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武阳故城位于十八里铺西段屯村西北,又称西段屯遗址,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为高台地,高约1.5米,四周为平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从暴露遗迹看,文化堆积深达1米左右,有散布的灰沟坑。据部分志书记载和史料考证,这里就是汉代的东武阳城。《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东武阳因县居武水之阳而得名,后汉初平二年,袁绍为表奖曹操封其为东郡太守,治所即东武阳。后来臧洪又为东郡太守,治所也在东武阳。东武阳后魏时改名牙阳县,唐代名朝城。《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经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池,池南故基尚存。中城内,有一石台。大城西门名冰井门……[详细] |
![]() | 申家庄钟楼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申家庄旧庄址的西北。此处原有申家庄土地庙,坐东面西,后土地庙倾圮,现仅存钟楼一处。该钟楼为石质建筑,整个形制为四柱歇山顶亭形,保护较好。其平面为正方形,基址被埋于地下。台基上立有四根四边形立柱,柱均高1.8米,方柱抹角,宽0.33米。两柱外边线为1.8米,台明占地面积约7.64平方米。四柱顶部有石制横枋,南向额枋上刻有“声大远闻”四字,同面的两柱刻有楹联,其联曰:“音传精舍,唤醒梦迷人;响镇梵宫,惊醒名利客”。钟楼顶以若干块青石刻制、垒砌而成,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各置一龙吻,四面屋檐刻有瓦垅,檐口刻有瓦当、滴水。据当地村民介绍在钟楼下有埋有一石狮。该钟楼是槐荫……[详细] |
![]() | 寨村遗址位于广饶县乐安街道寨村西南约100米处。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该遗址是一处以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至汉代文化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古文化遗址。1976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确定。该遗址文化堆积比较丰富,遗迹、遗物也比较多。遗迹有墓葬、灰坑及建筑遗迹等;遗物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鼎、石环、石斧,龙山文化时期的石锤、石斧、陶环、陶鼎、陶缸。另外还有战国至汉代的陶缸、陶盆、陶簋等。从调查情况和采集的文物标本看,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物比较少,这也可能与文化堆积较深,不容易暴露有关,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相对较多,商周至汉代的遗物相对较少。该遗址从大汶口文化到汉代……[详细] |
![]() | 位于张秋镇南街,东距古运河约70米,由山东、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合建。现存建筑主要有正殿、配殿、戏楼、山门等,整体为歇山式斗拱建筑。会馆现南北长32米,东西宽40米,占地总面积约1280平方米。山门为三开间,后与戏楼连为一体。在山门门洞上嵌有一石质匾额,长2.0米,宽0.6米,边饰线雕飞龙花卉,中书“乾坤正气”四个大字,落款为“康熙癸酉(1693年)孟秋榖旦,山东陕西商人同创建”。戏楼也为三开间,座南面北,右有砖砌楼梯可拾级而上。戏楼东西长9.8米,进深八米,由前台和后台组成。台高1.9米,下有甬道与山门相通直达院内。甬道宽2.45米,高1.8米。会馆正殿原为关帝殿,前为献殿,后为复殿,并供有关帝……[详细] |
![]() | 张秋运河古镇位于阳谷县城东20公里,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秋运河古镇,五代时称张秋口,金元曾一度改称景德镇。元代开会通河穿镇而过,并在镇内设立都水分监衙门,张秋于是成为运河上一重镇。明代刘大夏治河张秋,又一度改称安平镇。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曾将张秋镇和颜神镇(今博山)、景芝镇并称山东三镇。张秋镇城几经修建,颇具规模。由于运河从中通过,分为东西二城,有城墙环绕,环城有护城河。至清代镇城有九门,镇内有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街道多以经营货物命名,如米市街、柴市街等,也有以建筑物得名的,如城隍庙街、文庙街等。由此可见张秋昔日繁华之一斑。镇内建有文庙及书院、书局,有寺庙观祠数十处,并有戊己山、挂剑……[详细] |
![]() | 阳谷坡里天主教堂是位于山东省阳谷县城北17公里定水镇坡里庄的大型天主教堂,是天主教阳谷教区(1933年成立)的主教座堂,山东省西部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管理阳谷、莘县、范县等六县教务。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堂始建于1882年,二层楼房围建四周,楼顶平台再建围墙,可通四周,宛如围墙。内有可容千人的大圣堂、礼拜堂、神鼓楼、修道院等主体建筑,另外还有老人院、男女孤儿院、修女院等建筑,规模很大。1928年1月14日,在此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最早的一次农民革命暴-动,起义失败,但作为“燎原烈火”的火种,从此埋藏在人民心中,为后来鲁西北地区的革命事业起到了播种的作用。聊城市和阳谷县人民政府在此……[详细] |
![]() | 东北坞盐业遗址群位于广饶县大码头镇东北坞村周围,小清河穿越其北部,2009年6月2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宽约2500米,总面积约875万平方米。经调查发现,遗址群共由32个遗址点组成,面积均约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米,但第23号遗址点文化堆积较厚,达1米以上。从地表和排盐碱水沟断面观察,出土遗物主要是盔形器,所占比例在90%以上,还暴露少量陶鬲、陶罐、陶瓮等。从采集文物标本分析,该盐业遗址群的主体年代为商周。同时,在东北坞村西南50万平方米范围内还发现汉代遗址,出土遗物有灰陶板瓦、灰陶筒瓦、陶盆、陶罐等,说明汉代有人类在此继续活动。该遗址群面积大,……[详细] |
![]() | 【左家院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兼有岳石文化、商周文化遗存。位于莱西市唐家庄镇左家院村西北130米处的高台地上,群众称为“圩子里”。大沽河自北而南绕过遗址,南部有一条东西向沙石公路。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大体分为两个区域。台地高处为大汶口文化遗存,地表暴露有灰坑等文化遗迹及陶片、红烧土块等文化遗物,文化层厚约1~2米。山岗下有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文化层堆积较薄。遗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石器和陶叶。石器有大汶口文化的石磨盘、石斧、石铲等。陶叶大多为大汶口文化时期。以红陶和灰陶居多。另有少量的褐陶。以夹砂陶为主,泥……[详细] |
![]() | 原名西由天主教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改称“西由天主堂”。西由天主堂位于莱州市三山岛街道龙泉村(原属西由镇),今莱州市第三职业中专南院。该教堂建于1916年,由德国籍的梁神甫主持修建。其中,教堂钟楼高三层,西侧有二层的洗礼室,建筑面积32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砖木结构,是胶东地区规模较大的教堂之一。最后一任神甫是西班牙籍的艾生瑞,1952年被驱除出境,西由的天主教活动停止。1958年,于此处设立西由红专学校,部分建筑物被改建。1963年,洗礼室屋顶遭雷击。1965年,学校将洗礼室上层修缮,下落约三分之一。“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钟楼的上层、中层被拆除,钟被卖掉,只有建筑物整体框……[详细] |
![]() | 申盟亭古墓群位于广饶县乐安街道申盟亭村北约200米处,2009年3月广饶县开展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复查。经调查勘探发现,申盟亭古墓群共5座,其中3座存有封土。其中1号墓位于保护标志碑正东约120米处,封土高约2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2号墓位于1号墓西北约20米处,封土高约1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3号墓位于2号墓东北约20米处,封土高约1.5米,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4号墓位于保护标志碑正西约20米处,无封土,经钻探发现灰陶砖出土;5号墓位于4号墓正南约20米处,无封土。经钻探有灰陶砖出土。墓群位于申盟亭遗址内,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根据墓群周围散落的砖块等情况分析,该墓……[详细] |
![]() | 东关遗址位于广饶县乐安街道东关村北。遗址中间高,四周渐低,整体地势平坦。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约75000平方米,为一处龙山文化——汉代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厚约3米,从地表到地下约3米皆是碎砖瓦块之类的东西,土质呈黑灰色。广饶县博物馆曾多次对东关遗址进行实地普查,采集到大量文物标本,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陶鬲;有战国时期的铜剑;有汉代的泥质灰陶豆盘、灰陶板瓦等。另外,在该遗址于1978年还出土了92枚齐国刀币。东关遗址是一处面积较大,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具有较大的考古研究价值。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人类在小清河周围的生产、生活以及分布情况具有极……[详细] |
![]() | 朱汉墓群位于莱州市驿道镇朱汉村东北约1.5公里丘陵高地上,面积约有30万平方米。地面可见大墓冢6个,周围散见花纹砖、瓦、陶片等遗物。发现墓葬数百个,共清理汉代墓葬280余座,俑坑9座;墓地东南发现商周遗址1处。出土文物近千件(套)。墓多中小型,多土坑竖穴墓和土坑砖椁墓两种。另有瓮棺。随葬品陶器有:鼎、盒、壶、罐、盘、钫、樽、匜、勺、耳杯、薰炉、灯仓、马、俑等。铜器有:镜、带钩、铃、钱币等。另有少量铁、石器。较典型器物有:陶鸮尊,曲颈龟座灯、马。俑坑出土数套成组合的车(木质已朽)、马(陶)、俑(陶)等,商周遗址发现有灰坑2座、房址8个,出土陶片以素面、红色为多,可见器形有:鬲、甑、簋、碗、罐等,……[详细] |
![]() | 又名酅城、石槽城。位于临淄区皇城乡皇城村东南部。遗址南北2000米,东西1800米,面积3.6平方公里,基本呈长方形,唯东南角向内凹进。春秋早期,安平城为纪国的酅邑,《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襄公时,“伐纪,纪迁去其邑”,纪季以酅入于齐,齐改酅邑为安平。战国时,田单封安平君,即此。秦灭齐后,改为东安平县,属齐郡。1973年、1981年两次全省文物普查发现,城垣大部夷为平地,仅东北角稍有残存,高出地面2米,长50米。系夯土建筑,夯层厚20厘米,夯窝直径5.5厘米。当地群众曾在遗址东部挖出石基;在田单墓东南挖出汉瓦,上有花纹,长约1米,发现漏孔陶井圈,直径1米,高……[详细] |
![]() | 丛柏庵重建于明朝嘉靖39年,以侧柏密集而得名,是临沂市唯一的一处尼姑庵。庵门牌匾上的题字出自全国四大名僧之一、山东佛教协会会长沙门能阐手笔。庵内有千年银杏、响水泉、连理柏与古藤、碑廊、三圣殿等景点。银杏树是隋唐时期的,距今1300多年了,树高45米,周长8米,需要5个成年人搂抱过来,更奇的是这棵树上有一株古藤,叫“古树生藤”。树下有一处山泉叫“响水泉”,因泉水叮咚作响而得名,水质清冽,冬暖夏凉。“连理柏”,顾名思义,连理就是夫妻的意思,原名姐妹柏或夫妻柏,后有文人雅士改名为连理柏。此树已有1600多年,最大特点是树又长出一根藤,人称“爱情藤”,此藤长57.9米,有“连理柏下情长在,爱情藤上不老……[详细] |
![]() | 【东演堤遗址】东演堤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镇东演堤村西偏北约120米处的较平整的台地上,海拔10米以上。在遗址的东、北、西部分别有三条机耕路通过,遗址的南北两侧还各有一个池塘。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刚发现时面积有4万平方米,由于各种人为的原因,现面积明显减少,东西长240米,南北宽70米,总面积约16800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仅0.5米左右。地表散布有许多陶片、石器、红烧土块、贝壳等。遗址中采集的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类陶片中以红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红褐陶和橙红陶,灰褐陶极少。其陶质绝大部分为夹砂陶,仅有少量的泥质陶。陶器以素面为主,纹……[详细] |
![]() | 庙内有前殿日主祠、正殿始皇殿、东殿东后宫、邓公祠、钟楼及戏台。大殿青砖红柱,飞檐凌空,殿内塑像金面王冠,神态威严。邓公祠内有光绪皇帝诏彰北洋水师爱国将领邓世昌的御碑及属清代出土文物的第一代修庙人、第一位老道长徐复昌羽化的坐棺。始皇庙坐落在成山峰下阳坡上,原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东巡成山头时修建的行宫。后来当地居民为了纪念始皇曾亲临此地,改建为始皇庙。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秦始皇的庙宇。山东威海市……[详细] |
![]() | 【长青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兼有商周文化遗存。位于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长青村东北约2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北部为一座小型扬水站,南边为断崖,长广河自北向南环绕流人大沽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土贡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1米左右。地表散布有陶片、兽骨、红烧土块等,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器。其中商周时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器表多饰绳纹,可辨器形有鬲、簋、豆、罐等。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另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器表多为素面,纹饰有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等;制法多为手制,部分器物底部有慢轮修整痕迹;可辨器形有鼎……[详细] |
![]() | 门田氏祠堂位于大王镇田门村,东面约20米是阳河,西临南北街道,东西约18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约540平方米。祠堂由北屋和南门楼组成一个完整的院落。北屋三间,灰瓦盖顶,硬山式,砖石木结构,面阔11.5米,进深7.7米,四梁八柱,硬山脊,浮雕金彩双龙戏珠,山脊上有动物雕塑。月台东西长6.6米,南北长4.5米,高0.6米。从大门到正殿有石砌走道,大殿后面有一个后花园,种植着花草树木。南大门为二重门,上横挂“田氏先祠”匾,大门进深4.55米,面阔3.85米。据传,田门田氏祠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该祠堂曾被维修过多次,最后一次维修是解放初期,现仍保持原貌。院落建筑古朴典雅,具……[详细] |
![]() | 衮龙桥即高城护城河北门桥。传说赵匡脱曾在此处济水桥上滚鞍落马,故名衮龙桥。桥原为土筑,明代邑人王宁破产将此桥改为全部石建筑。单孔、卷拱系镶边纵联砌石,卷拱跨度2.2米,拱顶至桥面1.45米,桥面南北长5.8米,东西宽6.2米,四角有圆形石基。现桥主体仍为明时所建,风化严重,桥东侧石刻“衮龙桥”三字已模糊不清。衮龙桥的得名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天下的一次战斗中来到高苑县,县城北的济水河上有一座桥,赵匡胤催马准备过桥北行,不料马失前蹄,赵匡胤滚鞍落马,跌入桥下河滩,河滩内布满荆棘,因赵匡胤是真龙天子,棘神便让棘针倒立朝下,以免伤害天子。因此,后人将这座桥叫做衮龙桥。地址:淄博市……[详细] |
![]() | 东北村遗址位于莱州市三山岛街道东北村。遗址分布在东北村民居包围之中,地势平坦,中部微微隆起,遗址东侧有一小河,当地称“龙泉河”,自南向北流过。遗址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12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在遗址中部断崖处可见文化堆积层,厚约0.60-1.05米。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地面采集遗物有:有夹砂红陶鼎足、鼎腹、蘑菇状陶柄、红陶磨光陶器残片、夹砂(云母、滑石)红褐陶残片、夹砂或泥质灰陶片及海贝壳等。纹饰有绳纹、凹弦纹等。从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整个遗址保存较好,只有南部紧靠村庄,被一部分房舍占压其下。东北村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莱州史前时期居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极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