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理古城AAAA ![]()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详细] |
![]() | 介绍: 雄峻庄严的太华寺,坐落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太华山腹。太华山东临滇池,北接华亭山、碧鸡山、南连太平山、罗汉山,是西山的最高峰。这一带峰峦起伏,溪水潺潺,木林苍翠,秀竹牵衣。太华寺依山傍水,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巍然耸立,颇为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烟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蜿蜒陡峭的太华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宁静和谐的迷人景色; 太华寺,又名佛严寺,由云南禅宗第一师玄鉴创建。梁王赐寺额佛严寺,后因太华山而得名。至今已历经七百年风雨驳蚀和兵燹的沧桑岁月,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和修葺,但主殿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 太华寺座西面东,规模宏阔,布局严谨,四合五天井,走马戏角楼,展现了多民族传统……[详细] |
![]() | 位于罗平县鲁布革乡乃格村北1000米处的黄泥河畔。水电站由拦水大坝、地下厂房、斜塔、纪念碑、浮雕、简介碑、首部枢纽、引水系统等组成,分布面积105500平方米。地下厂房,建在乃格村上游1000米左岸梁子山洞中。建筑坐北向南,正门上 书-“鲁布革水电站”7字。内部设有主副厂房、主变压器室、母线洞、尾水闸门室等,上下共18层。厂房长125米、宽18米、高39.4米,装有4台容量为60万千瓦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图片斜塔,位于地下厂房西面大山顶上,倾斜度为45°,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安装的220千伏输电斜塔。钢铁铸成的大斜塔连接从山体内部地下厂房伸出的横穿黄泥河大峡谷的输电线。斜塔的设计主要为解决大……[详细] |
![]() | 大园子墓地俗称杨家大园。位于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西北距师宗县城约5000米。墓地所处区域南侧为丘陵高地,北侧地势低洼,现有湿地分布,湿地连子午河,河与南盘江支流九龙江相通,东侧为村落。墓地地势较高,上覆盖茂密林木,并分布有部分近现代坟墓。墓地外形呈近椭圆形土堆状。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考古调查中发现此墓地。2015年、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师宗县文物管理所等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园子墓地进行了2次科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清理墓葬402座,出土……[详细] |
![]() | 又名分水关遗址。位于曲靖市马龙区旧县街道白塔社区黄土坡村民小组。遗址由东向西沿驿道及其两侧分布,分别由关东桥、关西桥、东照壁、西照壁、古驿道、寨门、驿道两侧古建筑,以及已毁寺庙建筑内的部分明代石雕构件和清代碑刻组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驿道,现残存长850米。其中村内一段长208.7米、宽2~2.5米。路面用不规则的块石铺成,部分石块尚存马蹄印迹,路两侧均有排水沟。道路保存完好。民居建筑,现存24栋,位于驿道两边临街位置,从村东至村西呈紧密相连的“联排”布局。多数民居建筑底层全部为店铺,户与户之间的山墙前檐均为双马头风火墙,马头墙上用瓦当拼出不同图案。双马头风火墙除具有防火功能外,也有建筑装饰……[详细] |
![]() | 宜良文庙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四年后(1513)迁建于城内守御所之右。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李淳以“历来建树取向阳,学宫面北笑宜良”为由,迁建于县城西北角,是为现宜良文庙。宜良文庙座北朝南,沿南北中轴线建有大同门、状元桥、泮池、文明坊、棂星门、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文庙占地26000余平方米,东西对称,布局严谨,形成了三路四进的建筑格局。集殿、阁、堂、祠、照壁、石牌坊、小桥流水、石雕、木雕为一体,把儒家思想与建筑形式相融合,体现了儒家“天下大同”和“集大成于一体”的思想理念。宜良文庙是中国传统文庙建筑的优秀代表之一,是云南省规模第二大文庙,也是昆明市保护最好、规模……[详细] |
![]() | 越州三堆子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西关社区北关村民小组东北约2000米处的耕地内(越州钢铁厂西北角)。三堆子墓群由3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的墓葬组成,由北向南依次编号为1、2、3号梁堆墓,总面积1262.3平方米。1号梁堆墓位于墓群北部。封土呈椭圆形。最大处直径23.6米、高约3.3米,面积约437平方米。2号梁堆墓位于墓群中部。封土呈椭圆形。最大处直径23.2米、高约3.5米,面积约422平方米。3号梁堆墓,位于墓群南部。封土呈椭圆形。南北长21.2米、东西宽19.1米,面积约403.3平方米。三堆子梁堆墓群为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12年8月16日,当地村民在3号梁堆墓东部……[详细] |
![]() | 西华寺位于师宗县城西500米处天台山东麓。建筑坐东北向西南,自山门起依地势逐层上升,沿中轴线分别由山门、前殿、中殿、大殿、观音殿、碑刻等组成建筑群,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寺院建筑全部为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前殿,3开间,通面阔12米、进深8.5米、通高约9.5米。殿中为明间,前檐卷棚出厦,屋架为七檩抬梁式穿枋梁架结构。悬挂匾额“西华禅寺”,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师宗州知州金星瑞题书,是寺中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前殿至中殿之间为1石砌台基,经台基越18级台阶可入中殿。中殿,3开间,通面阔17米、进深7米、通高约9米。殿中为明间,前檐出厦,置回廊。檐下为莲台吊柱,昂呈龙首状,穿插枋额头呈象……[详细] |
![]() | 三清阁位于昆明著名的西山区景游览区的最北端,是通向龙门风景点的门户。这里山崖险峭,石峰高耸,苍松翠柏之间一条人工开凿的石道蹬的石道蹬梯沿石壁陡岩缝隙间蜿蜒。这里是观望山下五百里浩瀚滇池风光的最佳处之一,也是寻古探幽之所在。以山道险奇而论,这里也算“之最”; 三清阁始建于元朝,原为梁王避暑行宫,古称避暑台,后元末兵战不断,烽火四起,此山逐渐走向荒废残破;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世袭黔国公沐氏富豪捐资,由滇池摆渡村人李应举在此兴建海涯寺;因寺上有石形似罗汉,因此海在寺又称罗汉寺。到清朝道光年间,有关方面再次组织工匠沿着此段险峭悬崖重新修建楼阁,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以三清阁为主体的九层十一阁的建筑……[详细] |
![]() | “边纵”滇中区护乡第八团驻地旧址位于昆明市呈贡县城南700米为320国道(即昆明至打洛的国道),北靠三台山,现为县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12月16日凌晨,杨贵团长在刘家营大寺前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滇中区护乡第七团(简称呈贡护乡团,整编后改称为第八团)正式成立。12月22日,呈贡护乡团和“边纵”二支队四团(即九支队四一团)在中卫村会师后,滇中地委命令呈贡护乡团接受“边纵”领导。当晚,在化城村的毕凤云家中召开二支队四团党委和中共呈贡县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王茂、江风、周长庆组成前线指挥部;杨贵带领一个连配合四团迫击炮连,与驻呈友军保安七团在大开门山头设防,狙击向宜良方向溃逃的蒋军……[详细] |
![]() | 惠家大院即龙院村龙普路133号,该院房屋始建年代不详。抗日战争开始后,曾担任过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员、《义声报》总、云南官印局局长的惠我春移居到龙院村,购下了这座宅院和一片土地,因此称为惠家大院。惠家大院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西部有两个院落,是原主人惠我春一家的居所,东部是一个大院,建有两座二层楼房和几间平房,是长工居住和堆放粮食农具的地方,大院西南端为进出大院的门楼。1939年秋天,敌机对昆明的空袭越来越频繁,由于清华大学在大普吉建有科研基地,许多教授便在普吉一带租房居住。自1940年秋天开始,先后居住于惠家大院的有西南联合大学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吴有训,物理系教授赵忠尧……[详细] |
![]() | 西南联大教学楼和援华美军空军招待所旧址(含将军公馆)位于昆明市五华区龙翔街道办事处西站社区滇缅大道281号。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原西站12号、后昆瑞路38号、现滇缅大道218号大院的第十四冶金建设集团公司办公大楼,因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是西南联大教学楼和“飞虎队”司令部暨美国空军招待所(如图)而蜚声中外。实际上,这幢大楼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援华美军昆明总部,美国人自己称为“战斗司令部”,对外称为“美军第一招待所”,中国官方称为“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总部”。由于当时“飞虎队”赫赫有名,所以,老昆明市民则称为“飞虎队司令部”或“美国空军招待所”。昆华农校建于1936年,占地上百亩,校园宽阔,校舍一流。主体建筑……[详细] |
![]() | 位于宣威市双龙街道办事处河东营村委会北面自然村北部,即石龙山东麓缓坡地带。遗址为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治所衙署建筑遗址。遗址依地势由高向低呈东西向分布,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遗址内原建筑共分前、中、后3个院落。后院南北两侧配有花厅,已毁,现仅存后院正厅房屋建筑。建筑坐东向西,单檐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4.5米、进深7.2米,明间减去中柱,呈抬梁结构,木格子门窗,小青瓦屋面。在前院西北方100米处建有石牌坊,现存直径约80厘米的石柱础1个;石牌坊西面曾建有关圣宫,为“安土司瞻天祝圣之所,乡人祈年报赛之地”。前院西南方200米处建有池塘,呈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0米,……[详细] |
![]() | 乐峰天主堂位于罗平县富乐镇乐峰村西北。建筑坐西北向东南,由门楼、中堂、配楼、神父住房、花坛组成中西风格相结合的教堂建筑,占地面积2519平方米。建筑内部梁架为穿斗式,外部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祭台左右和中堂左右各为穿斗式砖木结构,各间脊檩与中堂正四棱锥形檐枋连接,构成一座整体。门楼,哥特式风格建筑,呈“山”字形,二楼一底,用五面石和砖砌置。走廊前设3级台阶,通长16.5米。一楼,明间通高6.8米,正中嵌高2.3米、宽1米的石拱门,门上方阳刻“1890~1994”字样,字上部阳刻“JHS”和“十”字架。2次间布局相同,均饰有1门1窗1“十”字架。左次间菱形上方图案呈“A”字样,右次间菱形上方图案……[详细] |
![]() | 又名永安桥、福德桥。位于会泽县梨园乡江底村北的牛栏江上。桥南北横跨于长江上游支流牛栏江江面上。牛栏江南岸为曲靖市会泽县江底村,北岸为昭通市鲁甸县江底村。桥全长49米、净跨38米、宽3.15米。桥用14根铁索与南北桥墩牢固相连,其中桥面10根、东西护栏各2根。桥身用40根长1.2米、直径5厘米的铁杆连接,桥上铺垫木板,两侧桥栏与桥面悬空高1米。铁索每根直径25厘米。南北桥墩用墨石嵌砌,与山连接。铁索两端嵌于石墩内并用铁构件固定。南北桥墩上建桥房,北桥房为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南桥房为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均为3开间,通面阔9.85米、进深9.35米。进出桥面必须由桥房通过。北桥房内专置建桥碑3通……[详细] |
![]() | 中国远征军将官住所旧址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碧鸡社区居委会高峣村冷水塘1号。1号别墅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前设雨棚,后带三间附属用房。砖木结构,二层,占地150平米,建筑面积270平米。高8米。屋顶为简洁中式坡顶,西式墙体。远征军主要将领戴安澜将军曾在此居住。2号别墅平面布局为不规则长方形。砖木结构,二层,占地250平米,建筑面积500平米。高8米。体量较大,屋顶为简洁中式坡顶,西式墙体及门窗。一层、二层设观景平台,外廊圆柱,局部线条装饰较简洁,有三个出入口。远征军主要将领杜聿明将军曾在此居住。3号别墅平面是以“圆”和“方”为基本元素的组合。占地195平米,建筑面积390平米。高8米。……[详细] |
![]() | 俗称三百户营天主堂。位于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居民小组五联小学内。教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42平方米。教堂为法式建筑,共两层,屋檐下置回廊。4开间,通面阔18.66米、进深7.61米。钟楼为哥特式风格。教堂为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让·玛丽·约瑟夫·毕尔贝(中文名“宋清光”)于清光绪六年(1880)建造。初期设立男经堂、女经堂、男子小学、女子小学。之后,法籍传教士马蒂亚斯·奥斯特(中文名“高荣升”)来到曲靖三百户营传教。1935年,德方弗朗索瓦·阿道夫·德日乃到曲靖三百户营驻堂传教,于此开办诊所。1936年,约瑟夫·玛利到曲靖三百户营天主堂任神父。1936年4月26日上午,中国工农红军……[详细] |
![]() | 容家祠堂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堂琅社区灵璧路会泽县第一中学校内文庙西侧。祠堂坐南向北,随南高北低地势沿中轴线依次建有门楼、过厅、正厅、两厢、厨房、粮仓、小花园,组成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分布面积1756平方米,建筑面积740平方米。门楼,重檐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3.2米。明间通面阔4.6米、进深5米,2次间通面阔各4.2米、进深6米。由明间向东西次间逐渐向外呈弧形延展。东西次间外墙前各建敞口外“八”字墙。各高、宽均为7.6米。门楼底层明间设大门、通道。前有石质台阶7级。一进院过厅,建于高0.8米的石基上,单檐硬山顶抬梁式砖石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4.3米、进深4.4米。前檐出廊,檐……[详细] |
![]() | 宣威文庙大成殿位于宣威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大成殿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大成殿建在高1.3米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7开间,通面阔25.35米、进深15.1米。殿身5开间,通面阔21.05米、进深10.8米。明间通面阔5.15米、进深10.8米。次间通面阔4.95米、进深10.8米。稍间通面阔3米、进深15.1米。殿身四周为宽2.15米的回廊。鼓形柱础,石砌台基,台基边沿安装石质护栏杆。台基正面设有与殿身通面阔等长的垂带踏跺,垂带踏跺中间为石雕御路。台基背面明间后亦设有垂带踏跺,宽度略小于明间通面阔。山墙、后檐墙为砖墙,墙上共开设13道木格窗。前檐装26扇木格子门,檐……[详细] |
![]() | 法窝岩洞遗址位于宣威市宝山镇摩嘎村委会发窝村西南约1.5千米的格香河(北盘江上游)北岸萨姑梁子中段山腰偏上的岩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26°1453.8、东经104°2932.5,海拔1654米。洞口呈半圆形,朝向为南偏东42°,最宽处29.2米、最高约30米。洞内高大宽敞,最宽处达50余米,光线可及深度170余米,光线极佳。由洞口至洞内43米左右呈斜坡,至洞内岩壁后,洞转由西北方向向内继续延伸,洞也逐渐变小,光线变暗至黑暗。洞口前为高10~13米的笔直陡坎,坎下是坡度近70°、长约200米的陡坡,坡脚是由宝山至田坝的乡村公路,公路南侧是笔直的岩壁直达格香河底,岩壁高约200余米,格香河边海拔为1……[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