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旅游

泉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净峰寺位于惠安县净峰镇,建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1年),净峰寺由观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宝殿等组成系列建筑群体。弘一法师曾在此研究佛学。门票/开放时间10元邻近景点洛阳桥崇武古城地址:福建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类型:寺庙开放时间:8:00—17:00门票信息:门市价:10.0元……[详细]
  凤山寺,原名郭山庙,又名将军庙、威镇庙,位于泉州南安诗山镇西北角凤山麓,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初年(公元936-947年),供奉郭圣王。郭圣王,俗名郭忠福,诗山郭山人,生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八月十二日。传说郭忠福长工出身,7岁丧父,牧牛俸母,乡邻郭孝子。由于他自小辛勤劳动,身体不支死于荒野。后人念其孝,立庙奉为神明,四时祈卜吉凶于神,以将军礼祀之,故郭山庙又称将军庙。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敕封为“威镇广泽侯”,并赐庙额“威镇庙”。到了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乡邻增修庙宇,使之殿寝、廊庑、门庭、层阶齐全。直至宋理宗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加封“威武英烈……[详细]
  陈平山烈士墓和纪念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陈平山,1904年出生于涂岭乡樟脚村犁壁岭一个穷苦的基督教徒家庭。1925年秋末,前往广州投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于第五期步科。入校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他偕同学破狱而出,参加暴-动-。在激烈的战斗中,头部负伤,仍英勇杀敌。广州暴-动-失败后,起义部队转战到达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8年2月,他奉命回福建,在漳州与中共福建省委接上关系。尔后于漳州、厦门两地,宣传、发动劳苦大众投身革命。6月,因叛徒的出卖,被敌逮捕,囚禁于漳州镇台街法院监狱。在狱中备受拷打,全身血肉模糊,因刑……[详细]
  宝湖岩英都历史悠久,山川俊秀,地灵人杰,名胜古迹殊多。古有七岩八院之盛,前人曾以七岩点缀成一首诗:“翁山夜闻滴水声,古迹岩前狮子亭。云从古室石佛在;水到湖内浊自清”。诗中咏出七岩的名称依次是英山岩、滴水岩、古迹岩、狮子岩、云从古室、石佛岩、湖内岩。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沦桑,几经兴废,七岩尚保存至今的仅有云从古室和宝湖岩两处。宝湖岩原名湖内岩,座落于英都芸林村龙湖山西麓,背南朝北.禧座丁山葵向兼午子方,地号为“真人坐禅”。岩内供奉如来、菩提祖师诸佛像,由于岩处高山,站在岩前,极目远眺,可阅尽无限风光,大有“举首千峰收眼底,回眸万象入岩前”之佳景。岩后山恋迭翠,万木争荣,一派“深山藏古寺”之画卷,正……[详细]
  福林寺坐落在晋江市龙湖镇檀林村东南,檀林旧称福林。据《福林移溪并建福林堂记》碑载:同治甲子年(1864年)兴工移溪于乡外,溪旁旧有福林堂,已废为墟基,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复建,后改为福林寺。 现寺占地面积3026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及护厝、园林等设施。前殿为大雄宝殿,古朴庄严,中祀三世尊佛,旁祀观世音、地藏王 菩萨,两边墙壁彩绘十八罗汉。后殿祗园楼原为二层楼宇,系1932年乡贤许经梨与开山祖师转伴和尚倡建,一楼祀千年千眼观音;二楼祀释迦文佛、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并设有禅房。后殿楼宇历经六十余载沧桑,屋盖梁木腐蛀,墙面脱落,有坍塌之危。1994年由福林村老人协会倡……[详细]
  离相寺在泉港区境内素以历史悠久著称,据明嘉靖《惠安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天佑六年(公元909年)。相传,当时建筑规模宏大,为九进院落结构,在当地实属罕见。当然,时过境迁,现在已难再见一千多年前的状貌了。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尚保存有一口唐代古井,井壁为细碎石块所砌,井盘由一方整块大石板凿穿而成,井水清洌纯净,寺内用水即取自此井。可惜修建驿峰公路,此井恰位于路当中,不得已将之填覆。离相寺位于泉港中心工业区、驿峰公路环岛东北角,距公路约有四五十米,寺宇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系砖石结构,东西两侧均有两层护厝楼,前有宽阔的石埕,外有条石围墙。与传统的寺庙建筑不同的是离相寺前厅只开一门,且偏在右侧,门……[详细]
  泉州府城隍庙,祀韩琦为城隍神,座落于泉州市区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今新村小学),俗称“大城隍”,以别于晋江县城隍庙(俗称“小城隍”)。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初名明烈王庙,原址在明代泉州卫西侧(今泉州六中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改称城隍庙,洪武四年(1371)重建。明永乐、正统、正德年间相继修葺。嘉靖二十三年(1544),城隍庙迁建于资寿寺废址(即今所)。清乾隆年间(1736—1795),修建中殿、前殿、东西两庑及六贤祠、山门。道光十年(1830),邑中士绅因庙宇朽蠹,乃募捐重修,使整个城隍庙形成了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的庞大建筑群,占地十余亩。其规制同府衙,甚为雄伟壮观……[详细]
  释迦寺位于鲤城区东鲁巷南段东侧。1998年3月公布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寺旧址为元朝蒲寿庚书房之一隅。元、明易代,别创为一小庵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学士李廷机之女许婚未嫁而婿夭亡,矢志出家,李廷机遂修以居之,并扩建佛堂、斋堂等,释迦寺方初具规模。薪传自清源山弥陀岩临济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弥陀岩中兴祖通化祖师遣徒重拓,辟为弘法道场,接度在家僧众,故其规制有似近代居士林。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明代锡兰王子世利把交刺惹后裔世济美购置厝、地、田、池作为寺产,现释迦寺尚存契约2纸。清朝御史陈庆镛及提督、知府等,先后为寺竖匾、撰联。1989年……[详细]
  前黄镇土楼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朝光绪四年(公元1978年)的“二进五间张双护厝南接偏馆庭院”的皇宫式宏伟建筑群,名叫“侍卫府”。它坐东朝西,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屋盖铺瓦筒,燕尾式屋脊高翘欲飞;前面有一个偌大砖埕,两旁各置一个石砌的“旗杆座”;外面是一道高大的砖围墙……整座府宅建筑别致,气势恢宏,堂皇富丽。屋檐下,用白灰雕塑着许多山水人物、花卉树木和飞禽走兽等,还涂色绘彩,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凹入的大门两旁,用绿瓷棕砖等镶嵌出精美的“麒麟呈祥”、“花鸟闹春”等图案;大门顶端是浅黄底浮金字的“侍卫府”横匾,匾上的左下角,刻着蓝底红字的光绪御玺印钤。据说匾上的御玺印钤用法是很讲究的,只有那些……[详细]
  泉郡接官亭,俗称观音大士亭,坐落于泉郡临漳门外黄甲街,亭古名盛,有“闽南--”之美誉,历来香火鼎盛。据郡志载,宋庆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甘棠、棠阴、龟山三桥,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明万历辛丑夏,洪水泛溢入亭,水退不见菩萨佛像,里人称菩萨己驾波归南海普陀山。同年江水漂来旃檀巨木,滞亭边不去,拾入亭中,异香盈亭,夜灿毫光。里人异之,遂聘名师巧匠,依唐阎立本所绘之观音大士像雕就菩萨“三身”,一立二坐,庄严妙相,形神兼备。盖“三身”乃法身、报身、应身,系菩萨应众生之机缘而变化之佛身。观音亭建筑群造型奇特,由前后左右中五亭组成,占地面积5880平方米,建筑面积746平……[详细]
  天心洞座落在南安水头镇的琼花山麓,始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是南安市四大古刹之一。天心洞原名天香寺,祀奉三宝佛祖,是南安独一无二的佛道两教合一的游览胜地,景区内有道观、龙潭、飞瀑、天香寺四大景观,被誉为“泉南胜迹”。天心洞始建于隋代,先称天香寺,为南安三大古刹之一,后改为道观,祀奉八仙,是南安唯一保存道观面貌的道教基地,其间有大量宗教文化传说。例如,八仙惩恶龙,观音与八仙交换寺观,观音在五里桥头建海潮庵镇潮,八仙用龙津配药驱瘟疫,八仙给杨仙公太乙真人仙杏等。这些传说大大丰富了宗教文化,许多景点和地名都与传说故事千丝万缕脉络相连,如龙潭、水阁、潭底八巨石、困龙山、海潮庵、狮子山碧云寺、……[详细]
  坝头龙凤宫位于山腰至涂岭公路中段、坝头溪中游北岸凤山村下墩自然村,水陆交通方便。庙依坝头主山凤山建筑而成,位于依山走势急转直下的草埔尾坡下平原,背山面水,山上草木青青,溪中流水潺潺,交相辉映,景色宜人,是一旅游揽胜的极好去处。“龙游坝水神灵濯,凤舞阿山圣德高。”一语点出了附近群众对龙凤宫的敬仰。龙凤宫坐北向南,南北长21.7米,东西阔10米。顶厅长8.8米、阔8米;下厅连天井长9.7米,阔9米;顶下厅高度相差1.15米,两边通道建有5层石阶上下来往。天井中间有一块“鸡舌阶”(斜坡平面阶),烧香求神的善男信女,必须像朝拜皇上一般,沿鸡舌阶徐徐而上。顶厅正殿分内外殿,以木屏风隔开,神香案属外殿,神……[详细]
  宝海庵位于鲤城区厂口街后山,泉州大桥北侧,坐东朝西。该庵原称宝林院,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明崇祯年间被洪水冲倒,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鼓山僧莲西重建,改名为宝海庵。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黄觐光偕乡耆重修,光绪十年(1884年)乡老陈祥元等募新之。庵在清末以后长期失修,并被占用,濒临倒塌。1981年在贞女林现尊姑主持下,得到旅星广净、广安二位法师及各界人士的支持捐助,先后于1984年翻建后殿及宿舍;1989年重建前殿,1990年重建大雄宝殿,同时在泉州大桥下建厨房、贮藏间等设施;1995年翻建殿后三层宿舍楼;1998年重建大悲殿(后殿),始成今日之规模。庵分三进,……[详细]
  泉州铜佛寺历史悠久,寺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清朝施琅曾孙施国宝重修时易今名。现存大殿为三开间宽18米,五进深19米的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内供奉清顺治十二年至十六年期间铸造的铜佛十六尊,佛像高四、五尺,佛相庄严,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可谓雕技精湛,以此著名。近年又于大殿之后新建双层楼阁式歇山顶弥陀殿一座。大殿前露庭曲栏、东侧曲桥跨池,紧接百源川池,绿木成荫,风光绮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于1941年冬至1942年3月在此挂锡-,为寺门撰联曰:“教门干百喻如梵网,佛道本源其唯戒光”,百源寺名藏于联中。近几年来香火日趋兴盛,来此观览参拜的游客信士络绎不绝,每逢初一、十五为「绕佛……[详细]
  万正色故宅位于泉州市区东街第三巷万厝埕。原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后卖给王姓,俗称其府第为“万厝埕王”。宅主万正色(1637—1691年)字惟高,一字中庵,福建晋江人。康熙三年,招降海盗陈灿有功,提为陕西兴安游击将军。从西安将军瓦尔喀平吴三桂,十五年,加太子少保衔,调任福建水师总兵,继而提升水师提督。十八年,追叙克阳平关功,加左都督。从康亲王杰书征战福建,降服耿精忠,驱逐郑锦,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康熙三十年,卒,年五十五。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及《师中纪绩》等书。因年少曾五年就读于姑姑的长兄卿相潘湖叟黄锡衮家仁颖书院习武,清初他改黄姓从军人称黄总……[详细]
  晋南永游击大队攻打国民党大罗溪乡公所战斗旧址,即黄氏大宗祠,位于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东头崎。1949年6月下旬,晋南永游击大队大队长林萱率100多名游击队员,兵分两路,直奔大罗溪,攻打设在双溪村东头崎黄氏宗祠的国民党乡公所。时任乡长张器闻风率员潜逃,游击大队占领乡公所,随即焚烧乡公所的所有一切公文、户籍及粮食清册,并向群众进行了短暂的形势宣传。晋南永游击大队攻打国民党大罗溪乡公所战斗旧址黄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二进五开间歇山式结构,红瓦大坡屋顶,飞檐翘脊,出砖入石,外有盘龙石柱、石鼓、石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晋南永游击大队攻打国民党大罗溪乡公所战斗……[详细]
  介 绍: 苏夫人姑庙位于紫帽山北麓,原属泉州府晋江县三十三都常春乡,奉祀泉南民间女神苏六娘。据《泉州府志》记载,在明成化,万历年间对山苏六娘神灵显赫,平战乱、靖倭氛,先后-为护国卫生、衍圣崇福夫人,官府于其墓前依制兴建夫人庙迄今五百二十五年。该庙清初遭兵焚,后里人复重建,光绪十六年重修。晋江县典史为其题赞。现存夫人庙为悬山式砖木结构,一进三阁间,两侧为护厝,建筑面积约为四百平方公尺,庙宇搭山、遥望双阳、双涧环抱、林木掩映、风光得天独厚。二十世纪以来,经各方善男信女、海外侨胞不断捐资修缮,庙宇焕然一新,香火鼎盛,分庙分炉五十余处,遍布泉州各区、县、市,并随侨胞之奉祀,而名扬海外;福建泉州……[详细]
  梅石书院位于市区东北梅石街泉州一中校舍内。东西长37米,南北长83米,三进深,中为讲堂,后殿祀罗一峰,两旁建屋48间。西侧有石裂为五瓣,形似梅花,称梅花石。明代翰林院编修罗一峰(罗伦)被贬到泉州,于此建草堂讲学。明嘉靖八年(1529年),御史聂豹等人在梅花石附近建一峰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改称梅石书院。现书院改建为泉州一中校舍,梅花石尚存。……[详细]
  檗谷黄氏大宗祠位于东石镇檗古村村委会旁边,年代为民国6年(1917),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郑氏宗祠(峥嵘种德堂)位于峰尾镇峥嵘村,年代为明崇祯七年(1634),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