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大墩子古文化遗址为典型台形遗址,高15米,面积8000平方米。是六合县程桥镇东北2.5公里羊山村一商周古文化遗址。距六合县城9公里。1984年8月,南京博物馆、六合文委会及南大地质系联合对大墩子进行过调查,并采集了大量石器、陶片和贝壳等文物,经验证为商周时代遗址,是滁河水系重要的古文化遗址。1992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在大墩子布5x5米考古探子8个,面积200平方米,对大墩子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玉、琮、石锛石斧、石凿、石镞等石器,渔网坠、罐等陶器;针、锥、镞等量器;龟板、骨雕、鸟型图腾等珍贵文物和各类陶片约1500余个。1992年12月24日,国家文物……[详细] |
![]() | 北京西路27号埃及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建于1912-1937年前,原为黄子廉化名其妻陶筱眉购地1200平方米,并在此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洋楼1幢,平房数间,建筑面积406.46平方米,1947年5月埃及大使馆租用,租期3年至1950年5月止。因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房主不知去向,合同期满后于1950年12月市房管局对该房实行代管。目前,该处现有主楼1幢,平房2幢,其主楼依坡而建,坐北朝南,假三层,米黄色外墙,人字顶,青瓦,1楼东南侧为半圆形平房连接主楼,上为半圆形露天平台,二楼东侧、南侧、三楼东侧均为露天阳台,一楼四周均设大门,西侧2间平房也与主楼相连,院内原有防空洞1座,因塌陷而在不久前改为走……[详细] |
![]() | 位于琅琊路9号,整个宅院占地面积1525.6平方米。西式铁制大门,坐西朝东。公馆主楼建于宅院西北部,为尖屋顶别墅式三层洋楼,砖混结构,钢门钢窗,黑色平瓦屋面,米黄色灰粉外墙,淡雅和谐,宛如画境。院内松杉棕竹,梅兰菊桂,花树繁茂,生气盎然。院内还建有附属建筑六幢25间,总建筑面积698.2平方米。周至柔(1899-1986年),名百福,字至柔,浙江临海人。1919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1922年毕业,到浙江陆军第二师见习。1924年任黄埔军校上尉教官,参加了东征和北伐。1927年后,历任团长、师参谋长、师长、第十八军副军长。1933年,为建航空学校出访欧美,考察各国航空事业。回国……[详细] |
![]() | 治平寺位于苏州市郊上方山麓,东临石湖,隔水与越城遗址相对。根据《横溪录》记载:“治平寺左带石湖、越来溪,右绕横山群峦,背负茶磨屿,前临上方山。”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僧法镜所建,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今名。在上方山顶有楞伽寺,寺旁有楞伽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如今屹立山顶的是一座高二十三米、七级八面、塔身为砖结构的宋塔。在治平寺南,宝积山麓,原有宝积寺,为隋大业四年(608年)僧永光所建,现宝积泉景点建筑是在原宝积寺旧址上新建。楞伽寺、治平寺、宝积寺,合称楞伽寺上、中、下三院。治平寺内原有众多建筑,如环翠轩、得月轩、湖山堂等,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治平草堂、越公……[详细] |
![]() | 禹迹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东,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东面桥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西面桥联:“市近湖漘,骄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不远处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详细] |
![]() | 在珞珈路5号,原主人是林宛义。1946年7月汤恩伯以其妻王竟白之名,从姓林的手中购得。小院占地748平方米,主楼为一西式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有客厅、书房、卧室等房间12间。小楼外观是红瓦红色拉毛水泥墙面,院内绿树成阴,曲径通幽。现为南京军区使用。汤恩伯(1899-1954),原名克勤,浙江武义人。历任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京沪杭警备司令等职。汤恩伯写有一手极好的钢笔字,又常向蒋介石呈送手本,献策取媚。他的手本颇受蒋的青睐,戴笠曾说:“老头子(指蒋介石)面前以汤恩伯的手本最为吃香,他一挥而就,钢笔草字,写了即交,我写的就非墨笔工楷不可。”1949年4月21……[详细] |
![]() | 洞虚宫玉皇殿位于无锡市公园路十号,其古井在人民路和图书馆路交会处。洞虚宫原名青元宫,是无锡早期道教宫观,梁大同二年(536)始建于邑东乡胶山,后荒废;约在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迁建城中崇安寺左侧,易名洞虚宫。宋时、元明间及万历中,三度焚毁,三度重建,规模有所增益。清咸丰十年(1860)复遭兵毁,全宫毁废。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三清、灵宫、火神、雷尊(即瞎于阿炳故居)、长生和祖师六殿。光绪二年(1876)道士秦瑞芳募建玉皇殿,位置在今公园路16号。大殿坐北朝南,雄峙高耸;四角各建对称观舍,前后两舍间留出天井;合计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建国后该殿曾辟作“少年之家”。1984年纳入城中公园范……[详细] |
![]() | 回溪摩崖石刻位于越溪吴山“画眉泉”。“画眉泉”为清代苏州名医徐灵胎晚年隐居地。“画眉泉”依北朝南,石壁上刻满题词,崖石上鲜苔丛生,点点清泉从石缝中滋出。泉池已经被乱石湮没,正上方有“古画眉泉”几个大字,落款是洄溪老人,系徐灵胎本人所写。字迹浑厚有力、洒脱豪放。众多石刻碑文一字排开,参差不齐,总计有25处之多。石刻以阳文为多。碑文字体各异,笔峰苍劲,颇有古朴风韵。题字者除徐氏父子外,比较著名的有袁枚、王昶等名士,还有皇亲的题词及僧人题词。从碑文内容上分,描写景致的有:仙境、云根、迹留千古、云壑、别有天、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环翠、小匡庐、栖迟空谷等;描写意境的有:梦游处、画壁忘机、妙境依空、不信在……[详细] |
![]() | 下草湾文化遗址位于泗洪县双沟镇东南8公里处的下草湾引河东岸,南临淮河,北滨洪泽湖,是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遗址现状为普通河坡,2002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在下草湾考察时,采集到一段长15.27cm的猿人股骨化石,是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距今约4—5万年,属晚期智能人,命名为“下草湾新人”。近年来,专家多次对下草湾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发现更新世和中新世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近百种,很多为新种新属,被称为下草湾动物群,特别是出土的双沟醉猿、½-淮宽齿猿,对研究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价值。地质学家……[详细] |
![]() | 九龙桥由南天门下行抵九龙桥。九龙桥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条大涧在这里汇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过去香客从南天门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气继续向上攀登。这一降一升虽增加了登山的艰险,但却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龙桥建于明代,为体量较大的砖构拱桥,它不仅方便了过往行人,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艺术精品。桥旁的大银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遗物。它用浓密的绿荫笼罩着九龙桥,桥上山风阵阵,桥下流水潺潺,松涛盈耳,鸟语花香,把游人的疲劳消除得一干二净。桥南有九龙将军庙,也就是这座桥的桥神庙;北面高处是茶庵,过去专供游客休息品茶,现辟为吴承恩纪念馆。……[详细] |
![]() | 南京孙权墓南京孙权墓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权墓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在南京市钟山南麓,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在南京民间还流传说,明太祖建造孝陵时,下令迁移这一带墓冢,寺庙时曾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时孙权墓没有被破坏,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绕过孙陵岗,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现仅存一小型墓冢,不见碑表。如今的孙权墓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岗内。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议把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详细] |
![]() | 位于吴江市桃源镇青云村28组,跨沈庄漾。始建无考。民国13年(1924)重建。(桥额上镌有“甲子”和“里人重修”字样)梁式五孔石桥,南北走向。全长31.4米,宽2.1米,跨径20.04米。中孔跨径6.05米,中孔高3.6米。有4组排柱,排柱中为花岗石,两侧为武康石,金刚墙基本上为青石与少量花岗石砌筑,桥面两边的面石为花岗石,中间的为武康石,余为花岗石,传递着此桥历代修缮的信息。(江南一带造桥,宋元时常用武康石即紫石,明代时常用青石,清代和民国时常用花岗石)福事桥桥名的解释,一谓“幸福的事”。《荀子·仲尼》中云:“福事至则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另一谓“祭祀斋戒等求福的事”,《明史·后妃转一……[详细] |
![]() | 营盘山古墓葬群遗址[浦口区泰山街道黄姚村北门二组营盘山·新石器时代·市文物保护单位]东西向横列于山之北坡,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1982年发掘265平方米,共发掘31座排列有序的墓葬,墓葬东西向排列,头向朝南,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仅有6座系双人合葬。出土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等600多件。陶器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器形有带翘角状把手的盉形鼎、敞口球腹罐、盆、壶、浅盘凸节豆、钵、觚形杯等。石器有舌形、“风”字形穿孔石斧,石锛数量最多。玉器占随葬品总数的一半,有环、璜、镯及横拟动物形象玉件和其他饰件。90年代中期南京市举办金陵旅游月活动时,选中营盘山出土的一个陶塑男性面具为吉祥物,并命名为“金……[详细] |
![]()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称敕封显佑伯行宫,位于通灵街(今财神庙东街)北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显佑伯行宫的建筑布局,前为山门,面阔3间10米,进深5檩5.5米,脊高6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山门分上、下两层,上为戏台,下为出入大门。门正面上方嵌石匾一块,上 书--端楷大字:“敕封显佑伯行宫”。这种门楼上面带戏台的建筑,今已罕见,因此文物专家称:宿迁的敕封显佑伯行宫,对研究古庙宇和戏台建筑有一定价值。进山门,迎面的便是行宫的主体建筑正殿。正殿为3间,砖木结构,石阶高1米。殿内塑有供奉的主神城隍像和判官、皂隶像。殿前设有平台,供看戏用。正殿东侧有附楼3间,西侧有附楼6间,供接待地方长官和看管人员寝食之用……[详细] |
![]() | 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3年,座落于惠山北麓红光村严家棚(现惠钱路45号),占地面积103亩。陵园绿化覆盖率达72%,全园共有各类树木15万棵(枝)。陵园内的大门广场、纪念塔、烈士墓区、烈士纪念碑亭及烈士事迹陈列馆等构成了陵园烈士纪念建筑群,园内共安息着200多位英烈的忠魂。烈士陵园在被列为第三批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后,又获得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并成为江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无锡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无锡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期间,市领导及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来园祭扫革命先烈。景区地址……[详细] |
![]() | 高凤英烈士纪念碑亭姜堰区罗塘街道前堡村,占地20平方米,碑位于亭中心点,高1.7米,长1.25米,宽0.30米,碑文竖写正楷“苏中杰出的女英雄”。高凤英(1925-1947),女,姜堰前堡村人,家庭贫苦,以捕鱼为生。1944年参加革命,任泰县姜北区双堡乡妇抗会主任。1946年5月入党,多次以卖鱼商贩身份潜入敌占区姜堰镇,收集情报,散发传单,捉拿反动乡保长,平时为战友们缝洗衣衫,孤身从水路护送伤员到我后方医院救治,凭借渔家人的水上硬功,多次于湖荡中搏杀、擒拿敌人,不幸在1947年1月14日的一次阻击战中被捕,受尽国民党还乡团的酷刑摧残,于次日壮烈牺牲。同年延安《解放日报》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详细] |
![]() | 定山寺[浦口区珍珠泉风景区大顶山下·南朝梁·市文物保护单位]梁天监二年(503),梁武帝为高僧法定建精舍,敕名“定山寺”。据《江浦埤乘》记载:“定山寺,……四周山绕,南辟如门,与雉堞楼橹掩映相望,禅宗始祖达摩北上少林时曾在此驻锡”。寺后山崖名“达摩岩”,曾有“面壁处”“宴座石”,石上达摩的趺痕、掌痕清晰,此外还曾有“定山石”摩崖石刻。传说达摩思念家乡西域泉水,以杖卓地得至今仍汩汩流淌的卓锡泉。定山寺于1954年倒塌,“达摩岩”、“定山石”也毁于采石生产。遗址上现尚存达摩碑,圆首、方座后配,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立于渡江芦苇上,碑文为“明弘治四年定山释子八十翁立”。此外还遗存石塔、石锅、柱础、“卓锡泉……[详细] |
![]() | 海州东汉二号墓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双龙村石棚山风景区。墓系东汉晚期砖石结构,由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东西长7米,南北宽3.12米。甬道土坑为斜坡式,墓底以砖铺作人字形纹。墓顶用砖石迭砌,墓壁系采用一顺一丁法以青砖砌成。前室平面近于正方,顶为四隅卷进的构造方式。后室平面作长方形,顶以十三块块石逐步内收迭砌而成。墓门开于前室西壁,以两块石封门,封门石外有砖砌门垛,上置条石为额,下置垫石为础。前后室有门相通。门由两块条石作立柱,上置条石作楣,门柱与楣间有凿槽咬合,后室东西两壁皆有石柱,柱下有础。整个墓的结构严密合理,至今仍极稳固。根据出土文物推断,此墓大致筑于东汉晚期。我市历年出土的汉墓……[详细] |
![]() | 张学瀚故居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新县居委会。坐北朝南,现存二层石木结构,硬山,面宽20.4米,进深6.15米。三架木质结构,保存较完整,梁为圆梁,用料壮实,整座房屋有较明显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张学瀚(1868-1940),字百川,朝阳新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1897年秀才,1900年科试贡生。他年少好学,犹喜钻研苦练,勤习书法,成就出类拔萃。中年,已立于海州著名文人之列。“每到一处,他必考其道理,觅其史存,而后以诗颂之”。其宅为清代晚期建筑,无论在建筑工艺还是在用料方面都极其考究,因此该宅不但对研究张学瀚的生平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而且也是研究新县地区建筑构造的重要资料。2010年被公布为……[详细] |
![]() | 云薖园位于无锡市崇安区长大弄,系近代著名工商业家杨味云之宅园。杨味云(1868-1948),无锡人名寿(木丹),字味云,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曾一度在伯父杨宗瀚开办的业勤纱厂内主管厂务,民国初年任山东省山东财政厅长,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等职。后专心经营华新实业,发展为雄踞北方的纺织资本集团。该宅园建于1926年,由内外两部分组成。西部内园以坐北朝南的裘学楼三楹为主体,与楼西晚翠阁、楼东杏雨楼连成一组,均为两层,西洋风格;楼前有泉池、石桥、假山、停琴榭等,榭壁嵌园主所撰《云薖园记》碑文,属江南庭园传统风格。园外东部有门厅、轿厅、保滋堂、云逗楼、延秋轩、沧粟斋等,是一组以传统风格为主的厅堂建筑……[详细] |