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州可园又名近山林、乐园,是一处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古典园林建筑。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人民路708号),与沧浪亭仅一巷之隔。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苏州作为古典园林建筑的代表性地区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一隅,后渐废。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韩世忠居沧浪亭时,辟其址为宅院,增修扩建,成为“韩园”宅邸。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巡抚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名为“近山林”。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详细] |
![]() | 灵岩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驰名的明胜古迹和风景游览胜地。地处太湖之滨,毗邻木渎镇,距苏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临下,湖光山色,蔚为壮观。因为以前多其四石,犹如灵芝壮,故山名灵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势右转似象回顾状,故又名象山。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金尚存无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X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方亭等。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时,在山顶筑有行宫,清咸丰十年焚于兵火。东晋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因闻佛法,舍宅为寺,从此,便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详细] |
![]() | 文山寺位于姑苏城西北的文丞相弄内,是苏州市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俗称尼姑庵)。它虽然没有像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那样令人瞩目,但历史悠久已越八百载。苏州文山寺背枕桃花坞,面临中市,现占地面积2206.19平方米,建筑面积2889.69平方米,为南宋古寺,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文山寺原址为文山寺、潮音庵、云林庵三寺共处,期间屡经兴废,历经沧桑。文山寺与历史人物文天祥有关。1958年后,文山寺改为比丘尼道场,文革期间,文山寺亦未能幸免,为多家厂房占用。1988年10月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在市、区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文山寺古庙得以归还、重修,1990正式经批准开放,成为苏州古城区唯一一座尼……[详细] |
![]() | 鹤园位于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年间道员洪鹭汀始筑,因俞樾书有“携鹤草堂”匾而取名“鹤园”。园中池水似鉴,修廊如虹,风亭月馆掩映于山石之间。园未竣,洪离苏,一度借为农务局。后归吴江庞屈庐,其孙庞蘅裳复加修建,一时成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词人朱祖谋曾寓居于此。园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时清香满园,沁人心脾。邓邦述篆题“沤尹词人手植紫丁香”刻于花坛。庞蘅裳闲居园中,谐“鹤园”音自号“鹤缘”,又署其厅曰“栖鹤”。鹤园总面积3134平方米,小巧紧凑,简洁幽雅。东宅西园并列,宅三进。园内水池居中,小桥凌波,竹石花木环池而布,右亭左馆隔池相望。北部为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前廊东西门楣有庞蘅裳自题“……[详细] |
![]() | 方宅,是苏州控制保护性古建筑,编号130。此宅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宅主为朱姓,后售与米行主方姓。建筑面积2402平方米。中路4进,第二进为大厅,面阔3间11.9米,进深7檩8.4米,扁作梁架。大梁、棹木、山雾云等雕刻精细。第三、四进为楼厅。东路4进,第二进为船厅,后2进为楼。西路仅存1楼,宅后有小园。1959年后拆半亭,假山迁耦园,1983年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现存桂花厅(船屋)及零星湖石。方宅解放后入住了近30户人家,街坊改造后,方宅连同街对面的董氏义庄,被香港丝路集团投资六千余万元包装成一家准四星的宾馆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宾馆命名“平江客栈——苑桥别馆”,因融于小桥流水的优秀历史街区,……[详细] |
![]() | 吴宅位于学士街梵门桥弄8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介绍,此宅原为明代正德间大学士王鏊故居的一部分,后几经辗转,方归吴氏。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暂借作紫阳书院,俞樾一度寓此。梵门桥弄原称杨衙前,因明末复社名士杨廷枢及其字杨无咎曾居此而得名,今吴宅为该巷最典型之古宅,是否即为杨廷枢故宅,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此宅现存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占地1600平方米。原有建筑两路五进,坐北朝南,形式古朴,气势宏伟。正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大厅及两进楼厅。可惜前面三进已于1981年拆除。仅存的第四进楼厅,面阔七间29米,进深九檩八架14米,东西厢楼各三间,阔10米,深5米。内柱均用楠……[详细] |
![]() | 坐落在古城苏州人民路(旧名马龙街)穿心街三号。北邻着名的怡园,东有双塔,南有沧浪亭,处于闹市僻静处,颇有闹中取静,静中取禅的意境。报国寺内现设有苏州佛教博物馆、苏州弘化社、苏州佛博弘化艺术院、苏州弘化社义诊所等佛教文化、慈善机构。报国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间,原在文庙西,名“报国禅院”。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肃政廉访使捐赠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时禅风甚盛。明初禅院录开元寺,景泰天顺年间僧志学请於朝廷改院为寺,遂成丛林。成化年间住侍成钊大扩规模,殿宇、客寮、斋堂、库房等计有数百间,占地四十七亩,成为巨刹。嘉靖万历年间东南扰乱,佛法逐衰,报国寺亦渐颓废。万历末僧慧如苦行重兴,茂林继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详细] |
![]() | 惠荫园位于南显子巷内,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惠荫园大门对面照墙书4个一米见方大字“惠荫书苑”。西侧门廊墙壁嵌有‘古惠荫全园图’砖刻。残存面积约7亩。惠荫园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园中有“小林屋”水假山,为叠山名家、画家周时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设计。清顺治六年(1649年),韩馨得此废园,修为栖隐之地,名为“洽隐园”,云壑幽深,竹树沧凉,“小林屋”洞若天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园毁于火,惟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复,蒋蟠漪篆书“小林屋”洞额。韩是升《小林屋记》云:“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钲、玉柱金庭,无不毕具。历二百年,苔藓若封……[详细] |
![]() | 在平江路悬桥巷里,曾经有过一座规模不小、风景秀丽的园林——宝树园。宝树园始建于明代,是归湛初所建,与惠荫园同属一个主人,而今宝树园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位置上,现在是一条僻静的小巷,叫做顾家花园。顾家花园4号和7号,是极其普通的苏州民宅,与这条小巷里的其他门户没有丝毫特别之处。就是在这所普通的民居里,一代知名学者顾颉刚先生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顾颉刚先生的先祖原来是唯亭镇上的耕读人家,在明朝万历年间迁居到苏州城里,“从此我家是城里人了,虽然家庭经济来源仍仰赖田赋,然生活方式却由富农而转为市民,这是我家第一次大转变。”这是顾颉刚先生自己对顾家历史的陈述。顾氏先人曾经在城里先后造过七处园林第宅,规……[详细] |
![]() | 苏州嘉应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庆十八年,距今已经200历史。系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所属程乡(今梅江区、梅县)、兴宁、平远、长乐(今五华县)、镇平(今蕉岭县)五县商贾集资建造,由当年旅居上海、苏州的邹敬邦、罗润琴等人牵头,参与集资的有600多人。建好后,除用于议事及方便往来寄宿外,还办有留医所、义冢等善举。每逢良辰佳节,众商则在此聚会欢庆,演戏酬神,饮宴作乐,以联络同乡情谊,同时作为客家贤学上京考试的据点。当时,人员往来频繁,活动不断,直至解放。1954年根据政策,会馆移交苏州市政府,便停止了活动。嘉应会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会馆内主要建筑为头门、戏台和大殿。头门面阔……[详细] |
![]() | 圆通美术馆坐落于网师园一墙之东。籍载圆通寺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1936)张善孖、张大千、叶恭绰等曾寓居寺中行礼佛参禅。2007年有社会力量出资重修圆通寺,原址上创办苏州圆通美术馆、苏州市史前玉器研究会、博物馆。馆藏文物包括瓷器、高古玉、油画等。本馆主要是以展示史前华夏文明为主(介绍东北6500年前的红山文化、西北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太湖流域5000年的良渚文化)。宣传、交流、研究、鉴定为导向,真实地可触摸到史前文明的实物——古玉器。古玉是体现史前文明最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礼仪、信仰乃至审美观念,可……[详细] |
![]() | 李根源故居位于葑门内十全街,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谿、雪生,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曾参与发动云南重九起义,后又参加二次革命和-运动。一度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代总理等职。早年担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和总办时,与朱德同志有师生之谊,1920年奉母移家苏州,卜宅葑门十全街。1923年脱离军政界,1925年起定居苏州。寓苏期间,收集乡邦文献、金石碑文,从事文物古迹的考察和保护,并参与修纂《吴县志》,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对苏州地方文化事业及文物保护工作贡献良多。1931年后在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为……[详细] |
![]() | 铁瓶巷任宅即任道镕故居颐寿堂,位于人民路乐桥干将西路北侧.任道镕(1822-1906),字砺甫,别字筱沅,晚号寄鸥,江苏宜兴人。历任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山东诸省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按察使、巡抚和河道总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退居苏州,购得徽商汪氏废园,开始营造。任宅坐北朝南,主建筑两路六进,另东西两侧各置一路附房,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门前原有临河照壁,壁前空场甚大,设东西巷门,气魄庄重宏大。正路建筑略偏西,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和三进堂楼以连接前后楼的厢房等。轿厅梁架结构简洁,用料粗大,颇具清代早中期风格。北向原有增荣益誉门楼,砖雕为上乘之作。面对门楼即为主厅,额署颐寿堂……[详细] |
![]() | 万寿宫位于苏州民治路,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自1951年起辟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一度改称人民文化宫,牌楼上刻有郭沫若先生当年题写的人民文化宫五字。1966年起,万寿宫长年失修。1986年修缮后辟为青年宫。1991年全面修葺,改由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使用。从前苏州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万寿宫即三宫之一。万寿宫原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苏巡抚吴存礼创建,原有玉带河环绕。宫内供奉皇帝万岁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谓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若遇帝王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服丧志哀。平时则作为恭迎诏书的处所。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详细] |
![]() | 汪氏诵芬义庄位于平江路254号,又名汪家祠堂。“汪氏诵芬义庄”为苏州市104号控制保护建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沿平江河建有牌楼及墙门,临河有石级码头,为义庄水上出入的主要门户。长期以来,它被沿河搭建的民居遮盖破坏。2004年春,在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中,当拆除违章搭建的一处民居时,发现该民居的房梁隔层是一座遗存的腐朽的木构件牌坊。在苏州水乡,过去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大户人家沿河设有水墙门。经考证,这座水墙门牌楼原为三开间四柱,中间屋面高,两旁有左右对称的墙门便房,外有专用码头。保护修复方案遵照古建筑和遗址保护的有关法规和准则,真实地保存历史遗留所有构件,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详细] |
![]() | 况公祠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况公祠(原址为五显庙,况钟曾于丁忧期间在此读书会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33年重修,祠内有享堂、戏台等建筑。况公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沧浪区投资了300万元对况公祠进行了整体修缮,并作为文化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况公祠是纪念况钟的专祠,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况公祠祠门东向,砖细门楼上有况公祠横额。入内,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扁作梁架,有前翻轩,面阔三间13米,进深11米。堂南有戏台相对,前台5米见方,高出地面约08米,三面敞开,顶作歇山式,南与三间后台相连,前后台总平面作凸字形。享堂西有院落两重,内有楼两进……[详细] |
![]() | 平江路悬桥巷27、29号桂荫堂,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故居。桂荫堂,为洪钧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处苏州古城目前保存较好的清末苏州状元故居,对研究清代建筑和苏州人文历史都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现洪钧故居部分建筑改建成平江名人馆,展出数十位在历史街区出生或生活过的名人事迹和相关物品,开设了中国科举制度展和“金榜题名”互动区域,现代人既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整个第宅可分三路:西路是主轴线,共有七进,前有照壁,依次为门厅、轿厅、花厅、大厅、堂楼、上房、下房。第四进大厅“桂荫堂”已拆除,花厅前庭院内的亭子、旱船、假山、桂花树也已不存。堂楼与上房连以厢楼和旱桥……[详细] |
![]() | 吴梅故居,是我国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吴梅老先生(1884—1939)的故居。是一栋典型的苏州民居,墙门间北面是一个天井,天井北的二层小楼东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吴梅藏书楼。墙门间西面也是一个天井,落地长窗后是大厅,厅上有楼,楼又分东西两厢。大厅北是中宅门,其上砖刻“乐居安天”四字系吴梅手书。蒲林巷35—1号,一座典型的苏州民居。红漆斑驳的木门边,“吴梅故居”标志牌赫然入目。吴梅(1884—1939)这个名字,是和昆曲紧紧相连的。二十世纪初,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收藏戏曲典籍的吴梅为拯救振兴昆曲所作的努力堪称他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吴梅老屋本在滚绣……[详细] |
![]() | “双塔影园”位于苏城官太尉桥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诗人袁学澜的故居。该园宅占地四亩余,是一处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苏州传统园林古宅。站在官太尉桥上向袁学澜故居院内张望,只见一片粉墙黛瓦、飞瓴翘角、树木掩映、重重院落。袁公又名景澜,字文绮,号春巢,嘉庆至光绪年间人(1803—1894年)。世居苏城东南尹山乡袁村,家素封,饶有田宅。年少苦学,补诸生,乡试却屡不第,居家着书课子,暇或朋友觞咏。咸丰二年(1852年)袁公购吴门官太尉桥冷香溪畔卢氏旧宅,奉母迁居城中。因园宅西南毗邻双塔,名以“双塔影园”,并撰“双塔影园记”序其始末。袁公诗文,脍炙人口,着声吴下。所著《吴郡岁华纪丽》为记岁时苏州风土人情节令时俗之作……[详细] |
![]() |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占地1130平方米,位于白塔东路60号。该园为清乾隆年间沈其奕所筑,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又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俗称“北半园”。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向公众开放。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筑以黄石驳岸,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该园布局以狭长水池为中心,筑以黄石、太湖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