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姑苏区旅游

姑苏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渔庄又名“觉庵”,是近代书法家余觉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渔家村建造的一座别墅。别墅简朴雅致,开门见湖,与上方山遥遥相对,近水远山,风景绝佳。1965年渔庄归政府所有正式改名“渔庄”,并全面修复。渔庄前原有四面临水的湖心亭一座,系乾隆二十二年总督尹继善修建。渔庄的廊、亭、厅、院虽构筑简朴,但这座古宅面山临水,有道是“远浦藏舟一水飞洮带城郭,近山人户数举流翠湿衣裳”。推门而出,近处碧波荡漾,有白鹅戏水,远处上方、七子诸山群峰竞秀,看不尽湖光山色惹人醉。渔庄的主厅“福寿堂”因当年清末慈禧赐书“福”、“寿”而得名,典雅宽敞,内有一块“懿旨嘉奖”的匾额。后厅为“天镜飞来厅”,“天镜”指宋范成大“天镜阁”,遗址……[详细]
  长洲县学大成殿,在干将东路平江实验学校内,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长洲县学创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即广化寺改建,元明几经修建,即所谓旧学,明嘉靖二十年(1541)迁现址,以福宁成寿寺改建,即所谓新学,清雍正三年(1725)后为长洲元和二县学,现存大成殿为光绪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32米,进深六檩17米,扁作梁架,四同有外檐桁间牌科,前设月台,近年已加以维修。长元县学不仅有“左庙右学”两路自成体系、功能不一的各种建筑,而且学内北部和东部还有多处绿地和小园林。据记载,道山亭之北,东为菜圃,西为桃李园;东南有土山松林、杂花数十株的春宴园;其东栽竹数百竿,名小淇……[详细]
  定慧寺位于苏州市凤凰街定慧寺巷内。寺院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代有兴废,时有王大臣善信各为护法,使香烟不绝。其间,犹以苏东坡与颙禅师及守钦禅师常以诗文往还、禅理互启传为佳话,并有多处史迹遗留。为苏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殆至一九五八年始为苏州市第七塑料厂占用。一九九七年时,苏州市政府实施定慧寺巷改造,由沧浪房产集团负责人史建华先生首倡保护史迹、恢复古刹定慧寺。经多方奔走努力,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终获政府批准并宗教局与佛教协会研究决定,作为西园戒幢律寺下院开放。於是,西园戒幢律寺为修整定慧寺动迁改造厂房共耗资七百余万元,重葺围墙、修复大殿、重建山门殿、天王殿,依次改造原厂房为玉佛殿,讲……[详细]
  泰伯庙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桃花坞历史街区之中,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历史可追溯至东汉,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梁式,桥墩仍为石砌,桥面已有改动。过桥迎面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详细]
  唐寅祠原名唐解元祠,位于阊门内桃花坞廖家巷前新街10号准提庵(又名七子庵),明万历十年(1582年)僧旭小在此构禅房数楹,天启六年(1626年)杨大潆创精舍于此,供奉准提佛像,名为准提庵。清康熙时,江苏巡抚宋荦重修。嘉庆五年(1800年)吴县知县唐仲冕又修,并拓庵东别室为唐解元祠,祀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君像,署其室曰“桃花仙馆”。同治年间复修,1923年再修。准提庵坐北朝南,现占地约2000平方米。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七界,硬山造。梢间向北构东西两廊各六间两架,贯通大殿,中为广庭。大殿面阔五间计18.2米,进深13界计14米,高10.2米,单檐硬山顶,左右梢间双层。山墙作观音兜,两侧延伸为波浪……[详细]
  钱伯煊旧宅,在临顿路县桥巷,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钱伯煊(1897-1986)著名中医,苏州人。建国后曾在北京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8月17日病逝于苏州。故居坐北朝南,两路六进。东路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0.4米,进深8.3米。屋顶举折较平缓,梁架扁作,前后翻轩,山雾云、棹木、荷叶凳等雕刻线条柔美。东西壁画贴砖细墙裙,有圭脚。古镜式木础。具有建筑风格。厅前“世德流芳”门楼,砖雕纹饰古朴。两进后楼朝代较晚,有清末状元陆润痒所题“吴越世家”门楼,西路花园已残,尚存花厅和廊、亭等。……[详细]
  陶氏宅园位于盛家浜4、6、8号,盛家浜东出游马坡巷,西出剪金桥巷,中段南侧支巷称小粉弄,巷长158米。古称成家浜巷,原有西通第一直河的断头河浜,西端跨有成家桥。民国初年曾由“道养市民公社”主持整修河浜驳岸,增加石护栏。上世纪20年代末填浜废桥拓巷。4号原系民国上海邮务工会理事长王震百宅院,王震百曾于1949年参与国共通邮谈判,宅占地1.07亩,建筑面积358平方米,院内有树龄200年的广玉兰一棵和黄扬树。6号为张姓律师宅院。8号为东吴绸厂业主陶伯渊宅园。民国8年(1919年),由上久坎和大成恒两家纱缎庄投资筹建的东吴绸厂在闾邱坊巷创办,创始人陶耕荪和管受之,主要产品是东吴葛、塔夫绸、东吴绡等,……[详细]
  唐寅故居遗址即宝华庵,又称文昌阁,位于平门内西大营门双荷花池13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人,明代薪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说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于桃花坞择地建宅,署额桃花庵,据载有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蛱蝶斋诸构。清顺治初,名医沈明生得其址,构筑梦墨亭、六如亭、桃花庵、蓉镜亭等,时人称为唐家园。乾隆年间僧禅林、道心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曾改作文昌阁。现有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坐北朝南,大致可分为两路两进房屋。西路头进为临池而建的水阁,面阔五间15.4米,进深9米,硬山项,内构船篷轩,圆……[详细]
  治平寺位于苏州市郊上方山麓,东临石湖,隔水与越城遗址相对。根据《横溪录》记载:“治平寺左带石湖、越来溪,右绕横山群峦,背负茶磨屿,前临上方山。”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僧法镜所建,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今名。在上方山顶有楞伽寺,寺旁有楞伽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如今屹立山顶的是一座高二十三米、七级八面、塔身为砖结构的宋塔。在治平寺南,宝积山麓,原有宝积寺,为隋大业四年(608年)僧永光所建,现宝积泉景点建筑是在原宝积寺旧址上新建。楞伽寺、治平寺、宝积寺,合称楞伽寺上、中、下三院。治平寺内原有众多建筑,如环翠轩、得月轩、湖山堂等,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治平草堂、越公……[详细]
  外五泾弄近代住宅位于阊门内下塘街外五泾弄6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处住宅原为谢氏别墅,为一幢两层砖木混合结构西式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东向,门前有停车台。南面设廊,内为客厅,通间落地长窗,外有露台高0.4米,前砌石阶踏道。楼房立面以现代建筑简洁平直线条为主,墙面采用粉色瓷砖贴面装饰,外廊为磨光石子地面,屋面坡度较大,以绿色琉璃瓦覆盖。室内装修精致,设有客厅、书房、寝室、卫生间等,建筑设施功能齐全。楼层与底层布局大致相仿。楼南庭园草坪中心植有高大雪松四棵,亭亭如盖,四周铺筑小径,配植花木,围以漏窗花墙,给人以平静安逸的感觉。此楼曾于1945年修过一次,50年代初由妇幼保健站购得,……[详细]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今苏州)人,博学多才,于经史、天文、地理、卜筮、篆隶、训诂无所不通,兼善丹青,“画草木尤工”,撰有《玉篇》、《舆地志》、《符瑞图》、《玄象表》、《分野枢要》、《续洞冥记》等书。初仕梁,为太学博士。梁亡入陈,仕至黄门侍郎、光禄卿。卒赠秘书监、右卫将军。《陈书》及《南史》皆有传。墓在苏州市郊横塘乡澄湾前下舟村,现占地约50平方米,封土直径约10米,高约2米,上下散布大石5块,最大者长约6米,传为陨石,故俗呼“落星坟”。有一大石镌有清嘉庆八年(1803)钱大昕所书“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墓前原来尚有“顾公神道”两柱出头无楼石坊一座,已于1966年倒毁,清乾隆、光绪所立墓碑亦已……[详细]
    位于阊门内天库前10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武安会馆系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河南武安(今属河北省)旅苏绸缎业商人集资创建。会馆坐北朝南,占地仅106.33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头门、戏台、正殿。此外因地制宜,头门东连一厅,正殿西接一楼。头门与照壁之间有东西高墙相连,自成庭院。头门南向,前设石狮一对。壁间嵌有碑刻五方,记述会馆建造经过、捐助名单等。戏台与头门相连,歇山顶,高4.8米,面阔2.73米,进深4.9米,北向正对大殿。殿为硬山造筒瓦顶,梁架扁作,雕花贴金,面阔三间8.85米,进深8.6米,前有轩廊,并以两廊与戏台、头门相连,殿柱承以雕花石鼓墩。整体布局仍……[详细]
  李鸿章祠位于山塘街845号。乾隆时为蒋重光塔影园。嘉庆二年(1797)知府任兆炯购置建白公祠,奉祀白居易。光绪二十八年(1902)巡抚恩寿奉敕为李鸿章在此建祠。亦名“靖园”。该祠曾先后改建为文肇祉(文徵明之孙)别墅、白居易祠堂、李鸿章祠堂。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极具园林韵味,典雅建筑、古树名木、小桥流水、假山亭阁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李鸿章祠现存头门、仪门、享殿及望山楼、塔影池、三曲桥、假山……头门:面阔三间,将军门式。大门朝西,面山塘街。仪门:面阔三间。有碑一通,为“塔影园重修记”。沈德潜曾写有《塔影园记》。享殿:现为阅览室。塔影池:站在“歪脖子树”南侧约一米,俯身看,貌似虎丘塔的倒影……[详细]
  庙堂巷近代住宅位于养育巷庙堂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原为雷允上国药店业主别墅,建于1935年前后,占地2660平方米。原西部中式庭院已废,现存东部西式两层楼一幢。楼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平面呈凹字形。明间缩进,设前庭廊,列罗马式圆朴四根承上层阳台。东西次间突出,半墙上列玻璃窗,通风采光俱佳。楼上为多间起居室,内设假三层,辟老虎天窗三扇。层顶覆红瓦。此楼平面布局简洁,立面素雅整齐,内部功能合理,室内地板、泥墁、装修等质量较高。近年经过修缮,内部装修有所增加,但外貌未变。1992年1993年,休养院在西部中式庭院废址复建了小庭院,辟有水池,池周缀以湖石假山,巧布方亭小桥,配植各种……[详细]
  朴园位于平门校场桥路8号,园址原为荒地,1932年为上海蛋商汪氏购得,建造宅园,占地1万平方米,造价10万银元。日伪时期,园被日军军官占住。抗战胜利后,又为国民党军队驻扎。1953年,国家公路总局第三工程队购得此园,开办疗养院,增建三层楼房一幢。1974年归市卫生局,设防疫站。1985年曾整修假山。朴园四周围以花岗石墙,采用传统造园布局,以山水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峦起伏,池架曲桥,聚分兼得。有四面厅、花厅、亭、廊等建筑。花木茂盛,有白皮松、罗汉松、广玉兰、樱花、杜鹃等。最为珍贵的是两株地栽五针松,高约2米,生长健旺。2005年,朴园在经过保护性修复后成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桃花坞木……[详细]
  阊门,在苏州城两偏北,西中市两首。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初为春秋吴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都城时所辟八门之一。《吴越春秋》:“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吴地记》:“阊门,亦号破楚门,旲伐楚,大军从此门出。”阊门内外自古为水陆通衢,商市繁盛之区,城门建筑在苏城诸门中最称宏壮,屡见之于题咏,晋人陆机《吴趋行》即有“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之句。据记载,今阊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门作东西向,水陆并列,陆门城台上原有重檐歇山造两层三开间楼阁,外有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加筑的城,称瓮城或月城。阊门瓮城规制与其他诸门不同,辟有三间,西门上钓桥越运河而达城外闹……[详细]
  蒲林巷近代住宅位于人民路(蒲林巷口),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建于1924年,原为邹姓律师私邸,是一砖木混合结构西式楼房。楼南原中式花园已废。现存楼房建筑面积1326.98平方米,高二层,局部三层。正门东向,底层东、南两面设廊,列罗马式圆柱。东首有绿色铁皮盔顶方形小楼耸起。室内南向为通间落地玻璃长窗,采光通风良好。整座建筑外立面富于变化。室内分隔有会客室、餐厅和起居室多间,壁炉、卫生间、厨房俱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木制楼梯设计最为别致,位居中同,自下而上作360度螺旋形。10多年前顶部曾失火烧毁局部,修复后改为平顶晒台。所幸东首盔顶小楼未遭火灾,尚存原貌。……[详细]
  听枫园位于庆元坊,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同治光片年间,曾属于苏州知的湖州人旲云筑宅园于此,因园内有古枫婆娑,名“听枫园”。吴白称:“宅居不广,小有花木之胜。”在小型园林中,此同以玲珑精致见长。俞樾就曾以听枫园之“精”,自居曲园之“微”,相评量。吴云善书法,好收藏鉴赏金石,园中左图右史,钟鼎罗列。书画家吴昌硕早年与同主交谊甚厚,曾应聘住在园中教授童子,得以观摩所藏书画金石,艺事大逆。光绪十九年(1883年)吴云卒后,园渐衰微。宣统二年(1910年),词人朱祖谋曾寓居此同。1928年,园归陈氏,曾获修治。1949年解放后,曾相继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中学、评弹研究室、评弹团使用。19……[详细]
  吴振声故居位于西百花巷,2004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吴振声(华镛),苏州人,民国时期苏州画家,工山水,原居桃花坞。其祖上因经营酒业和漆业而致巨富。旲振声行五,与其兄吴子深(华源)、吴秉彝(华德)、弟兄似兰(华馨)均为苏、沪一带有名气的画家,尤其是吴于深,与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齐名,并称“三吴一冯”。宅为吴氏兄弟自行设计,由香山帮匠人姚子琴之姚琴记营造厂建造,1931年完工。二层民国建筑,清水砖外墙,引飞檐中式屋顶,屋脊镂空设计,楼装饰精致,门窗、石栏、外墙多处饰以各式雕花。……[详细]
  沈德潜故居位于带城桥路阔家头巷26号,坐北朝南,东邻古典园林网师园,建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之前,原有七进,200多年来几易其主,轿厅及后进楼厅、花园先后废弃。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德潜故居仅留存照墙、门厅、大厅及贯穿前后的东备弄,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其中大厅教忠堂面阔三间10.8米,纵深11.6米,梁架扁作,前置鹤颈轩,柱子为楠木柱,属清代前期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5—1996年,我市对沈德潜故居进行了整修。1998年11月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