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牛张张氏祠堂位于郑州市西部沟赵乡水牛张村内,东临郑州轻工业学院(新区)。张氏祠堂主体建筑为单檐硬山式,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通长9.76米,进深一间,通长5.79米,前出廊。檐部下有两根木柱支撑,柱头上为平板枋与大额枋呈“T”形,梁架五架梁结构,次间外筑山墙,山墙上作简单的砖雕墀头。灰色小瓦覆顶,正脊和垂脊做花脊式,正脊两端吻饰已脱落,垂脊仅一侧还留存着小兽。前檐明间为实板门,次间各置方窗,内置寿字花格窗棂。祠堂后墙正中供奉张氏始祖牌位,张氏始祖牌位由青石雕刻而成,在周边为高浮雕雕刻而成的龙形图案。张氏始祖牌位两侧为八通家谱世系碑。在房屋门口处还立着一通民国时期的《水牛张张氏宗祠碑记……[详细] |
![]() |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嵩山路以西、秦岭路以东、建设路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区域,分布着郑州国棉五、六等六个棉纺织厂,占地约2.5平方公里,以棉纺织厂为中心,路北是六个厂的生产区,路南是生活区。生产区坐北面南,各厂均有大门、办公楼、车间、仓库等组成,共占地600万平方米。其中以郑棉三厂原貌保存较好。生活区主要是职工住宅及配套设施,在建设路北侧与各厂对应各建一个牌坊式大门。“一五”期间,郑州和咸阳、石家庄、北京一起,被国家确定为“四大纺织工业基地”,成为郑州的支柱产业,郑州轻纺织工业城也因故而得名。50多年来,郑州纺织工业基地遗留下来的厂房、办公楼、生产车间、生产区大门、生活区牌坊式大门等……[详细] |
![]() | 银洞遗址位于登封市君召乡井眼沟村北的马鞍山厢子崖半腰,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银洞遗址据当地传说是明朝时期人们采矿的洞穴遗址,清代至民国年间,当地村民曾利用此洞躲兵防匪。银洞遗址经考古调查可知:该银洞坐北朝南洞穴略呈椭圆形,进深约7米,洞口高约1.80米,洞口宽约4米,洞内最窄处1.5米,洞内最宽处3米,洞内最高处2.10米,最低处1.20米左右,整个洞穴开凿在山岩上,从现场调查判断,该洞穴为人工开挖,洞内为不规则形,北由洞口至洞底逐渐缩小,洞内可容数十余人,从洞内采集的矿石块来看,系银白色矿石。洞内无发现有文化堆积。银洞遗址的发现,充分说明早在古代先民们已探明嵩山有银矿埋藏,它对……[详细] |
![]() | 孙显墓碑位于登封市卢店镇卢西村卢店至唐庄公路西侧。孙显,字荣甫,曾任中顺大夫,遥授知芙德府、知太平路总管府事,江西行省郎中,福建行省郎中,元大德二年(1298年)“移内地,理问汴省”任 “少中大夫怀孟路总管兼管诸军奥鲁管内劝农事”。 墓碑高3.55米,宽1.07米,厚0.28米。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姚燧撰文,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刘赓书丹,嘉议大夫礼部尚书郭贯篆额,洛阳刘庭秀镌刻。碑文主要记述了孙显的生平履历和治军兴农的事例。孙显为官多年,兢兢业业,爱民如子,功绩显著,此碑详细记述了孙显由知府、路总管府事、行省郎中、道宣慰司事、路总管兼劝农事等官职的升迁经过……[详细] |
![]() | 麻姑庙位于承留镇东玉阳山南麓的山谷之中,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怪石嶙峋,花木掩映,溪流潺潺,泉水叮咚。据明代《麻姑宝卷》载,麻姑原名侯真定,四川金华县人,盛唐道姑。15岁入王屋山,拜玉真公主为师学道。尊师命终日担水浇麻,因名麻姑。后得道仙逝于泉上。庙为纪念麻姑而建,始创年代失考。该庙座北向南,依山而筑,两进院落,高低错落有致。依次为戏楼、梳妆楼、山门、麻姑殿、祖师殿。东侧有眼光殿、广生殿、财神殿;西侧有龙王殿、药王殿。现存梳妆楼和药王殿,均为清代建筑。另有明清两代重修庙宇碑碣数通。梳妆楼座落在台榭之上,面阔小三间,进深四架椽,系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木雕精工。台榭正门券洞宽2.97米,深1……[详细] |
![]() | 该遗址位于新郑市辛店镇齐河村东。东临五虎赵水库,面积约5.2万平方米,遗址现为耕地,文化层厚0.7-1.7米。遗址表面可见大量散落陶片,断崖处有多处灰坑,一层台地灰坑深1-1.5米,二层台地灰坑深1.5-1.8米。采集陶片以灰陶为主,少量红陶,灰陶多泥质灰陶,红陶夹砂居多,纹饰主要有粗绳纹、细绳纹、弦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个别器壁内有坑点纹,手指压印纹;红陶多弦纹。陶器器型口沿多折沿,有敞口、敛口,器底平地较多,个别口沿纹饰至器肩,陶鬲空足,绳纹到底。遗址内还发现有大量红烧土块,遗址中部偏西断崖处发现已被破坏的墓葬,人骨裸露,另采集磨制石器三件,其中一件穿孔,一件为半圆形,类似断裂的石镯。初……[详细] |
![]() | 西营岗遗址地处郑州东南部的沙丘岗地,东南为黄淮大平原。遗址处在一个分布呈三角形的三个沙丘上,西北部沙丘面积约1000平方米,呈不规则形,高约4米;东北部沙丘近似椭圆形,较为平坦,高约2米,上面种有桃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南部沙岗,近圆形,土丘状,上面分布有近代墓葬。三个沙丘下面均为起伏不定的台阶状荒地和小块麦田,东北部紧邻免烧砖厂。在断崖上发现有文化层分布,厚1-1.2米,红褐土,夹有烧土、炭粒等,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兽骨、石器等。在东北部发现有丰富的绳纹陶片、兽骨和石器等。陶片陶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陶色以灰陶为主,另有少量的褐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素面等;器形有大口尊、深……[详细] |
![]() | 太康陵位于太康县城东南城关镇王陵村西25米处,时代汉墓。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康陵高4米,周长约80米,历来群众传说是夏太康帝陵。据史载,太康继承父亲启的王位后,田猎无度,不理国政,过着淫侈的生活,引起夏民的不满,东夷族首领有究氏后羿,得用夏民取代夏政,乘机西进,取代了太康的统治地位。太康逃至阳夏(今太康)筑城而居。后卒葬于此。此说无考,似有附会之处。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陵区地表及墓冢封土内采集有汉代绳纹板瓦、筒瓦和几何形图案墓砖,另据当地群众1969年在陵上挖掘时见地道,发现陵内有拱形砖券。由此可知此陵实为汉代古墓,陵前原有清乾隆五十一年立石碑一通,已毁。但作……[详细] |
![]() | 夏庄墓地位于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组,年代为东周,为第三批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2019年~2021年经连续考古发掘,发现和清理墓葬111座、车马坑2座。出土有铜、陶、玉石器等大量随葬器物。墓葬分布于夏庄东侧一道呈南北走向的岗岭上。布局以墓地中部一座有封土的大型主墓为中心,南北两侧依次排列着中小型的陪葬墓。墓地规模宏大、特征鲜明,整体保存完好。陪葬墓排列整齐有序、布局严谨。主墓的陪葬车马坑中发现了一辆六驾马车,意义重大。夏庄墓地是南阳迄今发现最大规模的一处东周时期高等级别的军阵墓葬群,对研究楚国贵族的丧葬制度、社会等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夏庄墓地被评为“2021年……[详细] |
![]() | 崇高城建于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当年汉武帝刘彻游中岳,把阳城县所属的嵩山前面的三百户居民单独划为崇高县,作为奉邑,专管祭祀之事,城墙修建于此时,后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朝代,城墙一直沿用并修筑;隋时改崇高县为嵩阳县,县城南迁,崇高城渐废,沿用约700余年,修筑至今约2100余年。经实地调查判断,略呈南北长方形,东西宽约350米,南北长约500米,城墙的地上部分已大部被毁,现仅存东城墙北段一部分。现存城残墙高1.8-5米,长约120米,城墙全用黄土夯筑。崇高故城对研究西汉武帝游中岳的历史及当时县治设置及对嵩山的祭祀活动史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崇高故城是登封历史上设置县治最早的地……[详细] |
![]() | 杜寨遗址地处郑州西北部郊区的丘陵区,嵩山余脉延伸的东北部地带。遗址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与呈西南至东北向的古排水沟(现已平整成为农田),地势比较低洼。两侧台地分布有文化遗存。此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05年3月,为配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重新进行调查。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曾挖出有灰土、陶片等遗物。现该遗址经过勘探发现文化层厚1.5米,灰褐土,夹有红烧土颗粒,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等。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夹蚌陶次之;陶色以红衣灰胎陶为主,灰陶次之,并有少量的彩陶;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罐、盆、鼎、钵……[详细] |
![]() | 介绍:亦称张飞庙,位于许昌东南18公里张潘乡古城西北隅。祠建于8米的高阜上,面积10000平方米。庙中奉祀张飞,还有刘备和关羽。据传此处曾是东汉许都官驿,他们兄弟三人来见献帝时曾驻此。庙内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重修汉司马张公祠》碑一通,碑文盛赞张飞的智勇节义。清代又塑包公像于殿内,故又称包公寨。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20余座,鳞次栉比,巍峨壮观。虽一些建筑被毁,但遗留奇观依旧,一是庙前“三姓树”,俗称刘、关、张拴马柏,无不望而称奇。二是山门洞内两侧之风雨石,可测阴晴风雨。三是庙门建筑奇巧,是寨,又是洞门,还是山门,上是门楼又是戏楼。四是张公殿前立有明、清两通地震碑。景点位置河……[详细] |
![]() | 夏邑县栗城故址位于今县城西南,四面八水,湖光环抱。史载:夏邑商代名栗,周为宋域,为孔氏之采邑。汉置栗侯国。明嘉靖《夏邑县志》记载:夏邑旧城为“战国时所筑,周围五里余”,城湖为“取土筑城,因以为池”。近年来由于不断修整鱼塘,开发城湖,出土了一大批文物。1983年,城里之西部湖中,在修鱼塘时,曾发现了一批宋、明、清时期的文物。宋代文物有:影青瓷碗,白釉黑花瓷碗、瓷盘十数件,青石“鱼龙”砚一方,玉印章一枚,大铜盆一件及火葬骨殖盆等,还有明代绿釉陶塑天王像十几尊,明清青花瓷碗等。1992年在大规模开发城湖时,又出土了一些宋代白釉黑花瓷碗、瓷瓶、瓷盘,在东湖中发现一元代砖室墓等。由此可见,城湖中尚有文物……[详细] |
![]() | 洛阳鼓楼,正名“谯楼”,在洛阳老街上,出丽景门沿西大街东行约1公里即可到。鼓楼原建于今青年广场前中州路上,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移至今址。与西安钟楼、鼓楼遥相呼应不同,洛阳为钟鼓楼合一,历经风雨变迁,依然屹立于东大街上,见证着洛阳的发展。鼓楼是古代用于白天报时夜间报更之楼,即所谓的“晨钟暮鼓”。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这座鼓楼与白马寺钟同时铸造,由于铸造的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形成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鼓楼的钟和白马寺的钟,不管敲响哪一个,另一个必定呼应自鸣,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地址:洛阳市老城区东大街与道尊街交叉口类型:历史建筑游玩时间……[详细] |
![]() | 遗址位于高岗地上,北高南低,南邻干沟,东、西、北面均为枣林,西距华阳故城3千米,东距小范庄水库800米。遗址南北长约310米,东西长约106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1.2~2米。遗址保存较好,地表为耕地。遗址北部分布有大量大型灰坑,文化层厚1.2~2米,文化层包含陶片丰富,龙山时期文化层包含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鼎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方格纹,还发现有石斧残块。殷商时期文化层包含陶片可辨器形有罐、鼎等,纹饰主要以绳纹为主。春秋时期文化层包含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盆、鬲等,纹饰主要以绳纹为主。战国时期文化层包含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盆、豆等,纹饰主要以绳纹为主。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详细] |
![]() | 介绍:位于禹州市城内古钧台南街中段东侧,清朝末年被人覆盖,现经过整理修饰,已恢复其原貌。禹王锁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歌颂英雄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帝尧之时,洪水泛滥,山岭被围,毁灭了无数美丽、富饶的田园农舍。帝尧让鲸之子禹接继父业治理洪水。大禹历经13年,观察各地水情,顶风冒雨,日夜不懈,亲自持木耜和人民一起与洪水搏斗。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终于疏通五湖三江,导洪水入江海,平息了水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相传洪水泛滥是蛟作怪,禹决心除掉这个凶猛的水兽。他到处寻找蛟的踪迹,得知蛟属牛形,鳞甲满身,四只凶爪,吼叫如雷,藏于水中,出现于夏秋之交。禹经过多年艰河南许昌……[详细] |
![]() | 遗址位于新郑市辛店镇南李庄村东100米。遗址在双洎河南2公里,北部地势较平坦,西部略高,东部有阶地,地表为耕地,沟西北有人和寨遗址。遗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35米,面积约14.5万平方米。上层被平整土地破坏,文化层厚1—1.5米,在灰坑,地表散存陶片、红烧土喜块、草拌泥块等,2000年曾出土石铲8件。采集石铲共8件,石铲最大者长53.5厘米,宽17厘米,小者25.5厘米,磨利精良,这些石铲均为有尖石铲,器形硕大,制作精细,多有使用痕迹。采集陶片中可辨器型鼎、盆、钵、瓮等,以红陶为主,少量灰陶,纹饰有白衣、红衣彩陶,绘几何图案。还发现有少量龙山时期陶器残片,器形为陶罐。……[详细] |
![]() | 关帝庙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年间相继重修。 民国初期将关羽与岳飞合祀,关帝庙又名“关岳祠”。关帝庙坐北朝南,庙内现存建筑有舞楼、拜殿、正殿3座,计13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舞楼面阔3间,10.8米,进深7米。重檐歇山顶,顶覆盖灰色小布瓦和蓝色琉璃瓦。拜殿面阔5间15米,进深6.6米,悬山卷棚顶,上覆灰色筒、板瓦。正殿面阔5间15米,进深7.5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此庙大部分木构件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3座主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貌,是新乡市现存最老的一组古代建筑群。 位置:新乡市红旗区大东街西段路北 新乡市重点文物保……[详细] |
![]() | 峻极宫位于登封市区北嵩山太室山玉柱峰南麓之下,北依玉柱峰,南临老君洞,东临逍遥谷,西临法王寺。据《登封县志》、《嵩山志》等文献记载:峻极宫,俗称“石船”是嵩山著名的道教宫观,因宫东侧有一具石形状如船而得名,宫后有一巨石,裂为三块,常有云雾缭绕,故曰“云城石”。峻极宫创建于何时不详,清代后期至今均有增修,现为两进院落,有三佛殿、峻极宫等七座建筑,房屋二十三间,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峻极宫现存的两进院落建筑,反映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道教建筑的特色,它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道教建筑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道教场所,对研究当地民间的宗教信仰习俗、宗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渊源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批郑州……[详细] |
![]() | 节孝碑位于平顶山市石龙区高庄街道办事处张庄村内,该碑为大清光绪34年(公历1908年)3月,皇上恩准为张庄村的张福智之妻康氏立的表彰碑。通高3.6米,宽一米,为圆额龙首龟驮。碑为青石雕刻,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高0.8米,题汉字楷书“皇恩”二字,浮雕,雕艺十分精细。碑身高2.3米。中间大字题曰:“钦旌张福智之妻康氏节孝”。右面记载康氏节孝简介,碑座为0.5米厚的石龟。造型逼真,保存完好,据碑记光绪年间,本村的张福智20岁时与18岁的康氏女联姻,婚后不久张去世,康氏立誓不再嫁人,代替帮夫抚养公婆,始终未嫁,传为佳话。皇上为劝告世人,讼扬其德,降旨立此节孝碑。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