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闽王庙在今福州市区中心的庆城路,历史上曾经甲第连云,规模很大,但在岁月流逝中庙产渐被侵蚀,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只剩下两路四进建筑。祠前东西有牌楼式跨街宫墙(俗称东西辕门),红墙青瓦;墙檐下有彩绘花边纹饰,均毁于“文革-”期间。祠占地面积1621多平方米,今祠坐北向南,依次有碑院、祠厅、后院。门墙为牌楼式,墙檐有宽幅彩画博古花边,红墙青瓦。辟三门。中门前有1对抱鼓石,是以前的门面装饰,象征房子的主人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旁有石狮,门上嵌竖碑“奉旨祀典”,黄碑“忠懿闽王祠”。左右边门石额分别为“崇德”、“报国”。大殿木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构架,歇山顶尾脊,祠厅额挂一块木匾“功垂闽峤”,“峤……[详细] |
![]() | 西禅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名列福州五大禅寺,位于福州市西郊怡山之麓,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87年)。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为*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该古刹十分巍峨壮观,门坊名冠全国最大。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占地7.7公顷,还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清代壁画等。西禅寺在海外久负盛名,海外廨院有……[详细] |
![]() | 福州定光寺俗称白塔寺,是于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为宫殿式建筑。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为“万岁寺”(俗名塔寺),是当时福州最辉煌的名寺之一。……[详细] |
![]() | 王仁堪故居为王仁堪祖父王庆云(原清工部尚书)旧居,旧称“尚书第”,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清道光、同治年间重修。王仁堪出生于此,王仁堪中状元后,人们称此处为“状元府”。故居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呈曲尺形,周以封火墙。故居东面为王氏祠堂,坐北朝南,单进,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脚,双坡屋顶,四面封火墙。原为王氏先世“西清王”的“荆花馆”。清道光9年,王庆云中进士后,将“荆花馆”改为祠堂。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祖居前门坐北朝南,后门位于孝义巷坐西朝东,成曲尺形。主体建筑共三进,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项;有花厅、客房、厨房等。二进面……[详细] |
![]() | 胡也频故居位于福州市乌山道山观路弄4—5号。胡也频(1903~1931年),乳名培基,学名崇轩,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少进崇德小学、乌山师范学校学习,家贫辍学到祥慎金铺当学徒。民国9年(1920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后往天津大沽口海军预备学校学习轮机。又到北京投考大学,未被录取,住在公寓里,开始创作诗和小说。民国13年,发表短篇小说《雨中》。不久,为《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翌年,发表《雷峰塔倒掉的原因》。民国14年夏,结识丁玲,结为情侣,蛰居西山碧云寺附近。这时期,他写了不少充满伤感的诗作,后收入《也频诗选》。民国1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同年冬,认识冯雪峰,接受马克思主义。翌年……[详细] |
![]() | 宦贵巷黄家宅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宦贵巷,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为著名中医黄庭翼的住宅。大门坐东向西,门后小庭院。院东有三间小屋。主建筑前后二进,坐南向北,四面围墙,双坡顶。一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两廊旁有披榭,中为整齐石条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所有驼峰、斗、拱、托等,都经精雕细刻。大厅中间是六扇推光漆、红地、贴金插屏门,窗槛漏花采用缕空精雕博古图案。八扇门扇,皆用红柴精制,门上花槛用黄杨木树根,相形雕刻。二进前有天井,后有披榭。中间为深五柱三间排厅堂。首进、二进左侧有小门通往东边小花厅,花厅由花园、客厅、假山鱼池等构成。进入花厅,北面有直径2米的园月门,门外两侧有一座六角半亭、……[详细] |
![]() | 光禄吟台光禄吟台又称“玉尺山”,福州名胜,位于鼓楼区光禄坊8号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宋熙宁三年,光禄卿、福州太守程师孟常游此,篆“光禄吟台”。清时,林则徐在此放鹤,“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陈衍、郑孝胥、林纾等也常在此聚会作诗。光禄坊内的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十余段摩崖题刻,为游客观览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物价值。光禄吟台原为宋代发祥院旧址,宋熙宁三年(1070)程师孟以光禄大夫知福州,公余到寺院中游览、吟诗。寺僧为此镌刻“光禄吟台”于岩壁上。现存摩崖石刻:(1)曾仰丰诗刻;(2)程师孟……[详细] |
![]() | 戚公祠位于于山白塔寺东,在补山精舍之侧,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浙江参将戚继光(1528~1587年),明代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勒碑纪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后废。现祠是1918年重建。祠厅建在石岗上,旁有五株苍松,前为平远台,岗台之间跨有天桥。厅东怪石迭垒,中有一石如榻,上镌“醉石”二字,相传为戚公醉卧处。石畔为醉石亭,亭北有蓬莱阁,又有榕寿岩、补山精舍诸胜。祠正厅塑戚公座像,厅两侧壁上悬挂“海疆倭患”、“率兵援闽”、……[详细] |
![]() | 谢家宅(一排巷4号·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清末建。原为官宦住宅,后转华侨谢氏所有。单进,单层,周以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式顶,双重大门朝东。临街两侧为马头墙。六扇大门是门头房,门头房的南侧有假山、鱼池。入石框大门为庭院。正座坐北向南,房前院庭,种有茶花、茉莉等,后有天井。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木构架(用30根大木柱),双坡顶,马鞍式山墙,驼峰、雀·斗拱及壁扇皆精雕细琢,工艺考究。厅前后廊地面铺大石板,青石柱础四周浮雕八骏马、十二生肖等。门(插屏门、石框大门扇)、窗、壁扇、灯杠等全部用楠木制成。后厅的粉墙正中,有一悬塑的“福”字,字径1米,字圈四角种有三只蝙蝠,相映成趣。墙檐下有泥灰彩塑“八……[详细] |
![]() | 光禄坊黄任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光禄坊早题巷西侧的早题巷4号(早题巷旧1号),原为明代诗、书、画名家许瓯香“墨斋”旧址;黄任为许瓯香外甥,少时读书其中,清雍正九年(1731年)从政归后,仍住此处,予以重修。原占地面积815平方米(现仅存200多平方米)。正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柱。西侧披榭朝南,矮屋三椽,庭前环植兰蕙,花竹秀野,图史纵横,饮馔裙履间,具有雅人深致,因以“香草”额其斋,并以“香草”名其集;又因黄任酷好砚,尝购得古砚十枚,深藏其中之“冻井山房”,故又称“十砚斋”、“十砚轩”。嘉庆、道光间归进士林轩开所有。同治元年(1862年)何履亨之父购得,何履卯、履亨兄弟居此二十余年,光绪九……[详细] |
![]() | 现存的法海寺位于于山北麓罗山,座南朝北,沿中轴线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山门砖砌门楼,为近年建。首进天王殿,面阔三间,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单檐悬山顶。左右各带一附楼,为过街楼通道。殿前为停车场。二进为正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单檐歇山顶。左右各带一单间附殿,左右抄手游廊。庭院满铺石板,陈列盆栽花木。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西元945年),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西元1008-1016)改名法海寺。政和七年(西元1117)改作道观神霄宫,南宋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又恢复为法海寺。明嘉靖初(西元1522年)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万历二十七年(西元15……[详细] |
![]() | 繁华的福州八一七路上,一栋绿色的建筑很打眼,虽说它已是危房,房前有座市保碑。穿过危房,殿外庑廊竖有明代石碑两方,其一为明永乐五年(14O7年)《敕谕》碑,为保护伊斯兰教的圣谕;其二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清真寺记》。《重建清真寺记》碑记载,该寺初创于唐贞观二年(628),但已无据可考。另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二十二年(1757)、嘉庆十七年(1812)、道光二十三年(1843)福州穆斯林集资重修寺时所立的碑。大殿四面环绕长廊,殿中部原为一座面阔5间、进深4间的中殿,后改建成一座穿堂式中殿,形成了工字形大殿平面。匾额题“显扬圣教”,时间为民国十年。大门紧闭。围着房子走一圈,……[详细] |
![]() | 乌石山,树木掩盖、大门紧锁的弥陀寺,只有市保碑还在为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清光绪初年发生的福州乌石山教案是福州人民长期反洋教斗争的结果,也是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典型例子。共历时三年多,影响较大,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组成部分。教案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传教士恃强妄为,这点连英方官员也确认不讳。福州人民对不平等条约保护下的传教士的不法行径深怀愤慨,因而用“风水”等传统观念予以反击。这不单纯是中西文化之争,实质上是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从事侵赂的斗争。在丧权辱国清朝统治政策下,具有爱国思想的福建巡抚丁日昌虽对洋人传教作出种种让步,但还能据理力争,使洋人在乌石山建立传教据点的企图无法得逞;因而仍受到福州……[详细] |
![]() | 文林山革命陵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林路。陵园始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13平方米,建有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陈列馆、纪念广场等。陵园依山,占地面积10公顷,坐北向南。烈士墓平面为长方形,土石结构,三级墓坪,面宽26米,纵深90米。第一级墓坪为土质,广植花木。拾级而上至二、三级墓坪,石块铺就。第三级墓坪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中间并列两座坟墓,东侧是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烈士墓,西侧是革命烈士墓。两墓封土均呈圆柱形,高1.2米,直径约1米。革命烈士墓前立一块巨大的青石墓碑,正面刻楷书“革命烈士之墓,公元一九五八年五月,福建省福州市人民委员会立”,背面刻88位革命烈士姓名。烈士墓后……[详细] |
![]() | 何振岱故居位于大光里17号,.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两进.入大门,走廊、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有插屏门隔成前后厅。是三间排倒朝(坐南向北)。屋前庭院种有花树,竖何梅生墓志铭。建于清嘉庆间,光绪及民国初重修。始建人员不详。何振岱购入后始终为何氏家族居住。1991年挂牌保护。三坊七巷改造后,何氏族人迁出。现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公正古城墙,位处鼓楼区观风亭西侧。相传为汉无诸冶城的东城墙遗址,晋建子城及唐、宋、明三代建的城垣皆沿用旧址。城墙残高约四米,残长约一百五十米。1992年11月被福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城墙西五十米,城墙东、南、北各十米。……[详细] |
![]() | 方声洞故居位于北大路内九彩巷16号。故居原是两座相连大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大门原悬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朝元”牌匾。门头房和首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的院落,尚保存原貌。花厅、鱼池和第二进院落都已改建。现仅存第一进。……[详细] |
![]() | 张经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九柱。现除木构架外,其余厢房、门窗等都己改建,东西侧两座房屋,亦已改建为新房。1992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详细] |
![]() | 西关水闸位于福州市环城路北段。元至元三十年(1294年)建。福建省--局北侧桥旁。闸高4.45米,宽0.6米,闸槽旁刻“时大元至元三十岁次甲午十一月丁丑吉日福建行省宫高兴等亲造。”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馆驿桥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衣锦坊西口,原五代罗城大壕上。为单孔石拱桥。桥长7.00米,宽5.05米,桥面由六块石板连成。北侧桥栏板刻“馆驿桥”,南侧刻“道光戊戌年建”,有仰莲望柱4对。五代时桥跨罗城大濠。原名车-桥,先为木桥。明成化十四年(西元1478年)改为石桥。因桥可通三山驿,故名馆驿桥,俗名驿前桥。清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春,七十叟里人雨村重建,再改为石拱桥。1985年修建道路,桥面覆盖混凝土。1992年以“琼河七桥”之名公布为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