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泉州府城隍庙,祀韩琦为城隍神,座落于泉州市区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今新村小学),俗称“大城隍”,以别于晋江县城隍庙(俗称“小城隍”)。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初名明烈王庙,原址在明代泉州卫西侧(今泉州六中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改称城隍庙,洪武四年(1371)重建。明永乐、正统、正德年间相继修葺。嘉靖二十三年(1544),城隍庙迁建于资寿寺废址(即今所)。清乾隆年间(1736—1795),修建中殿、前殿、东西两庑及六贤祠、山门。道光十年(1830),邑中士绅因庙宇朽蠹,乃募捐重修,使整个城隍庙形成了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的庞大建筑群,占地十余亩。其规制同府衙,甚为雄伟壮观……[详细] |
![]() | 怀安五帝庙位于仓山区建新镇的怀安半岛,为供奉福州民间传统信仰的五帝(张元伯、钟仕秀、刘元达、史文业、赵公明)的祠庙。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为608平方米,内有戏台、天井、钟鼓楼(龛楼)、正堂、后殿、侧院等。大门为牌楼式,上有卷书;戏台歇山顶;正座封火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部分构件为明代遗迹,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游廊两侧瓦面挡水墙上有泥塑人物浮雕,雕刻精美。2015年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怀安五帝庙供奉的是福州民间传统信仰的五帝,即张元伯、钟仕秀、刘元达、史文业、赵公明五人。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具福州地区传统古建筑风格。清代,该五帝庙曾经改供奉关帝以躲避满清……[详细] |
![]() | 虎溪岩,一名玉屏山,为本岛传统赏月胜地,其山间峭壁嶙峋,相传山间一洞,古为虎穴,洞中一股清泉,喷流成溪,遂称“虎溪”,日久衍成山名。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名士林懋时爱石成癖,至此开拓山岩,凿石室曰“棱层洞”,并供奉虎神。虎溪岩“棱层洞”亦称“夜月洞”,每当满月东升,月光直射入洞,虎神如生,蔚为“虎溪夜月”名胜,为厦门“八大景”之一;虎溪岩所在玉屏山旧时建有玉屏寺,山体另一侧相距不足百米即为白鹿洞,因此这一带成为历代文人名士登临游赏之地,留下诸多题咏和记事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棱层洞”周围集中了明清时期及近代石刻近二十处,以林懋时、南居益、何乔远、邓会、黄日纪等……[详细] |
![]() | 海澄文庙又称孔子庙,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位于海澄镇豆巷村龙海二中校园内,于明隆庆元年(1567)由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祯(1628-1644)、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民国时期及及建国后1990年重修。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泮池、戟门、天井、月台、东西庑、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顶,鼓形柱础,斗拱之间有弓梁相连。台基用条石垒砌。月台正面饰青石浮雕盘龙陛石,四周环围白石雕刻,有双龙戏珠、如意牡丹缠枝、古瓶梅菊等图案,雕刻工艺极为精细。大成殿殿内最上方悬挂着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的御书:“万世师表”匾……[详细] |
![]() | 马尾潮江楼位于马尾镇旧客运码头边,现为马尾旧街177号。潮江楼始建于清末,原为2层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4米,进深28米,老板周用梁,初时开茗楼,后兼办旅社、菜馆。民国19年,潮江楼毁于大火,重建后改为3层。2017年对潮江楼进行修缮及开展王荷波事迹展陈工作。潮江楼为中共中央特派员王荷波在马尾造船所组织-时期的居所,也是国民党、共产党、海军三方“马江会议”的会址,为市级革命历史纪念地。2020年1月公布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释迦寺位于鲤城区东鲁巷南段东侧。1998年3月公布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寺旧址为元朝蒲寿庚书房之一隅。元、明易代,别创为一小庵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学士李廷机之女许婚未嫁而婿夭亡,矢志出家,李廷机遂修以居之,并扩建佛堂、斋堂等,释迦寺方初具规模。薪传自清源山弥陀岩临济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弥陀岩中兴祖通化祖师遣徒重拓,辟为弘法道场,接度在家僧众,故其规制有似近代居士林。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明代锡兰王子世利把交刺惹后裔世济美购置厝、地、田、池作为寺产,现释迦寺尚存契约2纸。清朝御史陈庆镛及提督、知府等,先后为寺竖匾、撰联。1989年……[详细] |
![]() | 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司令部旧址(漳州一中新华楼)位于芗城区胜利西路芝山东南麓,芝山红楼东侧,这里现为漳州一中“新华楼”。上世纪30年代,原来是福建省省立龙溪中学“干之楼”,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双层砖楼。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教室,东西两端各设楼梯。1932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省立龙溪中学关闭,校长及学校高层远避厦门。东路军司令部就设在此处,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等在此办公、住过。4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师长、师政委以上干部会议,作《目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的报告,讨论下一步工作。决定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十五军在南靖到天宝一线,三军、四军在漳州附近,……[详细] |
![]() | 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坑头里小组。1934年至1949年间,闽中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雷光熙、邱子国、方子明、黄国璋、苏华、林汝楠等都曾在庄边赤石宫组织群众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并以垵口村、安马洋村、半岭村作为革命活动据点。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于1937年9月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双方商定:闽中抗日义勇军正式点编前先在莆田庄边赤石垵口村集中整训。谈判结束后,闽中抗日义勇军陆续从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边境开往赤石宫集中,中共闽中工委着手从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对部队进行整训。由刘突军等工委领导人负责对战士们进行政治形势和革命纪律教育;……[详细] |
![]() |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高湖市场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东85度,由门楼、前厅、厅堂、厢房、天井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悬山顶,大门处有一对石抱鼓。进门处有龙凤藻井,两边游廊,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均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原先戏台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林则徐书的《南湖郑氏祭田记》碑一通,现立于福州于山碑廊。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祠庙建筑的重要实例之南湖郑氏以郑露、郑庄、郑淑为宗。露、庄、淑,世称“南湖三先生”,郑昭于晋时为……[详细] |
![]() | 宦贵巷黄家宅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宦贵巷,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为著名中医黄庭翼的住宅。大门坐东向西,门后小庭院。院东有三间小屋。主建筑前后二进,坐南向北,四面围墙,双坡顶。一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两廊旁有披榭,中为整齐石条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所有驼峰、斗、拱、托等,都经精雕细刻。大厅中间是六扇推光漆、红地、贴金插屏门,窗槛漏花采用缕空精雕博古图案。八扇门扇,皆用红柴精制,门上花槛用黄杨木树根,相形雕刻。二进前有天井,后有披榭。中间为深五柱三间排厅堂。首进、二进左侧有小门通往东边小花厅,花厅由花园、客厅、假山鱼池等构成。进入花厅,北面有直径2米的园月门,门外两侧有一座六角半亭、……[详细] |
![]() | 忠山乡农会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西南部的先贤祠。1934年4月,红7军团在经历了明溪铜铁岭战斗后,南下经三元岩前、忠山过贡川,并以忠山、贡川等为后方基地,攻打永安县城。在此期间,红7军团留下一个连队,驻在忠山村。这支红军小分队担任向东警卫的任务,并在忠山村做宣传、打土豪,很快把觉悟了的群众发动起来,组建了党支部、农会和苏维埃政府,党支部书记邓天赐,主席邓天赐,副主席杨平志,秘书兼文书余次铰。党支部、农会和苏维埃政府组织起来后,多次在先贤祠内开会,在前大坪召开群众大会、发放打土豪的粮食和猪肉给群众,动员青年参加红军,组建忠山赤卫队,开展分田地运动,协助红军消灭星桥一带大刀会组织,组织群……[详细] |
![]() | 泉郡接官亭,俗称观音大士亭,坐落于泉郡临漳门外黄甲街,亭古名盛,有“闽南--”之美誉,历来香火鼎盛。据郡志载,宋庆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甘棠、棠阴、龟山三桥,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明万历辛丑夏,洪水泛溢入亭,水退不见菩萨佛像,里人称菩萨己驾波归南海普陀山。同年江水漂来旃檀巨木,滞亭边不去,拾入亭中,异香盈亭,夜灿毫光。里人异之,遂聘名师巧匠,依唐阎立本所绘之观音大士像雕就菩萨“三身”,一立二坐,庄严妙相,形神兼备。盖“三身”乃法身、报身、应身,系菩萨应众生之机缘而变化之佛身。观音亭建筑群造型奇特,由前后左右中五亭组成,占地面积5880平方米,建筑面积746平……[详细] |
![]() | 宝海庵位于鲤城区厂口街后山,泉州大桥北侧,坐东朝西。该庵原称宝林院,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明崇祯年间被洪水冲倒,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鼓山僧莲西重建,改名为宝海庵。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黄觐光偕乡耆重修,光绪十年(1884年)乡老陈祥元等募新之。庵在清末以后长期失修,并被占用,濒临倒塌。1981年在贞女林现尊姑主持下,得到旅星广净、广安二位法师及各界人士的支持捐助,先后于1984年翻建后殿及宿舍;1989年重建前殿,1990年重建大雄宝殿,同时在泉州大桥下建厨房、贮藏间等设施;1995年翻建殿后三层宿舍楼;1998年重建大悲殿(后殿),始成今日之规模。庵分三进,……[详细] |
![]() | 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余氏家祠位于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自1933年起,在福建军区独立第7团、第9团的带动下,中共三元区西际村支部和农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等物资,存在余氏家祠内,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际——竹洲——楼源——忠山——星桥——明溪线路,转运到明溪、清流、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西际村余氏家祠逐渐成为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护送物资,西际还成立了赤卫队,保卫重要物资的安全和运送。直到红军长征前后,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中央苏区运送大量紧缺物资,为中央红军军事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余氏家祠为明代建筑,现保存……[详细] |
![]() | 狮山林尚书家庙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狮山村,又名宫保祠,系明代南京兵部尚书林瀚建造的家族祠堂,为闽中望族林氏家族“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纪念物。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1987年再次重修。庙为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由门楼、厢房、戏台、回廊、大厅、天井组成,占地669平方米。门楼为牌楼式,檐下用如意斗拱出跳,重檐四坡顶。额匾书:“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门墙上嵌一碑石,上刻:“宫保祠,民国廿九年重修。”门楼内侧至天并设戏台,上覆以木构四角亭。大厅面阔五间,进深用七往,穿斗式木结构,两边设封火墙,门楼右墙嵌立一块高1.4米、宽1.2米的《林尚书家庙记》石……[详细] |
![]() | 琉球墓园琉球墓园在福州市仓山白泉庵。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范围内建造,墓园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内有8座琉球墓。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和琉球便开始往来,福州被指定为中琉交通港口。凡琉球贡船及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和留学生等所乘船只,均须在福州登陆。据载,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前后有578人,大多数就地埋葬。现福州地区的琉球墓除墓园内8座外,还有白泉庵周围4座、高盖山2座、福建建筑学校和上渡塔仔村、连江镇海镇各1座,还征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琉球墓多为单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龟甲形)、山墙等5部分组成,形制简朴。碑牌书汉文,内容包括国籍、姓名……[详细] |
![]() | 涌泉寺回龙阁位于晋安区鼓山涌泉寺东南侧,原为“澄心亭”,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光绪年间改建为“回龙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由林天民设计,改建为三层砖混结构的仿古式建筑。现为涌泉寺素菜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年(1762年)仲春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季夏,兴隆遍照禅师募请郡人卢氏兄弟在放生池前建澄心亭,前后二座,并在其旁建成客寮三间,三方建有围墙以补巽方之缺;还在驻锡桥上建驻锡亭,与山门一道,用以截气。清末光绪年间涌泉寺住持妙莲禅师将澄心亭改建为迴龙阁,祀关羽,并建“万福来朝”牌坊,以强化青龙山对寺院的环抱。民国二十三年(19……[详细] |
![]() | 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明初,御史陈道潜于此定居始,渐次形成建筑群。御史第规模宏大,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26.8米,通进深56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由院门、砖埕、照墙、前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组成。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两柱。悬山顶穿斗木构架结构。保存有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正月立的陈俨庭训石碑,落款“嘉靖丁亥正月恩斋俨题”。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瑞庆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0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2.庆星祠:东至建筑外……[详细] |
![]() | 汶石大王庙在福州北峰日溪乡汶石村边。现庙宇为清代建筑,始建未详。庙坐北向南,土木结构,面宽16.6米,进深24米。庙宇由大殿、天并、戏台、左右厢楼等组成。大殿面阔四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风火墙,内设佛龛。大殿前面置天井。戏台建在门楼至天井之间,长7.1米,宽6.2卫米,高近2米;四边装饰精巧,刻有人物花卉浮雕;藻并美观华丽。戏台两侧的厢楼古朴简陋。厢楼的木板土留下的墨笔记载了部分戏班来此演出的时间和剧本。如:“光绪六年三月廿六日兴乐班一天。”“光绪二十六年古邑坝头班到此,开台大古。首本《赠宝塔》,次本《赠三宝》,叁本《三官堂》,四本《失玉环》,五本《仁》……。”“仙阳里吕……[详细] |
![]() | 戚公祠位于于山白塔寺东,在补山精舍之侧,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浙江参将戚继光(1528~1587年),明代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勒碑纪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后废。现祠是1918年重建。祠厅建在石岗上,旁有五株苍松,前为平远台,岗台之间跨有天桥。厅东怪石迭垒,中有一石如榻,上镌“醉石”二字,相传为戚公醉卧处。石畔为醉石亭,亭北有蓬莱阁,又有榕寿岩、补山精舍诸胜。祠正厅塑戚公座像,厅两侧壁上悬挂“海疆倭患”、“率兵援闽”、……[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