销。领事馆主楼为砖混结构两层西式建筑,占地993平方米,建筑面积939.94平方米,红瓦红砖,花岗石勒脚,平面不对称。正门朝东,前有半圆形停车台,上为阳台。南、北、西三面各有门出入。南立面有走廊。窗多为拱形。屋顶随墙体走向分成不同朝向的坡面,还有扁方……[详细] |
![]() | 兰石小筑位于锦帆路,2004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传为酷爱兰花的朱犀园所建,题名兰石小筑,并在楼前向阳处辟兰圃。解放后为原中共苏州市委书记、原苏大校长柳林所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