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西关天后宫位于长乐区吴航街道西关村西关桥东北处,原郑和所建天妃宫位于南山之阳,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移建于此处,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天后宫为土木结构,坐东向西,占地面积936平方米。由前至后依次为:正门、戏台(已改)、天井、拜亭(两侧钟鼓楼)、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悬山顶,两侧封火墙。大殿主祀天妃。正门额匾“天后宫”,两侧“海晏”、“河清”匾。宫前保存有清嘉庆重修天后宫碑一通。 2020年1月2日,西关天后宫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向东延伸至挡墙,向西延伸16米,向南延伸8米,向北延伸至义屋祖厅。……[详细]
  陈若霖故居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共四幢,现为江乾埕门牌2号、3号、4号、5号。2号原名“赐书轩”,为陈若霖放藏御书之所。土木结构,二层楼房,二楼已毁,一楼尚存。3号宅与2号宅相连,俗称三排间老屋(面阔三间),两边设风火墙。两宅合计面1027平方米。4号宅土木结构,二进,一进的正座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两边设风火墙,面积650平方米。5号宅土木结构,二进,一进正座的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两边设风火墙,面积660平方米。房前有宽广石铺埕地,前临河浦。2016年2月15日,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琯尾街金鸡山下,晋安河畔。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当时叫作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重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寮房等。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细]
  城门山石刻造像位于仓山区城门镇城门村城门山巅飞来石,西南面500米为城门中心小学。该造像系于一块风动石下的础石上凿造佛龛,龛内有地藏王、泗州文佛、侍者等四尊浮雕造像,地藏结跏趺坐于莲座,手秉禅杖,高0.74米,宽0.41米,泗洲文佛高0.71米,宽0.34米,侍者高0.61米,0.19米。两边镌刻“绍兴壬午(1162)梁全造”等大字。在此块石头的台基上还刻有“元丰五年(1082)夏月初十日石”。1983年8月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刻造像对于了解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提供实物参考。……[详细]
  濂江书院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濂江村泰山宫东,又称文昌宫。始建年间不详,相传朱熹曾在此讲学,并题有“文明气象”四字,占地764平方米。现为清代建筑。书院坐南向北,木结构,单檐歇山顶。角檐翘脊,上饰灰塑卷草,下施角鱼。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双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上层楼前及两侧设楼廊,右侧辟为朱子祠,楼前有小庭院,石砌地面,前有石栏杆、栏板上刻“文光射斗”四字。四周墙垣护卫,现为小学诗堂。前院前短围屏题刻,前为“文光射斗”,后为“濂水龙腾”。2001年6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文林山革命陵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林路。陵园始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13平方米,建有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陈列馆、纪念广场等。陵园依山,占地面积10公顷,坐北向南。烈士墓平面为长方形,土石结构,三级墓坪,面宽26米,纵深90米。第一级墓坪为土质,广植花木。拾级而上至二、三级墓坪,石块铺就。第三级墓坪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中间并列两座坟墓,东侧是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烈士墓,西侧是革命烈士墓。两墓封土均呈圆柱形,高1.2米,直径约1米。革命烈士墓前立一块巨大的青石墓碑,正面刻楷书“革命烈士之墓,公元一九五八年五月,福建省福州市人民委员会立”,背面刻88位革命烈士姓名。烈士墓后……[详细]
  马尾圣教医院位于马尾区马限山西南麓,包含医院门诊楼一座,院长公寓一座。由英国圣公会布道会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设立。该医院由英国驻福州副领事梅医生担任首任院长。直至民国十四年(1925)英国圣公会撤离马尾,将医院交由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协会长乐教区接管。该医院由美部会驻福州医学传教士方济霖出任院长。同时方济霖也是长乐区会的负责人。保护范围:东至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西至梅园三座楼西侧建筑,南至昭忠路,北至马尾船厂变电站。……[详细]
  五峰山龙泉寺大殿遗址(唐,古遗址)位于长乐区五峰山南麓。龙泉寺大殿始建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唐百丈禅师落发于此,建法堂,立石柱,唐懿宗赐名“龙泉”。寺坐西北向东南。五代后晋天福、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现木构均已毁,存16根梭形大石柱、覆莲花柱础,均系唐代原构,并保留有宋石质瓜棱柱残件、旃檀金刚环等石构。前殿庭院立有《龙泉寺重兴记碑》。殿后山崖上有摩崖造像一处,俗称“流米佛”。寺周保存有历代名人题刻。……[详细]
  福州金山寺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如今,这里仍可寻见古时的金山寺八景:“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如果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碧波荡漾,风帆浮动。福州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就从金山寺不远处跨江而过。金山四周水流汹涌,白浪滔滔,有“砥柱中流”之势,俗传它能“从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七八百年前,人们在这小阜上盖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却小巧玲珑,情……[详细]
  何振岱故居位于大光里17号,.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两进.入大门,走廊、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有插屏门隔成前后厅。是三间排倒朝(坐南向北)。屋前庭院种有花树,竖何梅生墓志铭。建于清嘉庆间,光绪及民国初重修。始建人员不详。何振岱购入后始终为何氏家族居住。1991年挂牌保护。三坊七巷改造后,何氏族人迁出。现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闽安龙门摩崖石刻位于马尾区龙腰山东麓国道104旁,摩崖石刻高2米,宽1.1米,“龙门”二字纵行楷书镌刻,字高0.86米,宽0.76米。相传系朱熹为祀大禹疏河决江凿龙门而刻。龙门石刻右侧有赵与滂诗刻、无名氏题记。2020年1月2日,闽安龙门摩崖石刻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石刻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详细]
  杜锡珪摩崖石刻位于马尾区罗星街道沿山社区,自右至左横刻颜体楷书“鹤寿”,落款“杜锡珪”,刻于民国16年。该石刻具有一定典型性,为研究马尾石刻艺术提供实物参考。 2020年1月2日,杜锡珪摩崖石刻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向东延伸20米,向西延伸至沿山西路,向南延伸20米,向北延伸20米。……[详细]
  和平街陈氏民居(清,古建筑)位于长乐区和平街。该建筑为明兵部右侍郎陈省府第“司马第”建筑群之一。清代由长乐著名海商陈利事购置后重建。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80平方米,前后共四进,均为穿斗屋架,西侧设有书斋。该民居规模宏大、用材精良、雕刻装饰精美、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详细]
  晦翁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西岩寺后院石壁。“仙苑”2字为楷书直下,1行字高0.59米、宽0.53米,旁署草书“晦翁书”,字径5.2厘米。庆元三年至四年(1197~1198年),朱熹避伪学禁,寓居长安村时到此留刻。1996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公正古城墙,位处鼓楼区观风亭西侧。相传为汉无诸冶城的东城墙遗址,晋建子城及唐、宋、明三代建的城垣皆沿用旧址。城墙残高约四米,残长约一百五十米。1992年11月被福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城墙西五十米,城墙东、南、北各十米。……[详细]
  魁岐炮台位于鼓山镇魁岐村坐北向南,控扼闽江。原有炮台三座,已毁1座。较完好一座位于民居中,为封闭式,呈圆形,三合土夯筑。内径6.75米,高4.59米,厚1.47米,设一炮位;另1座露天,由若干三合土墩组成,今仅残存一墩。1992年公布为福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方声洞故居位于北大路内九彩巷16号。故居原是两座相连大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大门原悬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朝元”牌匾。门头房和首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的院落,尚保存原貌。花厅、鱼池和第二进院落都已改建。现仅存第一进。……[详细]
  东岐码头东岐码头位于马尾区亭江镇东岐村,是闽安邢港古航道的一部分,始建于唐代,历代沿用。2016年2月15日,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福州海关缉私队,西至木材加工厂西侧建筑,南至闽江,北至福州海关缉私队网球场南侧。……[详细]
  张经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九柱。现除木构架外,其余厢房、门窗等都己改建,东西侧两座房屋,亦已改建为新房。1992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详细]
  罗零基点(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长乐区营前闽江南岸,包括清代罗零基点石刻、当代罗零标石。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为确保航运安全,清政府在闽江口下游设立验潮站,1866年起,由德国工程师对闽江口下游水位和流量进行系统观测,确定了闽--星塔段最低水位的固定观测标记,即罗星塔零点,简称罗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省的陆上高度(海拔)和水下深度皆以其作为起点计算,同时该点也被东南沿海各省采用。1951年,国家建立全国统一高程系统,1952年底确定了罗零标高为黄海高程-2.179米,并在罗基点上方约20米处埋设标石,称为“国家水准点罗零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