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思范桥位于吴江震泽镇太平街西栅,相传为纪念范蠡而建,故名思范。初建无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道士姬玉衡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里人龚振龙、陈士元、陈德魁、张宿五再建,同治五年(1866)重建。花岗石单孔拱桥,南北走向,跨荻塘市河。桥长35.4米,顶宽4.9米,堍宽4.8米,跨度为10.3米,矢高5米。思范桥两侧各有楹联一副,东向为: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邨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上联明示禹迹,思范两桥一东一西,如两轮明月,遥遥想望,互为呼应。而两桥在造型上又极为神似,堪称姐妹桥而相媲美。下联之蠡邨,即蠡泽村,过思范桥向南约二里路,相传为范蠡隐居……[详细]
  据史料记载,宁邦寺始建于梁代,当时称“海云禅院”,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谋害后,同为抗金名将的韩世忠看破朝廷的腐败,奸臣当道的局面,便隐退在苏州市的沧浪亭,他的六位部将也随之来到苏州,在穹窿山隐居参禅。他们虽然离开了朝廷,但依旧希望国家和平安宁,因此将“海云禅院”改称“宁邦寺”。随着历史的变迁,宁邦寺经历了无数劫难,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宁邦寺修葺一新,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十方信众。从山门殿到山顶的钟楼,共有台阶578级,落差达百余米。这在苏州是绝无仅有的,在国内也比较少见。宁邦寺内拥有长18.8米,高3.8米江南地区最大的唐彩大卧佛。山顶的宁邦精舍,海……[详细]
  吴梅故居,是我国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吴梅老先生(1884—1939)的故居。是一栋典型的苏州民居,墙门间北面是一个天井,天井北的二层小楼东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吴梅藏书楼。墙门间西面也是一个天井,落地长窗后是大厅,厅上有楼,楼又分东西两厢。大厅北是中宅门,其上砖刻“乐居安天”四字系吴梅手书。蒲林巷35—1号,一座典型的苏州民居。红漆斑驳的木门边,“吴梅故居”标志牌赫然入目。吴梅(1884—1939)这个名字,是和昆曲紧紧相连的。二十世纪初,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收藏戏曲典籍的吴梅为拯救振兴昆曲所作的努力堪称他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吴梅老屋本在滚绣……[详细]
  “双塔影园”位于苏城官太尉桥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诗人袁学澜的故居。该园宅占地四亩余,是一处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苏州传统园林古宅。站在官太尉桥上向袁学澜故居院内张望,只见一片粉墙黛瓦、飞瓴翘角、树木掩映、重重院落。袁公又名景澜,字文绮,号春巢,嘉庆至光绪年间人(1803—1894年)。世居苏城东南尹山乡袁村,家素封,饶有田宅。年少苦学,补诸生,乡试却屡不第,居家着书课子,暇或朋友觞咏。咸丰二年(1852年)袁公购吴门官太尉桥冷香溪畔卢氏旧宅,奉母迁居城中。因园宅西南毗邻双塔,名以“双塔影园”,并撰“双塔影园记”序其始末。袁公诗文,脍炙人口,着声吴下。所著《吴郡岁华纪丽》为记岁时苏州风土人情节令时俗之作……[详细]
  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之间有一幢八进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达源故居。徐达源故居的第三进名为写韵楼,即是当年吴琼仙的书斋,现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出进。该楼为一楼厅,面积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厅前为一庭院,院中原有砖雕门楼、花台等,现存有半残的漏窗一个,其两边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着楼前褐黑色的长窗和楼侧青灰色的高墙,望着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现出当年“写韵帘垂碧柳阴”的情景。就是在这座写韵楼里,吴琼仙写下了许多诗篇。“湖光十里碧粼粼,画出江南二月春。逢着桃花侬要问,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杨时节未闻莺。徐忱旧馆分明是,何处东风第一人”等佳句脍炙人口,流……[详细]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占地1130平方米,位于白塔东路60号。该园为清乾隆年间沈其奕所筑,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又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俗称“北半园”。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向公众开放。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筑以黄石驳岸,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该园布局以狭长水池为中心,筑以黄石、太湖石……[详细]
  苏州烈士陵园位于苏州市西郊横山西麓,原名苏州横山烈士陵园,建于1956年4月。2000年2月,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原址对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改建。苏州烈士陵园占地140亩,改建后分纪念瞻仰和烈士安息两个区。纪念瞻仰区居于陵园中心位置,采用主轴线对称布局。轴线长约160米,由西向东依地貌呈阶梯形,相应建筑依次为大门、牌坊、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陵园电教馆、悼念广场、纪念碑。纪念碑呈四棱塔式,高27米,寓意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日,碑上镌刻陈毅元帅为烈士陵园的题词“为人民事业而牺牲是最光荣的”,碑底柱正面和两侧各刻有一幅浮雕,画面分别为“百万雄师过大江”、“烽火沙家浜”、“铁岭关大捷”,背面是……[详细]
  •藤蔓从古老的桥身上垂下,桥头连着围着竹篱笆的人家,非常上镜。景点介绍太平桥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重建,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桥身石缝里长着藤蔓,非常上镜。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的《周庄的某一天》画的就是太平桥,并把她自己也画了进去。站在太平桥对面的南市街上,你可以把南北市河与后港河丁字河口上的太平桥,以及太平桥桥头围竹篱笆、摆着盆栽的水乡人家一同纳入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很有味道。从桥前经过、穿过桥洞的游船也是摄影的好素材。太平桥距双桥不远,如果选好角度,你还可以拍张包含双桥的全景照。导览1991年4月,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慕名专程到周庄写生,她选择……[详细]
  长洲县学大成殿,在干将东路平江实验学校内,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长洲县学创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即广化寺改建,元明几经修建,即所谓旧学,明嘉靖二十年(1541)迁现址,以福宁成寿寺改建,即所谓新学,清雍正三年(1725)后为长洲元和二县学,现存大成殿为光绪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32米,进深六檩17米,扁作梁架,四同有外檐桁间牌科,前设月台,近年已加以维修。长元县学不仅有“左庙右学”两路自成体系、功能不一的各种建筑,而且学内北部和东部还有多处绿地和小园林。据记载,道山亭之北,东为菜圃,西为桃李园;东南有土山松林、杂花数十株的春宴园;其东栽竹数百竿,名小淇……[详细]
  渔庄又名“觉庵”,是近代书法家余觉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渔家村建造的一座别墅。别墅简朴雅致,开门见湖,与上方山遥遥相对,近水远山,风景绝佳。1965年渔庄归政府所有正式改名“渔庄”,并全面修复。渔庄前原有四面临水的湖心亭一座,系乾隆二十二年总督尹继善修建。渔庄的廊、亭、厅、院虽构筑简朴,但这座古宅面山临水,有道是“远浦藏舟一水飞洮带城郭,近山人户数举流翠湿衣裳”。推门而出,近处碧波荡漾,有白鹅戏水,远处上方、七子诸山群峰竞秀,看不尽湖光山色惹人醉。渔庄的主厅“福寿堂”因当年清末慈禧赐书“福”、“寿”而得名,典雅宽敞,内有一块“懿旨嘉奖”的匾额。后厅为“天镜飞来厅”,“天镜”指宋范成大“天镜阁”,遗址……[详细]
  位于吴江震泽镇藕河街虹桥弄西,跨通泰河。始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8年(1919),震泽市镇当局在虹桥东堍近处增建一亭,名之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联:“远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画本,近邻塔影花香鸟语尽诗情。”民国24年6月(1935),因新开頔塘转道河(新开河),将虹桥拆除移建于思古墩。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单孔拱桥,东西走向。全长24米,中宽3.1米,堍宽3.5米,矢高3米,跨径7.1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虹桥龙门石面刻有“轮回”图案,桥栏望柱雕有两对石狮,桥面石南北两侧刻有“虹桥”桥名。桥身两侧各……[详细]
  双塔桥位于吴江震泽镇贯桥村(原八都镇北长村)和七都镇李家港村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水洲东西各建一拱形三孔桥,名叫双石桥。后在两桥堍镇以石塔,故名“双塔桥”。明万历七年(1579)由浙江南浔董份修缮,后两桥俱圮。清雍正七年(1729),里人盛宣令、邱美中募捐重建,东侧的那一座仍为拱形三孔,西侧的那一座则改作了梁式。现存之桥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花岗石拱形三孔,东西走向,跨稽五漾口。桥长34.3米,桥顶宽3.4米,桥顶面长3.35米,堍宽3.7米,中孔矢高5米。桥顶立有四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有一头石狮子,桥面两侧筑有护栏,高0.5米,宽0.2米,东西踏步各2……[详细]
  定慧寺位于苏州市凤凰街定慧寺巷内。寺院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代有兴废,时有王大臣善信各为护法,使香烟不绝。其间,犹以苏东坡与颙禅师及守钦禅师常以诗文往还、禅理互启传为佳话,并有多处史迹遗留。为苏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殆至一九五八年始为苏州市第七塑料厂占用。一九九七年时,苏州市政府实施定慧寺巷改造,由沧浪房产集团负责人史建华先生首倡保护史迹、恢复古刹定慧寺。经多方奔走努力,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终获政府批准并宗教局与佛教协会研究决定,作为西园戒幢律寺下院开放。於是,西园戒幢律寺为修整定慧寺动迁改造厂房共耗资七百余万元,重葺围墙、修复大殿、重建山门殿、天王殿,依次改造原厂房为玉佛殿,讲……[详细]
  又名莲花桥、人民桥,位于吴江市盛泽镇坛丘社区原坛丘老街“火通街”西首,跨坛丘港。元延佑四年(1317)始建,名莲云桥。清雍正元年(1723)修建,易名莲花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重建,翌年告竣,复原名。民国17年(1928)增建栏石,望柱东西两侧栏石下用大青石筑砌。“文革-”期间曾改名“人民桥”,并在桥顶南北两侧刻“人民桥”三字。“文革-”后恢复原名,但“人民桥”三字还保留在桥上。1984年,在桥东西两则台阶上分别筑有两条混凝土车辙道,并对桥周边石驳岸进行维修整治。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25.6米,宽3.1米,矢高4.52米,跨径10.6米……[详细]
  泰伯庙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桃花坞历史街区之中,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历史可追溯至东汉,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梁式,桥墩仍为石砌,桥面已有改动。过桥迎面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详细]
  禹王庙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在甪里古村北端三面临湖的甪里洲。景区占地五十亩,由山门、牌坊、梨云亭、大禹像、太平军土城遗址、禹王殿、财神殿、天妃宫、古码头等组成。禹王庙是西山岛民为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建立的祠庙。西山禹王庙现为太湖中仅存的一座禹王庙,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有大殿三间,楠木梁柱,高10米,单檐歇山式,四只戗角,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青石御路一方,为明代遗物,刻双龙戏珠。庙旁石碑题字“万顷波涛一望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书。庙四周,湖山毓秀,庙旁地上,有菜籽大小的铁色砂粒,是传说中大禹铸铁釜、斩妖龙时留下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曾这样评价禹王庙,“甪里洲三……[详细]
  江苏省昆山市巴城老街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东西长200米,街道狭窄,仅容3人并肩同行。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两边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间挑出,使老街显得更加狭窄,有“一线天”之称。巴城老街延续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两旁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商店傍水而立,面街枕河,粉墙黛瓦,石岸斑驳,河埠错落有致。市河水色清冽,河中舟楫如梭,一派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情。直到解放前夕,老街基本格局未变。1949年后,老街东段是巴城镇党委、政府所在地,老街成了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营中百公司、烟酒专卖公司、银行、信用社、联合诊所、供销合作社百货商场、副食品批发部等先后落户老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镇建设发展,……[详细]
  横扇博士桥原名八字桥,位于吴江市横扇镇四都村三组。始建无考,原为木桥。相传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桥处有东西向横港及南北向西港两条河流交叉流经,两港交处的西南部是只牛字圩(农耕圩田)。元末,有位风水先生来到此地,说牛字圩像只卧牛,若能在牛头上安上两只角,就能成为“日日万人朝”的好龙脉,可出“真命天子”。地处八字桥域后来没出“真命天子”,憾恨被明洪武年代军师刘伯温破了“风水”,于八字桥中间的“牛脑中央”建个“甏头观音”,它像一颗钉将“卧牛”活活钉死,从此“真命天子”出不来了。“甏头观音”现尚存于八字桥堍,由人进香。于是当地人就于横港及西港上各架一桥,两桥成“八”字形,仿佛在牛头上安……[详细]
  松陵泰安桥俗名新桥,位于吴江市松陵镇盛家厍老街区,跨新开河(又名新桥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始建。盛家厍原为松陵城东南商业街区,商铺比肩而立,热闹非凡。明嘉靖年间,邑人吴淓兄弟主持开凿自吴淞江通城西烧香浜的新开河,将此城南地区分割为南北两片,新开河上建此石桥以利商业街区的通行。桥毁于咸丰战火,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松陵人称之为新桥。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13米,宽3.35米,矢高4.4米,跨径4.65米。两堍都有桥台。由南向北17级,由北向南16级。南桥台正南4级,东5级,西3级台阶,桥台面1.6×4.4米,北桥台正北4级,东6级,西4级台阶,桥台面1.62×4.44米。整座……[详细]
  青龙岗石刻包括巫相岗石刻和龙门石刻,位于虞山小石洞东南上侧半山腰处,虞山中路路北侧。巫相岗石刻坐南面北,在一块高2米、宽6米的形如龙首的巨石之上,有用双勾法镌刻的“巫相岗”三个钟鼎文体大字,字径高约1.8米,宽约1.5米。巫咸系商初太戊帝(前1638-前1563)时候的贤相。汉《越绝书》载:“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巫咸,殷贤臣也……巫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县西海隅山上,”明邓韨《常熟县志》:“巫咸墓,在虞山上,子贤亦葬其侧。”宋王爚为县令,尝修其墓。县令孙应时撰墓碑云:“墓在邑之青龙山嘴。”今虞山北端之小山村,又称商相村,传为巫咸父子之故里。龙门石刻坐南面北,在一块高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