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雁塔是增城市现存的唯一古塔,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镇南面(现在的增滩公路左侧)2公里处的豸山上,紧靠碧波荡漾的增江。雁塔构造雄伟壮观,设计周密精巧,全用红石砌成,外观七层,内分十三层。高达32米,人们可以从底层直上塔顶。塔身为八角棱形,每层均有窗口,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并装斗拱、巡廊,可以游览八方景物。塔顶置巨型磁罂作装饰,金碧辉煌,光耀云霄,磁罂上又系着八条金龙样的连环铁索,每条龙的颈部又垂下铁串系着一只彩凤和一个风铃。古时,人们乘船下从江边驶过,从远而近,仰观塔顶,只觉龙飞凤舞,华采熠熠。原塔高7级(内为9层),八角平面……[详细] |
![]() | 惠州元妙观,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国三大著名道观之一,又是中国二十三间著名道观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协会成立,以元妙观为会址。创始建于唐代贞观七年(633)初名天庆观天宝七年(742)扩建后改名朝元观,后又改称开元观;宋代屡有兴废;元代元贞二年(1296)重修,始称元妙观;明代天统、天顺和清代康熙、光绪年间均有修建。始建以来几经兴废,元代晚期最为兴旺,“横流重檐,涂饰壮丽,像座威仪”。门前有块“九紫”碑寓示“紫气东来”的意思。观内分前后两殿,前为玉皇殿,后为三清宝殿,两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传由“六桥”中的迎仙桥赴元妙观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元妙观经历千余年的沧桑巨变,留存的古……[详细] |
![]() | 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位于大埔县,年代为清,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人境庐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是晚清维新思想家、外交家何如璋的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何如璋故居为世人了解和研究大埔文化史、客家人物史乃至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史料标本。2005年4月,何如璋故居被大埔县政府列为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梅州市文化旅游部门推选为市主线旅游点。2007年被广东和浙江两省数家大型旅游公司评定为广东省四十大旅游点。人境庐建筑群依山傍水,坐西向东,恰处于大埔县双坑村田心之中。旧为私塾书斋的“日新书屋”和“耕经别墅”,与祖居“太史第”(茂塘公祠)和故居“人境庐”……[详细] |
![]() | 得道庵位于捷胜镇郊区“海岸第一山”的山腰,面积600平方米,距离镇中心0.5公里,景区隔壁为道教场所云山观。得道庵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叫“云山寺”。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僧遇缘禅师扩建这座庵寺时,易名为“得道庵”,大门匾额“得道庵”三字,长1.8米,宽0.66米。有“地拓三弓,却萃西山之秀,天开八景,洵增南国之光”之雅颂。得道庵历来名闻遐迩,“胜地灵岩”即是指得道庵。得道庵背山面海,山势高耸,怪石嵯峨,山色秀丽,庵内有虹桥捷步、曲径通幽、莲池印月、胜地灵岩、碧涧流泉、古壁苍松、石船泛陆、仙井盘空等八景。历来题写的诗词不少,可以感受到“有听涛声奏梵乐,远观海天共一色”的美好意境。得道……[详细] |
![]() | 深圳是广东省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又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深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进行了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大革命时期,深圳农民运动汹涌澎湃,积极支援国民革命东征和省港大罢工,震撼了反动势力的营垒;抗日战争时期,深圳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拼死援救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掩护国际友人撤离敌占区;解放战争时期,深圳人民在三门岛、万山群岛、大铲、伶仃岛和障阁等著名战斗中,给当地国民党反动派以歼灭性打击,为配合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数的深圳优秀儿女为……[详细] |
![]() | 广州三元宫三元宫坐落于应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广州市现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三元宫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创建。初名越岗院,唐称悟性寺,明代重修时改名为三元宫(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三元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民间节庆的主要活……[详细] |
![]() | 镜波黄公祠又名五世同堂。位于松洲街槎龙村仁德里路。是磋龙村人黄镜波生前所建的私伙生祠。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2005年3月由槎龙经济发展总公司出资100多万元人民币重修。坐西朝东。由牌坊、庭院、家祠等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门口牌坊面阔5.56米,高7.5米,是用花岗岩石砌筑的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方身石柱,半圆拱门,拱门下立两根欧式柱,正面坊额阴刻“五世同堂”,其下面明间拱顶,刻“留镜波影”,两次间石额刻“兰桂”、“腾芳”。背面明间坊额阴刻“德冶乡闾”,两次间石额刻“入孝”、“出弟”。整座牌坊的装饰图案,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牌坊以内为小庭院,阔约2……[详细] |
![]() | 1924年,杨仙逸先生遗体葬于广州黄花岗旁之三望岗空军坟场,后来又迁广州市郊贤庄。1981年,根据宋庆龄副委员长指示,广东省政府拨款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重建杨仙逸中将墓园;1983年8月,该墓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杨仙逸(1891—1923),出生于华侨家庭,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909年,杨仙逸在美国就读航空专业。1918年受孙中山电召回国。之后他募捐资金,购飞机12架,组建了我国第一支空军队伍。后来,杨仙逸创办广东飞机制造厂,数月后制成一架飞机,孙中山亲笔书写“志在冲天”以示表彰。杨仙逸墓旁有两个人的墓,经上网查询得知,1923年9月,海军-局长谢铁良随孙中山先生讨伐军阀陈……[详细] |
![]() | 别峰古寺目前是潮州地区香火比较旺的一个寺庙,因古寺位于韩江边大山坳中,其自然风光秀丽,是郊区难得的一片静土,除了上香求平安外,也是一个不错的自然游览景点,周边的山峰都可以攀登,山上风光秀美。别峰古寺位于意溪镇橡埔村别峰山,面临韩江,南揽凤城秀色,群山环抱。别峰山原称凤栖山,明代有潮州八景之一的“凤栖木棉”。清末林大川在《韩江记》载“凤栖山即别峰山也,距城东北十里,山峰秀色而为附郭名胜,文人学士多览游焉”,山有“凤栖楼”,寺内有仇昌祚书“过桥便觉市尘少,到寺方知增日长”的诗联;宋代潮州进土知梅州事陈希及题壁诗:“千载传闻孰是非,高梧修竹晚风微。欲知古寺兽栖凤,殿楼今无燕双飞。”可见“古寺”由来已……[详细] |
![]() | 惠州市中山纪念堂位于惠州市惠城区中山公园。2007年重新修缮。1978年7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派员到惠州,先后组织发动反清的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20世纪20年代多次率联军讨伐盘踞广东的陈炯明叛军,先后6次亲赴惠州前线指挥战斗。为纪念孙中山,1928年惠州第一公园改为“中山公园”。1937年在公园内建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南面成十字交叉的两条街道(路)名,分别改为中山东、西路,中山南、北路。2007年重新修缮。1978年7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惠州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为了推翻清王朝统治,曾两次派员到惠州组织发动了三洲田起义……[详细] |
![]() | 聚龙村又名邝家村,在光绪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台山的邝氏华侨买地而建。聚龙村坐落在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村口正对一湾河水,整修过的河岸两边古榕蔽日,仍带有田园风光。聚龙村现占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后三排,共20间。广州芳村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龙村。据说这个有一百一十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居住着上百名男女老少。聚龙村的青砖大屋,墙脚用整块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绘有富贵吉祥图案。大屋的门分几层,从外到内,依次是角门、趟栊门、大门。聚龙村的楼房内部设计大同小异。大厅内有三道屏风门装饰。不少屏风的木雕,因年代久远退去了色彩,但却更添古朴的风雅。大厅两侧左右对称,各侧排列四间……[详细] |
![]() | 凤凰台位于广济桥下游近一公里处,韩江江心小岛仙洲岛之凤凰洲头。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为知府侯必登创建。原台分3级,高7丈,上有四角方亭,立于塔式石基之上,横匾上 书-“中流砥柱”4个大字。随后历代又在凤凰洲陆续增建十相祠、文昌祠、奎阁、龙神庙、天后宫等景点,还有庵寺古塔等。这些建筑风格古雅、朴实,形成江中的一个独特景区。由于遭受大水,兵乱等天灾-,几经兴废,屡毁屡修。至1998年以前存在的凤凰台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潮安县长林一足所重修的一座四柱、单檐歇山顶水泥结构的亭台。“文革”期间凤凰台遭受破坏,幸好嵌在台基上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匾和民国二十五年悬掛于台上槛的4块……[详细] |
![]() | 梁氏宗祠——甘霖抗日民众夜校旧址位于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甘霖村,东经110°17′40″,北纬21°18′17″。1939年,中共遂溪七小党支部的支仁山、招离、王国强等人按照遂溪青抗会的部署,通过梁子端(遂溪七小教师、甘霖村文人梁墨斋之子),到甘霖村开办抗日民众夜校,校址设在甘霖村梁氏宗祠(原永宁乡初级国民小学)。支仁山等人依靠村中贫苦农民梁甫、梁汝宏、梁汝新、黄南保、黄桂(黄良桂)、梁有以及妇女积极分子吴森(又称吴婶)、梁玉英等人,广泛动员群众参加夜校。夜校老师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群众建立深厚感情。夜校采用自编的宣传抗日和革命道理的教材,教群众识字、唱抗日歌曲,讲抗日故事等,寓政治教育……[详细] |
![]() | 周氏宗祠——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位于常平镇桥梓村(桥梓村原名为屋厦),整座宗祠占地300平方米。GPS坐标:北纬22°5845.3,东经113°5810.8,海拔高程8米。1925年秋,在中共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蔡如平的组织发动下,屋厦农民协会在周氏宗祠成立。农会的主要负责人是周达墀(周时泰)、周一夔,会员约300人。农民协会组织农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共产党转入地下活动。是年秋,中共东莞县委成立,县委书记蔡如平化装成猪肉贩子,带领部分县委成员秘密转移到屋厦,继续坚持斗争。在周达墀的商店里设立县委机关,该商店为周氏宗祠的附属建……[详细] |
![]() | 东岳庙,又名东岳行宫,位于象山村象岭南麓,始建年代不详,庙坐北朝南,占地1000平方米,供祀的是东岳大帝众神体系。该庙重建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明正德十五年(1520)刘距重修、扩建,明代、民国及1993年数次重修。全庙依山取势,步步高升,坐北向南,由前殿、东岳庙明代碑刻门廊、香亭、两厢、正殿组成,占地约1000平方米。前殿为硬山顶,搁擅式结构;正殿施如意斗拱。全庙由中路正院和东、西道院三个部分组成,正面有大门、香亭、正殿,两侧对翼,有御马亭、虎殿及配殿。殿宇堂屋376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最大的庙宇。整个庙宇气势恢弘,建筑精良。茶山东岳庙主殿供奉着东岳大帝,但两侧守护四神却十分奇……[详细] |
![]() | 姚氏大宗祠(潮阳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旧址)位于潮阳区文光街道棉城中山中路,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公元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姚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距今已四百余年。祠初衷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京闱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等名臣而建。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到潮阳讨伐降元都统陈懿、潮州知府刘兴期间,姚鼎谒见文丞相并被任命为潮阳知县。时值兵荒马乱……[详细] |
![]() | 张荫垣故居在市莲花路沙塘坊13号,是佛山仅存的两座大型府第式建筑群之一。张荫桓佛山人,字皓峦,号樵野,光绪年间充总理衙门大臣,曾任出使美、西班牙、秘大臣,官至户部左侍郎,因支持维新变法,遭遣戍新疆,后更诬以通俄而被杀。骈散文诗皆卓然成家。画亦超轶,佛山家中置“铁画楼”,著有《铁画楼诗抄》诸集。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大兴土木,不惜耗资巨万建此宅第,以至建筑规模相当体面,整齐美观,不仅右侧有小巷纵贯首尾,而且在左右两旁还配置二厅、厨房、储物房以及佣人杂役居室等。主体建筑头进门房、二进大厅、三进内厅和四五六进住宅从西向东排列,为六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各建筑均硬山顶配锅耳式封火山墙,三开间通面宽10米,总……[详细] |
![]() | 青云书院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389号,又名梁氏千乘侯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清康熙四十年建成,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为参与建祠的梁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城参加科举考试、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务时提供居所。青云书院原为广三路,三间三进,现仅存中路建筑,整座建筑坐北向南,青砖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占地面积有449平方米,木雕异形梁架仍保存较好。据传,光绪进士梁士诒年轻时曾在此读书,他后来被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与袁世凯胁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动,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等职务。进入民国,广州市政府当局致力于广州的市政建设,加快了市区马路……[详细] |
![]() |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成立遗址位于南城街道袁屋边社区阜东路旁,GPS坐标:北纬22°59′35.3″,东经113°42′49.4″,海拔高程28米。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重建于清光绪年间,2004年重修。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5.3米,进深35.5米。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木作梁架。硬山顶,辘筒灰瓦屋面,灰塑龙舟脊。头门置塾台。陈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袁屋边乡位于莞(城)太(平)公路篁村路段的丘陵地区。1942年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为了巩固和扩展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派出-队到袁屋边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成……[详细] |
![]() | 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立亭中,当然是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