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墓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现为平地。墓前立宋代碑刻2通:一通是王博文之子王畴所立,碑高1.98米,宽0.64米。题铭为:“宋□□□□□(5个被凿毁)枢密院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封郑国公谥肃讳博文字仲明王公之墓”;一通为王田之子第峋等7进士所立,题铭:“大宋朝奉部太守常少卿致仕护写赐紫金鱼袋讳田字介然王公之墓”。王博文,字仲明,曹州府济阴人。幼善文,以回文诗4篇中进士,人谓之“王回文”。真宗时任亳、淮司事,后升至监察御史、梓州路转运使。天禧中,任尚书兵部员外郎、户部郎中、龙图阁侍制、枢密院事。有二子,长子王田,天圣间进士,官至枢密院副使;次子,王畴,字景彝,以父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常博士、翰……[详细] |
![]() | 景店烈士陵园位于登封市卢店镇景店村东部,豫03公路的西侧。陵园安葬烈士69位,生前均系刘伯承司令员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九纵队七十七团指战员。1954年从城关公社焦河大队和大冶公社又各迁葬两位,共合73位。烈士家属先后迁葬原籍33位,现有烈士墓40座, 墓前均立有高0.30米、宽0.18米、厚0.085米的青石墓碑一块,上刻楷书烈士的籍贯、姓名和生前职务。2013年,登封市民政部门在景店烈士陵园西侧征地10余亩,改建为登封市烈士陵园,原烈士墓迁入新征地区域内,并建烈士纪念碑。景店烈士陵园是解放战争登密战役中英勇献身烈士的安息地,是极好的革命史教育场所,具有很高的革命历史教育价值。第二批郑州市……[详细] |
![]() | 万嵩寺位于登封市颍阳镇紫云山西车窑村,据寺内碑刻记载:大清康熙55年创建,清咸丰六年12月重修万嵩寺暨创建道房。万嵩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硬山式小板瓦顶,该建筑属清代民间佛教建筑风格,简朴典雅。大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共绘10幅彩色壁画,并用黑、朱红、淡蓝、白四种颜色组合绘成,分别绘有人物、风景、花草、树木、兽等图案。现存碑刻三品,分别为:《创建万嵩寺记》《皇清开封荥阳县儒学司训刘公讳之渊字颜如号愚谷感功德碑》《重修万嵩寺暨创建道房碑记》殿内壁画保存较为完好,为嵩山地区佛教寺院所少见,寺内保存的碑刻是该寺历史的见证,对研究该寺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奎星阁位于辉县市南村镇南村华石岭山顶。又名魁星阁、魁星塔、奎文阁,是辉县北部山区侯兆川人修建的一座象征文运昌盛的标志性建筑。创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奎星阁为宝箧印经塔,青石结构。五层六角,通高12米。上部六角之上均有一个马耳形边饰。东西向辟门道贯通,两门之上与北面塔壁上各有一个十字形石雕窗。西面塔壁上嵌有一块碑刻,长0.64米,高0.40米,横排镌刻“奎星阁”三字,左右两侧分别有“侯兆川仝建”、“大清光绪拾年四月”等落款。第五层高2米,为馒头形塔刹和葫芦形宝顶。塔北侧辟有踏步直通顶部。旁边放置清光绪拾年桂月“创修奎文阁序碑”一块。2005年新乡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僧忠亲王祠】位于于今开封市东棚坂街小学内,现存大殿为清代建筑。清同治三年(1862年)清廷命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事务,任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总督、抚巡,提督、总兵等职。同治四年(1865年)入山东镇压捻军,在曹州北高庄战役中死于捻-下。清廷皇帝钦赐在河南省建立科尔沁忠亲王僧格林沁专祠。该祠现存大殿,坐北面南,长20米,宽10米前墙磨砖,出厦。室内木构件有彩绘,画工精细,色彩明朗。殿外为三级石阶。院内有清同治十年僧忠亲王祠碑一通,碑文反映了太平天国失败后,北方农民义军继续坚持战斗,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时代:清地址:开封市顺河区东棚板街一师附小院内……[详细] |
![]() | 魏岗遗址地处丘陵地区,地势呈西高东低,后被平整为梯田。在地面采集有陶片、残石器等遗物。在遗址中部及北部断崖上发现有灰坑及文化层分布,灰坑为袋状坑,弧壁平底,坑口距地表0.5米左右,口径1.2-1.5米,底径1.8-2.2米,深1.6米,坑内填土为黑灰土,夹红烧土块及大量的草木灰,包含物丰富。文化层暴露部分厚0.6-0.8米。另外还发现一处陶窑遗存,大部分已被破坏,内含红烧土块、草木灰及陶片等。采集遗物有陶片、石器、兽骨等;陶片有灰陶、黑陶、红陶等;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纹饰有绳纹、蓝纹、方格纹、弦纹、素面等;器型有陶罐、高领瓮、盆、碗、豆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高坡岩遗址位于新郑市区北25公里的龙湖镇高坡岩村南台地上。现存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25米,面积3.75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1~2米,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有石斧、石铲、石凿等生产工具,陶片可辨器形的有釜形鼎、盆形鼎、小口尖底瓶、白衣褐彩及白衣黑彩彩陶钵、高领罐、红陶鼎、红陶盆等。在遗址断面上发现有房基,为白色料礓石夯筑,还发现墓葬、灰坑等。文化层中残存有不少红烧土块,草拌泥块等。高坡岩遗址是以仰韶文化为主的聚落遗址,延续到龙山时期。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较厚,时代延续较长,对于研究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具有一定价值。第一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该城东、北、西三面城墙都较直,惟南城墙曲折,造成东西城墙的不均等,东宽西窄,使故城形状呈“刀把形”。该城有城墙和城壕两部分组成。城墙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墙长983米,西城墙长446米,北城墙长887米,东城墙长560米,城墙周长为2876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城墙四周均有城壕,宽约60米。城墙采用砂质粘土和粉沙土,分层夯筑而成。城墙四周发现缺口六个,有的是城门遗迹。城墙西南角处,上顶平坦,传说是“点将台”。东城墙内侧有一高岗,传说是监仓,即-犯人之处。东城墙外有一并列的双峰岗,叫门仓岗。该城址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较厚,为春秋战国时期城址。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付幼田,其上代曾是清末盐政使,从事天津至北京盐运。在天津均有家业,靠盐运发财后,在新乡北关街又置地建房。付家大院呈三进院形式,坐南朝北,随坡而建,堂屋建在高处,房后有一棵500多年的古老槐树。大院房屋均是砖木结构,硬山墙,青砖蓝瓦,房屋的脊瓦(背)清砖的雕饰,花纹均保存完好。堂屋面阔14.3米,宽5.3米,高为两层,配房一进院面阔14米,二进院面阔11.5米,三进院面阔13.3米,宽4.5米,整个大院结构整齐、宽大,具有清代民居建筑特点。位置:新乡市红旗区东安巷15号(四中东墙北侧)2005年12月被列为新乡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庙沟遗址地处郑州西部郊区的低山丘陵区,嵩山延伸的东北部地带,地势由南向北稍微倾斜。卖煤沟是发源于小马沟村西南的一条须水支流,向东向北经燕沟、桐树王、三王庄、三里庄,流经须水村东侧、北侧,成为寨沟。柳沟是一条比卖煤沟为小的须水支流,发源于桐树王村南高地,向北穿过桐村王村,至柳沟村西入须水。庙沟村位于这两条支流形成的台地上,在村北南北长700米、东西宽250米的范围南广泛发现有西周早期灰坑。在遗址北部一处废弃的取土坑暴露的断崖剖面发现有文化层分布,红褐土,夹有少量的草木灰及炭粒,土质较硬,包含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片。所见遗物以陶鬲、陶盆、板瓦居多。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耿介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登封城西南街人,字介石,号逸庵,清顺治九年中举(1652年),十年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初为庶吉士,后升检讨,出任福建巡海道道员,康熙元年(1662年)任江西湖东道道员,后转任直隶大名兵备道道使,康熙三年(1664年),归里行孝,期满辞官倡学、兴复嵩阳书院,自任山长,捐自家田三百余亩为嵩阳书院学田,聘中州名儒李来章,冉觐祖,窦克勤为嵩阳书院主讲,至此嵩阳书院自宋、明以后又一次兴盛,耿介故居就是当时耿介及其家人居住之场所,建于明代中后期、清代重修,清代后期耿氏后裔将其辟为祠堂。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青龙山实为一圆形土岗,由此向东有高低不平的山岗10余个,陇海铁路由青龙山北坡下东西穿过,东有潮河,北流折东;东北古时为圃田泽,岗上有列子故里和新建的管城老年活动中心。据调查,青龙山岗高近50米,在岗南侧半坡上,发现一个有沙性粘土分层夯筑而成的带状夯土遗迹。该遗迹残长50余米,宽20米,残存高度0.7米,北到青龙山岗顶,被七十年代修建的军事工程叠压,东南部被修路取土破坏,夯层厚度8-12厘米,夯窝较平。包含物有泥质绳纹陶片,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器形有豆柄、大口瓮、宽沿盆、板瓦等。根据夯土遗迹的形状、结构及包含物分析,应为魏长城遗址的一部分。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开封宾馆二号楼位于开封市自由路中段开封宾馆内。此处原为开封县救济院院址,后转入美国本笃修女会名下。1937年原救济院全部拆除,并进行新建。1938年新建筑竣工,二号楼即为其中之一,为修女居住之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处成为日本驻开封领事馆的馆址。1945年9月,由美国本笃修女会收回。1948年开封解放后,此处房产交天主教开封教区接收管理。1954年由开封宾馆使用至今。该建筑据说系中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教授赴美留学回国后所设计。开封宾馆二号楼建筑设计精美,外观精致,施工考究,是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典范,颇具建筑艺术价值,现为开封宾馆的高级客房。……[详细] |
![]() | 卢仝故里碑位于济源市思礼镇思礼村卢仝文化广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立。碑高1.83米,宽0.71米,碑楼形式,石碑原放于卢氏祠堂内后人移建于此砌为水泥楼。碑楼首部泥塑对联“渊芳馥风”,“贤才公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碑身文字 “卢仝故里”楷体,为清末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1911年所书。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一生爱茶成癖,所作《茶歌》在茶业史上影响深远。此碑是研究卢仝茶文化的实物资料。……[详细] |
![]() | 崔氏石坊及碑刻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文村西头北侧崔氏坟茔内。石坊刻立于明代中期,为三间四柱形,通高2.88米,宽4.50米,坐北面南,坊顶用横枋盖顶,浮雕有花草图案,横枋下置阑额,阳刻隶书“崔公先茔”,额左刻有“赐进士巡抚都御史崔景荣”,右刻有“赐进士湖广兵备副使嵩阳崔应科立”楷书。中柱阳面刻有:“开垣肇迹祖宗功德流泽远,中岳发祥昭穆甲科荫后长”对联。右侧刻“仲子冲壁书”,柱顶雕石狮,坊柱南北有雕花护脚石。石坊小巧别致,雕工精细。坟茔内立有“明湖广兵备副使登吾崔公神道”碑,该石坊及碑对研究明代石刻艺术及崔氏家族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负黍城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南城子村周围、颍河南岸的台地上,东有安庙河,西邻段村河,南依青红岭,南高北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据《竹书纪年》载:“周安王五十七年,韩伐郑,占领阳城及负黍”。《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由以上文献记载可知,负黍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郑韩两国的西部边防重镇。负黍城东西宽约400米,南北长约800余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南城墙位于铁炉沟村北,夯层厚6~8厘米;城内文化层厚1~5米,出土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陶、铁器等。该城对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第一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龙观云妆观遗址位于平顶山市石龙区西部的青石岭东麓,明代,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8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现有娘娘殿、祖师殿5间及生活房5间,庙前建有土地庙2间,娘娘塑像雕艺精湛,慈眉慧眼,栩栩如生。为后代在原址重修。龙凤云妆观始建于明朝,相传明嘉靖帝失政,奸臣严嵩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抄斩了户部尚书王昌显满门300余口,其子王宏外逃,聚众打富济贫,后有苏(云妆)娘娘到此义收王宏,因苏身怀六甲,于正月十六日阵前生子,娘娘去世,当地群众为纪念苏娘娘和王宏,在青石岭东麓建了龙凤云妆观及王宏庙(王宏庙现已损坏,只剩下部分基石)。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荥阳翟沟瓷窑遗址,位于荥阳南部浮戏山和嵩渚山之间的丘陵地带,东西绵延数十里,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翟沟一代最为集中烧制时代自隋唐开始,一直延续到元代,烧制时间之长,为全国所罕见,隋青瓷就发掘于此。它质地细腻、釉色沉稳、别具一格,是隋朝青瓷,也是我国古代青瓷的代表作。翟沟瓷窑遗址位于荥阳市崔庙镇翟沟村一带的山谷中,北距荥阳15公里,是解放后郑州地区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的古代瓷窑遗址。整个瓷窑遗址分布在荥阳市崔庙镇西北部和刘河镇东部的丘陵地区,北靠三山、万山南麓,南临东西走向的山陵,东西绵延十余里,南北跨度1.5公里,其中仅翟沟村周围的遗址面积就达20余万平方米。……[详细] |
![]() | 蔡庄遗址位于新郑市新村镇蔡庄村西南,南临黄水河、东临能庄水库、面积约23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大量陶片散落在地表或夹杂在断崖文化层中。遗址内东部文化层厚0.6-0.8米,西部较厚,达1-1.5米。遗址偏西部断崖有多处灰坑,深1-1.5米,采集陶片以灰陶为主,器型主要有碗、豆、盆、鼎等,纹饰主要有绳纹、弦纹、布纹等。另外在遗址内还采集到两件铁器和两块米字方格纹墓砖。初步判断,该遗址为一处东周时期文化遗存。该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堆积较厚,对于研究东周时期的文化面貌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为郑韩故城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廉村跃进门及祝愿台位于平顶山市叶县廉村镇政府门前,始建于1967年3月,原在廉村街灰河桥头东,文革期间,投工修建。由于修建省三级公路时南线,于2006年4月搬迁到廉村镇政府大门口。跃进门为牌枋式建筑,高7米,宽12米。祝愿台始建于1967年4月,位于廉村乡政府院内,文革初期人们在吃饭前,都要到祝愿台前,手拿“毛主席语录”,祝愿毛主席万寿无疆,身体永远健康,然后才能吃饭。祝愿台为照壁式建筑,高10米,宽6米,占地70平方米,上 书-毛主席诗词。此两处不可移动文物是文革时期的典型建筑,对研究文革时期人们信仰提供实物资料。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