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西路44号印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为贺耀祖,化名贺贵年,于1935在此购地1484.3平方米,并建有砖混结构的西式二层楼房2幢,西式三层楼房1幢,西式平房多间,计建筑面积817.9平方米,1946年11月至1950年4月租与印度大使馆。后该处由市房产局代管。目前,此处现有房屋仅有主楼1幢,其楼坐北朝南,中部三层,小平顶,青瓦,四周为二层平顶,黄色拉毛外墙,白色勒角,整幢建筑,造型新颖,为西方庭院式别墅,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现该处为公安厅干部住宅,房产权为鼓楼区房产经营公司。贺耀祖又名贺贵严、贺贵年(1889-1961年)湖南宁乡人,留学日本,与何应钦,谷正伦等为同学,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详细] |
![]() | 中山陵仰止亭 南京仰止亭坐落在中山陵东面二道沟北的梅岭上,东与光化亭相邻,南与流徽榭相望,是中山陵园内唯一的由个人捐建的纪念性建筑。 仰止亭建于1931年,1932年秋落成。由著名建筑师刘敦桢设计,叶恭绰捐资建造。亭为正方形,四角攒尖顶,亭高6.7米,边长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覆蓝色琉璃瓦,朱红色立柱,梁柱、额枋、雀替、檐椽、藻井等均施有彩绘。四周台阶用苏州花岗岩砌筑。亭子的南面额枋-有“仰止亭”三字.系由叶恭绰亲笔题写。“仰止”二字出自《诗经·小雅》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寄托了叶恭绰先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详细] |
![]() | 南京惠济寺南京惠济寺始建于南唐,称汤泉禅院,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年间仅复建其中部分,规模远不及以前。寺内现存遗物有础石、碑刻、古井及三株古银杏。惠济寺内三株千年古银杏树。一名曰“千年垂乳”,高20余米,胸围7米有余,需七人方可合围。有七根气根,最大气根长达2米多,气根最大直径30厘米,周长90厘米,犹如巨乳悬于空中,观者神秘之感油然而生。二名叫“撑天覆地”,指的是此树不仅高达24米,而且树冠奇大,覆盖地面半亩有余,夏日可容千人纳凉。三名叫“雷击复苏”,此树在咸丰年间曾遭雷击烧毁半株,数年后又奇迹般地复苏,因而得名。一进寺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杨柳树紧靠在湖边随风摆动,好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详细] |
![]() | 位于赤壁路3号,是钮永建任江苏省主席时,以其妻沈纤华之名所建。1946年9月1日至1948年8月31日,励志社向其租赁作为第三招待所之用。整个宅院占地面积989.9平方米。主楼为复合型西式三层楼房,砖木结构,钢窗木门,红砖清水外墙,青色平瓦屋面,外观清晰明快。楼内会客室、书房、起居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院内另有西式平房四幢。整个公馆共计五幢22间房,总建筑面372.6平方米。钮永建(1870-1965年),字惕生,上海松江人。幼入江阴南菁书院,1894年甲午恩科举人。1898年,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归国后,筹办学堂。1905年,赴德国陆军大学留学。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任沪……[详细] |
![]() | 牛首山、韩府山抗金故垒位于雨花台区铁心桥、江宁区秣陵街道祖堂东善桥林场牛首山,时代为南宋。牛首山,坐落在南京城南约15公里处起伏的丘陵之间。因山势陡峭,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韩府山,地处牛首山以北,绵延数里,北起秦淮河边,南与牛首山相连,是南郊的一道天然屏障。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国大将金兀术带领金兵直逼建康(今南京),岳飞率兵在牛首山、韩府山一线阻击金兵。抗金故垒起于韩府山,整个长度约有2000余米,时断时续。在自然形成的山石间断处,可以看到人工堆垒的痕迹。因年代久远,如今已有一些地段的石垒倒塌。韩府山的龙泉寺后山,当地人称其为将军山或断臂崖。当年,岳飞大战牛首山,手下一员……[详细] |
![]() | 中山北路262号大院内,原有建筑9幢50间,现有3幢民国时期的建筑,算是一处独具特色的民国建筑群。其中3号楼为主楼,俗称“飞机楼”,俯瞰下呈飞机外形。坐东朝西,中部两层,正大门突出,门楼为水泥外墙俗称“飞机头”,正门后中间是一层建筑,俗称为“机身”,两侧均是一层,水泥红砖、米黄色外墙,俗称为飞机“两翼”。整幢大楼呈米黄色外墙,坡顶,红色瓦面,西式风格,外形酷似一架飞机。据说,民国时期的此类建筑在国内仅见两处,其中一处为西安。该楼建于1937年前,建筑面积2542.6平方米。该建筑原为国民党西北民生实业公司驻南京办事处及西北文化协会旧址,产权登记为西北军政治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先生。后租于江南铁路……[详细] |
![]() | 李瑞清,字仲麟,又称“梅庵”,别号清道人。是我国晚清著名书法家,又是字画鉴赏家。辛亥革命后离开南京,隐姓埋名,遁居沪上,黄冠舒服,自号“清道人”。晚年在沪滨以卖字鬻画为生。由于他在书法艺术的源流探讨上,有不少独特见解,因而声名大噪,求其书画者络绎不绝,拜题学艺者接踵而至,连日本书法界名人也多渡海谋求他的书画,他和当时我国另一位书法家曾熙(农髯)齐名,深得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的赞赏,已故书法家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千均为其得意门生。他的代表作之一《松石牡丹灵芝图》深为艺术界所推崇,也得到吴昌硕称赞,并写有《清道人画松歌》,说他的画是“手披作画捻苍然,气象崛疆撑南山”,点出了李瑞清书画艺术上独树一帜的特……[详细] |
![]() | 南京惜阴书院 南京惜阴书院为清末南京著名的八大书院之一。惜阴书院由两江总督陶澍于清道光十八年(1858年)所建。这个书院有许多故事。光绪年间,两江总督端方就在南京龙蟠里“惜阴书院”的旧址,建造了前后二幢古式藏书楼,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里面有丁丙的“八千卷楼”藏书以及其他许多的珍贵版本。辛亥革命后,江南图书馆多次改名,但“八千卷楼”藏书基本完整。现在“八千卷楼”藏书迁往虎踞路,由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特辟专库保管。书院规模颇大,聘请当时名儒薛时雨为书院山长,挑选优秀学生人学,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末,端方等五大臣去欧洲考察,称赞西欧的图书馆。后端方出任两江总督,于1907年在这里创建中国最早的公共图……[详细] |
![]() | 云台山烈士陵园位于江宁区横溪街道云台山东南脚下的官塘山坡,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是江宁区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内埋葬着87位(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铭牌上写65位)牺牲的新四军抗日烈士。每年都有大批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小学生前来此凭吊祭扫。纪念塔碑高16.5米、宽5.4米,塔身正面雕刻着“云台山抗日烈士永垂不朽”贴金大字,塔前有宽敞的大理石平台,平台之下有烈士陵园三门大牌坊(宽15.8米、高8米)。陵园内建有陈列馆。馆内布局抗日铁军、挺进东南、江宁烽火、浩气长存、深切缅怀等五个篇章,展示了江宁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英勇人物和事迹。巍巍云台山,位于横山西北、江宁区西南,西北依……[详细] |
![]() | 位于普陀路10号。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陈诚由重庆回到南京。不久他就将夫人、子女迁来南京,住进普陀路10号。1948年6月,陈诚携妻眷离宁后,由其弟陈正修居住。整个院落,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院深宅大,竹木扶疏,浓荫如盖,清幽宜人。主体建筑为西式带尖顶老虎窗的假三层楼房,砖混结构,青平瓦,黄外墙。木门窗,二楼设露天阳台,楼内有会客室、书房、卧室、洗漱室等,室内还设壁炉供暖,设备齐全。院内还有西式平房三栋10间,汽车房一间。总建筑面积1251.9平方米。楼前大片草地,树木四季长青,宁静安谧。陈诚(1898-1965年),字辞修,号石叟,浙--田人。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20岁考入保定军官学……[详细] |
![]() | 中央饭店坐落在中山东路237号,现仍名中央饭店。中央饭店原设计为七层大楼,因其位于国府路(今长江路)的正南方,有关当局认为这么高的建筑会对国民政府的安全构成威胁,于是只批准建造三层。中央饭店坐北朝南,为西式混合结构的建筑。建于20年代末,占地面积5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7平方米,设备应有尽有。除了可供住宿外,还设有中西菜社、弹子房、理发馆等,以西餐著名,它是三四十年代首都南京最负盛名的饭店之一。1930年1月,中央饭店正式开业。同年11月,张学良应蒋介石之邀来南京,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张学良被安排下榻在财政部长孔祥熙的铁汤池官邸,其随行人员则被安排在中央饭店。1937年8月上旬,蒋介石邀……[详细] |
![]() | 曾静毅故居位于秦淮区荷花塘12号,时代为清。曾国葆祠堂位于原荷花塘小学内,是供奉曾国藩的五弟曾国葆的祠堂。曾国葆,字干,封静毅公,所以又称曾静毅公祠。曾国藩兄弟五人依次为曾国藩、曾国荃、曾国蕐、曾国潢、曾国葆,曾国葆曾经在曾国藩攻打太平军的湘军中任职效力,其后人在城南置业,建造房舍祠堂,此处院落就是曾国葆的儿子曾广泰为自己和家人所建。曾广泰,又名曾弼师,为当时的房屋主人,曾国葆的不少后人现在依然居住在南京。此处原有建筑四进,前两进已经在解放后建学校时拆除,现留下的第三进为大厅式建筑,大厅和左右厢房阔28米,坐北朝南,硬山顶,整体呈凹字形,为曾国葆祭祀祖先的地方,过去里面摆放祖先牌位。大厅左右为……[详细] |
![]() | 南京颜鲁公祠 南京颜鲁公祠是为纪念我国唐代名臣和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的祠堂,于1998年建立,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颜鲁公祠占地1800多平方米,除大殿、配殿、东西厢房和八字墙等均按历史原貌修葺一新外,还新建了门楼、放生井亭和曲廊等建筑。并在此基础上兴建了颜真卿纪念馆。南京颜鲁公祠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集研究、切磋和交流书法艺术,培训书法人才和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人文纪念馆,新建的颜真卿纪念馆曲径通幽、墨香四溢,通道前方大型汉白玉石刻上刻有著名女书法家萧娴书写的“书魂”,风雅秀逸、憾人心魄。续步曲廊环顾四周墙上,40幅书法碑刻琳琅满目,22块日本书法友人书碑,意韵独具,18块中方国家、省、市……[详细] |
![]() | 赤壁路10号民国建筑余青松旧居建于1937年以前,其院落占地面积924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数幢,建筑面积658.3平方米,原产权人为余青松。解放前,该处曾一度租给苏联大使馆作为办公之用,解放后政府代管并租给南京师范大学使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心理学家高觉敷,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黄显之,著名古文学者段熙仲等都曾长期居住于此。2007年,该处划拨赤壁路小学办公用,目前该处仅剩1幢主楼,这是一栋典型的民国时期的西式庭院小楼,两层式加阁楼带尖顶,淡黄墙,土红窗格,土红瓦,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53平方米,占地面积170.98平方米,现该建筑已维修一新。余青松(1897-1978年)……[详细] |
![]() | 普德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西北方向的普德村,始建于南朝萧梁天一年间(502-519年),明代重修,系敕赐古刹。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普德寺山门前原有龟趺一对,全长3米,宽1.7米,体型硕大,形象生动。原有殿堂四进,第一进为寺门。第二进为天王殿,殿内供弥勒、韦陀和四大金刚。第三进为大雄宝殿,内供金身如来,周列五百铁罗汉。殿前东西两侧各有月门,东通大厅,为寺僧会客之所,厅前有小天井,内有雨花泉一眼,再东小楼,为方丈楼;西通大院,有僧房十余间。第四进为无量佛殿,中供大铁佛一尊,高6米,人称伽蓝神。殿两角设钟、鼓楼。明清时期,普德寺仍为南郊胜地之一,招引众多文人骚客前来寻踪觅胜。普德寺原有基……[详细] |
![]() | 湖熟清真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水北大街39号。湖熟清真寺是湖熟街道一千余回民进行教礼活动的主要场所。200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修理,重建大殿。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厅左下院内凿一水井深16.5米。清宣统三年大殿前左侧建瓦房5间,左为水房,右为宿舍,中为客堂。1919年翻盖前进大厅3间,大殿5间及大门东首厢房2间,1922年修建后进通道及前后台阶3座。大殿屋面原为宫殿式建筑,飞檐翘角,因年久失修,东北屋角开裂。行将倒塌,后经人民政府拨款修缮,把大殿改建成平面屋顶,殿内基本上恢复了旧貌,砖木结构,面阔40米,通进深64米。1932年前后,寺内设立回民子……[详细] |
![]() | 南京阮籍墓 阮籍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内西南角花盝北岗21号四十三中学内。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系衣冠冢。阮籍墓现有墓冢,墓碑。碑为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年立。阮籍,字嗣宗,河南尉氏县人,曾出任东平相和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为三国魏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阮籍于景帝永安四年(261年)卒,年五十四。现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东南三十里的段庄为阮籍墓遗址。南京花露岗上的阮籍墓系东晋学子为纪念先贤所立的衣冠冢。《资治通鉴》记载:“谯郡嵇康、陈留隐籍、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特相友善,号竹林七贤”。魏晋换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政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士……[详细] |
![]() | 灵谷寺是由一个寺庙建筑、国民革命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的称为灵谷寺。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璋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详细] |
![]() | 瞻园路126号也是原国民政府首都--。民国时期,这里可是南京人谈之色变的“魔窟”——罗登贤、邓中夏、黄励、郭纲林、顾衡等烈士就是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陶铸、陈赓、丁玲和田汉等人都在这里被囚禁过。1924年,孙中山于广州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大总统,为警卫及纠察军纪需要成立了宪兵部队,为民国宪兵肇始。同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创设宪兵科,开始培训宪兵军官。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了“先安内后攘外”、“抗日必先剿共”等口号,同时在瞻园路126号成立了首都--。首都--由首都卫戍司令部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宪警处合并组成,用于进行城镇战斗与维持军纪、社会秩序、抓捕--。南京--……[详细] |
![]() | 萧友梅旧居建于1937年以前,其院落占地面积833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1幢数间,其主楼坐北朝南,高二层,青砖外墙,人字顶,青瓦,建筑面积为293.6平方米,原产权人为萧友梅,户名登记为萧勤(萧友梅之子),解放前该处曾出租给伪资源委员会使用,解放后该处先代管,后按政策拆销代管并拆价收购,1953年4月拨给华东军区使用,现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干部住宅,其建筑保护一般。萧友梅(1884-1940),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入日本高等师范附中、东京音乐学校、德国音乐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并任孙中山秘书处长。1920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讲师、主任,1927年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