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队部旧址位于番禺区沙湾镇福涌村涌边自然村陈氏祖祠内。1938年11月,广州沦陷。以吴勤为司令的广州地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成立,在珠江三角洲开展抗日武装活动。1940年9月,成立了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中队部设于陈氏祖祠。中队长林锵云,指导员黄柳言。随后,上级党组织派谢立全(化名陈光明,公开身份是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教官)和谢斌(化名刘斌,公开身份是参谋)参加和领导独立一中队的工作,以此为据点,开展敌后斗争。2002年,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队部旧址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旧址建筑边线外延5米,东、西包括两侧庭院,南侧包括前广场及……[详细]
  汪刘二公祠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关口正街玄武古庙东侧。明万历元年(1573年),为纪念在屯门海战中抗击葡萄牙入侵有功的广东提刑按察使汪鋐及创建新安县有功的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而建。汪刘二公祠,自明代创建以来,历经重修,当地官民每年春秋致祭。抗战期间遭日军拆毁,仅留后殿。汪鋐(1466-1536年),徽州婺源县大畈(今江西婺源县大畈乡)人,进士出身,正德十六年(1521年),率南头军民将侵占屯门达七年之久的葡萄牙入侵者击溃并将其驱逐出境,成为我国最早率军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将领。刘稳(1518-1575年),湖广雩县(今湖南雩县)人。进士出身,隆庆六年(1572年)巡视广东海防,经略南头,为复……[详细]
  廖氏宗祠座落在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建于清末,平面为四进院落式布局,坐东南向西北。面宽19.6米、总进深52.3米。正门前面为广场,广场前砌长方形的照壁,照壁前有一口池塘。占地面积共1400平方米。头门门额置“廖氏宗祠”字,楷书阳刻。两侧封火山墙,硬山顶,龙船式脊塑有人物花草、鳌鱼塑雕,还有檐口置绿色的瓷质狮子。门内正中设一木隔屏风。柱梁间刻有姜太公访功吉、八仙闹海、穆桂英挂帅以及花木浮雕,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地面铺设红色方砖(边长均为37厘米)。两侧设套间。二进中间是一座四柱歇山顶香亭。亭内铺红色灰地面,用线界成方砖样,地面十分光滑。亭顶瓦脊塑麒麟、花鸟灰塑。亭旁种有花木,颇有意趣。左右为廊。……[详细]
  沙基位于沿江路与六二三路交接处,沙面东侧。沙基惨案是中国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国和日本在上海镇压-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邓中夏、杨殷、苏兆征、林伟民、李启汉等人到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会以及工人群众中进行-的准备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着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纷纷响应,-人数达25万人。工人声明拥护上海工商-合会对五卅惨案提出的17项条件,并针对英帝国主义在香港执行的歧视华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项要求。有10万多名工人在苏兆征等……[详细]
  邝氏宗祠——抗战期间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地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旧围,GPS坐标:北纬22°5509.3,东经113°4842.1,海拔高程34米。该遗址始建于明末清初,坐北向南,是三间二进合院布置,面阔10.4米,进深17.5米,砖木石结构。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自卫队,同时建立中共支部,发展党员,在太公岭村建立一个交通接待站,打下了群众基础。1938年初,张英在邝氏宗祠以办学为掩护,开展宣传、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2月,以宗祠前地堂作操场进行军事训练。邝氏宗祠于……[详细]
  陈恭尹夫妇墓 位于广州市龙洞祥云岭南麓。墓坐北向南。墓面用灰沙构筑,分坟头、山手和前台三部分。由坟头而下分为四级,坟头用灰沙版筑呈半圆筒状,中间嵌一连州青石大碑,中刻“陈独漉先生暨配湛郭恭人合墓”,楷书,左右两山手间各嵌一黑石碑,右碑中刻“南敬陈公府君墓”,(独漉第三子名适)左碑中刻“十三世祖妣吴太孺人之墓”(陈适之妻)。墓前有三方护墓大碑,分别为“重修陈独漉先生墓碑”,“重修陈独漉先生之墓记”及为保护该墓的“番禺县政府布告”。陈恭尹(1631~17OO年),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广东顺德人。南明桂王授他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暗中从事反清活动;后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在广州育贤坊建小……[详细]
  越秀山水塔位于越秀山西坡小山岗上,下临解放北路。广州市最早的水塔是1908年建于长寿路的西关水塔,第二座是1928年建于杨箕村石碑龙潭的东山水塔。第三座便是1930年建造的越秀山水塔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拆毁,西关水塔于1976年已退役拆除,只有越秀山水塔保存下来,成为广州目前最老的水塔。有关部门准备将越秀山水塔辟为展示广州市自来水发展历史的展览馆,展出过去民间的用水、储水实物和图片,以及现代净水模型和实物。1930年7月广州市政当局决定在越秀山原放午炮的台基上建造水塔。现塔南面石碑刻有“1931年3月1日由市长林云陔奠基”字样。水塔于1931年7月23日建成,1932年4月1日正式启用。水塔的自来……[详细]
  植地庄抗日战役纪念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地庄的垯沙岗,纪念碑后有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墓。建于1956年10月31日,1992年12月重立。坐西北向东南,用花岗岩砌筑平台,平台占地面积为160平方米,碑体分三级,顶部正中用红色花岗岩砌筑四层“梯”形碑座,上面矗立一座8米高的纪念碑,碑身分成四节,逐节收窄,下两节为方柱体、上两节为圆柱体,碑顶部雕饰“宝珠”。在第二节正面中间,竖刻烫金大字“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下款刻“郑少康”。该纪念碑纪念在植地庄抗日战斗牺牲的英烈们,弘扬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烈士墓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1……[详细]
  四方炮台原名永康炮台,在广州城北越秀山蟠龙岗顶。顺治十年(1653年)建,是-战争的重要遗迹之一。因炮台呈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炮台长宽约48、高7米。分外台和子台,设有大小炮22门,其中外台配炮13门,台中的子台配炮9门,是广州城防的更要据点。-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无能,炮台被英国侵略军占据,并在此设英军司令部。广州北郊三元里等乡人民同仇敌忾,挥戈御侮,于1841年5月30日引四方炮台之敌至牛栏岗以围歼,翌日数万群众复包围四方饱包,准备全歼敌人。由于广州知府余保纯等投降派因侵略者的请求而向武装群众施加压力,英军才得以解围,逃离四方炮台并退出广州。四方炮台收复后,即进行了修复。第二次-……[详细]
  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风景区内的楞严寺经近年扩建修整,重现风采。寺堂结构平衡、深邃、严整统一,砖瓦木石所造的飞檐、门楼、台阁无不体现东方古典建筑文化的神韵。据志书载:湖光岩曾有陷湖、净湖之称。湖边楞严寺在隋代名曰“灵惠侯祠”,北宋靖康七年(1126年),有一位“擢拔流俗,足不入城市”的僧人孙琮,在此结草为庵,借白云岩洞为佛堂,供奉如来三宝佛,取名“白云禅庵”。此庵一直香火不断,到了清代才更名“楞严寺”。“楞严”二字取自佛教《楞严经》,表示佛法坚强的意思。寺堂内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寺内环境幽静,绿树扶疏,古木苍翠,在庄严肃穆的寺堂外,却是一派轻松开阔的景象。绿地随缓坡舒展,奇树、怪石、盆景散见其上……[详细]
  廖氏宗祠位于勒流扶闾。清咸丰年间(1850年)举人廖森带头出资扩建。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两天井,面阔约34米,进深约60米,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硬山顶,灰塑脊,碌筒瓦,青砖墙,石勒脚,抬梁式木结构。两边梢间为平房式建筑,与主建筑物有青云巷间隔。 前座灰塑博古瓦脊,有醒狮、蝙蝠、花蓝、石榴等图案。门口梁架有贴金木雕双龙及众多人物图案。正门上方墙壁有泼墨云龙图,两边有人物、花草等组画。墀头有精美砖雕。包台基座有花岗岩石雕花纹图案,左为“麟趾呈祥”,右为“龙凤交辉”。内墙上亦有人物壁画。 三进之间有两天井间隔。天井两侧为厢廊,梁架用回字形木构架,雕刻有花纹图案。 青云巷左门楼……[详细]
  郭真人古庙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白沙社区山兜坊缯山尾真人公园内,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二进二廊合院式布局,面阔7米,进深14米,面积98平方米。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建筑,穿斗式梁架结构。碌灰筒瓦,青砖墙体。红砂岩石匾额上刻“郭真人古庙”,有红砂岩石刻对联一幅。现存郭真人庙大殿一间、三圣宫一间,土地庙一间。现任住持武当玄武派陈玄真道长。郭真人名然,号自然,陕西兴元府人,精通三教。宋理宗年间随父(任广东按察使)游览至东莞,喜爱深溪龙潭(今虎门镇新联村附近)胜地景,便结庵隐居于此。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久旱不雨,郭然为救民难,积薪0,以求苍天……[详细]
  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八年(1949年)地址:恩平市君堂镇江洲圩居委会江洲中学内。仕安岑公纪念堂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八年(1949年)建,纪念堂曾为县华侨中学校舍,后为县师范学校校舍,现为江洲中学保管学生自行车库之用。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中西合壁建筑风格。总宽14.29米,总长24.65米,占地总面积352.25平方米,高14米,共3层。正面两侧建筑物向外凸出,中间向内凹入,竖四条水泥圆柱。第1层平面分5卡,头卡分正座,及东西厢房,厅中竖6条方柱承托,厢房侧面设水泥楼梯登上2楼;第2层对竖8条方柱,头卡有东西厢房,中间设有阳台;第3层的南面东西两端建有六角攒尖顶的小房,正面大书“仕安岑公纪念堂”字,背面……[详细]
  建于1923年的兴中会坟场,为辛亥革命先烈坟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先烈南路25号,两与邓荫南墓为邻。整个坟场占地数亩,翠草葱茏,绿树成荫。邓荫南先生生前曾说,“如我死后,凡兴中会同志当共葬一处。”因而由兴中会会员钟荣光、邓植卿、陈少白、苏焯南等27人发起,于1923年10月由孙中山令广东省长在广州市东郊大宝岗(即现址)拨地建立坟场。坟场前建一黄色牌坊,上 书-“兴中会坟场”。坟场有一“元祖兴中会坟墓”方形石柱碑,柱座刻铭以记建赢坟场缘由、经过等。墓地自东而西一字形排列,依次葬有会员潘嘉、宋绍殷、宋居仁、甄壁、甄吉庭、黄璧华、黄隆生及夫人、黄桂月女士、林永伦及妻何氏、宋少东、林海山及妻郑氏,其巾以……[详细]
  金山摩崖石刻 位于潮州市潮州古城之北,一名金城山,“高四十丈,周围四里”,形如覆釜,为古城后扆,东北临韩江。山上多巨石,是摩崖勒石的好地方。此山有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石刻100多题,至1984年文物普查时仅存30题,内容丰富,历史价值高。石刻中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题刻,有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知军州事王汉辟金山的《金城山记》,有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知州郑伸修筑潮州城的《郑伸筑城记》,有元王用文平息兵乱的《林仕猷纪事》等重要纪事题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补史书的不足。此外,还有朱熹的笔迹“拙窝”及元代“清辉同趣”,明代“凤台壁立”等风景……[详细]
  赖恩爵墓原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大坑山鸡爬地,清光绪三年(1877年)迁至王母王岐塘。墓上建筑呈凸字形,以花岗石结砌。全墓分为墓冢、享堂、祭台、墓堂和墓道5部分,面积为1432平方米。墓顶浮雕龙戏珠,其下为“峋山遗爱”石匾。墓碑浮雕花纹,中嵌黑色板岩字碑,高0.55米、宽0.39米,碑文为楷书阴刻: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孟春月下浣吉旦迁葬;皇清诰授振威将军提督广东全省水师军门、显考讳恩爵、谥武昭德卿赖公府君之墓以及立碑子孙之名字。墓堂上环列有石鼓、石柱础、石狮,墓道上有石狮,华表各1对。墓保存基本完好。赖恩爵(?~1848年),字简廷,新安县鹏城人。行伍出身,在反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战争中战功显赫……[详细]
  王大中丞祠俗称巡抚庙,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的老墟中。创建于清康熙年间。据嘉庆《新安县志·建置略》坛庙系载:“王巡抚祠,祀国朝广东巡抚王来任。一在西乡,一在沙头墟,一在石湖墟”。为三间三进的祠堂式建筑。穿斗式木构梁架,硬山顶。建筑面积408平方米。建筑物包括头门、前廊、中厅、后厅等,颇为壮观。大门石额上 书“王大中丞祠”五个阳文大字,两边石对联为:“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留史册;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思万载仰旌常”。王来任,正黄旗汉军,天聪八年(1634年)举人,康熙四年(1665年)巡抚广东,曾上奏广东六大害,得到清廷关注,并逐条施行改革。康熙七年,王来任因同情沿海拒迁边民,执行命……[详细]
  北亭崔氏宗祠位于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北亭村渭水大街14号,该祠堂始建于清代光绪四年(1878),1997年重修,2008年重修。坐东向西,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30.46米,总进深52.47米,占地面积1602.58平方米。该公祠三路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祠前有开阔地坪,立有旗杆夹石一对。大门门额镶木匾阳刻“崔氏宗祠”四字,两边有钟鼓楼、青云巷,左路青云巷石额阳刻“礼门”,右路青云巷石额阳刻“义路”。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堂梁架正中悬刻“大衍堂”木匾,上款“光绪四年戊庚岁”,下款“1997年仲春”。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后堂设前廊,后堂衬祠天井处有一口古井……[详细]
  沙边窑遗址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市头村沙边自然村东面,年代为宋,类别为古遗址。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鉴贤岗遗址:将窑址所附山体纳入保护范围,东距窑址边缘约7米,北距窑址边缘约6米,西距窑址边缘约20米、南距窑址边缘约10米。后底岗遗址:将窑址所在山体纳入保护范围,东至窑址所在山岗与东侧平地边界,北至窑址所在山岗陡坎外缘边线,西至窑址与沙边村之间陡坎护坡的上边线,南至距窑址中心文物保护碑约26米处的山岗南山脚线。建设控制地带:鉴贤岗遗址:东距窑址边缘约30米,北距窑址边缘20米,西窑址边缘约20米,南距窑址边缘4-20米,局部至现状路边。后底岗遗址:东从保护范围……[详细]
  宋参政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塘头街1号。是李姓为纪念迁居逢简的始祖李仕修而建的宗祠。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现为晚清风格。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三进,面阔11.57米,进深46.30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头门鸭屎石脚,中堂、后堂为麻石脚。头门进深两间9架,前廊三步。梁头雕有简化的鳌头、博古纹及花果纹饰,麻石虾公梁上雕有鳌头,驼峰、梁下石雀替雕有博古纹饰。中堂德昌堂进深三间13架,前四架轩廊,后三步廊。祠堂前带麻石地堂,麻石素面栏杆围护,在顺德祠堂中少见。祠前小涌设“李德昌堂水埠”。祠堂雕刻较为精细。建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