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范成大祠在石湖行春桥西,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为明正德年间御史卢雍所建,后毁。现建筑为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重建,一九八五年大修。祠内保存的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咏六十首》碑刻,系明代遗物。《四时田园杂咏六十首》,是范成大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石湖所写,被后人誉为我国田园诗的典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了苏州农民的勤劳本色。在范成大祠旁的磨盘屿山坡上,还有潮音寺,1985年也进行了整修。……[详细] |
![]() | 翁心存故居 位于城区翁家巷门2号。原为明弘治、正德间桑姓住宅,后数易其主。道光十三年(1833)翁同龢之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购下,作孝养母亲之所,称“綵衣堂”。后经修扩,建成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官绅宅第。建筑分东、中、西三大部分,沿中轴线共七进,正厅“綵衣堂”为第三进。现存大小房屋约百余间,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1991年11月,以綵衣堂为中心建成“翁同龢纪念馆”对外开放。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沈石友宅 位于城区翁府前38号,原为清康熙间刑部尚书翁叔元故宅,后为沈氏所有。系清代建筑,其宅原有四进,坐北朝南,第一进为门厅三间,五椽袱,硬山顶。第二进已在“文革”中拆除改建。第三进为三间七架梁人厅一座,硬山顶。第四进为偏房。第四进左面为“笛在月明楼”,三间,歇山顶。现存轴线一组,共两进。沈石友(1858—1918),字公周,名汝瑾,常熟人,著名藏砚家,著有《沈氏砚林》传世。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陈去病墓位于阊门外虎丘西南麓,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10月病逝于故乡同里镇。1935年11月南社成立三十六周年之际,柳亚子等诸社友将其灵柩迁葬于南社诞生地虎丘山下,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墓在虎丘西南麓杉树林中,坐北朝南,作覆釜形,青砖围砌,水泥封顶,直径5.9米,高2.2米。后筑混凝土罗城,前立碑,设置石供案,铺砌墓道。碑镌柳诒徵所书“陈佩忍先生讳去病之墓”,额雕双鹤翱翔。后因年久失修而日渐残破,1982年由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整修。……[详细] |
![]() | 杨晋墓 位于虞山西北麓玉蟹泉下左侧。坐南面北,背倚虞山,占地面积约153平方米。封土平面呈圆形,底径2.8米,高1.2米,围以罗城,竖有1988年重修墓时所立“清画家杨晋之墓”碑一通,墓道长10余米。杨晋(1644—1728),字子鹤,号西亭。清初画圣王石谷入室弟子,工山水、花鸟,尤善画牛,曾随王石谷入宫绘制《康熙帝南巡图》。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载:“山人杨晋墓在中峰西,近玉蟹泉”。建国后多次重修。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翁同爵墓 位于虞山北麓破龙涧畔。清光绪庞鸿文《常昭合志稿》载:“湖北巡抚翁同爵墓在兴福寺西山坡上。”其墓坐西面东,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封土直径3.2米,高1.3米,墓道长26米,设有拜台、罗城。内竖1924年所立碑一通,正中镌“清湖北巡抚翁同爵之墓”,右下角镌“甲子夏重修”。1984年重修。原有石刻牌坊等,在上世纪60年代中被毁。 翁同爵(1814—1877),字侠君,号玉甫,翁心存次子,官至湖北巡抚。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言子故居及墨井位于城区东言子巷13至17号。系清代建筑,坐北面南,存东西二组平房。东组属17号,有四进,头进与第二进为三开间,第三进厅通面阔5间17.5米,通进深9架梁8.8米,厅后天井东侧为言子墨井。第四进在天井围墙之外;西组属15号,仅存第三进后堂。靠东组陪弄内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兵部侍郎珂兴阿所立御祭碑一通。堂后天井围墙上嵌砌乾隆及光绪间镌碑刻三块,分别为一松山房四止图、言子墓图、言子像等。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谢桥三烈士墓位于常福街道明晶村青松苑内,系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之墓,并立纪念碑一座。碑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型,顶端呈尖顶,花岗石做成。正面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下面有着花圈型浮雕。背面雕有“中国共产党常熟市虞山镇谢桥管理区工作委员会”、“常熟市虞山镇谢桥管理委员会”、“二零零五年十月一日敬立”等字样。纪念碑下面设有八级花岗岩台阶。纪念碑两侧设有刘震、陆恒昌、钱二二等烈士的墓地。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草荡13号(杨宅)位于城区草荡街,坐南朝北,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砖石结构,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原为杨氏住宅,现为市虞山镇政府方塔办事处。整栋建筑为两进,平面成“回”字型布局。第一进为混合式三层楼;第二进与其东西两侧建筑均为两层楼,通面阔为25.9米,通进深为55.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90平方米。底楼与二楼均有回廊相通,进门两侧设有螺旋型楼道,房内设有吊顶,并镌刻有各式图案。此处建筑于2004年6月18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曾朴故居位于城区山塘泾岸94号,即曾之撰、曾朴故居。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二进,建筑面积为400余平方米。第一进为两层小楼,通面阔18.1米,通进深8.8米,其后之砖雕门楼,技艺精湛。 第二进为单层,通面阔12米,通进深11.8米。整体建筑结构保存基本完好。曾朴(1872—1935),号小木,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等,晚清文学家,翻译家,著有《孽海花》等书,并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于2004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徐氏虹隐楼位于支塘镇何市荷花街,系清末翰林、藏书家徐兆玮之故居。今宅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硬山顶,抬梁式,通面阔4间12.5米,通进深7架7米,脊高约6米,花岗石柱础。宅约建于清同治间,原有临街门屋、大厅、后楼等三进。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部分建筑辟为桂村书院,后又作桂村两等小学之校舍。楼厅中靠东侧屋为其藏书处。建国后,楼厅改造为二层4开间,1993至1994年间又落架重修成现状。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翁咸封墓 位于虞山北麓秦坡涧下单家弄西。庞鸿文《常昭合志稿》载:“海州学正赠大学士翁咸封墓在顶山祖茔之右,海州知府唐仲冕铭”。翁咸封(1750—1810),字子晋,号潜虚,大学士翁心存之父,历官海州学正。其墓背山面北,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封土直径2.5米,高1.2米,外设罗城、石栏、拜台等,墓道长约24米。1984年修墓时重立“清海州学正翁咸封之墓”碑一通。北侧有清代中期建五开间硬山顶祠堂一座。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太平军侯裕田公馆位于城区山塘泾岸80至92号。系清代曾氏宅第,清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初年为太平军常昭监守侯裕田驻扎公馆。公馆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共有三路。东路前后两进,后进大厅通面阔3间10米,通进深8.2米,檐高3.6米,用月梁斗栱,青石柱础。中路有前后二进,通面阔14米。西路存前厅及后楼二进,前进大厅通面阔3间11米,通进深加出廊11米,檐高3.2米,梁架亦用月梁斗栱,青石柱础。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常熟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虞山东麓桃源涧下。1984年奠基,1988年清明节落成开放。占地面积70亩。门楼镌刻叶飞将军题书“浩气长存”额。入园过平行的石拱桥,即为祭扫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碑系钢筋混凝土结构,以花岗石贴面,高11.7米。碑后为象征性的大型群体烈士墓。其后为烈士墓区,共12座墓分成4行安置。陵园北侧建有屋顶由琉璃瓦铺设、具民族风格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此陵园于1989年8月31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旺文桥位于辛庄镇张桥社区欧泾村,建造于乾隆七年(1742)。此桥是当时张桥居民往返常熟最西的市镇杨尖(今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的必经之路。该桥系花岗石砌筑方形单孔条石穿板桥,东西走向,桥面由三块石板拼铺而成,宽约1.5米,厚约0.2米,跨径4.3米,全长约15米。桥面丰水期距水面约2.5米。在东桥墩金刚墙上嵌青石功德碑一通。上款为“建造旺文桥助银众姓开刻”,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壬戌季冬穀旦”额。于2017年5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缪仲醇墓 位于城区中山南路北端舜过泉南侧。墓坐南朝北,背靠虞山。墓冢封土直径2.6米,高1.3米,后立1986年重修时所立“明代名医缪仲醇之墓”碑一通,外设罗城,墓道长约32米。清乾隆间言如泗《常昭合志》载:“山人缪希雍墓在破山。”《苏州府志》云:“缪希雍无后, 尝施田於兴福寺僧为守墓。”缪仲醇(1546—1627),名希雍,号慕台。明代名医,东林党人,著有《本草经疏》、《先醒斋广笔记》等。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金门 金门,民国时期为沟通观前街与阊门商业区的联系,于1921年筑南新桥,1922年开金门。但第二年即发生了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的-战争,祸及苏州。士绅认为开了金门不利,便重又砌没,另在其南60米处开辟新阊门。新阊门与景德路对直,似乎方便了,但出城后还得拐个弯再上南新桥,加上位置和高度皆不相宜,于是1929年动工重新开辟金门,1931年竣工,外与南新桥连成直线,内与景德路曲线相接,城门系罗马式,也设三门。……[详细] |
![]() | 聚福桥位于城区水北门大街福山塘口。始建于明代,原为木桥,俗称北高木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县令陶环改桥墩为石构,题名“福履桥”。乾隆三十三年(1768)秋塌损。三十七年里人金见龙捐资重建,更名“聚福桥”。今桥系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花岗石砌筑。矢高5.5米,中宽3.1米,全长约21米。南北两侧明柱上分别镌楹联为“商楫往来皆倍利,农耕万物永丰登”、“四海清宁庆大有,万方和泰乐升平”。于199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永济桥 位于城区南门上塘街南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成于五十九年(1720),由督粮道马逸姿捐俸及里民汪晋卿助捐建成。今桥系三孔拱桥,东西走向。中孔矢高6.4米,顶宽4.5米,桥堍宽6.2米,跨径28.6米,全长41.3米。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小孔7节,中孔11节。在两侧明柱上分别镌“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楹联。石栏板上刻题记数十行。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梅宅位于周庄镇梅堰浜。民国年间,澄虚道院的陆道士所建,坐北朝南,现存前后三进,砖雕门楼二座,占地面积309平方米。梅宅现已改建为蚬江渔唱渔业馆,周庄“镇为泽国”,由于地处太湖东江、松江、娄江古三江流域,湖泊、河道、湿地多,渔业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蚬江渔唱”是清代周庄八景之一,昔有“蚬江打鱼舟,载网时出没,欸乃柔舻鸣,宛转清歌发”,意境优美、襟怀宽广的诗句。2009年,梅宅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