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粟庵遗址在昆山市正仪镇绰墩村。元未名士顾阿瑛(号金粟道人)在其家祠辟金粟庵,成为昆曲的发祥地。原有古戏台、绰山亭等建筑,后被破坏,现存石拱古桥(广陵桥)、古银杏树一株。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林迹亭立于昆山市玉峰山南中部半山腰,是一座歇山式四角方亭。清道光十四年(1834)由两江总督陶澍所建,名“粤如旷如之亭”。亭子檐高2.7米、宽4米、长4米。亭上的楹联为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所题,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期间治水利偶过昆山,应县令之邀,登亭览景,即兴集范成大、陆游诗句,书楹联“有情碧嶂团栾绕,得意孤亭缥缈间”,上款:“道光甲午,偶过昆山,来登此亭,因集石湖,放翁诗语题之”;下款:“三山林则徐”。清咸丰元年(1851)亭倾圮,邑人吴再锡重建,即将此联刻于石柱上,改名“林迹亭”,以表纪念。“文革-”期间,此亭四柱两副对联被群众用泥巴涂没,未遭毁坏,得以保存。1984年有关部门对它又进……[详细] |
![]() | 四神父墓位于常熟虞山镇北门外虞山半山腰晏家山山坡上,年代为清。四神父墓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详细] |
![]() | 文星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1991年7月2……[详细] |
![]() | 溥济桥俗称“陈家桥”,东西走向跨于锦溪镇中市河,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青石单孔石拱桥,拱券分节并列彻筑。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归有光墓原位于昆山东南门内金潼里,因城建的发展,于1989年将归墓往东移300米,建在东大桥堍,沿城河岸辟地3.7亩,仍名“震川园”。……[详细] |
![]() | 富春桥俗称“高板桥”,在江苏昆山市玉山镇北后街与东塘街交汇处,富春桥周边有东采莲街、西许文塘、北东门街、南北后街,南北跨于东塘河上。明洪武三十年(1398),由知县梁瑞建造,桥下有周忱、况钟题名。明正统三年(1439)黄彦修捐资重建,道光四年重修。1997年市政府出资对桥进行了加固维修,1997年被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为并联式青石拱桥。桥长32米、高4.5米、宽4.4米。1997年修复,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文笔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玉峰山紫云岩之顶,为纪念昆山第一位状元南宋秦国公卫泾所建。是一座醒目的碑塔,高5.5米,清末重修。民国初,在原石笔外敷水泥加固,镌刻“文笔峰”三篆字。赵朴初赐翰重题,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时期,昆山县石浦卫泾,赴临安(南宋首都杭州)考试,三场连捷,考中了孝宗淳熙十一年(1143年)甲辰科状元。后授为秘书省正字等职。他清正廉洁,要求严格,常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为座右铭,起堂名为“后乐堂”,自号“后乐居士”。六十八岁那年,卫泾病重,十月故世,葬于湖州归安县石佛山,谥号文节。昆山士人十分敬仰卫泾,在玉峰山出现过魁……[详细] |
![]() | 抱玉洞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玉峰山顶芙蓉峰下,始建于宋代(960—1280年),洞口的上方为人字形,向阳,洞高2米多,洞内底部平坦,约8米左右。为供奉梁代慧向和尚所建。据悉,当时,慧向初来昆山建寺时,年岁已高,生活条件极差,住在马鞍山的山洞里,又暗又潮,风、雨、寒、热,他全不在乎,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在梁武帝的授意下,经过慧向大师的精心选址。筹集建筑物资,亲自监督工地,终于在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于马鞍山脚下建成了“慧聚寺”。随着岁月更迭,慧聚寺又演变成现在的华藏寺。慧向法师的晚年,驻锡扬子江心虾蟆山,并入寂于此山。宋代时洞内供奉着华藏寺(前身为慧聚寺)的开山大师慧向的石像。该石像……[详细] |
![]() | 十眼桥,始建于明代,系花岗石多孔平板桥,由一孔较高的平板与九孔低平板桥连接而成,桥全长52m,高3.1m,桥宽2.7m,中孔跨度3.5m,造型优美。该桥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后又几经修缮;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与古莲池、文星阁、古莲长堤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详细] |
![]() | 锦溪古内河水道总长度约6公里,两岸分布着古桥、驳岸、河埠、水墙门、过街廊棚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物。……[详细] |
![]() | 庞山湖农场瞭望楼位于吴江区松陵镇庞北村,年代为1932年。庞山湖农场瞭望楼,位于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庞北村,单间三层,呈正方形,高6.90米,宽4.70米,长4.70米,由青砖、水泥等材料构筑。第三层上曾设铜钟一架,为员工作息报时所用,四周墙壁均设枪眼。现一至三层墙体完好,三层上面的女儿墙大部已毁于“文革-”期间,该建筑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为近代遗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庞山湖原是吴江的一个著名湖泊,在吴江城区以东三里处。2009年,庞山湖农场瞭望楼被市政府列为第五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培元公所卅周年纪念井位于吴江区盛泽镇牧童湾,年代为1926年。培元公所卅周年纪念井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彩云桥是苏州城外西北部的一座桥梁,位于山塘街半塘,跨山塘河。原系木板桥。始建于宋天禧四年(1020),《半塘小志》载:“桥在半塘寺右,横跨山塘河。天禧四年增起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政和元年重建为石板桥。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初,南堍毁坏,康熙三年僧试宝重修。1955年改建成石板木栏桥。197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装铁栏杆。桥与铁路桥平行,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跨径7.4米,宽3米,长7.9米。……[详细] |
![]() | 久大堂位于东山杨湾村张巷129号,现已升为市级文保。久大堂建于明末清初,原主人为张氏富商。现存三进院落,保存之完好,雕花之精美,在东山现存明清古建筑中,已不多见。……[详细] |
![]() | 苏州圣约翰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十梓街18号(东端),苏州大学本部西校门外。是美南监理会在苏州创建的第一座教堂(另外2座是宫巷的乐群社会堂和养育巷的救世堂)。该堂始建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潘慎文在天赐庄(意为上帝所赐的地方)建造,名为首堂,有400个座位。20世纪初,苏州的基督徒人数增加,到1915年,监理会拆除了首堂,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有800座位的西式教堂,并为纪念卫理公会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而改名为圣约翰堂。圣约翰堂的设计者是美国人约翰.M.慕尔博士,与天赐庄圣约翰堂建筑风格一致、面积大小一样的还有两座,一座在美国圣路易斯,一座在日本神户。诺贝尔……[详细] |
![]() | 上津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外枫桥路东首广济桥西,东与广济桥相望,西和永津桥、下津桥相对,跨上塘河(古运河段)。为一大型单孔石拱桥,桥券宽大,河面宽广。登桥遥望,一派水乡风光,使人流连忘返。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津桥南堍有“故明郝将军卖药处”石亭一座。“郝将军卖药处”是一处已有近400年历史的古迹。史料记载,郝将军姓郝名太极,明代云南晋宁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守城立下战功。明朝灭亡后他来到苏州,在上津桥卖药为生。他虽然是个低级军官,但苏州人仰慕郝太极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可贵品质,称他为“郝将军”。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组织兴建金鸡湖李公堤而……[详细] |
![]() | 北张家巷雕花楼既沈宅。北张家巷九号沈宅内,有两座精巧别致的小型雕花楼,比东山雕花大楼早建七十多年。整个楼厅,雕有云彩、花卉及飞禽走兽。底层廊檐下,六根角撑上,刻有成对的狮子头、蝙蝠及仙鹤含灵芝等凸雕装饰,图形十分纤巧秀丽。所有窗格,花纹众多。沈宅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分中、西、东三路。主建筑居中,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和两进楼厅,共五进。前三进为苏州一般传统形式,三开间圆作,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结构。后两进楼厅南北对照,面积相同,左右以厢楼贯通,组成走马楼。两楼面阔皆为三间12.2米,进深8.9米。楼上下四周设内廊相通,楼层内廊出挑。中间石板天井略呈正方形。楼外立面雕花繁多,雕刻……[详细] |
![]() | 柴园位于苏州市醋库巷44号。是一处建于清末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此地初为清道光年间潘曾琦宅园。光绪年间,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购得,重修扩建后,人称“柴园”。东宅西园,园中前有鸳鸯厅,宽敞豪华,后有楠木厅,典雅淳朴。其间布置庭园四区,以中园最佳,水池清幽,船厅怡然,山石奇巧,丘壑自具,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抗日战争爆发后,渐散为民居。50年代,南区人民政府曾驻此。1957年后为学校使用。1978年拆除池北楼厅,建三层教学楼。1985年市文管会、民政局共同出资重点维修鸳鸯厅、船厅。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柴园现存面积2150平方米,园中尚存鸳鸯厅、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假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