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涵江区旅游

涵江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正学门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宫下社区,类别为古建筑。原为涵江孔庙建筑群最前部之建筑,孔庙于“文革”期间被拆,仅存正学门、泮池、四十九级台阶。正学门坊始建于宋淳佑十一年(1251),清道光乙未年(1835)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三柱7.55米,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两侧砖砌山墙,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其后依次为泮池(上有石板桥)、石甬道、四十九级石蹬道,纵深47米,宽17.5米。近年收集散落碑碣8通,建碑廊于甬道两侧保存。存清光绪乙未年“正学门”匾、“仰之弥高”匾2方,下马石1件。正学门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5米,西至自墙外延5米,南至宫下路外沿,北至孔子石像……[详细]
  端明陡门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类别为古建筑。又称慈寿陡门,北宋蔡襄创建,宋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修,明宣德五年(1430)县丞叶叔文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周大礼重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府黄腾春再修。陡门南北朝向,北侧陡门头沟(延寿溪支流)往南泻入海湾。宽6.7米,双门,每门宽1.94米,路面以上部分高5.7米,路面以下部分深4.4米。陡门南部原为木板桥,“文革”期间改为石板桥,路面以下部分保持原状。北40米有一石砌方形墩,俗称“印兜”,边长3.5米,“印兜”上有“崇祯十五年(1642)岁次孟冬吉旦兴建”刻字。端明陡门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北至涵……[详细]
  鸳鸯三大门古厝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胜利自然村32、39、40、48号,年代为1909年,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09年,为邓氏先祖印尼归国所建。坐西朝东偏北,为单体建筑。通面阔47.1米,通进深19.6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埕、上厅、厢房、两护厝组成。上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埕两侧为厢房,面阔三间,外隔一小巷为双层护厝。为研究清末民居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自墙外四周各外扩2米。……[详细]
  峰山小学旧址位于涵江区梧塘镇九峰村旧厝房,年代为1941年,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1941年,是九峰村绅商方锦秀创建、众商贾募建的私立小学。1970年改为公办,更名“九峰小学”,1994年在右侧建新校,遂改作村部。坐东北朝西南,面阔七间25米,进深11.7米,建筑面积292.5平方米,砖木结构,上下层各七个拱形卷廊,中西结合的双层近代建筑,是研究近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东至旧厝房村道内沿;西至现小学围墙;南至村道内沿;北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详细]
  悟本堂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鲸山村石山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为“三一教”悟本派创始人陈智达倡建,近代修。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27.6米,通进深17米,建筑面积470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主殿及两侧钟鼓楼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前殿与两侧钟鼓楼之间各隔一天井,钟鼓楼前部为双层,歇山顶。堂内存有古经书近百本及印制经书木雕板百余块,是研究清代建筑和印刷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附属文物:陈智达墓,清同治十二年(1872)葬,现存墓为民国甲戍年(1934)冬从异地迁……[详细]
  五福宫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陈桥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宋宁宗赵扩庆元、嘉定年间(1195-1224),由陈桥宋赐进士翰林院修撰陈宗起舍地鼎建,道光十七年(1837)修,近代修。坐北朝南,通面阔12.6米,通进深23米,建筑面积289.8平方米,由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存道光丁酉年(1837)匾额2块,长2.38米,宽0.93米。 附属文物:陈氏祠堂,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由钦差副使何乔新佥事督修祠,近代修。坐北朝南,通面阔14.2米,通进深18米,建筑面积255.6平方米,由门厅、天井、正厅组成,抬梁式……[详细]
  田厝新兴宫位于涵江区白沙镇田厝村宫边自然村北侧,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道光甲申年(1824)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偏东),通面阔五间15.6米,通进深17.1米,建筑面积266.7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左右廊庑、正殿、左、右各一配殿组成。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8檩带前廊,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9檩,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完整保留清末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村道外延3米;南至戏台外沿;北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详细]
  抗战阵亡将士殉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广宫村宋洋自然村,年代为1938年,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七年(1938),该碑面朝西南,碑通高2.11米,宽0.6米,碑正中竖书“抗战阵亡将士殉难同胞纪念碑”,右侧竖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左侧竖书“莆田县第三区各界敬立”。1933年11月20日,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发动了抗日反蒋事变。后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路经新县镇广宫村时,几名重伤将士身亡,埋葬于后坑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周年之际,为纪念抗战将士原莆田第三区民众自发立碑铭记。保护范围:东北至碑体中心向外延3米;西南……[详细]
  文笔峰摩崖石刻位于涵江区新县镇文笔村文笔峰,年代为民国,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摩崖石刻4方,有“復我山河”“登瀛桥”“欲罢不能”等题刻。其中石竹寺后侧山体岩壁刻遒劲有力的“復我山河”四个大字最为突出,字幅高约1.5米,宽约4米,上款“民国卅年(1941)夏”,落款“黄珍吾”。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黄珍吾(1901-1969),字静山,海南文昌人,国民党中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少将副总队长,福建省保安处中将处长兼保安副司令,福建剿匪司令官。1945年3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底任青年军副军长。1……[详细]
  孝池陈氏民居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孝池村洋西12号,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中后期,为一进合院式建筑,坐南朝北,通面阔42.38米,通进深21.24米,建筑面积900.15平方米,面阔为十开间,上下进中间以走廊贯通,正厅中轴线上依次为砖埕、前廊、下厅、天井、正厅组成。悬山顶,山墙搁檩土木结构,为陈姓族居之所,正厅后设福堂,内神龛供奉陈氏列代先祖,为孝池村陈氏宗族“崇宗祀祖”之用,还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该建筑保留清代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莆田山区民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南至建筑本……[详细]
  吉云云峰宫大殿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吉云村云洋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坐西朝东,大殿面阔五间11.66米,进深五柱带前廊11.71米,建筑面积136.54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柱、梁用材较大,柁墩、雀替等木雕精美古朴。门两边悬联板一对阴雕行书“云峰叠其乾坤大,庙貌重新日月光”,题款为“同治戊辰”。宫内存清同治三年重建捐资芳名石碑1通。比较完好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至宫外水泥埕外沿外延1米;西至后殿外墙外延3米;南至建筑本体外墙……[详细]
  霞徐顺济庙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大宫前路,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代,清重建,2003年修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保存清代建筑风格,保留大量明代石构件。坐北朝南,通面阔10.68米,通进深22.26米,建筑面积237.74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10.68米,进深四柱8.34米带前廊,主殿面阔三间10.68米,进深四柱9.84米,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庙祀妈祖,为涵江早期妈祖宫庙之一,为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至义德堂墙埕;西北至周天安共墙;西南外……[详细]
  洋尾古坊群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李角自然村,年代为宋、明、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洋尾古坊群由佥判第坊、科第坊和栢府归荣坊三座古牌坊组成,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村灿烂的历史文化精髓。佥判第坊: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邑人广东惠州佥判李廷耀建,2001年矫正修缮。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5.2平方米,面阔一间3.95米,进深三柱3.85米,高4.8米,歇山顶,砖木结构。形制古朴,四角为门头阙。科第坊: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代重建,2001年修缮,保持明清风格,保存明清石柱、柱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7平方米,单体建筑,面阔三间11.25米,进深四柱……[详细]
  集奎万寿桥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集奎村,年代为宋,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初,由南宋李富募捐而建。东北至西南走向,为传统平梁石桥,8墩9孔梁桥,跨于白塘湖汊上。全长47.35米,宽2.1米,桥墩高约5米。方型墩,桥面以石板做梁,大小不一的石块铺设成八卦形状,桥栏杆用条石以榫卯相接。桥东北端有桥亭1座,清代建,现代重修,二层,面阔4.9米,进深7.6米,高7米,歇山顶,内立修桥志铭。该桥是莆田兴化平原南北洋现存的同年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石桥之一,至今仍保持行人交通作用。为研究莆田宋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北至桥头二层桥亭;西南至桥头小……[详细]
  正极殿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保尾社区西60米,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五帝庙”。始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建。20世纪50、60年代曾作小学校址,90年代因旧城改造,在原址偏后处迁建,并缩小规模。坐北朝南偏西,单进合院式建筑。通面阔16米,通进深20.3米,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近年在天井处建拜亭。主祀玄天上帝。为研究清代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旧城改造套房外小道,西至大地房地产基地外小道,南至大地房地产基地外大道,北至宫口河边通道。……[详细]
  新县文峰宫位于涵江区新县镇文笔村。文峰宫又称“天后宫”,为湄洲妈祖祖庙之分灵宫。始建于宋嘉定十九年(1226),历有重修,1996年又修。坐东南朝西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5.8米,通进深20.7米。土木结构,歇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前殿廊石刻楹联:“湄岛钟灵推第一,文峰独占有谁双”。2015年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坡天后宫位于涵江区梧塘镇后东坡村后东坡自然村,年代为明-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近年又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建筑。通面阔10.9米,通进深20.1米,建筑面积219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脊檩存“皇明万历戊午年檀越主诏赐修职郎翁宜善捐”字样。主祀妈祖。为研究明清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村道;西至自墙外小巷;南至宫埕;北至自墙外小巷。……[详细]
  赤溪龙山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赤溪村赤溪自然村。赤溪龙山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近代重修。该宫坐南朝北,面阔五间13.6米,进深8.9米,建筑占地面积121平方米,单体建筑,由正殿和左、右配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垂莲、抱鼓石、柱础、柁墩、雀替浮雕仙兽、花卉等图案,雕工精美,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研究清代建筑的实物资料。……[详细]
  萩芦太平陂位于涵江区萩芦镇崇福村陂头自然村,年代为宋-清 。又名太和陂。宋嘉佑元年(1056)知军刘谬创建,宋绍定年间(1128-1133)知军曾用虎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同知谭维鼎、知县莫天赋修,清代又修,近代再修。西北东南走向。石构,占地面积221平方米,全长85米,略显曲尺形,长曲70米,短曲15米。原灌溉面积约6000亩,解放后灌溉面积增至2.3万亩,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陂右侧(南侧)为渠道,陂左端岸边石上刻:“下圳应份由此起梧塘漏头等记廿余乡用田亩平均修理勒石为誌”。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陂上下游各外延100……[详细]
  石狮陈氏节孝坊位于涵江区江口镇石狮村山兜自然村 ,年代为清 。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坐西朝东偏北。仿木楼阁式石构,四柱三间,通面阔6.42米,明间宽2.64米,次间宽1.11米,四方形石柱,边长0.39米。正面刻“天朝褒奖”“皇清旌表故邑庠士佘鸣环妻陈氏节孝坊 雍正己酉三春吉旦”字迹,并浮雕双龙戏珠图案。为研究莆田牌坊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牌坊四周各外延20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