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胜棋楼胜棋楼是莫愁湖内的主景点胜棋楼是一座明清风格的历史建筑,楼分两层,青砖小瓦造型庄重,工艺精美,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871年复建,原是明太祖朱元璋与他的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经常奕棋的地方,徐达棋艺高超,但屡下皆输,其中的奥秘朱元璋十分清楚,一天两人又下棋,朱元璋命其释虑再下,结局时,徐达道:“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仔细一看,发觉对方已用棋子布成“万岁”二字,暗暗佩服徐达的棋艺高超,欣然将此楼与莫愁湖花园都赠予徐达。后人将此楼取名为胜棋楼,门楣悬挂“胜棋楼”横窟,笔法饱满苍健,为清代状元梅启亲笔书写。楼内现陈列朱元璋与徐达对奕的棋桌,画像、复制的龙袍和衣冠、古玩玉器及象牙雕刻的明清红木……[详细] |
![]() | 南京崇正书院位于清凉山东麓,与扫叶楼遥遥相望。,为清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讲学所筑。又相传地藏王肉身在此坐禅。书院于1980年修复。为清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讲学所筑,又相传地藏王肉身在此坐禅。这里原是明代户部尚书耿天台(字定向)在南京做督学御史时(约1544年)修建。耿曾在此讲学,死后书院被毁,耿的弟弟把书院改为祠堂。后来清代一位叫展西的和尚又把祠堂改成了寺庙。 书院依山势分为三进,一殿与二殿由两边回廊相连接,廊壁墙上开各式花窗,东侧廊壁嵌有两块石碑。二殿与三殿间是开阔青石平台,其东侧有一组山水小景。三殿是公园的制高点,放眼周围一片苍翠,抬头远望,方圆百里尽收眼底,进入大厅,四幅大型壁画跃……[详细] |
![]() | 胡小石旧居建于1935年,其院落占地面积765.8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2间,建筑面积为297.7平方米,原产权人为谢英士。谢英士,广东梅县人,世代在南洋经商,谢本人留学美国,回国后任税务局局长,铁道部总务司长,后因其是华侨,派之香港南洋视察,香港沦陷时被日寇杀害。1951年由谢英士子女将该处卖给胡小石。胡小石(1888-1962),江苏南京人,著名国学大师兼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等多所大学教授、院长。1962年去世。2002年8月其子女将该产售给吴姓商人。并核定其房产权为吴南。目前,该处仍保留主楼1幢、平房2间,其主楼坐北朝南,高二层,黄色拉毛外墙,尖顶,红色小筒……[详细] |
![]() | 章宅又名章厅,位于昆山市周庄镇中市街44号,坐北朝南。明末清初时期,章永廉在此开设米行,并济赈灾民,后扩建两大厅以及其他20余间房屋,后面一直至杨家潭。其重孙章腾龙,字觐韩、号箬溪,晚号绿天。早年应试不获,又入武行。后游历华南、华中多省,得益丰硕。晚年,集十年余岁月采辑里中史实,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编纂成《贞丰拟乘》。当时章腾龙编纂《贞丰拟乘》所居的堂楼叫“乐山堂”,又名“绿天书屋”,后毁于大火,只剩中间粉墙蠡窗、雕花梁木的厢房古风犹存。咸丰九年(1859),陶煦在被大火所毁的“绿天书屋”址,重建“仪一堂”,并于光绪八年(1882)前在此编撰《周庄镇志》,前后相差120多年,实属巧合。章……[详细] |
![]() | 佘村清代建筑群位于江宁区上坊街道,时代为清代。潘氏住宅位于宗祠西侧10米处,为潘恒才建造。住宅南向,共有三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占地约75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保存较好的为西边的宅子。每进门楼上均有砖雕石刻,门额上镌刻楷书砖雕“天赐纯暇”,“福禄申之”等,这组建筑群规模不大,但是内部雕刻精美,整个建筑具有徽派建筑风格。潘氏宗祠位于潘氏住宅东侧,坐北向南,东西有马头墙,大门两侧各置青石户对,高约0.8米。建筑主体结构为三房两进式,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门厅、大厅内横梁上雕有花卉图案,大门上有精美砖雕,这组建筑民国十年修造过。该建筑群是由潘氏住宅和潘氏……[详细] |
![]() | 庄存与故居在马山埠江苏省常州卫生学校内。庄存与(1719~1788),清经学家,今文经学派首创者。故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康熙间(1662~1722年)经其父庄柱扩建,乾隆间(1736~1795年)存与复增建。乾隆十年(1745年),存与中榜眼,十九年,其弟培因中状元,乃称“状元第”。仪门正中原有“榜眼及第”、“状元及第”竖匾2方。原有水码头、照壁、戟门及启裕堂、慎馀堂、赐砚堂、薇晖堂等100余间,占地093公顷,存与昆仲均出生于此。乾隆五十二年,存与回里撰书《重修常州府学庙记》,次年病故于宅。1951~1954年,中共常州市委在此筹建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后由江苏省常州……[详细] |
![]() | 三口镇石经幢(唐宋)石经幢位于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大北村古来安河北岸。该经幢仅残存幢身部分,高160厘米,直径30厘米,幢顶与幢座皆已佚失。幢身顶端留有一直径约12厘米、高8厘米的石榫,用以固定幢顶。幢身用整块青石凿成,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一高80厘米的长方体,东、南、西三面刻有佛像。三幅佛像均身着通肩式法衣。面向南方的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头发垂至耳后,头顶肉髻,面容慈祥;其余两尊佛像,结跏趺坐于椭圆形须弥座上,头顶亦有肉髻,佛发垂至肩部。据专家考证,石经幢上的三尊佛像是佛教中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居中,观音菩萨胁侍在左,大势至菩萨胁侍在右,三者为修行净土宗者礼敬的对象。幢身下部……[详细] |
![]() | 浦口电厂旧址[浦口区泰山街道码头居委会,大马路5号·1923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12年(1923),津浦铁路局浦口电气厂建成,装有1000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及200千瓦交流发电机各一台,电压6.6千伏,频率50赫。民国13年4月试运转,7月正式向浦镇机厂和铁路供电。民国17年开始向浦镇、浦口镇居民供电;民国21年9月至次年4月,曾用13.2千伏电缆向江南供电。1951年,浦口电气厂停止发电。现存三幢民国建筑。一是电厂厂房,曾为铁路工人俱乐部、厂房、旅馆等;外部进行防震、内部进行改造;东、西部分属铁路不同单位;总长41、西部宽19.2米东部宽25.6、高13米,总面积870平方米。二是一座……[详细] |
![]() | 白龙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坛丘白龙桥村,其东为蚬子墩,西为小牛荡,所跨河面开阔。清康熙初年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至宣统三年(1911)告竣。南北走向,三孔拱型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全用花岗石构筑,为抗波、防坍,两头筑有泊岸。宽3.80米,长40.60米,中孔矢高5.60米,跨径9.90米。两次孔小于中孔,使桥形变化多姿,犹如长空雁序。桥顶面石和拱券龙门石分别刻有“笔锭如意”、“瓶升三戟”和“云龙”、“太极”等吉祥图案。桥上共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以饮水更思源。”形象地描绘了盛泽纺织业兴盛的图景,当年水乡的富庶可见一斑。19……[详细] |
![]() | 茹经堂(唐文治先生纪念馆)座落于太湖之滨的茹经堂,由太湖鼋头渚风景区负责管理。茹经堂由交通大学张廷金、胡端行等人发起,为庆祝唐文治老校长70寿辰而于1934年募款建造的纪念性别墅建筑,以唐文治的号命名为“茹经堂”,1935年正式落成。198年,对茹经堂进行整修,重修后的茹经堂内设“唐文治先生纪念馆”和著名社会教育家、唐文治先生长媳“余庆棠先生纪念室”。纪念馆和纪念室内分别陈列唐文治、余庆棠二先生的生平、手迹、照片、著作、用品等,以及钱伟长、周谷城、陆定一、邓颖超等社会名流的墨宝。另外,还设有“交大专柜”,放置唐文治与交通大学的照片与文献资料。1986年,茹经堂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0……[详细] |
![]() | 翠云峰摩崖石刻 [南京市老山林场西山分场翠云峰路旁�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地方志记载:“福字石,世宗(注:明嘉靖皇帝)御书,在翠云山下路旁”。现在,南京市老山林场西山分场翠云山路旁边、独峰寺下,有“佛”字摩崖石刻。如此,我们可以认为翠云山下摩崖明嘉靖年间就已存在,至于县志记载为“福”字,可能是县志记载笔误,也有可能是后人将明代“福”改刻为“佛”字。该“佛”字摩崖现为南京江北规模较大的佛教摩崖,而且管理保护的较好。西山地区翠云山宋代就有佛教活动场所罗汉寺,它位于翠云山阴;在山的阳面,还有名气不弱的独峰寺。“佛”字摩崖出在翠云山,不仅见证了昔日西山地区寺庙的繁盛,同时……[详细] |
![]() | 张孝祥墓在南京市江浦县黄山岭。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历阳乌江(今江浦县和县交界处)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历任承事郎、校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建康留守、集英殿修纂,曾历知平江、静江、荆南等府。他积极主张抵抗金人侵略,是著名的爱国词人,著有《于湖居士集》,乾道五年(1169)病故于芜湖。关于张孝祥的葬地,史志记载有两种说法:宋《景定建康志>载,张孝祥“墓在上元(今南京)清果寺”;明《应天府志》称“墓在江浦七山”;清《嘉庆江宁府志》则两说并存;《江浦埤乘》从明府志,但又加按语说:宋《景定志》“以宋人志宋墓当不妄,而孝祥乌江人,今浦七山之墓,或其祖茔”?1971年……[详细] |
![]() | 浦镇扶轮学校旧址[浦口区顶山街道龙虎巷居委会,南门龙虎巷1号·1918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江浦县续志稿》:“扶轮小学在附凤门以东、洋桥以西,背城面桥,西式校舍一座,民国十年建筑,专收本路员司工人子弟入校。”和《浦镇车辆厂厂志》:“1918年夏,创办浦镇扶轮学校,有教职员19名、学生762名、班级11个。”可见该学校可能历经2年多方建成。以后这里又成为河北同乡会中学、浦厂子弟小学、两浦铁路中学。现在学校迁出,作为饭店和沿街商业用房。学校原有占地约3000平米,现存二幢民国建筑。一幢二层楼房,长35米、宽8.5高、10.6米,原有面貌基本没有变化,唯栏杆、楼梯、走廊等有所变化。还有一幢平房,……[详细] |
![]() | 顺庄诸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横林镇顺庄村委诸家塘村,气势宏大,风景绝佳。东面是一泓占地约10亩的水池,名最乐园池,水边杨柳依依,碧水清清;北面是原横林乡和崔桥乡的界河,与池水相通;祠堂南临武青公路;西面是郁郁葱葱的花园,园内有花木数十种。诸氏宗祠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祠堂广场约占地240平方米。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诸氏宗祠原有祀田130余亩,收入除作每年冬至、清明两次祭祀祖先的“祠堂酒”外,消防、道路改善、赈灾救难、祠堂维修等公益开支亦在其中,特别是每年冬至在祠堂祭祖后,青年男丁需要习武就训,增强体质以自卫防身。2008年诸氏宗祠在原址重修,恢复具有江南特……[详细] |
![]() | 江抗东路活动旧址位于沙家浜镇华阳村金桩浜街东端,俗称“东土地堂”。遵照江抗副总指挥叶飞的指示,1939年11月6日,在常熟的江抗部队在此成立了“江抗东路司令部”,由夏光担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林震负责后方医院,该建筑为江抗东路的活动点之一。旧址为房屋二进,门房、厅堂加两侧厢房。2000年翻修。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代建筑。第一进为门房,通面阔3间15.1米,通进深5架7.5米,前设砖雕门楼,前镌“福隆方隅”,后镌“俾尔寿康”。第二进为厅堂,抬梁式,面阔3间及南侧单间辅房,通面阔15.6米,通进深7架7.9米,前设廊,花岗石柱础。该建筑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常熟沙家浜地区重……[详细] |
![]() | 中山陵行健亭 行健亭位于中山陵西南部,处在中山陵园大道与明孝陵交接处,1933年夏天落成,是由广州市政府捐款建造,著名建筑师赵深设计,王竟记营造厂承建。 行健亭之名,取自《中庸》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该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9.33米,高12米。重檐攒尖顶,屋顶为木结构,屋面覆蓝色琉璃瓦。亭内地面采用水泥方砖铺砌。每个亭角有支柱四根,四角共有亭柱16根,亭柱均涂以红漆。梁、柱表面为仿木结构形式。梁、柱和上层窗格等全部用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施以彩绘。行健亭的彩绘精致细腻,绚丽多彩,当时在中山陵的建筑群中最为精美。在亭内四周,设有凿毛水泥栏杆,可供游人坐憩。 1975年,有关部门在对亭……[详细] |
![]() | 端本园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大观弄底,清乾隆期间建成,同治年间重建。1980年5月3日,端本园被列为第一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黎花明白柳朦胧,绿水朱栏宛转通。”《黎里续志》对端本园的美景作了形象的描写。走进端本园,亭台水榭,花木扶疏,一幅清幽诗意的江南园林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座坐落在黎里大观弄底的园子,是吴江名园之一。约900平方米的面积中有曲桥荷池、假山厅堂,双桂楼、平波轩、伴月廊点缀其间,尽显姑苏园林小中见大之妙。据记载,该园为清朝乾隆时期官员陈鹤鸣所建,还被百姓尊称为“郡马府”。2012年9月端本园成为古镇第一批保护性开发景点。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详细] |
![]() | 马沟阻击战纪念碑位于姜堰区白米镇马沟村,年代为1995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军一个中队及伪军一个连拒绝向我苏中新四军缴械,竞沿古运盐河及河北岸的通扬公路向东逃窜。8月23日,新四军苏中独立旅第14团奉命赶到白米镇马沟村地段阻击日伪军。激战3个多小时,毙伤日伪军50余人,其中日军20余人,俘伪军一部。但我军付团长兼参谋长阮朝兴同志等英勇献身。该碑于1995年8月构建于流经马沟的古运盐河(老通扬河)北畔,碑基座长2米、宽1.5米,通高8.1米,占地700平方米,砖砌混凝土结构。碑文楷书阴刻,文16行,满行26字,记述此战经过和意义。该碑……[详细] |
![]() | 三宿崖位于鼓楼区朝月楼116号,时代为南宋。在静海寺后院内,有一座类似于假山的石山,名“三宿崖”,是狮子山余脉。如果将狮子山形容为一只狮子,那么此崖就像狮子头。而山崖中的一个山洞,仿佛是狮子张开的大口。相传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中书舍人虞允文(1110-1174)在采石大捷,以一万八千残兵,大败四十万南侵金兵后,顺江东下赴京口(镇江),途经建康(南京),在狮子山下岩洞中泊舟三日,“三宿崖”便由此得名。仔细观察整个岩体通显瘦、皱、漏、透,参差嶙峋,苍郁雄浑,素有“真假山”美誉,此岩原在江边,为江涛激荡而成,经过九百多年,沧海桑田,江滩淤积,这里离长江已经有公交车一站多远。明代在岩山前建有……[详细] |
![]() | 凤凰桥[浦口区汤泉街道金泉居委会,惠济路西边·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惠济路的西侧,三分之一压在路下。据《江浦埠乘》转载雍正《江浦县志》所记,“凤凰桥在治北四十里汤泉镇北”。该桥总长15.4米,面阔2.6米,单孔径5米。桥身营造技艺十分高超,以一色青砖横叠用灰浆钩缝,拱券两边用红砂石特制净边对接,拱券上对接处用石料仰天楔,乍看有危险其实牢固。这种工艺明代中期以后就难见了,虽然几百年了,桥身基本仍保持面貌。目前,该桥栏板无存、桥面已非原物,桥砖上有“凤凰桥”三字,应是原桥砖;还有“太平桥”三字砖,当是后来从别桥上移来。志书无记载该桥建桥时间,但不会晚于明代中期。该桥不是交通要道上的桥梁,应当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