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大梅沙遗址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村前海湾沙堤上。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与周代。1980年发现,其后于1992年、1993年两次发掘共2405平方米。遗址Ⅰ区(沙堤中部)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有两个文化层,发现有灶坑遗迹。出土陶器有夹砂与泥质两种,器种有釜、罐、碗、豆、器座、支脚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划纹、叶脉纹、水波纹、贝印纹、指甲纹、附加堆纹等。石器有斧、锛、刀、拍、砺石等。T11③层的木炭标本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250年。Ⅱ区(沙堤西南部)为周代,第二文化层出土大量几何印纹陶器,其中多为夔纹陶器,也有原始瓷豆。陶器纹样多为组合纹,如夔纹与方格纹、云雷纹、凸格或凸点纹组合。陶器种类有瓮、罐、……[详细]
  殷氏宗祠——大沙乡农民协会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旧围,GPS坐标:北纬22°5550.9,东经113°5007.1,海拔高程22米。整座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建筑三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进深29.86米,面阔11.84米,高7米。两侧设两廊,围合中间设有一天井。砖木结构,硬山顶,首进博古脊,二进龙舟脊,抬梁与穿斗结合式梁架。1925年秋,广东农-动领袖彭湃在此开展农运串联。随后,在中共东莞地方组织的发动下,成立了大沙乡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会址设在殷氏宗祠,开展农-动。1927年12月17日,中共东莞县委领导人蔡如平等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响应、支援广州起义的工作。1938年初至1941年,中共……[详细]
  莲峰书院位于石湾区莲子岗丰宁寺侧,是保存为完好的一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莲峰书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间最后一任南海知县宋玮召集七堡士绅捐资修建作为七堡内五十四个村庄子弟的封建科举的教育场所。据《南海显志》记载:莲峰书院在魁岗堡。石湾园尾莲子岗南麓,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宋玮楷大江、大富、魁岗、深村、榕洲、张槎、土炉七堡绅士捐建……现今保存下来的书院碑记亦有记载:南海大魁之间旧有文武庙,在丰宁古刹之左……因日久栋宇圮颓,召集各乡绅士拟解奚囊,仍其旧而修葺之兼创后坐,大其规模,以广嘤鸣之雅谊,或品商古今,或会课艺文……莲峰书院历代多有修葺,仅乾隆二十三年各乡士绅就费了七百金,历时三个月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详细]
  东平大押清代当铺碉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1号,紧邻当年明代东城门的城门楼。这座碉楼造型的当铺旧址建于清代,俗称为“大东门当铺”,是当时全市第二大当铺。与中山七路西门口的另一当铺旧址——宝生大押遥相呼应。东平大押现已变身为内地首家典当博物馆。东平大押建筑平面呈方形,北侧高五层,南侧高四层,建筑物外立面呈碉楼状。如今仅存当铺的仓库楼,四面都有开窗,窗口都是内大外小,花岗岩石窗套,屋顶建有女儿墙,使得整幢建筑外观上呈现出碉堡状,在1999年被定为广州市级文物。百余年前,400多家当铺林立羊城,以至于有“当铺多过米铺”之称。如今,其中大多已灰飞烟灭,在老城区仅存几座碉堡式当铺,让人留下印象深刻,位……[详细]
  前山寨城位于珠海市前山镇旧城内。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租借濠镜澳(今澳门)后,明朝廷为防御外来势力侵略,于万历二年(1574年)筑关闸,派兵驻守莲花茎,又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建前山寨,派参将领兵驻守。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筑城墙,以副将镇守。据《香山县志》载:“土城周围四百七十五丈,高九尺,下厚三尺,上厚二尺;每城二十丈增筑子城一丈,凡二十四丈;为门三:南曰‘前丰’,东曰‘物阜’,西曰‘晏清’,北逼于山故不门……”。乾隆九年(1744年),前山寨改设为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署,辖番禺、东莞、顺德、香山等县海防及澳门事务,故又称“澳门同知”。城内建有军民府、军装局、火药……[详细]
  陈氏小宗祠 位于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陈上川“奉金归本”始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面宽三开间18.5米、进深共42.9米,总面积约为793平方米。琉璃瓦剪边,悬山顶。正门廊石柱4条,石材传系陈上川派船自越南南方运回。祠内仍存“陈氏小宗祠”木匾1块,长2.43米、高0.68米,朱色髹面,阳刻楷体髹金,右上角篆体阳刻印“追远报本”,左下角刻方形印二,上印阴刻“光前”、下印阳刻“裕后”,均篆体。匾无年款,亦无署名。另有陈上川画像和其母其妻画像各1幅,均按清代服式绘制,系族人年节祭祀时悬挂的“祖像”。陈上川(1626年-1715年),号义略,今湛江市南三镇田头村人,是明……[详细]
  宋廷桢夫妇墓 位于花都市赤坭镇三和庄村后,土名飞鹅落地。始葬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现墓为光绪三十年其子孙将宋与3位夫人骨殖合葬之墓。墓地范围大,从后土到山脚石华表全长56米。墓茔分四级,最上为后土,往下三级渐次扩宽。后土为土丘,上竖篆文后土之神石碑。第二级中间竖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圣旨全文的刻石,作展开三页的书卷式,有座。第三级即本墓圈,青砖砌筑的交椅形,正中嵌麻石墓碑。碑文楷书,正中:“皇清敕授文林郎赐进士出身四川富顺县知县廷桢宋府君妣李太孺人庶妣刘孺人庶妣李孺人”,右山手嵌1方墓志石(已移置洪秀全纪念馆保存)。再下第四级为土台,两边有麻石旗杆夹一对(左边的已毁),上刻宋廷桢的功……[详细]
  在被称为“荔乡”的广东省高州市根子镇,现存有一个果园,园里生长的荔枝树虽然树龄都已在500年以上,但棵棵枝繁叶茂,年年硕果累累。这就是中外闻名的“贡园”!据史载,唐朝宦官高力士当年贡奉给杨贵妃品尝的荔枝就摘于此果园,并后续进贡给皇帝,所以人们称此果园为“贡园”。当年大诗人杜牧有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该诗中可以看出,杨贵妃是非常喜欢“贡园”荔枝的。据说高州市大多数的荔枝树都是“贡园”荔枝树的后代。因此“贡园”也被人们尊称为“荔枝博物馆”。而“贡园”所在的根子镇,由于荔枝的品种和产量在全国最多,也被业内的人们称为“中国荔枝第一镇”。由于名气大,……[详细]
  石庵位于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石庵山(古称石瓮山)西面半山坡,距潮州市区约15公里。山上高树凝烟,怪石嶙峋,曲径迀回,洞穴幽邃;山下碧溪流水,清幽雅致。石庵依山而筑,尽得自然之神韵。庵分二层:上为佛堂,白墙灰瓦,十分简朴,堂前有桂花一株,高逾一丈,植于明代,据传为明末公主(郡主)手栽,芬馥异常;下为自然岩洞,洞虚如室,可容十数人。从山脚登蜿蜒小径而上,可见路左峭壁上,镌“寒拾留响”、“不昧因果”的摩崖石刻,为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手书。石庵有“最上岩”,《海阳志》载:“最上岩在城东石庵山,扪萝陟蹬凡三数三至半山,岩石隐伏,有僧舍两椽,下为岩洞,洞虚如室,可容数人。岩前余地宽可数十人坐,有石壁削立,镌……[详细]
  东江纵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位于东莞市高埗镇低涌村熊氏悦南祖宗祠内。熊氏悦南祖宗祠建于1781年,1931重修一次,面积200平方米。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指战员宿营地旧址位于低涌村苏氏宗祠。苏氏宗祠建于1713年,1983年重修一次,面积400平方米。两处旧址的建筑物均是砖瓦结构。为开辟东莞水乡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200多人在大队长谢阳光、政委何清率领下挺进高埗镇低涌。指挥部和部队驻地分别设在低涌熊氏悦南祖宗祠和低涌苏氏宗祠里。部队到达低涌后,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战斗,取得辉煌战绩。如击退刘发如土匪的袭击,粉碎日军的扫荡,俘虏伪军抗红义勇军团长李女夫妇,击退土匪李……[详细]
  拜庭许大夫家庙位于越秀区高第街许地41号后座。从商业气息浓厚的北京路转入高地街,再沿幽深蜿蜒的小巷拐入许地,老街的气息立即扑面而来。院里屋角勾翘,朱瓦层层,古色古香。相传许氏家族为炎帝后裔,许家祠所以冠名“拜庭”,则源于拜庭是许家兴旺腾达的大功臣。生于清代的拜庭家境困窘,13岁即到盐店做童工。一次,聪明勤恳的拜庭与另两家盐商同时出海购盐,归途忽遇暴风,独得拜庭一人指挥正确得以返航,所在盐店因无竞争对手大赚了一笔。事后,拜庭航海有术、经营有方的口碑便流传开来,各大盐商竞相出高价聘请拜庭,但他以道义为重仍为原店服务。店主有感于拜庭忠厚,遂分股予拜庭。拜庭愈加尽心尽力,终成广州一大盐商。后拜庭长子率……[详细]
  明心书院,位于荔湾区明心路5号桃李小学内。始建于1912年,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889年。那一年,广州博济医院美籍华人医师冯西,在医院内收养了盲幼女四人,并把她们送入医院附设的女塾读书。三年后,由于盲女人数越来越多,冯西就在仁济街租赁房舍设立盲人女塾,收录社会失明女孩入学。当时女塾聘请了巴陵会盲婴院的赖玛女士任教员,教授盲女们盲文、音乐、编织等。据史料记载,当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灾,加上学校规模亟需扩大,所以,1912年,冯西在芳村明心里(现在的明心路一带)征地建筑校舍,将女塾改名为明心书院,这便有了广州第一所盲人学校。主要现存一栋主教学楼,属砖木混合结构,共三层,外形总体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由……[详细]
  东山苏公祠(亦称永思堂)坐落于苏围村的中央,以正中央的地理位置彰显宗族血脉的权威与荣耀。五百多年前,东坡居士的第十五世孙苏东山,官至五品,走任桂林府推官。仕途兴起,宗脉流旺,明成化十七年苏公拓土兴建了永思堂。东山苏公祠始建于明代,维修于清代,坐北朝南。府第式建筑,原建筑大部分损毁坍塌,现仅剩三及照壁。总共阔11.3米,总进深43.4米,占地面积490平方米。砖、瓦、土、石、木构筑。悬山顶,屋面板瓦,红砂岩石条墙基。中轴厅堂大门前有五级花岗石石阶,大门轩廊两侧有红砂岩柱础、柱承重檀条、砂砾岩门框、门枕。门框镶有大理石阳刻对联,上联为“汉室忠臣北”,下联为“宋朝学士家”,横额为“东山苏公社祠”。中……[详细]
  周恩来活动居址(周恩来养病处)位于陆丰市金厢镇黄厝寮村。1927年10月初,南昌起义军南下海陆丰。在中共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陪同下,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前委书记周恩来,及同行的起义军前敌总指挥、11军军长叶挺,11军党代表聂荣臻,先到陆丰湖东,因未找到地方党组织,又返回南塘,与中共陆丰南塘区委书记黄秀文取得联系。当时周恩来身患疾病,杨石魂雇了一顶轿子,抬着周恩来.来到金厢黄厝寮村,住在黄秀文的家里,治疗休息近10天,受到地方党组织及黄秀文家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在杨石魂、黄秀文的陪同下,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趁夜色来到洲渚村海边,乘木船离开金厢,安全抵达香港。周恩来在香港病愈后前往上海。该住址建……[详细]
  象埔寨,位于古巷镇古一村,座西向东偏北30°。象埔寨宽162.4米,深154.4米,寨为方形,建筑格局规范严谨,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做厝,座座格局不同相同”之说,全寨由一大门进出,并各有通道连接最后面的“陈氏大宗祠”,通道长约110米,宽5.9米,在通道的两侧有三条平行巷,每条巷长140米,宽2.3米,从寨门内至大宗祠后,建有三条横向贯穿全寨的大街。第一街长157米,宽2.7米。第二街长157米,宽3.7米。第三街长157米,宽1.5米。由三街六巷形成寨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寨门为石拱结构,高2.45米,宽1.5米,门上有匾额“象埔寨”,并有落款,上款“壬戌之秋”,下款“颖川郡立”。 象埔寨规模宏……[详细]
  七堡义勇祠(郁南县六区农会暨农军旧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平台镇大地村委大地村,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座西北向东南,所记载,该祠原为广三路三进深,其头门厅己于1972年损坏,改建成为分8卡二层楼房。二、三进没有改变面貌,占地面积1157平方米,总面宽28.28米,总进深35.10米,建筑面积993平方米。砖木瓦结构,硬山顶,回廊开敞,拱门对称,柱石上刻楹联,墙壁上有灰塑和彩画,整体气氛显得幽深肃穆,古色古香。中后座都是敞口散厅,厅中立有四条砖柱,中厅砖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内容为:“朝出搴旗,夕归秉来,积十二年奋身苦战,可怜自韧肉飞,至今风雨苍茫,忧想英灵呼杀贼;生为义士,死作国殇,保千户……[详细]
  东莞新二区抗日民主政府遗址位于大岭山镇连平村大石板,GPS坐标:北纬22°5539.1,东经113°4838.9,海拔高程32米。该遗址原是硬山顶三层砖木结构的炮楼,坐东向西,宽5米,深9.5米,北侧为金字水瓦房,总占地面积约47.5平方米。1939年,连平村村民黄吉华为防盗匪,建成此座炮楼。1958年,该炮楼被拆去两层,北侧瓦房于1990年改为一层砖混合结构水泥房。随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941年4月初,东莞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连平乡民主政府成立,乡长李金腾,副乡长刘桂平,乡政府驻地就设在该炮楼。1944年8月13日,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东莞新二区政府成立,张英(后黄华)任……[详细]
  漱南伍公祠位于杏坛古朗。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祀奉古朗伍姓二世祖漱南公及其配室胡氏、余氏。坐北向南,三间三进,总面阔29米,总进深24.6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头门面阔三间,进深24.6米,阔29米,连接东西两偏间。镬耳山墙,碌筒瓦面。两侧包台高1.5米,基座石刻花纹。石栏板雕贵人出行图案。梁架托木雕贵人敬酒及迎宾图案。梁架雕花至前檐,地面铺设阶砖。第二进面阔14米,进深32.3米。梁头木刻花纹及贵人出行图案。屏风精致。第三进面阔14米,进深32.3米。梁架精造构筑。地面铺砌阶砖。此祠建筑开阔高大,柱间斗拱亦雄浑,柱础形式多达五六种。头进偏间墙上镶有三块碑记……[详细]
  何述铉墓 位于中山市板芙镇虎爪村之鹿鸣岭南坡,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光绪元年(1875年)两次重修。墓地依山势呈梯形分四层建筑,墓堂宽21.4米、深26米,周围均用褐色巨形石砖砌成檐墙,各层墓堂的两边墙上都饰有石雕麒麟。前面建有踏垛,都用雕有琴、棋、书、画的石板砌成台基。第四层墓堂的正面,竖着高2.05米,宽96厘米的石碑,中间刻有:“明诰赠特晋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兼太子太师吏礼兵三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郡庠生峻岗翁何老先生、诰赠夫人晋阶正一品夫人何母刘太君、诰赠夫人晋阶正一品夫人何母罗太君合葬之墓”等字样。石碑后面是一个直径9米的椭圆形坟包,用灰砂铺面,顶端镶……[详细]
  刘起龙墓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城龙头山南坡。此墓原在大鹏镇大坑上村鸡爬地,1984年因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基建施工而迁移至此。墓面建筑呈凸字形,用打制精致的花岗岩石结砌,分为墓道、墓堂、祭台、享堂和墓冢5部分。全墓长9.5米、享堂宽5米、祭台宽4米、墓堂宽6.5米。墓顶雕凿日光云纹,上有楷书阴刻“钦赐祭葬”4个大字。墓碑高2.02米、宽1.16米、厚0.3米,上刻二龙戏珠及蔓草花纹。内嵌青石碑高0.6米、宽0.46米。楷书阴刻“皇清诰授振威将军讳起龙刘府君之墓”,为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享堂上有石狮1对。墓道上现存石狮1对、石望柱1根。墓上建筑保存完好。1984年9月,深圳市博物馆在迁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